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记忆 | 看戏

作者简介:

 刘建平,1989年生,南姚村人。离家多年,为生活奔波,经历平凡,生活简单,喜好阅读,热爱文字,偶有发表。相信作品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是毅力和艰辛的产物,希望自己能在文字中成长收获。 

(一)

小时候和许多八零后一样,我没有特别爱好戏曲,也听不懂,认为咿咿呀呀呀的唱腔会让人受不了,但是总喜欢去看戏。主要是乡间少娱乐,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若能有一场戏看,大家保准奔走相告,人人都不会错过。

南姚村唱戏是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到这时候玉米秆、高粱秆、豆萁都堆在路边地头上,田里也更显空旷,地里的丰收全搬到农民院子里了。村里户里,门里门外一年的收成都堆成了山。有的人家把玉米拧成串子搭在屋檐下,栓在树上,挂在墙上,图的就是这丰收的一股热闹劲;有的人家粮食多就支个木架子摆上,圈起来屯上,看着也热闹;些许人家也放在房顶上,虽然累点但是院里看起来清清静静。即便院子里的粮食还没有收拾妥帖,那也要光明正大的松弛松弛劳累的筋骨。写了谁家的戏了,唱几天,类似这样的消息在村里往往提前一个月就不径而走,然后顺着村道飘向周围邻村的亲戚朋友。

“再过三天,还有两天”。到了唱戏前几天,乡亲父老已经开始板着手指头等拉日子。这时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了,干部们张罗着迎接戏班子的到来。戏台上要用什么,凡是能想到的,提前要聚集到戏场里。这个活要挨门入户张罗,一般是村里细心又耐心的领导来负责。张家的一方桌,李家的一对椅,王老太太的插屏镜子……乡村里的人也热情,总是“唱戏的东西家里有的只要需要尽管来搬。”借来的桌椅板凳都是庄稼人家里的古董,所以村干部对这些家具也给予精心照顾,一律都放在戏院里的几孔窑洞里。

起戏的前一天下午,小学就要放假了。一是小学教室是最好的房子,要腾出来给演员住,也有些名演员会被安排在户里,那只是是个别的。二是戏场和教室在隔壁,那边一开锣,这边老师同学都上不得心里。放假之前,孩子们要把村里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和戏场子里扫干净。清水洒街黄土垫道都做完了,回到教室收拾上书包飞出学校的时候,戏班子的大汽车就进村了。

围着人群跟到戏台下面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等到汽车上的东西卸的差不多了,就到露天厨房围观,这是村里招呼演员吃饭的地方。土泥的大火炉,刚点着,湿泥炉上冒出的白气徐徐上升,里面填满木柴、焦炭。灶膛里的木头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火苗子呼呼的往上冒。在这里专门负责给演员们做饭的厨子,算是村里的名厨,基本家家办事宴请朋亲都要请他们到场。虽然是土厨子,做饭也不含糊。

大烩菜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村里隆重的招牌菜。土豆、粉条、香菇、白菜切好就可,五花肉、豆腐、丸子、这些是大烩菜的灵魂则需要过油。待到炉子里的焦炭烧红,跳动的火苗直往上扑,锅边不时吐出火炉的蓝舌,厨子会搬出他们用独家秘笈调制的肉馅,紧接着一个一个光滑顺溜的丸子从他们拇指和食指间冒出,落入油锅翻滚,等丸子变成金黄出锅。上好的五花肉也是这样一番炸制后,切成均匀的肉片,白白净净,柔嫩酥软,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肉丸子、素丸子、炸豆腐、炸土豆、炸红薯都炸个遍以后,各种菜就开始下锅,放菜是极为讲究的,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是有各种缘由在里面的。

菜还没熬有出锅,冒着滚滚的热气,颜色美艳,看着浓郁的汤汁,油而不腻,炸好的土豆丸子金黄色的飘上一层,厨子拿勺子一搅顿时香味扑鼻,悄悄的闭上眼屏住气使劲闻,使劲吸,香味伸到骨子里去了,实在是勾人食欲。热气缭绕里弥漫着香味,演员们端着一碗美味,夹着几个馒头,细细的咀嚼着那份醇香和甘美。或者是端着一碗刀削面,葱花、香菜、辣椒粉、醋、酱油一调,呼喽呼喽吃的有滋打味的。口水不停地在孩子们嘴里打转,嘴巴不停地叭咂着,口水咯咕咯咕下咽,实在忍不住了才会拖着满身香味拔腿向家跑去。

(二)

农村的九月,秋高气爽,天空格外高远,退却了夏日的燥热,吹过阵阵凉风,多了一些温驯而和熙。白云朵朵随意变幻组合,在清风凉爽的吹拂下尽情舒展在辽阔的天空。虽说是温文尔雅,临近中午,天空的太阳还是会释放出燃烧的激情。这时,外面疯够了的孩子们开始向家走去,至少我是这样的,因为家里的世界现在比外面更精彩,更具有诱惑力。

