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解析唐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文/岭南狐公子

隋朝开科取士,是为庶族地主开辟进身之阶,但强大的世家大族势力拼命反对,未能达此目的,所以只能说是给科举制搭了个架子。而唐高祖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从而给科举制增添了内容。唐玄宗以后,考试科目增多,考试范围扩大,考试制度也更为精细,成为宋、元、明、清各朝考试的蓝本。

唐代科举制包括以下内容:

一、常举

又称贡举,每年在尚书省举行一次考试 (称省试)。

主考官

主考官最初是吏部考功司的考功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朝廷以员外郎资望浅,无法镇住考场为由,改为礼部侍郎主考,并在礼部设立考场。这样,礼部掌管取人权,吏部掌管用人权。此后,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应试者

应试者有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国子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均隶属于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地方州、县学的学生。他们中除律学、书学、算学之外,学习的主要科目是九经,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

唐太宗李世民时,朝廷以九经门类繁多,章句繁杂,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与儒学家编纂170卷的《五经正义》 (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等,作为当时基本而又标准的课本。

乡贡是未入上述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可以向所在州、县投牒 (即本人身份、履历证书) 自荐,由州、县地方官吏逐级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由州送至中央政府所在地参加省试。由于他们是随各州进贡物品同送尚书省的,故称乡贡。

唐太宗李世民时,朝廷以九经门类繁多,章句繁杂,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与儒学家编纂170卷的《五经正义》

考试科目

常举的科目时增时减,最为常见的有秀才、进士、明经等科,但真正重要而又为时人所向往的,也就是二三科。

例如,唐初秀才科等第最高,后来日渐冷落。高宗永徽二年 (651年),朝廷明令废止。时人大都趋向于明经、进士两科。

明经、进士两科在玄宗开元以前,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试策、帖经。

试策主要考时务策,即应试者谈自己对当时社会及政治形势的看法以及处理意见。帖经又称帖文,就是考官任取儒家经典中的某一段,用纸条盖上其中几个字或几句,令考生将此默写出,这犹如今日的“填空”题。

另外,明经还要考墨义,大体相当于今日的问答题。主考官出题时,写出一段儒家经典中的文字,令考生写出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显然,帖经和墨义是测验不出考生真才实学的。一般而言,明经科考试要求较低,只要熟读注疏即可应试,也容易被录取。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除与明经科相同外,还要考杂文,主要是检验考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又加考诗赋。此后,诗赋在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于主考官的褒贬都在诗赋上。因此,唐人把进士科称为“词科”,后世也称唐朝“以诗赋取士”。

总之,唐朝进士考试重诗赋、杂文,明经考试重帖经、墨义。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得多。

唐代科举

录取率

正因为进士科考试难于明经科,故进士的名额少,录取率低。

一般而言,进士的录取率为1% ~2%,唐中期以后,录取数额维持在30名左右。明经的录取率较高,约占应考总人数的10% ~20%,录取数额在120人左右。所以,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说,30岁考上明经科的算是年龄大的,而考中进士科者,50岁就算是年轻的。

士人均以中进士为荣

唐代常举各科目中,进士科最为贵重,及第者常有“白衣公卿”、“一品美衫”的美称,所以士人均以中进士为荣。唐高宗时,宰相薛仁超曾对他的亲朋好友说,未能中进士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一般士人的心态和愿望。

安史之乱后,随着豪强地主、门阀士族的衰落,普通地主的经济、文化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些人士看到这种形势,便着力按才学的标准培养自己的子弟,出现了父教子,兄教弟,刻苦攻读经书的场面。一大批怀有真才实学的经世治国之才,通过进士科被选拔出来,并迅速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担任各种官职,小到县令,大到宰相。

唐宪宗 (806~820年) 时的29名宰相中,进士出身的17人,占58.6%;唐懿宗 (860~874年) 时的21名宰相中,进士出身的17人,占80.9%。这说明,唐朝科举制在隋朝迈出第一步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第二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已牢固地确立起来了,而进士科则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主要科目。

安史之乱后,随着豪强地主、门阀士族的衰落,普通地主的经济、文化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进士多在乡贡中产生

唐代前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是相辅而行的,故进士大多是国子监的太学生出身;中叶以后,国子学衰废,进士转由乡贡中产生。

乡贡应进士举,在京都长安由京兆府保送,但须先进行一次诗赋预试,前10名称为等第,然后再参加礼部考试,中举者往往十居七八。

外府选送称为“拔解”,唐中叶以前不经过预试,中叶以后则需先经过诗赋预试。考试一般在京师长安举行,但也有例外。如肃宗时,国家正值安史之乱,京师内外一片混乱,无法举行考试,故分于几处举行。

