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漪:有限课堂 无限成长

有限课堂 无限成长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核心价值管窥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金 薇

“于漪现象”延续了很多年,她的教育教学思想至今仍旧深深影响着语文教育界。于漪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的教育教学理论没有复杂的概念,却往往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她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却让人着迷,学生有所得,有所长,有所成,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产生无限的可能。

聚焦课堂显性层面:智育、德育如何共处

当下有一种 “理性”课堂:将语文知识加以分解和量化,以各种形式操练以期达成“知晓”课文,记诵课文。这类课堂往往忽略从人本立场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侧重在技术层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短期内似乎有所得,但是对其精神成长作用并不大。

还有一种 “漫谈”课堂:教师谈人文,谈文学,学生谈想法,课堂很热闹,看似很尊重学生。这类课堂常常忽略语言文字,游离在文本之外,而且,“各说各话”比较明显,“教师秀”常见,缺少真正思维层面的推动。

上述两种课堂背后存在的问题是智育的狭隘化、德育的空泛化,以及德育与智育的剥离。在这样的课堂中,时空的有限不仅没有被突破,甚至有些时候还阻碍着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品德人格的养成及完善。

当我们聚焦于漪老师的课堂显性层面,会发现课堂中“智育与德育以何种方式共处”决定课堂给予学生生命成长的空间。如她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在疏通文句、重点把握几个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同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引导学生:(1)借语言的形象、生动,推理的精密,例证的褒贬,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文章的精魂,让“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让“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紧扣有关语句,化概念为具体,增添感性认识,帮助理性思考。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让学生明白哪些“欲”“甚于生”,哪些“恶”“甚于死”,褒扬高尚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斥责卑鄙、枉法、贪赃等黑暗心理,卑劣行径,使学生在熏陶感染中提升辨别能力,追求美好。 (3)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评价文中观点的意义。探讨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究竟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哪些人仍然把“义”作为自己的主心骨,甚至舍生取义?

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中发展知识能力、推动思维、引导价值观:诵读推进学生“语言建构”;紧扣关键语句,化概念为具体,在琢磨与辨析中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发展思维;联系实际,评价观点,引导学生在传承基础上思考“新时代的取舍”。

聚焦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时空依旧是有限的,却是流动的——教材、教师、学生之间互相推动,时而安静品味,时而讨论争辩,时而慷慨陈词。语文课堂不能只是教师发光,不能只是教师训练自己的口才与思维,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与提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的机会。

沿着这个课堂表现,梳理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发现尽管不同时期的话语表达有差异,但是她始终是从“人”出发来思考课堂中永恒的问题——智育和德育以何种方式共处。

从20世纪60年代旗帜鲜明地提出“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观,到八九十年代提出的“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教学是立体的”等教学观,于漪老师始终明确“学科智育”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科智育的载体,其他都是空谈;我们也会发现于漪老师更关注“人”的多方面成长,从能力提升、品格培养到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随着实践的深入,于漪老师在新世纪提出了“德智融合”,前者是统帅,是方向;后者是基础,是生存发展的内部依据。

探究课堂隐性层面:德智融合如何导向无限成长


诚如于漪老师所说:“课堂学科教学是单一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以所教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后者是真正的教书育人,把情意激发、情操陶冶、责任心、创新意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等等,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撒播到学生心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心里逐步亮起人生追求的明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

那么,于漪老师提出的语文学科德智融合如何实现并发挥作用?

首先,明确什么是语文学科德育和智育。

于漪老师在《聚焦在文化认同上》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天然优势,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尤其在文化认同教育方面应有所作为。”站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培养的高位,将德育与民族的未来及发展相关联,这种认识和眼界决定了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屋建瓴的特点。

