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一)——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谁推动了谁

穿插游击队 2019-10-20 15:29:04

提起“工业革命”,不少人都知道,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次伟大的事件。工业革命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国开启,又被称之为“第一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呈现出加速式地发展:知识总量爆炸式增长,三百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比过去上万年的总和还要多出千百倍直到今天,其实我们依然在享受着它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成果。

这场重要的工业革命,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学界关注的话题,对它各个方面的研究非常多。而《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这本书,主要不是研究工业革命有哪些深远影响,而是试图探寻它为什么会首先在英国出现,这当然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门论题。有意思的是,作者的研究与先前绝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不一样,在书中大抖包袱,经常论述完之后告诉你:“刚才你所看到的,是你以前传统的观点,是吧?其实,这是错的”,然后再告诉大家正确的解读姿势是什么,所以这本书有一定的颠覆性意义。

以前对工业革命的研究,往往把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法律制度、产权观念、科技水平、文化宗教等等领域。但艾伦的手法是:列举已有的主要观点,进行反驳或者修正,并运用大量数据、模型、史料以及纵向和横向对比,支撑自己的论点。

比如说,从政治和法律角度,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了一个立宪君主制,牢固树立了分权体系和私有产权制,因此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制度基础。而法国跟英国正好相反,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所以发展落后于英国,自然也不会出现工业革命了。

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却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后所建立的政治法律体系,与工业革命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他认为:过去人们总是说光荣革命使英国奠定了分权制度,但却忽视了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中央层面的集权程度实质上不仅超过之前,其实也要超过法国——不同之处仅仅是:英国中央集权的不是君主,而是议会。议会党派之间有制衡,同时也是责任政府,但只要议会达成多数共识,通过了议案,可以从上到下畅通无阻地执行。英国议会为了一项公共工程,甚至可以出台相关法案,剥夺私人对特定力圈地的所有权。

而当时被视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法国,这种法案是绝不会出台的。例如在法国普罗旺斯要修建一个水利灌溉工程,工程对大家都有好处,但由于地区利益冲突和保护主义,迟迟不能动工,行政效率跟英国根本没法比。直到法国大革命后,地方自治权遭废除,权力由国民公会统一行使,法国的集权程度才赶上英国。

另外,还有两个传统的重要观点,作者在这本书里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第一个说,英国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导致工业革命迅猛推进;第二个说,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食物产量大幅度增长,推动了城市化,为工业提供了更多劳动力,所以工业革命才能迅猛推进。这些解释,都是大家过去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对此却不认同,他抛出了一个新观点,也是以往我们很少听说的: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节点上,廉价化石燃料和高工资现象,机缘巧合地同时出现在了英国,因此才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推手。

另外,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把英国与当时西欧国家进行了比较,但他同样也简单地对比了同时代中国的情况。作者认为,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时期,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崛起的欧洲相比,中国当时与同时代世界先进文明的差距越来越大,依然处在封闭小农经济和僵化的思想体系当中,商人阶级,在当时中国也始终没能形成,当时的中国完全不具备生发工业革命的条件。

由此看来,这本书的确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位作者的基本思想理念,与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等老前辈们相差不大。总体上,作者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个原理: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有创造。相比起这些前辈来说,艾伦的研究更加细腻,角度更为多元化。

上面为你介绍完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部分,来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到底是谁推动了谁;第二,光有科学革命,不见得就有工业革命;第三,廉价化石燃料和高工资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推手。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了解: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到底是谁推动了谁。如果光从字面理解,很多人会误以为,工业国家擅长工业,农业国家擅长农业嘛。这么想,那就错得离谱了。农业国家不是工业不行,农业也不行。所有农业社会都有个共同特征,八九成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人绝大多数靠农业为生,极少数才全职或兼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而脱离农业的城市人口只是一小撮。农业社会中的生产多以家庭、公社、庄园为单位,市场覆盖范围窄,规模比较小,生产力也相当落后,我们从教科书中早就熟悉了一个用于形容这种经济形态的词汇,那就是“自然经济”。

农业社会要用八九成人口从事农业劳动才能养活整个国家的人。由于生产力落后,就算在收成很好的时期,大部分人最多只能过上温饱生活,少部分富一点的,可以过上小康,更少的一小撮人,处于金字塔社会顶端,他们的生活才能称上富足和优越。现代世界,农业国家这个名称,基本上就等于贫穷国家的代名词;那么工业国家,基本上也是富裕国家的代名词。

