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国维认为咏物最工的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北宋·苏轼

【原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水龙吟》:词调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有谓取名于唐李白诗句“笛奏龙吟水”,或唐李贺诗句“雌龙怨吟寒水光”。    次韵:依照别人词的词牌、用韵作词答和,用韵次序也相同,所以叫次韵或步韵。   章楶:字质夫,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苏轼友人,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谥庄简。    杨花:即指柳絮。因习惯上古人常将柳树称“杨柳”,所以叫柳絮为杨花。

从:任凭,随意。    教:使,让。

抛家:抛离枝头。    傍路:落在路旁。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萦:缠绕,回绕。    损:损伤。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娇眼:早春柳叶,如人睡眼初开,故称“柳眼”,此“娇眼”即指柳叶。

落红:落花。    缀:连接。

遗踪:指雨后杨花遗留的踪迹。

萍碎:苏轼旧注说:“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此意为:杨花落水,化为一池破碎的浮萍。

春色:杨花象征春天,此用春色代指杨花。

【赏析】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

本词是一首以杨花(即柳絮)为题材的咏物词,但却借飘荡不定的柳絮惟妙惟肖地表达出被蹂躏、被抛弃女子的身世之痛、哀怨之情。王国维认为“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即指此种结合之妙。

上片以客观描绘杨花形态为主,但又寓写人于写物之中,寄情于景。下片以主观抒情为主,而又紧扣杨花,以情带景。因此,此词最突出的特色是咏物而不滞于物。用拟人化手法,物与人,巧妙结合,若即若离,不粘不脱,咏杨花也是咏思妇,在对杨花的描述中,也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塑造,可谓形神兼备的妙作。而最后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画龙点睛,道破本题,更显出作者是词中高手。

本词是和韵之作,步韵填词,从内容到形式要受原作严格限制,苏词和韵而不为所限,独出心裁,别有洞天,远超原作意境,南宋词人张炎称赞其“真是压倒古今”之作。

“似花还似非花”,看其出手便自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刘熙载称起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艺概·词曲概》)。即谓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此词家所谓“不外于物”;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此词家所谓“不滞于物”。如果纯以咏杨花而论,则这一句又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又一起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一向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亦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 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

以下“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未至郎边,那边却早已啼莺惊梦。此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苏轼写来备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亦堪称生动真切。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心领神会。

张炎《词源》评此词“后段愈出愈奇”。奇在何处?其在承上片“惜”字意脉,借追踪杨花,抒发了一片惜春深情。缘物生情,以情映物,使情物交融而至浑化无迹之境。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词人在这里是以落红陪衬杨花,盖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者,乃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正如“无人惜”实即“有人惜”一样,说“不恨”者,实即“有恨”,是所谓曲笔传情。

以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真是痴人痴语。春水觅踪,可谓一往情深;但杨花不见,唯有一池浮萍在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杨花落水为浮萍”虽无理却有情,主要是藉以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情不足,恨未尽,于是继之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从全篇词脉来考察,则“二分尘土”与上片“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一池萍碎”一意相承。总之,花尽难觅,春归无迹。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正因为咏物抒情已臻顶峰,所以词的煞拍尤为吃紧。写好了,画龙点睛,全篇生辉;写不好,画蛇添足,功亏一篑。此词的煞拍不愧为“点睛”之笔:“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看其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相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再回顾篇首,令人欣然有悟,情趣倍生。不是吗?词人开宗明义,原本说得清楚:“似花还似非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作鉴赏
水龙吟 苏轼 常问的几个问题
古诗词日历 |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一首《水龙吟》,杨花落与离人泪合二为一,令人拍案称绝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之64--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诗词鉴赏:【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