大人们推杯换盏,把酒猜拳,猜来划去,这些美味佳肴显然对于他们不具有吸引力。孩子们则狼吞虎咽,吃的津津有味。桌上的吃喝太稀罕了,孩子们的小嘴总是闲不住,甚至会因为抢一块肉和桌上的兄弟们大打出手,这时候就被哄下桌来,只留下这些大人们在屋里喝酒,当然饺子和面食也留给他们吃了。有时候他们喝酒抽烟,直到天黑才散去,要整整一下午,或许他们看来,大家聚起来豪吃海喝才是真乐呵,吃喝便能尽兴,去不去看戏也无所谓。

对于村里人来说,唱戏的时候也是个大节日,三亲六友都要聚到一起。在我记忆当中,家里除了红白喜事和过年哪有这么热闹。亲戚朋友来家,村上的人们早早起床,男人们洒扫前街后院,女人们剁菜和面,把待客人的吃食准备好,放在手边,梳洗打扮一番穿戴整齐等待迎接亲戚的到来。

一条条通往村里的乡间道路,也就不同寻常地喧闹起来。那真是一种特殊的情景,你看吧,人流三五成群,骑车的、挎包的、挑担的人来人往,妇女儿童、老中青年,全都喜盈盈乐呵呵,车辆急驶而过碾起一团团尘雾,到处飞扬着亲情友情的热情和喜悦。

平日里宽阔通畅的街道变得异常拥闹,摊架货物相挨,农用家具、塑料布匹、锅碗瓢盆、瓜果蔬菜、衣物鞋袜、针头线脑、手工饰品各式商品零零总总,浩浩荡荡,熙熙攘攘。男人们弯下腰翻弄着摊摊上的镰刀、斧头、锄头等农用工具;小媳妇们日用品摊子前因为香皂肥皂洗衣粉或者针头线脑探着身子和小贩讨价还价。一时间就听到各种声音混成一片,有四面吆喝的阵阵叫卖声、有小声商谈声、讨价声、争论声;也有被挤的受不了的孩子的哭闹声、尖叫声、老年人的叹气声;不时也能传来几句骂骂咧咧和熟人见面打招呼的声音。大家随着人潮就这样走走停停,碰到合心意的东西就收入包中,随身的货包里逐渐鼓起来了。街上的人越来越挤,人越多越热闹,人和人越挤越舒服。

相比街上,戏场里宽敞多了。白纱帐拉起来,戏台就分开了前台后台。但是戏台后面人的一举一动,站在前面的人还能隐约看见。前台两厢的拐角是乐队的位置,桌桌凳凳摆放四正,在我看来这些舞弄乐器的人当属最牛的人,台上演员卖力的唱,他们却在悠悠哉悠悠哉的坐在旁边吹拉弹唱,他们总能,紧锣密鼓一阵比一阵急促,最终把演员从幕后催促出来。

 幕后边是存放道具和演员侯演、化妆的地方。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整齐排在架子上,估计这就是十八般兵器,灯光打照下,各个泛光,后台里的世界五彩缤纷,对孩子们来说永远有魔力也有吸引力。尤其是想到红橙黄绿青蓝紫黑这些油彩,在后台里一番涂抹就出来个绝代佳人、风流才俊、忠臣明君、逆臣贼子、市井小丑……最终孩子们还是经不起诱惑,堵在后台门上,眼巴巴的看着看着,等大戏开始了,哭闹的找人家给自己画个脸谱,然后舍不得洗脸不敢睡觉也是常有的事情。

夕阳终于拖走最后一丝红霞,黑夜的大幕拉开。庄户人家的屋顶上,飘起袅袅炊烟。晚风渐起,黄叶离别了大树,飘飘洒洒投向大地的怀抱,村外的羊群也径直向家走去。

饭后穿戴整齐就出门了,村道上的人群一溜一溜的走过,他们肩扛手提着板凳,一脸喜悦,手电晃来晃去,远处更热闹,邻近村里的人们都会早早朝着戏场走去,骑车的步行的,有的人拿个凳子,有的人夹个马扎,人越走越多,招呼声嬉笑声在村道上沸腾着。

撒腿来在街上,就隐约听见了“咣咣咣”的锣鼓声,赶紧加快节奏朝前走,回头再望望,看不见了大人了,正想赶紧的往回跑,耳朵里又传来了一阵“咣咣咣”的声音,又着急了,该往前走还是该返回去找大人,等看见大人了就继续向前跑,“咣咣啋咣咣啋”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也愈发急促。最后一股气跑进戏场。

(三)

晚上戏场里热闹非凡,戏场大门对面的这些卖饭的人提前动身在戏场里支锅垒灶,搭起饭棚,有雅兴者坐下来咪一口酒送下去,浑身的热情被召唤出来,微微的熏醉带着暖暖的酣畅,看着戏就着酒,王侯公子的活法,想想也是美。

 说书唱戏的场合是青年男女寻摸心上人的地方。他们借着看戏前来谈情说爱,游游逛逛,哪里知道台上演些什么。躲在人群里,四下里张望,看哪家的大妹子穿戴俊俏,谁家的大哥帅气大方,胆子大的叫一声名字,对方回过头来放个电也是醉了,拿着手电筒晃晃他,或者直接顺着人群挤下,都能引来他(她)的回头,眉来眼去,看一眼心里……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密密实实的人头中,总有几对青年男女偷偷地相好。人和人挤在一起,没有了距离名没有了羞涩,只有那肌肤相触的暖昧。