除了地理条件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国家,发达工业国家的农业产量和水平,远远超过农业国家。就拿美国来说,它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工业国家,它只用了不到3%的农业劳动人口,不仅养肥了整个国家,粮食多得吃不完,要向全球销售,还对很多贫困国实行粮食援助。相反,很多农业国家,70%至90%的人口从事农业,却长期缺乏粮食,需要从外国进口,严重的时候还要闹饥荒。因为美国的农业是高科技机械化农业,不是传统农业,它的三五个农业工人,生力效力比农业国家数千个农民都高,单位亩产量也多出数倍。

城市化也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结果。英国在工业革命时代,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徙,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爆炸式增长,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更大,更加多元化。问题就来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同时,怎样满足不断高涨的食物需求,养活全国人口?要知道,在古代世界,经常因为粮食短缺引发动乱,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办法就是提升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经营模式,增加粮食产量。

我们先来看传统的说法,认为工业革命前,英国由于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耕地,土地变得集中,有条件进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出现了一场农业革命。这种经营模式下农场主对创新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雇工,提升高产量有积极性。农业革命发生后,产量增加,为城市扩张供应了充足食物,农业雇工减少也向原生工业部门提供了劳动力,使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制造业领域,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直至促成了工业革命。

艾伦认为这个说法没有揭示农业革命发生的真正原因,也颠倒了农业革命与城市化以及工业革命的因果关系。工业革命前,由于商业、国际贸易、原生型工业的繁荣,首先促使了以伦敦为首的大都市急剧扩张,这一时期英国增加的人口有近一半涌入了伦敦。城市人口规模上去了,食物需求与其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高收入的诱惑会像抽水机一样吸纳农村人口。

这个时候,农村小自耕农面临两种抉择,一是卖掉手头的耕地,迁入城市谋生,获取比种田收益更大的高工资;二是必须改进农业经营模式和耕作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而乡绅阶层,也就是地主,也面临两个抉择,一是变卖掉耕地进城去从事商业和原生工业;二是收购其他小自耕农的土地,变成集约化经营的大农场,尽量减少雇工数量,拼命改进农业技术,提高收益。

艾伦指出,在伦敦周边农村,原本农业水平上并无什么独特之处,自从城市大规模扩张后,农牧产量获得了比其他农村地区更加迅猛的增长。因为很多地主和自耕农看到了城市扩张的商机,纷纷前往伦敦周边收购土地从事农业经营,满足伦敦的食物需求,由于离大都市近,运输成本低,利润更高。

所以艾伦说,是城市扩张和制造业繁荣带来了农业革命,而不是相反。旺盛的城市需求和庞大农业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经营模式改进。理解这点,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工业国家,反而农业水平更高。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城市扩张和制造业繁荣才刺激了农业革命,不是相反。现在我们来了解第二个重点内容:光有科学革命,不一定就有工业革命。


(二)——光有科学革命,就有工业革命?


在古代,我们祖先获取动力的方式无非有四种: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这四大种动力方式,跟机械动力相比,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的。最早的机械动力,是蒸汽机带给我们的。蒸汽机可以说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物。很多人误以为是英国人瓦特在1776年独自发明的,其实蒸汽机理论、技术的探索和完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欧各国都有贡献,法国有个物理学家,名叫丹尼斯·巴本,比英国的瓦特更早一百年发明了蒸汽机模型。在此以后,也不断有人试图制造蒸汽机。准确地说,最终是瓦特对前人的蒸汽机进行改良,创造了真正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人类的生产力开始成倍上千倍地增长起来,从而使它成为工业革命的强大驱动器

以前传统的观念认为,工业革命前的17世纪,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一场科学革命,物理学、工程学的理论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蒸汽机就是这次革命的代表性产物,蒸汽机的出现,把英国推向了工业革命,从而把人类带向近现代世界。艾伦指出,这个说法有缺点,之前欧洲学者们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探索,当然有知识积累价值,也为工业革命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推动工业革命的那些重大科技发现,大多数不是产生于1760以后,而是产生在之前。以蒸汽机的例子来说,相关理论探索和技术出现在1760年之前,大多数是发生在欧洲大陆国家,不是在英国。现在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这个过程。

