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全生 | 母亲

往期回顾 

·  孝义在外优秀创业人才展示 | 王红丽

·  孝义在外优秀创业人才展示 | 冯海涛

作者:王全生

【 一 】


我的母亲叫李秀珍,1938年10月4日出生于汾阳市北小堡村,现年83岁,兄弟姊妹六个,家里排行老大,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温柔贤惠、知书达礼、善解人意。照这张全家福时,我的小姨还未出生,依次后排二姨、大舅、母亲、前排三舅、外婆、外公、二舅。

     
【 二 】

母亲与父亲的结合,在那个年代也算是父母之命,因为我父亲的亲妈过世的早,过世时父亲才9岁,爷爷无奈,把三叔寄养到李家庄。后来爷爷又娶了一房,是我母亲的二姨妈,所以我的舅舅,姨妈们一直叫父亲“哥”。奶奶因为身体原因,未能生育。或许是为了老了有个依靠,在母亲介休县白家堡村大姨妈的撮合下,17岁的母亲与父亲定婚。之后由于父亲自身的缘由,母亲一直等了父亲5年,直到1960年母亲22岁才出嫁,在那个年代算是大龄青年了。

【 三 】

1960年父母结婚,因为家里没有房子,爷爷无奈和本家商量让父母住了人家的一间房子,才得以完婚。完婚后父母回到阳方口南矿上,当时母亲早在1957年就在北小堡村担任幼儿教师,也许是一份责任,母亲与父亲聚少离多,继续搞幼教工作。

     

【 四 】


父亲从阳方口南矿回来后,父母就住进家里囤粮食的草房里,一抬头就能顶住房顶,在草房里生下大姐,后来通过爷爷父亲的努力盖起了三间东房,那时对面间还住的爷爷,我们姊妹又五个,可想而知住宿条件的艰苦。直到我结婚后,09年搬到城里住,父母才搬到我的婚房里住,居住条件才得以改善。

【 五 】

老屋,即是每个人童年时的陪伴,更是承载着多少人儿时的记忆,据父亲讲当时“当干”的时期,爷爷喂养的牲畜,种了90亩地,以致于土改的时候定位于“中农”,而今的老屋不再宣闹,仿若一个孤寂的背影,显得异常沉寂,离开了人们的脚步,逐步长满了芳草,淹没了旧时的路。

    
【 六 】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很少吵架,母亲每天总是大门不出,料理家务,每年过年,姊妹们总能穿上母亲给做的千层底新鞋,还有做的过年好吃的。那时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搓着麻绳纳着鞋底,时不时的拿椎子在头发上缕一下,为得就是孩子们过年能有新鞋穿。

   
【 七 】

小时候最盼望家里有亲戚来做客,每次来客人的时候,母亲总做最少四个菜,那时虽没有现在的饭菜丰盛,但我们总能改善一下伙食。最有印象的是母亲做的包皮面、玉米馍、石头饼。每次下学回到家,我们还要帮母亲烧柴火。柴火都是秋收后,在自己的地里拉回来的玉米杆。

   
【 八 】

母亲无论做什么事都认真细致,对别人从不发脾气,尤其对我们子女的教育从来没有打骂之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富裕,有时候到开饭的时间,家里不是缺醋就是少盐,母亲就打发我,拿一个小缸去我家后面的邻家去借醋盐。那时因为小,自己也从不多想就去邻居家借去了,也不知妈妈后来是多会还给人家的。

记得印象特别深的一次,那是我在李家庄上初二,老师要让交50元的书费,当我问父母要时,因为家里没有钱,母亲就问邻居给我借了50元钱。也许在邻居们的眼里,妈妈是一位诚实守信的人,每次遇到困难时,邻居们总会去帮助。


【 九 】

妈妈一生没出过远门,小时候总听她讲在宁武阳方口南矿居住的故事,直到16年我自驾车去大同路过宁武县阳方口镇,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父母常提起的地方。这也许是母亲走的最远的地方了。那时父亲在南矿上班,一班八个小时工资才1.35元,她们住的窑洞。当时那个年代,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的愉快,在的安心”,因为老家有爷爷奶奶需要照顾,父亲就申请回村,成了高级社的一名(一工一农)电工,一干就是15年。之后父亲在村里担任调委主任兼任一队的记工员。

   
【 十 】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心细、记性好,在扫文盲的那个年代,虽然母亲只上了三个月的速成班,但是最基本的文章,母亲都能读出来,对于儿女的养育,妈妈总是任劳任怨,平时也很少出远门,只是在家做家务。

父亲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当大队的电工外,当时还购买了一台脱壳机,一到秋收的季节,总是忙个不停。那个年代村民们种的庄稼种类繁多,家家用那个芦苇编的席子,卷成个圆锥形,头上裹个头巾,开始甩起长高梁了,席子里总少不了母亲和大姐的身影。


【 十一 】

对于儿女的教育,虽然父母文化成度不高,但是懂大理、识大体,让大姐学了裁缝,大哥学了油漆工,二姐从小爱学习,考上了中专,三姐从小调皮,也学了理发,而我也上了中专。在90年代初,一个农民家庭供养2位中专生是何等的不易,每次开学走,学费全靠亲戚救济。

     从小我是三姐的跟屁虫,她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听母亲讲三姐为了照顾我,9岁才开始上的一年级。这也许是促使她不爱学习的缘由之一吧!

 
【 十二 】

母亲天生心灵手巧,村里要是谁家办喜事,就请母亲去给人家蒸陪嫁的面食,什么狮狮虎虎,在母亲的巧手下,都会做的活灵活现,母亲还会剪办喜事窗户四角贴的窗花。这些窗花至今母亲还保留着。要是村里谁家生小孩子了,村民们就会拿自家购买的新手娟让母亲给小孩子做老虎帽。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手娟老虎帽也算是稀有之物。

  
【 十三 】

而今父母在一起风风雨雨60载,都年事已高,母亲一辈子没输过一次液,没去过一次医院,还照顾着87岁高龄的父亲。每次我回家去看他们的时候,总不勉拿起手机,留一些感动的瞬间,多想留一些父母生活的细节,以此让后辈们学习他们一辈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好家作风。

       
【 十四 】

2020年是父母的“钻石婚”之年,亲爱的父母,你们的人生是平凡的,但是你们成功与持久的婚姻是伟大的,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春华秋实。六十年的美满婚姻无比珍贵,八十岁的高寿年龄亦属难得,这是你们二老修来的福分,更是我们做子女天大的幸福。不管岁月的长河怎样奔流,无论人生的天空阴晴圆缺,我们一如既往地孝敬你们,始终像众星捧月一样地围绕在你们身边,汲取正能量,传承真善美,使我们这个家庭的小船,随着共和国舰队驶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钻石”是怎样炼成的(9)
【阅读悦读丨诗歌】尹红《牵手六十载》
咱爸咱妈六十年
简单粗暴是一种家庭遗传病
那个贫穷而又温馨的春节
民间故事:女童放生白兔,三日后全身长满白毛,爷爷见了连连叫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