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年合肥与南京、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比较

2016年合肥与南京、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比较

中国地级城市研究 2018-01-29 20:20:01

摘要:面对近年来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 合肥、南京、杭州三个发展中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深入贯彻实施五大发展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本文在简要评价合宁杭2016年经济社会总体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与南京、杭州比较, 对当前合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亮点和差距进行分析。分析表明, 合肥努力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资源和基础配套进一步夯实, 增长活力与竞争力增强, 省内首位度提高, 正在不断集聚赶超后劲、探索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宁杭;经济;增长;比较;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长三角将成长为以上海为中心, 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建设中的副中心城市, 合宁杭三地既有共性也各有所长, 合肥是连接中东部的重要枢纽, 沿海的腹地, 内陆的前沿, 南京、杭州是东部的中心、宁杭经济带节点;合肥和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杭州是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合肥历史沿革悠久, 南京、杭州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在简要评价合宁杭2016年经济社会总体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合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与南京、杭州之间的差距, 探索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合肥, 位于安徽省中部, 江淮之间, 是全国唯一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 东连滁州、马鞍山, 南接芜湖、安庆, 西依六安, 北靠淮南, 下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个区, 巢湖一个县级市, 长丰、肥东、肥西、庐江四个县。全市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786.9万人, 全市生产总值6274.3亿元, 居长三角26个市 (下同) 第8位。

南京,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跨长江而居, 北连江淮平原, 与滁州相望, 东接长三角, 连扬州、镇江、常州, 西南邻马鞍山, 辖玄武、秦淮、建邺、鼓楼、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十一个区。全市总面积6587.02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827万人, 全市生产总值10503.02亿元, 居长三角城市第4位。

杭州, 位于浙江省北部, 杭州湾西端, 北靠湖州, 东邻嘉兴、上海, 西接黄山, 南连绍兴、金华和宁波。下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富阳九个区, 建德、临安两个县级市和桐庐、淳安两个县。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918.8万人, 全市生产总值11050.49亿元, 居长三角城市第3位。

一、合宁杭在长三角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

(一) 经济份额大。

合宁杭是当前除上海外, 长三角经济的中流砥柱, 也是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在长三角城市所占比重超过两成。2016年, 实现GDP2.78万亿, 占长三角26个城市的比重为18.9%;地方财政收入0.32万亿, 占长三角城市17%;规上工业增加值0.83万亿, 占15.3%;固定资产投资1.79万亿, 占20.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7万亿, 占21.9%;本外币贷款余额6.05万亿元, 占25.7%。

(二) 增长速度快。

放眼全国和长三角, 合宁杭竞进态势明显。2016年, 合宁杭GDP平均增长9.1%,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7%) 2.4个百分点、高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8.4%) 0.7个百分点, 其中合肥增长9.8%, 在长三角仅次于舟山 (11.3%) ;杭州增长9.5%, 位居长三角第4。合宁杭本外币贷款余额平均增长15.4%, 分别高出全国 (12.8%) 、长三角 (11.2%) 平均增速2.6个、4.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1.8%, 高出全国 (4.2%) 、长三角 (8.1%) 7.6个、3.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8.5%, 高出全国 (7.8%) 、长三角 (8.2%) 0.7个、0.3个百分点。

(三) 人均水平高。

人均GDP与经济总量同步扩张。2016年, 合宁杭人均GDP (按常住人口计算) 平均10.96万元, 相当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的1.26倍, 较上年 (10.12万元) 增加8430元。合宁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年的42136元增加到45678元, 高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4235元, 占人均GDP比重为41.7%, 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312元增加到22041元, 高于平均水平1200元, 占人均GDP的比重为20.1%, 与上年持平。

(四) 产业升级快。

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呈现出经济增长由工业和服务业共同驱动的积极信号。2016年, 合宁杭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716.37亿元, 平均增长11.6%, 快于第二产业增速5.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5%, 为历史最高, 比2015年的54%提高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继续壮大, 新兴产品、新兴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向纵深推进, 网上零售连续数年成倍增长, 2016年, 合肥、南京、杭州限额以上单位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达40.9%、109.7%和28.6%。

(五) 创新能力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合肥、南京、杭州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增长57.6%、13.41%、40.4%;南京、合肥各有35项、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末合肥登记备案的众创空间47家 (其中国家级11家) 、南京纳入备案的众创空间累计达169家、杭州纳入国家科技孵化器体系的众创空间为3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 利用外资节节攀高, 合宁杭新增外商投资项目1068家, 增长2.1%;外商直接投资134.96亿美元, 增长4.2%;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同比新增3家, 南京全年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1家, 杭州全年共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个。