到了1712年,英国工程师托马斯·纽卡门发明了世界第一台有实有价值的蒸汽引擎。纽卡门之前的研究者更多是受科学探索精神驱使,还能得到政府或者官员们拨款资助。纽卡门与此前的研究者不同,他一开始就立志要发明一台商用的动力机器,然后指望它获得巨额回报。当时英国是欧洲产煤大国,煤矿很多,深受矿井积水问题影响,解决办法是用马匹和水车作为动力使抽水机运转,把水抽出来,纽卡门的初衷就是给煤矿发明一台动力机器,解决抽水问题。

纽卡门蒸汽机具有高耗能、低效率的特征,以一马力功率运转一小时,平均要吃掉45磅煤炭。但因为它有实用价值,1733年实现了商业化运作,很快在一些矿井中得到应用。此后英国在蒸汽机改良上就进入了作者所说的“集体发明”时代,在商用机器高额回报的驱使下,加上有前人现成机器实物可参考的便利,工程师们竞相开始改良蒸汽机。怎样才使自己的蒸汽机有商业竞争力呢?就是减低煤耗,提高效率,给使用的企业降低成本。商人们也特别愿意跟这些蒸汽机研发工程师合伙创业,为他们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大笔资金。

1769年,英国的约翰·斯米顿改良的蒸汽机,已经将煤耗从45磅降到了17.6磅。几年后,工程师瓦特发明了分离式冷凝器,他的蒸汽机将煤耗降到了8.8磅,比前者减少了50%,并与大商人马修·博尔顿合伙创业大搞商业化运作。到18世纪90年代,英国康沃尔地区的几家铜矿公司和锡矿公司全伙投资改良蒸汽机,居然让煤耗最低降到了2磅。1800年,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成功研制出高压蒸汽机。瓦特本人也不再断改良他的蒸汽机,总之,在这个发明竞赛中,蒸汽机的煤耗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直到最后用于交通,出现蒸汽火车。

现在问题来了,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欧很多国家,此前对蒸汽机的探索和发现大多数是在欧洲大陆国家,为什么偏偏在英国才出现了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而且经过不断改良革新涌现出新式蒸汽机,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呢?这里插个小故事,1783年,法国贵族杰弗里把纽卡门蒸汽机应用于轮船上,让第一艘蒸汽轮船下水了,但他的创举没有给他带来什么金钱和荣誉,也没有引发什么产业和交通革命。也就是说,有科学革命,不一定会产生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有蒸汽机也不一定会首先出现工业革命。

上面为你讲述的是第二个重点内容,科学革命不一定带来工业革命。现在我们来了解最后一个重点内容:便宜的化石燃料和高工资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推手。


(三)——廉价化石燃料和高工资才是推手

穿插游击队 2019-10-20 15:51:08

早期的蒸汽机,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其他欧洲国家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弄一台机器来拆解,自己仿制出来并不难——再实在不行就干脆进口几台,也很容易。但奇怪的是,只有在英国,蒸汽机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加,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反应。到1800年左右,英国的商用蒸汽机数量已经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境内蒸汽机数量有2500台,比利时排名第二,有100台,法国排名第三,有70台;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使用蒸汽机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说明,有了蒸汽机,也不见得就催生工业革命,还需要其他要素。商用的纽卡门蒸汽机的诞生,开启了集体竞相发明的大门,但打开这扇门的钥匙是什么呢?

人类的生活,比如做饭、取暖都离不开热能,古代获取热能的方式主要就是靠木材和木炭。上天保佑英国,它是一个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中世纪时只有打铁业和石灰烧制业广泛应用煤炭,日常生活中仍然很少使用,那个时候煤炭价格与木炭价格相差无几。但到了16世纪中期,煤炭产量剧增,从1560年到1800年涨了66倍。个中原因就是以伦敦为首的城市出现史无前例地迅猛扩张,1520年伦敦最多6万人口,1600年已达到20万,1700年达到50万,到1800年已接近百万。加上运输条件的改善,伦敦开始以煤炭为燃料,结果巨大的需求量促使煤炭业高速增加,产量增加之后煤炭价格越来越低廉,更多人选择便宜而且发热效率高的煤炭作为燃料。1700年前后,英国的煤炭产量占欧洲的80%,英国可以说是第一个普及化石燃料的国家。

