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哪些可能是病愈的症状? | 靠谱中医说

阅读此文大概需要3分钟


 在中医临床上,病人常因服中药后出现腹泻、红疹、痰多,甚至发热、鼻衄等症状,除非医师特地嘱咐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以上反应外,大部分病人在遇到腹泻、鼻衄还是不知所措的。


下面总结:哪些可能是病愈的症状反应?当然在出现这些症状时,还是要问医师的建议为主。



1、鼻衄:因外感病,服发汗药后鼻衄,多见于邪气盛,体质壮的病人。


《伤寒论》:“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刘渡舟教授解释道:鼻衄作解,又称为“红汗”,是邪气不能外解,阳郁太甚,内逼营分,迫血妄行,从清道鼻窍而出。汗血同源,邪气不能从汗解,那么可从衄而解。在衄解之前,因阳气发动,欲祛邪外出,正邪相争,患者常常出现烦热、畏光,或头晕等一些先兆证候。衄血之后,营分之寒邪可随之而去,诸证也随之而愈。这个过程或称为“衄以代汗”,或称为“出红汗”、“出大寒”。


其实,对那些外感病所致的高热病人,可用针刺放血疗法,用三棱针在曲池、少商、太阳穴、十宣穴等处放血,就好比如鼻衄而解,亦是将营分之寒邪从外解,也可取得疗效。


因此,故医者当心中了了,谨守病机为上,对于临床上外感高热的病人发生鼻衄,也要想到可能是自解的机转,不要轻易地用犀角地黄汤等一些凉血之剂,以致冰伏邪气。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2、汗出;在外感病中,汗出往往是向愈之状。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有“体若播炭,汗出而散”,太阳主表,汗出于表,文有:阴阳和合为之汗。


《伤寒论》中对于汗症的描述更是条文众多。如太阳病篇中,桂枝汤证的汗自出为病在太阳表的汗症,为表虚,此汗症可用汗法而解。


不仅是三阳经证,三阴经证在向愈过程中多会有阳证的表现,所谓“阳证轻而易廖,阴证重而难痊。”由阴出阳,说明病邪由脏入腑,由腑入经。是为阴阳互根,表里递传,病愈之状。


因此,出现汗出症状,当认证明确,知病之来路,谨守病机,万不可误认为是病情加重,而误用寒凉清解药打压,而令邪气复入三阴,而前功尽弃。但只可微发汗而解,大汗易伤阳亡阳。



3、战汗而解: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寒战,继而全身壮热而寒战消失,接着就汗出热退的现象。


《伤寒论》:95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103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52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姚梅龄老先生认为战汗解的病因病机是“ 战汗解属正胜邪却、邪从表解的极端情况。其基本机理为:郁(闭)三阳之表的寒或湿邪(包括寒湿、寒或湿邪郁热、寒或湿邪郁火、湿浊、湿邪挟暑),以及里(包括阴经阳经之里)之寒湿,欲借三阳之表解者;同时,其表解之力乃是因身体得阳气之助,导致阳气与寒湿相争剧烈的“正邪相搏”之势,并形成了正胜邪却、病势向外的趋势,最终正气胜邪,其病痊愈”。


故为:正邪相博,正胜邪却,欲从三阳之表解的机理。



4、发热:是正邪斗争的关键时期,会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以助汗出而解、得屎而解,甚至鼻衄而解。


《内经》有“阳胜则热”,发热是正胜邪却的过程,从而突破卫气营血郁闭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说,发热比不发热要好治疗的多,因为三阳经正气仍盛,有愈解之机。从本文前后阅读可知,发热甚至一过性热盛往往也是病愈症状。


5、痰多:本咳嗽有痰,服药后咳嗽痰多,此为因势利导,扶正排素痰。


咳吐后,则上焦得通,肺得宣降,则诸气行而不滞。气滞则津液不行,而为痰湿、痰饮、宿食居于上又致气升降失常而咳。咳吐其痰食,则气升降自复。


痰多咳减,痰出气舒为宜。


6、红疹:服药后红疹遍出,此多为“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为抑遏;火郁,乃火热被郁伏于内不得透发而形成的病理改变。发之,是火郁证的治则,即疏泄气机,使郁伏于内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之意。


红疹为热入营血,可夹风、夹湿、夹虚,可因气、血、痰、火、湿、食郁而邪气内陷,故红疹宜透出为治。



7、腹泻:此分专攻排便和另攻排邪两种。


专攻排便为此前便秘,服药后大便畅然而下以致腹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治疗便秘多用行气破气、苦寒泻下之品,此类腹泻当遵医嘱,中病即止。


另攻排邪为本无便秘,但因宿食、燥屎、痰涎、瘀血、水饮、毒物等不得不从大便下而排邪。药物中可无寒凉泻下之品,但因体质、饮食、煎药、服药凉等因素而异,此类腹泻若无便前腹痛及特殊不适,每天大便在3次以下,可不必理会,排邪无他矣。


因此,对于服药后腹泻原因,除了考虑要考虑因药物质量、病人体质、饮食不洁、寒凉药汁、泻下润肠药等常见因素之外,也要结合药物考虑是否有水、饮、痰、湿、瘀、毒的排邪反应。



8、小便多:湿从小便去。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胧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邪入膀胧,有碍气化,既无以通利小便,也不能四布水津,故小便不利,消渴等。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闷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此时让水湿饮有出路则诸症消。


曾治痛风患者四五年,每每服用当归拈痛汤加减则二便多,故嘱咐服药期间,只要无便前腹痛,无头晕及明显不适,大便在3次以下每天,夜尿在3次以下,可不必担心,正常排水湿三天自会减轻,不必特意加减固涩药物。

9、呕食:因势利导,同痰多机理。


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中有“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其实,以上病愈症状大部分是排邪反应,是病情的转机,有汗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医者当多思其因,多辨其证,多断其果,对于病之来龙去脉,病机转归当能做到心中有数。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据胡希恕经验从少阳阳明病论治重度哮喘
黄帝内经讲解,风类,证候。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第08 讲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蒲辅周老中医治疗四季感冒的临床经验+风寒与风热感冒的辩证方法+中医辨证治疗感冒处方大全+中医除热十八法临床代表方应用探析
秦伯未中医入门(七)
几个实用的治疗感冒方子——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