(六) 发展质量升。

合宁杭财政税收增长较快, 2016年, 实现地方税收收入2747.76亿元, 增长13.3%, 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5.8%提高到87%、占GDP比重由9.5%提高到9.9%。劳动生产率提升, 合宁杭按平均人口计算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10.2万元/人提高到11.05万元/人, 增长8.3%。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高耗能行业比重持续下降, 合肥、杭州单位GDP能耗下降分别超过6.62%、超过6%, 南京下降3.9%左右。生态环境良好, 合肥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 (优良) 标准天数为253天, 达标率为69.1%;南京为242天, 达标率66.1%;杭州为260天, 达标率71.0%。

(七) 民生共享优。

2016年合宁杭民生支出增长较快, 合肥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方面支出分别增长22%和11.4%, 南京教育、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14.7%、42.2%, 杭州民生类支出共增长17.4%, 增幅均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水平。三市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达4959.3万人次。年末合肥、南京、杭州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72.05%、82%、76.2%, 比上年提高1.65个、0.6个、0.9个百分点。合肥、杭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为35.8平方米, 南京超过36平方米。

二、合肥实现新跨越的机遇和亮点分析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积累, 合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新常态下坚持把中央要求与实际相结合, 抢抓有利条件, 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上, 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 培育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总要求。这些发展理念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又立足实际, 突出特色, 成为逆势而进的重要保证, 经济增长的优势和发展的机遇在逐步显现。

(一) 量的比较:主要指标总量差距缩小, 工业经济、人力资源和交通枢纽优势显现

经济总量差距明显缩小。2016年, 合肥固定资产投资稳居合宁杭首位, 工业投资超过南京、位次领先, 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本外币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南京、杭州之后。从占比来看, 近两年来主要指标总量与两市的差距明显缩小, 与2015年相比, 2016年GDP与南京、杭州市的差距缩小1.5和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零售额、贷款余额和城镇居民收入等差距均有缩小 (见表1) 。

工业发展具备良好韧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内在结构抗压。新常态后各地经济增长有所回落, 其中工业经济回落较甚、比重降低, 2016年, 合宁杭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6.6%, 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 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9%, 回落2个百分点。合肥全部工业增长9.8%, 占比依然较高, 达40.8%, 比南京、杭州分别高出6.7个、8.4个百分点, 整个工业经济的耐压性更好。二是内生动力增强。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 比较优势得以显现, 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17.03亿元, 增长8.6%, 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 高于杭州1.9个百分点。三是内在质量提升。六大主导产业支撑稳固,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1058.02亿元, 成为继家电、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第四个年产值破千亿的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支撑不断增强, 实现增加值690.37亿元, 增长14%, 快于杭州2.4个百分点,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4%, 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比杭州高3.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发展的有力引擎。

劳动力红利稳固升级。一是人口增加显著。人口的增减决定劳动力的最终供给和用工成本等问题, 合肥人口基数虽然低于南京、杭州, 但近年来增量与杭州接近, 多于南京, 发展的“人口红利”可持续性、稳定性相对较强。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786.9万人, 占全省的比重为12.7%, 比上年末增加7.9万人, 比2010年 (按区划调整后同口径) 增加约41万人, 增长5.5%;杭州年末常住人口918.8万人, 占浙江省的16.4%, 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人, 比2010年增加48.76万人, 增长5.6%;南京年末常住人口827万人, 占江苏省的10.3%, 比上年末增加3.41万人, 五年共增加27万人, 增长3.4%。二是新增就业人数较多。2016年, 合肥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23.20万人, 比南京多0.78万人, 比杭州少3.93万人, 占全市城镇人口的4.1%, 高于南京、杭州0.8和0.2个百分点。三是高素质人才有来源。随着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必将增多。至2016年底, 合肥有60所高等院校、62.86万在校学生, 各类高等教育毕业生总人数高达19.18万人, 数量大于杭州, 约占南京的2/3, 为“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人才红利”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保障。

交通枢纽地位显现。近年来, 随着合肥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双节点城市, 水陆空三大交通线路都做了全面建设规划, 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备。国省干线和高速路网越织越密, 逐渐形成“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络主骨架, 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高速路网建设也将全面提速;成为全国高铁枢纽中心, 米字高铁网逐渐成型, 高铁列车可直达全国二十二个省会城市及四个直辖市, 已依托高铁形成一小时到南京, 两小时到无锡、杭州, 三小时到上海、济南, 四小时到北京、福州, 五小时以上到厦门、威海等地的旅游经济交通圈, 随着国家“十三五”交通规划的出炉, 更多的“高铁触角”还将伸向更多城市;在长江黄金水运带上, 将拥有自己的“江淮航运中心”, 区位优势更加立体。对外交通畅达, 市内交通随架建设也由平面跨入了立体时代, 地铁时代已经到来。