要构建德智融合的语文课堂需要准确定位智育内容。于漪老师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课程》中强调对语文智育要有完整的认识,不能以偏概全。语文智育的内容绝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如于漪老师教《孔乙己》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排”,而且要找出与它相应的字“摸”,并启发学生辨析:为何作者此处要把“排”改成“摸”?对刻画人物精神面貌起什么作用?两个动词都是在咸亨酒店付酒钱的动作,却入木三分地反映出孔乙己处境的变化。前者画出他冒充斯文的酸腐相,后者是在腿被打折后,已经够不到柜台面,欲装斯文而不能的地步。“摸”字深入刻画了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此处不仅完成了语言训练,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分析判断等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与时俱进地在课堂内外出入,研究语文课堂如何真正实现德智融合。

这些年于漪老师以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为试点单位,以“中小学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纵向横向衔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探索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融合的规律。

(1)学科德智融合的前提是对学科智育内容的全面把握以及准确定位德智融合点

如何做到全面把握?于漪老师多次强调“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个性特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然后对某个章节、某个内容反复推敲,找到知识传承与思想情操熏陶感染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无缝焊接’”。

如何找准德智融合点?教师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这一篇”的独特处,不仅要把握教材的总体,而且把握教材的局部乃至细部,即每个章节、每个段落、每个定理等个性均能有所领悟。教师对文本个性把握得越准,把握得越深,知识点、训练点越明朗;同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语言文字层面的个性内容把握得越准越深刻,文章、文化、文明层面的共性也就越清晰。同时,教师有一双慧眼能洞悉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育人资源,在恰当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法,将知识、能力融为一体,撒播到学生心中,促进学生的精神增长。

(2)学科德智融合的核心是“人”,既着眼学生的当下,更思考学生的未来

于漪老师始终坚持着“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无论是“目中有人”还是“教文育人”。由此,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教学不是一次完成,它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这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智慧。

程红兵老师在《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总体倾向管窥》中说:“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认知规律与美学规律结合的创造性运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来诉诸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审美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巧妙安排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这样的课堂势必会突破时空的限制,导向学生无限的能力和未来。

(3)学科德智融合的关键是课堂的立体化和开放化

于漪老师敏锐地发现以讲读课为主,以平面展开为主的课堂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继而提出语文课堂要树立“体”的观念,构建“点—线—面—体”的结构,课要上得立体化。抓住课文中能起到点睛作用的字、词、句,关注文章结构,追问为什么,走进文章,联系已有知识储存和当下境遇,完成语文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从学出发,又以“学”为归宿;把直线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网络式结构。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思想都有发展。

课堂的开放化并不是说教师不作为,也不是用一句“大家讨论两分钟”就能够实现的。它是基于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经过文本沉潜,语言交流,讨论争辩,自然而然形成的思想碰撞和心灵自由。当下最缺的便是这种开放化的课堂。这种课堂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教育智慧。

于漪老师的课堂上常常看到她对学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呵护。学生在她的引导下“激疑—辨疑(析疑)—思考—推进”,而这个过程生成明显多于预设,对于教师来说是考验,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契机。教师要有魄力,要有包容心,要有智慧和功底,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切皆有可能”。

于漪老师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文中这样叙述:



我立即请这位同学上台前讲述。她指着板书说:“这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已吃准了这条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了,你用和前面一样的线条来表示,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该频率更快,距离更短,波峰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七嘴八舌表示赞成。学生是可爱的,我请他们用红粉笔修正我白粉笔线条的错误,并诚恳地告诉他们:我在习惯的轨道上走多了,课前只考虑到主人公变的现象和不变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用两根线条表示,而忽略了现象本身也在变化。我是单向思维,学生是多向思维。就这一点而言,学生是我的老师。

从学生提出的质疑中可以看到,他们积极思考,在比较辨析中形成看法。更可贵的是学生有了质疑的精神,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的教学调整和总结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师者的大气与诚恳,这本身也构成了这堂语文课的德育内容,这就是开放化的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的是无限发展的能力。

细读并梳理于漪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们发现她的课堂是这样的: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并能正确有效地交流沟通。在辨疑、析疑中,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审美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在悄悄地提升。在教师有限的课堂中,学生的无限成长正是这样发生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什么?构建科学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
“和谐互助”新课堂 ——摘自【李炳亭博客】
让生命之花绽放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于漪文集 第4卷 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之一
于漪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