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教师“学术研究”的真实样态

李志欣


最近与不少骨干教师交流,从与其对话中,我捕捉到不少骨干教师对“学术研究”普遍感觉畏难,现把我的观点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家之言,望大家批评指正。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我一直持积极且审视的态度。作为一名校长,置身教育现场,让我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着强烈的渴望与真实的体认。

但是,过去一些油水分离,只有开始,没有过程,却有结论的课题研究,异化了一线教育研究的本来意义与价值,也带来了论文发表与获奖事件的乱象。太多的诟病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于是,各地纷纷出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不再对论文、课题等作硬性要求,这显然也不是很合适的。

一名完整的教师,不论是高等学校的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基本是相似的,即教师从事的是以知识和思想表达为工具的精神影响活动——教学,同时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与创造——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不是教学,但它和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如是,我们追问:中小学教师要不要学术科研?要怎样的学术研究?便有了其现实的必要的意义。

一、“把读书变成教学的工具”是一线学术研究的应然路径

教师这个职业,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照理说,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作为相对意义上的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教师应该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对教师而言,读书首先是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善,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与修补。

曾经听过青岛苏静老师的课,她最大的特点是诗词曲赋、经典名句的运用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我不禁惊叹她超凡的记忆力,惊叹她丰富的语言积累。我想,只要一个人的脑海中装着中国古典文化最精粹的篇章,自然会居高而临下,出口而成章,妙语成连珠。

回想以往有些教师的教学,或许也有文本以外的拓展与延伸,但那仅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既没有系统地去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献,也没有系统地构思,设计呈现形式。而苏静老师,却能把一篇《燕子》上成一堂文学综合课。从朱自清的《春》到钱钟书的《窗外》;从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到南唐后主的李煜的《虞美人》;再到德国的李尔克,春天,成了课堂的主话题,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国际,流淌在学生心间的,是对文学深邃的理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苏静老师的诗意语文与精彩展现,正是她所读书的经典诠释。教书的根在于读书,教师读书是最重要的备课。教师不读书,就会切断文化与思想的命脉,教育教学的底气与灵气便会被吞噬掉。试想,一个叫别人读书的人,自己却不读书,这可能是中国最滑稽怪诞的一件事情。

我经常对老师们说,教学改革与创新不必要一定要出去向他人取经学习与效仿,根据自己读的一本书就可以做改革。从研究的角度看,读书自然是一线教师与生俱来的学术研究之路,是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

二、“用实践的理念指导课堂”是一线学术研究的必然选择

课堂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重要场域。教师的智慧能引爆课堂的创造性。教师能创造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艰辛与愉悦,点燃起学生探索大自然与科学奥秘的激情,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学生的行为特征与能力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又关系着学生的精神品质的塑造、关键素养的培育与幸福指数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宽容愉悦的生命底色,才能透视并了解教育的真相,才能理解课堂的本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培育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主张。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或者是他的教学主张,是在教学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的教学面貌与图景,也是一个教师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甚至还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多种个性素养。教师应充分认识、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并按照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审美诉求,自始至终地贯彻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其逐步形成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样态,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无穷无尽,只不过很多老师并没有去主动重视、积累和管理自己的知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先生认为:“教师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应该等同于学科专家的知识;教师所拥有的条件性知识即学科教学法知识,则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专家的知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陈旧思想,让中小学教师珍惜和尊重他们的实践理念,让他们的课堂教学知识合法地进入学术台面,并能被深入挖掘、被表达、被系统化。而这正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学术科研”的意义所在。

三、“在教学反思中构建教学方案”,是一线学术研究的由然考量

每个老师,站上讲台,可能一讲就是二三十年。那么在这二三十年的工作时间里,每个老师可能要上数千乃至上万堂课,第一堂和最后一堂,公开的和私下的,这些课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这一堂课和上一堂课是不一样的,自己的这堂课和别人的那堂课,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教学的方式,还是方法,无论是教学的过程、得失,还是感受、体验或者是教训,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记录,到最后退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曾经上过成千上万堂课?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站在讲台上,曾经教过那样多的学生?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需要郑重思考的命题。

谢云老师认为:“实践成就教师的底气,阅读滋养教师的灵气,思考促进教师的锐气,那么,写作造就教师的名气。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我们读的一本书,我们写下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可能都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改变,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我深知,撰写随笔是一种最好的反思行动。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拓展知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知识、狭隘的经验。有反思的学习,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经过理论的重建,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目的。

我特别心仪教学反思,撰写反思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推我成长、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策略的有力工具,用它我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对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发现适合自己行动的最佳方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学术研究策略。这三种策略比较接地气,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乐于接受且易于操作,指向与谋求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育境界的提升。

一线教师不必要刻意追求高深的理论,应该回归到课堂教学这一原点,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悟,聚焦真实教学问题,探寻本质课堂创造,把学术研究始终植根于教学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让“教学研究”从“课堂体验”起步
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可以设置哪些课程
常态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焦建利:信息技术教师每月一本书 ? 教育技术自留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