把科学理论和研究转化为实用的技术,是一个非常消耗精力和钱财的过程。从纽卡门到卡特,都耗费无数心血,反复试验,为陶瓷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英国人韦奇伍德,调制黏土配方时试验了5000多次。所以只有在英国这个煤炭业大国,才会对矿井排水技术产生迫切需求。唯有英国才能无限量地为蒸汽机提供廉价的煤炭作为燃料,科学发现转化为实用技术的昂贵代价就只有英国可以承受。换一个国家,纽卡门和卡特既没有研发蒸汽机的动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即便发明出来,因为没有用武之地,最终不过变成摆设,不会给研发者带来利益,不会对产业发生影响,也就没有更多的能工巧匠有机会参与到集体发明中去。英国的煤矿积水是个独特的问题,最初的纽卡门蒸汽机只能用于煤矿排水,所以它只能出现在英国。

再来谈另一个重要因素。首先,高工资和廉价能源并存,是英国独特的现象。英国从中世纪中后期开始,工资水平一直在欧洲位居前列,城市大扩张后,工资水平在欧洲更是首屈一指。高工资原本是工商业竞争中的劣势,但英国由于有非常廉价的高效能源,抵销了这个劣势,使得它的商品没有降低竞争力。但由于工资不断上涨,使得英国很早就进入资本驱动型,而不是劳动力驱动型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家、农场主、商人,都对能减少雇工,节约人力成本的技术发明以及经营模式非常感兴趣,成为发明创新的巨大推动力。高工资使得民众的消费增长相当强劲,拉动了内需,也催动了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接下来几十年在英国,不光蒸汽机不断得以改良,价格越来越便宜,燃料消耗越来越少,其他各种提高效率的机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推动产业大发展。

在这个因素上,当时其他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作者在书中对同时代中国的生产情况也进行了考察:他选择了中英两国都有的瓷器业入手,从燃料、资本、劳动力三项要素比较英国瓷窑与中国瓷窑的情况。作者指出,在当时的中国,制作瓷器所需的燃料价格高得惊人,相对来说,人工费用比较便宜。所以当时中国瓷窑的设计思路与生产线模式,就是冲着节省燃料、减少热量去的。而与此同时,雇佣大量的工人干活,来弥补生产上的不足。而当时英国瓷窑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节省资本,减少工人,提升技术和效率。这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英国是资本主导型,中国是劳动力主力型,后者很难对新技术、新发明、新模式产生强烈兴趣。

最后,作者在书中还为我们解读了一个有趣现象:工业革命离不开那些伟大的发明家,而发明家的诞生,与其家庭阶层出身也有着密切关联。传统观点认为,当时发生了一场工业启蒙运动,它是科学革命走向纵深的产物。简单地理解,就是说随着印刷品丰富,科学理论发展,识字率增加,在科学界、工匠、商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的确,当时英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科学协会,普通民众也把听讲座当成一件生活乐事。作者仔细研究了79位工业革命时代大腕儿级发明家的资料,只有约一半人跟当时的科学界有联系。

作者的统计显示,发明家有7%来自兼营农业与手工业家庭;9%是来自农场主和自耕农家族;11.9%来自贵族、绅士和教士家庭;32.8%来自商人、律师家庭;最多的是来自店主、制造业者、工匠家庭,占了35.8%;来自最底层的雇工、牧民家庭的只占3%。也就是说,如果父辈是杰出的商人、店主、能工巧匠或制造业者,子弟中出现发明家的比例最高。从1500年到1800年,英国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口从29%增到了69%,这应该可以归功于城市扩张的结果,为这些阶层的崛起提供了条件,能让子弟从小在知识或技术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总结

说到这儿,本期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第一,传统观念认为是先发生了农业革命,然后推动了工业革命。但实际上,英国由于原生工业、国际商贸的繁荣,导致了城市的迅猛扩张,旺盛的城市需求和庞大农业市场形成,刺激了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经营模式改进。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因果关系要倒过来。

第二,出现科学革命,不一定能发明出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有了蒸汽机,也不一定就会推动出现工业革命。道理很简单,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如果没有急迫的需求,没有企业和个人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把科学发现转化为实用技术,如果没有需求,发明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没有回报,谁又会消耗大量精力和金钱投入非实用技术的研发。

第三,廉价化石燃料与高工资是英国当时独有的现象。煤炭储量丰富,使英国有条件从木炭转为普及使用化石燃料,带动了煤炭业兴盛。有商有价值的蒸汽机诞生,初衷是为了满足煤矿排水需要,所以它才会诞生在英国。高工资现象长期存在,使得英国商家对节约人力成本的技术和经营创新非常感兴趣,成为发明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工业革命技术革新的轨迹及逻辑
没有走出英国的纽卡门
欧洲文明简史概要(十五) |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煤炭伴随英国国运数百年
黑石头的爱与恨
能源革命,关乎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