“咣咣咣”锣鼓声还在急促着催着后台里的演员。村里的人就厚道,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站在一起就打招呼互相递根烟,男人们披着衣服尽情的吞吐。谈天说地,嘻嘻哈哈,也会突然拍着凳子大骂。磕着瓜子,高谈阔论的一般是女人们,她们聚在一起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都是家长里短,等待着好戏的开始。

锣鼓三通,大幕拉开,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势。演员终于从幕后面扭捏出来,戏场里的哄嘈哄嘈声音霎时停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台上的那个女子身上。

戏台上绿色的帷幕,嵌着红边紫边,背景是在一处宅院当中远处是一幅着色鲜艳的风景画,保留了中国民俗中大红大紫风格。在灯光的打照下显得富丽堂皇。合着鼓点,踩着莲步款款走到舞台中心的那女子,浓装艳抹,眉眼勾画的清秀俊美,上戴点翠和银丁头面,一只金簪垂到耳际,端庄大方,一副雍容华贵之面相。翘着兰花指,甩动着水袖,婀娜随风,尽显曼妙身姿,发出“依依依依”的唱腔,鲜艳的红唇一张一合,更显牙齿的雪白。仅这个动作就迷煞人了。

然而晚上看戏,孩子们终究是熬不住的,台上才刚开始,小孩子们就在大人们的怀里睡着了。大人们站功是不一般啊,站着看戏还要抱个娃子,实在抱不住了就靠在人家放字幕的桌上靠一靠。等到晚上演完戏就半夜了,这时人们意犹未尽的走出戏场,辐射在通往各家各户的道路上,这时候的月光足够明亮,已经睡醒一觉的小孩子也随着大伙朝家走去,只是大家都不言语,生怕惊坏了熟睡的夜景。

村里演戏经常是晋剧,有时候也唱碗碗腔。都是历来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大多从历史事实中脱胎而来,改编自诗书经史演义民间传说。除戏曲故事本身能够让观众获得一些文史常识外,很多戏的唱词也是引经据典,合押韵,极富文化素养。台上演出的都是现实生活。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瞬间在舞台上简单化生动化夸张化,戏曲的教化作用和对民众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就凸显出来了。

当然村子大了能人不少,唱戏的、评戏的不乏其人,他们人人是懂戏的,各个剧目的剧情、人物的音容情貌都掌握的滚瓜烂熟,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板一眼都能够说出个天地来。演员一张嘴就知道你学习的谁的唱腔,学到什么火候了。

“马蹄声声又去远,报子又过烂柯山,往年也曾拦马问,今年不在将马拦。”朱买臣此时已然心灰意冷,无心仕途。宽厚圆润的唱腔娓娓道出一个读书之人连遭落榜的心酸。“说不尽的惑,说不尽的怨,说不尽的羞,说不尽的惭……”这一段顿挫抑扬,错落有致的唱腔到自由运用丹田气息,又体现朴实深沉,层次分明刚劲典雅揉捏得当,喷腔有力,节奏强烈、唱尽广大失利者的无奈,整个表演起伏有致,清晰流畅,再看看那一脸茫然,形神兼备。越往深处越动情,每到动情处激越高亢,刚柔相济,人物被刻画的活灵活现,台上台下顿觉酣畅淋漓,台下的老汉们瞪着眼、张着嘴巴一动不动,口水都快拖住地了;也有人跟着节奏拍着节拍,老太太们坐在板凳上也是昂首挺胸,眼神一聚,脸上略带一丝微笑,拿腔作势摇头摆脑,如沐春风,似饮甘露,过足了戏瘾。

赏名家名段,看唱念做打,是村人的最爱。虽然都能唱下来了,还是希望能原汁原味的现场听上一段,能美美看上次做工自然,招式贴切,刻化精细,神、情、言、色皆有分寸的表演。戏台旧了重盖一座古色古香的品字形戏台,勾心斗角,红梁绿瓦,何等豪华。日子好了,村上的人都向着城市小区跑去,村上的戏也搬进了小区,这些老人守着这座新戏台,还是沉浸在他们的老梦里。

面对现实社会赋予的巨大压力,相比朱买臣,我们更加穷困潦倒,一路从中考、高考、国考等各种考试中失利,不断败下阵来,我们都已然经不住折腾。崔氏尚能苦伴买臣六个年头,面对现实的问题所困扰、徘徊与影响。自己又能陪伴他人几天?朱买臣的坚持已经很难寻找,或许现在的崔氏一开始也不愿意嫁给砍柴人,更不会苦等六年之久,人们或许都不会等自己一年,更何况他人。

做戏狂,看戏疯,台上演小戏,台下演大戏,台上动情,台下同情,台上动真情,台下动感情,台上台下同为一出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红改||看戏
春戏
多少戏台烟雨中
[文学原创]•黄大强:看 戏
散文精选:难忘家戏
那些看雷剧的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