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文化常识04:古代重要节日和习俗(下)

亲爱的读者们,你也看到标题了,我解释一下:因为古代节日比较多,所以小编拆成了上下两讲。错过了古代节日上编的童鞋记得翻阅往期专栏文章喔:

古代文化常识03:古代重要节日和习俗(上)

上编我们是在清明节结束的。那么这一章节我们从端午节开始。

八、端午

又称“端阳节”,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上一期我们在春天重要节日中,提到“龙抬头”也跟天象崇拜有关。

很多童鞋不知道“端午”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其实按照古代的地支纪月法,农历五月属“午月”,“端”又有“开始”的意思,“五月初五”算是五月的开始,故称“端午”。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合了多种民俗。如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相传这两大礼俗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无果。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为“赛龙舟”的民俗。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了“食粽”的习俗。

“端午”还是个祈福辟邪的节日。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那么用何物辟邪?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而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可以说遍地皆药。所以端午这一天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汪曾祺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大家的印象可能只剩鸭蛋了),其实里面就记载了很多端午的民俗,很有意思,下面节选一小段: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九、乞巧节

即七夕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因拜祭“七姐”动在七月七晚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姐”何许人也?

七姐,其实也就是织女啦,是天上编织云彩的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女孩们在这天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站在民俗的角度,其实“七夕”更像古代的“三八妇女节”,女孩们会在这天比拼针织才艺,以试验是否得到了七姐的“眷顾”。比如穿针乞巧,即女子比赛穿针,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明清两代还盛行“投针验巧”。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鸳鸯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的照射,表面依稀形成一层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了。

《延禧攻略》里,就有“投针验巧”的小片段,宫女们在长春宫里玩投针游戏。希望绣花针可以浮在水面上,借着阳光或月光能看到水底的针影。

十、中元节

别名“七月半”、盂兰盆节、鬼节。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中元”一词源自道教的“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核,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古代民间普遍会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花灯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

这一天小孩子会被告知要早早回家,而且不要去河边玩耍(可能有落水鬼危害人间),虽然有吓唬小朋友的成分。但小时候,记得这一天如果晚回家是要挨骂的。

17年有一部很火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灵感据说来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每年的亡灵节日,逝去的家人都会返回人间与亲人团聚。小编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自然而然就想到中国的“中元节”。

看来,“慎始敬终”是一种普世意识哈。

十一、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极严,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留下不少流转心田的诗篇,比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十二、重阳节

节期在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的习俗。我老家每一年重阳节前后会有盛大的“菊花节”,现在已经成为小镇文化名片。据说六十年一度的最为盛大,我母亲说,我就是在这样特殊年头出生的,再适逢盛会就要等到六十岁了。

重阳登高有一个很文雅解释叫“辞青”,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所以“重阳节”也叫“敬老节”。

十三、腊日

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腊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一开始“腊八”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十四、冬至

又称“亚岁”。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如果你觉得冬至少玩乐,可以试试“数九”,它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三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下面是小孩子唱的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巧节琐谈
古人七夕捉蜘蛛?有趣的七夕习俗你知道多少
民俗专家话“七夕”:两种古法教您乞巧
中国七夕---浪漫情人节 ♂等^
七月七临近,七夕不仅有爱情,还有你不知晓的有趣习俗,早看早知
七夕节里说七夕:关于七夕节的那些事儿,你知道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