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薛法根:寻找教师的成长密码

每个教师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都可以找到一条成长的轨迹。在发展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本文从发展方向、专业能力及团队合作三个视角,阐述了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经验,体现了校长的责任担当和应有作为。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造就学生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人生。每个教师的背后,都有成长的故事,都可以找到一条成长的轨迹。透过这些大同小异的轨迹,我们从一个校长的视角,依稀可见普适性的规律。


一、发现“最佳路径”


迪士尼乐园的人行道,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


之所以是“最佳”,是因为它将路径的选择权交给了每一个游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用对了地方,就是个人才;放错了位置,就是个庸才,甚至成了麻烦和累赘。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发现每个教师的成长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值不值”“要与不要”“能与不能”的问题,为他们“私人订制”一条适合的成长之路。


一是“值不值”。

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有很多的诱惑与两难。

教师这个职业没有丰厚的收入,想要过得好,“马儿也要吃夜草”。有些教师悄悄地做起了兼职,或做家教,或沉股海,或迷微商,对教育工作心猿意马。


校长的责任,就是重新澄清教师的职业规范和价值取向,让他们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重新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在留与走、公与私之间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平衡。


钱老师是一个很优秀的数学教师,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微商。但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教书和经商究竟选哪一条路呢?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和钱老师一起探讨做教师“值不值”,投资理财还有哪些渠道。最终,钱老师的心又回到了学校,回到了课堂,回到了学生们身上,成了学校的数学教学骨干。他说:“还是做老师踏实。”


面对教师的两难问题,我们更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简单的批评、空洞的教育或者粗暴的处理。留得住教师们的心,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走在教育教学的大道上。

 

二是“要与不要”。

从教之初,人人都想成为好教师。


当教师的教育激情渐渐消退之后,理想与信念变得日渐遥远,内心也变得日益淡漠而又粗糙,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要。


校长的责任,就是重新点燃教师内心对“做一个好老师”的渴望,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工作的教育意义,唤醒沉睡的职业自豪感和崇高感,实现“我要成长”而非“要我成长”。


数学张老师已过不惑之年,曾经的奥数金牌教练现在失去了用武之地,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我们请他将过去多年编写的数学题整理出来,为学校的数学社团编写一套“挑战数学”的校本课程。张老师坦言:“我别的不会,就会编数学题。”当学生们用这套数学课程进行活动的时候,张老师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体会到做一个好教师是多么自豪。能编写一个社团的数学课程,就能编写一个学段的数学课程,也能编写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高阶思维课程,这样一想,张老师觉得自己的数学教学之路,一下子变宽了、变长了,似乎一辈子都做不完。有人说得好,只要你想要成长,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三是“能不能”。

有些校长常常抱怨“没人才”,那是因为在他的心里,没有把教师当作学校最重要的财富;在他的眼里,只看到教师的缺点与不足,而没有用心挖掘教师隐藏不露的“真本事”。


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创造各种平台,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们试一试身手,甚至要将某些教师置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交给他特别艰难的重任,考验他的心智、品格与能力。


王老师工作了15 年,但是语文课教得一般,几次比赛都被刷了下来,在语文教学上难有发展的空间。三年前,学校启动了“伙伴德育”课题研究,我们请她担任“小组任务型晨会”项目的实践研究,让她转向德育研究。王老师边做边想,暗自摸索,一学期积累了十多个案例,发表了两篇小论文,找到了成长的感觉。三年后,王老师已经成为德育学科带头人,又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大市级班主任工作室。


我一直认为,没有无用之人,上帝关了这扇门,总会为他打开一扇窗。校长的职责,就是把他领到那个窗口,让他看到窗外的教育风景。

二、赋予“专业力量”


尽管教师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但是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育人,先要识人,成尚荣先生说:“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这种研究的对象,不是抽象的儿童,而是课堂中具体的儿童个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某个孩子;这种研究,是在教学现场中的实践研究、观察、判断、调整、印证,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规律的把握。


我们组织全校120多名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完成了“怎么和学生谈话、学生说谎的秘密、粗心是态度问题吗、上课走神的教学对策”等20多个专题的学习。每一个专题都引用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深度诊断及情境演练等系列活动,让每个教师找到了一把把解开儿童心结的“钥匙”。一个班主任感慨地说:“以前遇到懒得做作业的学生,气就不打一处来。现在我会这么看,这孩子没做作业居然敢来上学,还若无其事的样子,让他‘滚’还死活不肯走,就像UFO一样,太值得我研究了。”


