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结婚三天回门
结婚三天回门
 
地方不同,算法也不同.老的旧式统一算法,过去结婚当天也算一天,要是2号结婚,4号回门。可现在有些地方,不这么算,结婚当天不算,2号结婚,5号回门,中间算3个整天......那是因为大多数地方的风俗是家人去世,死人必须要在第3天出殡。。这样和结婚回门天数相同,听着感觉不好,有点相冲。。。所以新人们为了避免不喜庆,都改成3整天,事实上第4天回门.。2号结婚,5号回门。大多数地方是这样执行的,不过,还是以当地风俗为主
 
按照中国婚俗礼仪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同新郎一起带很多礼物回家,也称3天“回门”。这是中国人民间的一种礼节。新娘的家长非常重视三天回门的礼仪,是新娘全家的一件大事,因此新人3天回门,要在礼品上都要有好准备,争取给岳父岳父留下好印象。回门礼品要提前准备,礼物一定是新娘家长喜欢的东西,回门礼物要买时尚的礼物。只要是四样,或八样就可以了。三天回门,一般都是给岳父岳母带一些,吃的,喝的,比如带两条烟,两瓶酒,但是全是要双数的,一共四样,每样两件,双数图个吉利。
好像是烟、酒、肉、糖、粉条.回到娘家必须是10点之间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向老人问候,新郎就应改口叫爸妈,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在全家就餐时,新娘要和新郎坐在一侧,祝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要陪父母多聊一会儿或者同家人搞一些娱乐活动,下午4点钟左右在太阳下山前迎着太阳回家,还要邀请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

现在时代都改变了,而且生活也比较快节奏,既然你们打算去蜜月旅行,和老人解释清楚,应该没什么问题的。
 
 
好像以前听说回门包的带回婆家的都是双数饺子,代表夫妻双方的家长都满意及祝福新人,没听说过单数的。。。。
听人说去娘家回来 要拿第一次捞起的饺子回婆家
说是单生丫头 双生小子,还是单是小子 双是丫头
 

回门

 

婚后第二天,山西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

词语释义

  词目:回门
  拼音:huí mén
  基本解释
  [the first visit of a bride to her parents] 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
  详细解释
  
  1. 旧俗,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叫回门。与婿偕行者谓双回门。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等我对月回门之日,我见母亲,自有话讲。”《红楼梦》第一○八回:“一日, 史湘云 出嫁回门,来 贾母 这边请安。”
  2. 泛指回家。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久留不知因箇甚,年荒亲死不回门。”

基本概念

  汉民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以金银缸儿盛油蜜,顿于盘中......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记,女亲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名曰会郎。”《再生缘》第七五回:“迅速光阴无几日,姑娘满月要回门。”钟毓龙《说杭州.婚姻.回郎》:“女家邀请亲之喜帖曰:某月某日小女于归,小婿即日庭谒。此即所友谓庭谒也。也名回郎。有单回郎与双回郎、灯彩回郎与不用灯彩之分......双回郎者,新娘亦去。”
  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风俗意义

讲究红火热闹

  迎娶之日,男女双方都要将门户装饰一新,院门、房门贴喜联,窗户上贴大红双喜字和“喜鹊登枝”、“鸳鸯戏水”等吉祥剪纸,大门口悬挂红布彩绸,张贴大红双喜。为了欢宴亲友、宾客,男方往往要在院子里搭起“喜棚”。新郎、新娘和主持婚礼的人要身披红绸,胸佩红花。新娘身穿红衣红裤,头罩红盖头,更是一身红。一应用品,大到车、轿,小到花烛、装饰、颜色均以红色为主。鼓乐喧天,鞭炮连声,亲友云集,邻里毕至,一派欢声笑语。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三天内不分大小,“戏公公、婆婆”、“戏大伯子”、“闹洞房”、把喜庆气氛渲染得火爆热烈,无与伦比。

祈求吉祥如意

  首先希望新婚夫妇和谐美满。拜堂之后,新郎、新娘手挽绾有“同心结”的彩带共入洞房,象征一对新人自此以后结为一体,同心相爱,白头偕老。忻州等地,新娘在婆家吃的第一口饭要经新郎口含过,称为“合欢饭”,表示共同生活的美好开端。晋南一带,新郎的姑姑??面食状如龙盘,上插红、绿纸花,每个重约二、三斤,具有“珠联壁合”、“天作之合”的涵义。

希望新婚夫妇多子多福

  忻州等地讲究双方在馈送的食盒中放置枣子和石榴。枣子,即“早子”,早生贵于;石榴籽多,含有多子的意。浮山一带,则要在新房的枕头里、尿盆下放象征男孩、女孩的面蛇、面兔。平鲁等地,新婚之夜婆婆亲自把被褥铺在床上,藏入枣、栗子等干果,让新人摸取,以“早立子”的谐音,祝愿儿子、儿媳早生贵子。沁县一带,新郎、新娘在半夜要倒坐门槛喝放有花生麻籽的“儿女汤”,一边喝一边还要念诵道:“左手拌疙瘩,儿女一不滩……”

希望新婚夫妇婚后丰衣足食

  晋中、晋南等地,新娘下轿要跨越火盆;平鲁、忻州一带,则要在院子中燃一堆柴火,即“旺火”,让新郎、新娘进门后绕火而行。这都是表示驱除邪恶,并象征新婚夫妇婚后日子越过越红火。闹洞房的宗旨是“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撒喜果,撒七彩纸屑,“撵白虎”,洞房里放斗,斗里放五谷、铜镜以避妖镇邪,凡此种种,无不寄寓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风俗演变

  随着时代的前进,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不仅由繁趋简,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陈规旧俗从婚礼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泼的新风尚逐渐推广开来,国家倡导节俭办婚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新的嫁娶形式。

双回门

  旧时习俗﹐结婚满月﹐新娘偕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双回门。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

会亲

  即新郎会见女方亲族的仪式,晋中等地在新婚夫妇回门时举行。晋南一些地方则是婚后第三天或第十天,在男方家中由新婚夫妇主持家宴,款待双方父母和双方亲友。通过这一会见,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婚姻风俗】新娘回门归宁的习俗,你知道吗?
每日一话桑梓情(13)
一定要知道的结婚回门风俗
为什么初二回娘家?
老北京结婚习俗曝光!下聘、陪嫁、娶亲、回门……你都清楚吗?
齐鲁儒小贤|礼仪之乡的齐鲁大地之婚嫁礼仪,年轻人得多少了解一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