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们喜欢我,不代表我欠你们的。”



晚上好,这是读经典为你写下的第269篇文章

“我相信他是天才,也相信他是个杰出的词曲作者。但我并不觉得他是一个体面的人。”1964年,苏西·罗托洛在她的一篇日记里这样评价鲍勃·迪伦。

苏西·罗托洛是鲍勃·迪伦一九六零年代格林威治村的女友。在1963年发行的《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套上,她和迪伦相拥走在冰天雪地的琼斯街头的温暖图景,已然成为那个大时代的图腾之一。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专辑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几个月后,鲍勃·迪伦和“民谣皇后”琼·贝兹交往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苏西·罗托洛毅然搬出了西四街他们的“城堡”。不久之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堕胎在当时是违法的,19岁的苏西秘密打掉了胎儿。


鲍勃·迪伦和“民谣皇后”琼·贝兹,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10月,75岁的鲍勃·迪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当全世界都为了他获奖的消息欢呼雀跃时,他却始终沉默。这让颁奖方瑞典学院颇为恼火,指责他“不礼貌、傲慢自大”。

鲍勃·迪伦向来毁誉参半、不按常理出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表示出对世俗的不友好。


▲鲍勃·迪伦旧照,摄于1964-1965年之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来到纽约开始歌唱生涯。1964年,他以一首《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走红歌坛,一跃成为美国六十年代民歌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抗议歌手”。然而,60年代中后期,鲍勃·迪伦的乐风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此他的歌曲不再被称作民谣,而是成为了“民谣摇滚”,也因此引发了许多歌迷的抗议。


1965年,当他在新港民谣节拿起电吉他,换来嘘声一片的时候,似乎昭示了一个先锋人物的宿命——大众总是害怕改变,他们将任何挑战他们审美惯性的行为视为背叛。但就在那一刻起,鲍勃·迪伦的音乐“蓄起胡子,像成年人一样思考了。”


新港音乐节上演唱的鲍勃·迪伦,台下已是嘘声一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里,鲍勃1966年英国巡演的画面贯穿影片始末,此起彼伏的嘘声和叫嚷,英国绅士们涨红着脸抗议,记者生硬冷漠地发问。他们愤怒,因为他们被冒犯了,他们想要的是“民歌手迪伦”,鲍勃手里的电吉他在他们看来简直就像是竖起的中指。


鲍勃·迪伦的另一个身份是所谓“抗议歌手”,对于这个称号,他很无奈,也很不耐烦,甚至会焦躁地打断主持人的话,斩钉截铁地予以否认。是啊,你才是抗议歌手,你们全园区都是抗议歌手。


马丁·斯科塞斯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暴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是迪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歌的背景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在美苏争霸的冷战中,这是最有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以美苏核战争的方式毁灭世界的一个重大突发事件。


迪伦与所有美国人一样对此事件十分关切,从危机一开始,他就开始写这首长诗(即《暴雨将至》的歌词),曲调借用自一首古老的英国童谣。


然而,几年之后,迪伦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却巧妙地回避了《暴雨将至》歌词的政治意义:“它就是一场大雨。”“不是暗示原子弹?”“不,就是倾盆大雨。”

“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第一次听到《暴雨将至》时泪流满面,他说:“迪伦是那种‘还没开唱前,就已经深深了解我’的那种歌手,这是像圣经箴言一般令人震撼的歌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迪伦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文学院主修音乐理论时,就开始沉迷美国现代派诗歌。大学期间,他卷入了知识分子民谣圈,和金斯堡私交甚密,并开始尝试作词作曲,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能窥见强烈的诗歌意象。


与金斯堡的诗歌一样,迪伦的歌词是口语式的,自由、真切而充满气势。当年金斯堡就热衷于在公共场合大声朗读诗歌,并配以音乐伴奏,只为让诗歌更加悦耳且更容易被传播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The “Beat” Music——鲍勃迪伦:I'm not there
传记片分为两种:传记片和鲍勃迪伦的传记片
音乐 · 这位倔强的老头几乎集齐了所有世界最高奖项,天知道他下一步要干嘛
鲍勃·迪伦启示录
获诺奖提名的歌手
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会颁给一颗滚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