观念变了,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变了;态度变了,看学生的眼神也变了,采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变了。以前是用一种办法教育50个学生,现在恰恰相反。这,便是专业的力量。如今,我校已有100多名教师拿到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经过进阶培训,20多名教师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研究育人,也要研究教书。有人说,教学无非是“教师有了一桶水,学生才有一碗水”,语文教学无非是“多读多写”。这样的教学观是简单肤浅的,也是不专业的体现。把自己的钱装进别人的口袋里并不难,但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漪老师说,自己要上好一堂课,至少要备三次课:第一次,不看任何参考书,全凭自己的见解备课;第二次,对照名家大师的解读和经验,改善原有的备课;第三次,边教边改,在上课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课。

 

我们借鉴于漪老师“一课备三次”的成长经验,提出了“一课三磨”的校本研修方式,即组成一个10人左右的备课组,围绕一个课题进行三次集体研讨和实践研磨,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具体的做法是:一磨,重在文本解读,确定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目标,让课堂变得更纯净;二磨,重在教学活动的创意设计和艺术整合,并选择与之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变得更有效;三磨,重在教学过程的调控和生成,磨炼及时应对的教学机智,让课堂变得更灵动。

 

有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不了一个诸葛亮。的确,一课三磨,需要三个专业介入:一是专业阅读的介入,围绕遇到的问题,选择对应的专著读深读透,提升认识;二是专家指导的介入,名特教师的把脉、诊断,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专业技术的介入,借助录播系统和大数据分析以及思维导图、支架设计等,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方法选择。

 

一课三磨,研磨的是课,发展的是人。这个过程犹如“化蛹成蝶”,蛹只有使劲钻过那道狭窄的口子,才能把全身的能量通过挤压转化到两个翅膀上,化作美丽的蝴蝶。一课三磨是每一个教师获得专业自由必须经历的“阵痛期”,谁能“熬”得过,谁就能“化蛹成蝶”,迈向专业发展的广阔天地。缺乏追求与毅力,就难以跨越这道“坎”。由此,我们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基石:一课三磨,一书三读,一题三讲,一文三改。

、激励“抱团成长”


教育是一群人才能做成的事业,单打独斗难成教育的大事。


我们鼓励教师追求个体的卓越,更主张教师组成合作的团队。作为校长,要善于发现教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那些在学科教学、课题研究或者德育工作中,有见识、有胸怀、有感召力的中坚力量,给他一个平台,让他组成一个教学研究团队,像滚雪球一样,将一批一批教师卷入其中,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一个一个的团队,形成的是一所学校的合作氛围和团队精神,凝聚成的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气质和优秀传统。

 

在团队建设中,作为校长,既要成为一个鼓动者,也要成为一个践行者。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带领语文组块教学团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层变革。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我深信,一个伟大的团队,总能让每一个伙伴变得更加优秀。

 

首先,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

作为团队的领衔人,我深知“水涨船高”的道理,也深知“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的哲理。做强自己,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才能更好地引领团队。我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将理论建构和实践创造融为一体,不断推陈出新。凡是教师感到难教的课文,我都作为课题来研究,发现并建构适宜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教学设计,发现普适的教学原理,并进行现场教学展示、讲解示范:每一个教学范例,都力求简单实用,便教利学;每一个教学理念,都力求简洁明了,学以致用,用即有效。


第二,让伙伴变得更加优秀。

团队的力量在于集体的智慧,一个人上课,所有人一起为他出谋划策。沈霞老师参加全国作文教学大赛,团队成员陪着她一课三磨,甚至给她上课示范,最终沈老师获得一等奖。这样的互帮互助,凝结成了团队精神,让人温暖,给人依靠。


需要警惕的是,团队可以依靠,但是不能依赖。齐白石先生告诫后人“似我者死,学我者生”,教学的本质在于创造,而非简单复制。组块教学思想与理念可以相同,但实践的样式和风格,却应该保持每个人的独特性与唯一性。组块教学团队希望的是:听得到不同的声音,看得到不同的风格,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刻印出来的“模子”。沈玉芬老师从联结性学习出发,建构了自己的“关联教学”理论;王晓奕老师从教与学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适性教学”主张;徐国荣老师积极践行“言语形式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每一个人成长的足迹,教师们变得更加优秀而自信。


第三,让更多的人抱团成长。

一个人即使再优秀,所带的团队成员毕竟有限。在组块教学团队中,我们培育了很多“种子教师”,沈玉芬、徐国荣先后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分别组建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带动更多的语文教师一起投身到组块教学的实验中来。抱团成长,滚雪球似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成长的智慧选择。在一个团队中,既有互助带来的支持力量,也有竞争带来的推动力量,让你一个劲地往上长,犹如森林中的树木,始终长得笔直。


如果可以把视野放宽、放远一些,一个教师可以参加多个团队,在不同的团队里,你可以汲取不同的成长力量。如此,你成长的路就会更宽,你成长的步子会迈得更快。当然,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忘了和你一起成长的团队伙伴。




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教育的领跑人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风采录
弄堂小学,是他的“根”
遇见更好的自己
3284732549
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周报(2022年第11期)20220430
试讲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