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栋生:写作教学能让学生“剩下”点什么

导读


据说作文是学生的“三怕”之一,其实,“三怕”的内容恰恰是语文最有魅力的部分,文言文,汉语的精华;周树人,白话文名家;作文,这是多少作家梦的缘起。如让我们教成了三大“怪兽”。为什么?王栋生老师说,也许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把眼光放远一点,想一想写作教学的长期效应。这也体现了王栋生老师一贯的教学追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成人,不是冷冰冰的分数、不是拥挤的高考。

作者简介

王栋生,笔名吴非,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杂文作家,校长传媒专栏作家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至2011年6月退休。著有《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致青年教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


写作教学能让学生“剩下”点什么

现代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过: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他能把写作“剩下”么?写作教学的目的究竟要给学生“剩下”一些什么呢?

不知为什么,一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往往不由自主地把学生往其他地方引。有一回听课,那位老师在讲评学生作文时,中间不断插入名家名作片段,让学生作对比。那些名作片段也许的确可称为写作经典,可那是名家之作啊,有什么必要让初中生奉为圭臬?再说,起始阶段就模仿名作,在构思表达上很容易形成套路(比如,让学生写亲情,模仿朱自清的《背影》,似乎易见成效,其实未必是好事)。更糟糕的,是让学生把学习写作的目的理解错了,他会以为每个人都得向作家学习写作。作家的写作是职业写作,和我们的“课标”要求不同;至于名家名作,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材料,但未必都是写作的范式。教师孤立地用名家名作做范本指导中小学生写作,而不是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个人的情感,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结果很可能南辕北辙。那种背离基本学习目标的写作,很容易导致学生远离生活,“失去根本”;即使偶尔有点成绩,也难以长久。教材上的范文不过是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看好处,学门道”,是可以的;以此为学习写作的目标,亦步亦趋,没有必要,学生也很难具备那样的技术,达到那样的境界。写作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作家,不能拿作家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作文。

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学生想当作家的很多。一方面是崇拜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另外可能和高收入有关。孙绍振教授回忆,当年中文系之所以成为热门,报考者多是想当作家,因为作家收入极高,有时一本书的稿费就能买个四合院;而一名中学生在报纸上发一篇千字文,稿费够一两个月的伙食费。现今改革开放,“发财”的路径比以往多,当然作家也如过江之鲫,用“作家”的写作标准去要求,既不恰当,也无吸引力。

写作是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中小学教育是通识教育,在这一阶段,不要夸大写作的职业功能,也不要过早地给学生灌输职业意识。我的学生中,选择文学和新闻为职业的很少,就是这一部分人,他们的职业素养也不全是在中学语文课上获得的。

另一种偏差是不重视写作基础能力的培养,过早地以应试作文为教学目的。同样是在公开课上,有教师在讲评学生作文后,读晚报上的“高考满分作文”,连读三篇,作为示范。我对此不理解:高一的作文教学,为什么急不可耐地主动往应试的路数上“套”?更何况那些所谓的“满分作文”往往只是“考场机智”,未必有什么真情实感。这种过于功利的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热爱写作并获得写作素养?业内都知道,应试能力固然重要,但应试作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能取代写作教学的本质,也不可能培育学生对写作的爱。我当然相信,这些教师的应试教学可能是“身不由己”。尽管他们在整个高中阶段竭力教给学生应试作文的技巧,但学生在高考中能否取得满意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运气”。——因为现有的命题以及阅卷机制,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写作能充分或正常发挥并获得公正的评判。但是,有一点也许是没有问题的,即在这种强制的应试教学下,学生离开中学后不再愿意写作,不可能“剩下”什么。过早地进行应试作文教学,只会把学生原本对写作的误解和恐惧进一步放大,变成他的压力,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恐惧或厌恶写作,可能与教师不恰当的要求有关。

偏离目标的写作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动力,结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不但成不了作家和考场写手,反而会患上“写作恐惧症”。

正常的写作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能获得基本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我的学生中,有些人毕业两三年,连自己语文高考的分数也记不准确,但是他们一直在自觉地学语文,把写作作为生活方式之一;而且仍然有写作的习惯,他们比一般人爱写作;或者,至少他们不怕写。我觉得,这样的状态,是因为中学阶段有正常的教育教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有过一次“大循环”,有位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在我的班上(现在高中和九年义务“剥离”,不可能有那样的经历了)。我印象中,她的作文比较随意,能力虽不突出,但能达到教学要求,偶尔也会有一两次写得极为出色,还发表过几篇习作。在我的学校,这样的学生很多。她在高中毕业近20年后,寄了一封信给我,里面是一篇打印出来的文稿《父亲》。信中写道:“老师,我读初一时,您表扬过我写的《父亲》,20多年过去了,看着父亲一天天的苍老,我又记起了初一上课时您对我作文的点评。前些天,我心血来潮,又写了一篇《父亲》,您能帮我看一下么?……”我实在记不起她13岁的同题作文写了些什么了,但那个小姑娘现在是中年人了,那篇文章里的中年人现在是位老人了!岁月沧桑,真令我百感交集。如果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能知道自己作文教学有如此久远的影响,我们还会那么随意地仅仅把学生的作文当成“作业”么?这位学生年过不惑,仍然在写作,虽然她的职业与文字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从她的博客中看到的文章,都是鲜活的亲切的,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心灵。我觉得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价值意义,这远比培养一名作家重要,当然,更比“高考得了高分”重要。

前些天,收到一名留学生的来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般人都用发电子邮件、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的方式,这位学生却写了三千字的一封信。我奇怪的是,他经常给我发邮件,为什么要另外写一封长信呢?他说“这样有感觉”。什么“感觉”?“学习的感觉”。这封信和他以前那些有趣的短文完全不同,在这封略显冗长的信中,他倾诉自己的生活,自称“生活很无聊”,“摆脱不了低级趣味,于是也就不拒绝低级趣味”,通篇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境遇,并认认真真地作出解说。不知为什么,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虽然我一向主张积极地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看了他的信,反而觉得他说得有理:为什么不可以懈怠一下?为什么不可以“平庸三五天”?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表达很有感染力;他能如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状态,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没有丝毫的虚假与客套。其实,我很欣赏他的生活态度,明朗而低调,平静而有生机。他的“低级趣味”,是本真的,丝毫不做作的,青年就该这样明确地表明生活态度和情调。我没有直接教过这位学生,我不太了解他当年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从他不以写作为苦事,从他知道如何向别人倾诉,我知道,这样的写作是发自内心的,而且他有很强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意志。他为什么能不费气力地写三五千字?这很可能也是因为“心血来潮”,有写作能力的人就能这样随波漂荡任意东西。

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能有什么作用,要由未来作评价。如果一名学生的写作极有成就,成了知名作家,成了一名“靠稿费生活的人”,而且他自己说是在中小学老师的帮助下种下了热爱写作的种子,这当然可以说是教师的成功;如果一名学生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他自己说是老师“狠抓”的成果,这个老师也未必不可以把它写进自己的工作实绩。可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对象有五十多到一百多人,每一年全国有近千万高中毕业生,这就不能不思考,我们的写作教学究竟要培养什么,并能让学生在未来“剩下”些什么了。

来源:张玉新导师工作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学生自觉修改的意识
谈作文教学“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七:这是写给你看的
2012全国高考作文点评
【作文教学】: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王栋生)
作文所教的一切不过是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