(二) 速的比较:主要指标增速领先, 大投入和服务业发展夯实了后劲

主要指标增速领先。2016年, 合肥GDP增长9.8%, 增速分别比南京、杭州高出1.8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多项指标快于宁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 高于南京、杭州5.1个、4.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 高于南京、杭州9.1个、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高于南京、杭州1.1个、1.5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 高于南京、杭州市7.7个、10.6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8.6%, 高于南京、杭州1.1个、6.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高于南京、杭州0.6个、1个百分点。

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为突出。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 合肥下大力气推进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近年一直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5%, 比南京、杭州分别快5.4和2.5个百分点, 2016年这一势头得到延续, 增幅明显高于南京、杭州。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1.17亿元, 是南京的1.17倍、杭州的1.11倍;完成工业投资2195.01亿元, 是南京、杭州的1.25倍和2.48倍, 工业投资增长13.7%, 南京、杭州为同比下降14.4%和下降5%。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24.76亿元, 是南京的1.18倍、杭州的69%, 增长21.1%;其中在地铁、铁路带动下交通运输业投资236.21亿元, 增长57.2%。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三次产业结构将逐步由“一二三”向“二三一”转变, 最终实现“三二一”, 南京自2007年、杭州自2009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已处于领先地位, 三产占比均超过48%, 2016年分别达58.4%、61.2%, 合肥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为4.3:50.8:44.9, 二产占比还高于三产。

但是看趋势, 第三产业正在提速, 比重会不断提高。2015年, 合肥第三产业增速 (11.2%) 落后于南京0.1个、杭州3.4个百分点, 到2016年, 第三产业增速 (11.6%) 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分别快于一、二产9.4个、2.7个百分点, 反超南京1.4个百分点, 低于杭州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与南京的比重差距缩小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9%, 比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 与工业一道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 度的比较:经济首位度领先, 集聚辐射作用较强

经济首位度是省会或省内第一大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 首位度越高, 说明该城市在全省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 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2016年, 南京、杭州GDP分别占江苏、浙江省的13.8%、23.8%, 合肥占安徽省的比重达26%, 比南京、杭州分别高出12.2个、2.2个百分点, 在省内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辐射和支撑作用有一定比较优势。从主要经济指标看, 合肥进出口总额在省内占比42.1%, 具有决定性作用, 其它主要指标在全省所占比重大致在22%-25%之间,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22.5%, 地方财政收入占比23%,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24.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2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在省内的比重, 均高于杭州、南京。

三、合肥面临的短板和差异分析

按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定位, 合肥与南京、杭州当前发展水平仍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跨越式发展任重道远。“十三五”时期是实现赶超崛起的黄金发展期, 也将是各种挑战层出不穷的矛盾凸现期, 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必须找出差距所在并不断在差距中挖掘潜力, 努力把握机遇, 全力面对挑战。

(一) 总体实力差距明显。

近两年来, 合肥与南京、杭州的经济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但是差距仍然存在。2016年, 合肥GDP占合宁杭三市的份额为22.5%, 相当于南京的59.7%、杭州的56.8%, 略高于南京、杭州2010年水平;人均差距相对较小,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80136元, 是南京 (127264元) 的63%、杭州 (121394元) 的66%。

(二) 消费市场亟待培育。

近几年, 合肥消费市场扩张颇快, 但消费品零售额水平还明显低于南京、杭州。2016年合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5.7亿元, 不足宁、杭的五成, 相当于南京的48.1%, 杭州的47.2%;从比率看, 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9%, 低于南京 (48.4%) 9.4个、杭州 (46.8%) 7.8个百分点;从服务商品看, 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 服务品质和服务技术相比宁杭不占优势, 市场潜力还需着力培育。

(三) 经济外向度需扩大。

合宁杭三市中, 杭州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2016年其进出口总额为679.92亿美元, 远高于合肥进出口水平 (186.87亿美元) , 是合肥的3.6倍。合肥的经济外向度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为19.7%, 大大低于南京 (31.6%) 、杭州 (40.6%) , 外商直接投资28.08亿美元, 比南京少6.71亿美元, 比杭州少44亿美元。