各州所送举子赴京应举,称为“解”;解送的名单上第一名称作“解头”(即后世的“解元”)。考试和阅卷都在礼部下设的贡院举行,故考场称为“举场”,考官称“知贡举”,又注称“主司”、 “主考”、 “主文”、“有司”等,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举子彼此称为“秀才”。

应试之前,举子纷纷奔走于有政治地位的达官显贵、名公巨卿之门,称为“关节”。

他们为了取得高级官僚的信任及向主考官推荐,往往奉献自己的文学作品,称作“行卷”。

唐代士子

“行卷”十分重要

由于唐代取士不仅要看成绩,还须有当权官僚和知名人士的推荐,故“行卷”十分重要,是给推荐者的第一个印象,但同时也给贿赂、请托等不正之风大开方便之门,使科举弊端丛生。许多士人为能“行卷”,整日提心吊胆地站立在公卿显贵门前,人欲进又不敢向前迈步,见到公卿想说话又不敢说,只能低声下气地哀求,显现出一副不知羞耻的奴才相。

盛唐时代著名诗人王维,不足20岁时诗文已负盛名,但他苦于奔走无门,只得乞求岐王荫庇。岐王给王维一件锦绣衣服,两人一同拜谒公主。进了公主府后,公主问岐王来者何人。岐王回答说此人精通音乐,且弹得一手好琵琶,随后即令王维演唱。王维奉命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公主也颇为兴奋。

岐王见时机已到,便对公主说,此人不仅精通音律,就词学而言,现在读书士子中也无人能超过他。王维于是从怀中拿出自己的诗稿,双手捧交公主。公主览读后惊讶地说:这都是我以前读过的,原先以为是古人所作,想不到它们的作者却是你。这时岐王也说,如果今年考试王维能中状元的话,真是国家的大幸。公主问王维:那你为什么不去应举呢?岐王代答说:他本想去应举,可惜无人推荐。公主听后答应举荐。

后来,王维果然一举登第。王维是有学问的人,举荐他倒也未给科举制抹黑。但是在当时贿赂、请托盛行的形势下,一些胸无点墨之庸懦奸巧之辈,以专事谄媚巴结登入仕途后,干尽种种坏事,使国家吏治日趋败坏。

王维

最后经吏部选试

按照唐制,考中进士只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能否做官,还要经吏部选试:

一是考身、言、书、判“四才”。“身”指体貌丰美;“言”指言词有条理、合乎逻辑;“书”指书法遒劲优美;“判”指文理优长,通晓事理,熟悉法律,明辨是非。

二是考察“德行”和“才用”。“德行”指封建的纲常 (三纲五常) 和品行;“才用”指实际办事能力。考试和考查合格后,吏部才授予官职。

唐代京官六品以下、外官县令以下,大都是通过这种铨选方式选任的。

二、制举。

也称为诏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不定期的考试。

制举的科目名称多是根据皇帝的诏令而临时决定的,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才堪经邦、武足安边、文辞清丽等。考试日期和项目均由皇帝一人决定。参加制举考试者,不仅有一般士人,而且允许现任官员 (参加常举考试者除外) 参加。

考试时都在朝廷殿堂上举行,一般要考时务策,玄宗以后又加试诗赋。优等者当即授官,不再像常举那样还得经过其他考试。

制举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网罗人才的一种便捷而有效的办法,但它却往往不被士人所敬重,认为不是正途出身。

制举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网罗人才的一种便捷而有效的办法

三、武举。

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年),当时由兵部员外郎一人主持,应举考生由各州选送。

考试科目分为平射武举二科,主要考马射、步射、马枪和负重等项,成绩优异者授予官职。

武举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一个创造,为后世开创了一个先例。但在当时和后世均不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为封建社会后期武备的废弛埋下了祸根。

四、结语

科举制度虽在唐朝已牢固确立起来,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处于肇始阶段。

例如,考试的规矩不够严密;常举和制举考试之前,礼部设兵卫,对应举者搜索衣服;不准考生在考场内擅自行动,但试卷一般不糊名(糊名,就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不让主考官知道应举者的姓名、身份等),偶有糊名也未形成一项制度。

唐代用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为普通地主及其子弟,乃至一些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进而把他们吸收到统治机构中来。

他们中了进士,得到高官厚禄以后,在政治上互相攀援,高据要津,把持朝政大权;在经济上享有许多特权,例如减免赋税、差徭,广置良田、园舍。唐中期以后他们被称为“衣冠户”。衣冠户的崛起,表明普通地主阶级已登上了历史舞台,经济和文化实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

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隋唐科举
古代科举都考什么题?
历史上的科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结尾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隋朝科举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