(四) 资本要素仍是短板。

2016年, 合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89.5%, 高于南京 (78.5%) 11个百分点、杭州 (78.4%) 11.1个百分点, 但从绝对量来看, 规模是合宁杭三市中最小的, 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12064.18亿元) 少于南京 (22268.94亿元) 、杭州 (26169亿元) , 只有南京、杭州的54.2%和46.1%。从社会融资看, 2016年末, 合肥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9家, 其中新增上市公司3家、实现融资62.54亿元, 新增上市企业和募资较南京少了4家与45.26亿元, 上市公司总数少46家, 三市中杭州上市公司最多, 年末达135家, 全年新增17家, 募集资金297.41亿元。

(五) 创新投入产出不足。

2016年, 从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看, 南京、合肥、杭州依次为31556件、25895件、24951件, 合肥少于南京、多于杭州, 但从发明专利授权量看, 合肥共授权4799件, 占申请量的18.5%, 南京授权8697件, 占申请量的27.6%, 杭州授权8647件, 占申请量的34.7%, 合肥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和授权率均最低。规上工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 (R&D) 经费上的投入也是最少的, 2015年, 合肥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111.86亿元, 比南京 (148.1亿元) 少36.24亿元, 比杭州 (198.06亿元) 少86.2亿元。此外, 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知识产权市场转化率有限, 对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转型提质、构筑经济新增长动力支撑不足。

四、提高合肥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总体看, 拉动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和产业, 优势与劣势都很明显, 未来需要持续做大经济总量, 扩大优势, 发挥潜力, 保持工业和投资稳定增长, 不断提升投资效率, 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培育消费热点, 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创新成果转化,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 消费提升的空间可能较大。

一是人口因素。合肥的人口基数与宁、杭相差不大, 近年来增长较快, 所以消费存在较大提升潜力, 同时, 全市还有近30%的常住人口生活在农村, 而农村消费仅占全部消费的3.4%左右, 蕴藏巨大潜力。二是经济因素。全市经济保持稳定较快的发展态势, 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逐步加快, 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等力度加大, 农民的预期收入也将会有较大增长, 有望促进农民的消费需求较快增长。三是空间因素。按常住人口计算, 2016年, 合肥、南京、杭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为0.9∶1 (31237∶34852) 、1.23∶1 (61653∶49997) 和1.09∶1 (56863∶52185) , 合肥消费占收入比重相对最低, 说明收入转化为消费空间更大。

建议:继续培育消费, 壮大三产, 加快全面小康建设。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新兴热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想尽办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提高消费者信心, 使人民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抢抓长三角战略机遇, 积极向周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学习, 大力发展服务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结构优化扩大有效需求。合肥的服务业发展虽然较快, 但产业内部竞争力提升空间还很大, 必须加强大数据开发与应用, 不断发掘培育壮大新业态,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而释放消费潜力, 扩大消费需求。

(二) 外贸发展潜力有望增强。

合肥拥有安徽省首个、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第二个综合保税区, 随着交通区位条件的大幅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上骨干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跃进, 在不断加码的稳外贸政策下, 外贸形势有望逐渐趋稳回升。

建议:进一步扩大开放, 加大投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的新形势, 实现赶超崛起, 必须把自身优势和外部力量整合起来, 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 积极主动地接受国际、国内沿海及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资本转移, 积极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建设;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 在继续巩固已有优势出口产品的同时, 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以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 加快创新融资方式, 提升助力发展的资本厚度, 以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新动能, 以技术改造项目促转型升级, 把开放型经济做大做强。

(三) 创新水平层次和深度将提升。

近年来, 合肥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水平已排在全国前列, 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十三五”合肥对未来五年的创新发展提出了目标, 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构建集聚中科系、高校系、院所系、企业系等创新资源的政策支持体系, 到2020年, 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推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建议:重点理顺以市场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路径,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首先是工业创新成果转化, 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 传统产业整合升级, 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 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聚, 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依托骨干企业推进建设智能装备与产品示范基地, 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次是人才和环境创新成果转化,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拥有支持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将人才技术更好地转换为生产力, 一靠培养, 二靠吸引, 努力做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创造优良的用人环境, 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吸引学有专长的企业家、管理人才、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

作者:谷瑾琼, 合肥市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领跑长三角!杭州、南京和合肥,谁能脱颖而出
长三角地区三场擂台:徐州和常州,合肥、杭州和南京
南京为什么还没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南京杭州之争,差距已明显
国家确定长三角10大城市:上海第1,杭州超南京,安庆镇江遗憾未入选
【东方地产 | 大咖论道】华夏幸福秦文才:长三角产业宏观分析与华夏幸福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