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长生不死到政治预言 土生土长的道教因它们而兴(图)
userphoto

2016.11.10

关注

摘要:道教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深刻的思想渊源,有古代哲学思想和宗教神学作为其教义的活水源头。道教作为一个开放的信仰体系,思想来源很杂,可以说吸收融化八面来风,给人一种“杂而多端”的印象。道教发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神仙思想、谶纬神学。

接上:道教与道家 原是两码事?学者撰文理清源流(图)

道教三清天尊图

四、“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源自何方?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神仙文化是中国人独一无二所拥有的,神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中国人至今把最美的地方称为“仙境”,最幸福的生活称为“快活像神仙”。道教之前,“神”与“仙”有明显区别。“神”字从“示”,神的观念充满了先秦古籍,为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具有神秘的主宰力。“仙”字从“人”,实际上指的是长生不死之人,《说文解字》解释“仙”是“长生仙去”,《释名》也说“老而不死曰仙”。

神仙连用,这是后世道教的术语,但神仙不死思想却早已经萌发。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景公正“饮酒乐”,忽然联想起“古而无死,其乐若何”这个问题。晏子对答说:“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古代曾有过不死的乐园,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失乐园”,使得不死凝固在“古之乐”,齐景公要想得到这个“乐”,就只能望“古之乐”而兴叹不已了。有学者推测说:“战国中晚期以来正是神仙思想开始发达之时,而在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的棺木上就漆有羽人、神怪之物,可见这种神仙思想的源头甚至可能上推至战国初期”。

《山海经》中记载“不死之国”、“不死之药”、“不死树”以及“不死民”等等。古人认定,海中之地有长生水、不死草:玄洲,在北海中,“上有芝著玄涧,涧水如蜜味,服之长生”;祖洲,东海中,“上有不死草,生琼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活”。不死的观念形态已然形成。

《山海经》

古代又有许多长寿不死的神仙人物的传说,如说彭祖在世八百余岁,广成子修身二千余岁而形不衰。神仙与不死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或许春秋晚期,或许战国初期,即已完成。秦汉时期的神仙或来源于历史英雄人物,或来源于各行各业普通人,或来源于神话中的神,后世道教的神仙来源基本上也是如此。

神仙思想来源于何方?一般认为是燕齐,由于其地位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景,激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幻想海上有神仙,居住着不死的仙人,于是在燕齐大地兴起了宣传神仙不死和播弄神仙方术的神仙家。《史记·封禅书》说:相传在勃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世主莫不甘心焉”,从齐威、宣王、燕昭王到秦始皇,都派人入海寻求不死的仙药,秦始皇甚至亲自“南自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然而都空手而归。《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个名叫“归墟”的地方,其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山,山上“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但闻一多的看法却独树一帜:“实则春秋时的不死观念不会直接产生战国时的神仙说,齐国(山东半岛)也并非神仙的发祥地,因之海与神仙亦无因果关系。齐之所以前有不死观念,后有神仙说,当于其种族来源中求解答。”在闻一多看来:“齐人本是西方迁来的羌族,其不死观念也是从西方带来的。但西方所谓不死本专指灵魂,并主张肉体毁尽,灵魂才得永生。这观念后来又演变为肉体与灵魂并生。齐人将这观念带到东方以后,特别因为当地土著思想的影响,渐渐放弃了灵魂观念,于是又演变为纯粹的肉体不死。”

他得出的结论是:“神仙思想是从西方来的,他只是流寓在齐地因而在那里长大的,并非生在齐地。齐地的不死思想并没有直接产生神仙思想,虽则他是使神仙思想落籍在齐地的最大吸引力。”比较昆仑神话当中不死的“羽人”、不死药,可知闻一多“神仙思想西来”说,有其一定的道理。

考古发现也表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上出现蛙形纹,马家窑文化的陶盆图像有蟾蜍,蟾蜍与蛙是同类动物,有冬眠习性,冬天钻进泥土,如同死去一般,次年春天复苏,如同重新获得生命。这在原始人眼中必定具有神秘甚至神圣的意味,是他们崇拜蟾蜍与蛙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祈求死去的亲人也能像青蛙一样重获生命。联系到战国时期流行的嫦娥奔月传说和汉代普遍流行的西王母信仰,蟾蜍都有象征不死的意义。

甘肃、青海一带曾是神话中的昆仑山所在地,传说中的不死民、不死药都在这里。甘肃、青海也正是流行蛙纹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聚集地。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这种不死观念的起源很早,新石器时期彩陶上广泛出现的蛙形纹,就有生命周而复始的含义。日本学者秋月观暎提示说:“关于战国末期以前各地出现的神仙说,我们不能再象过去那样,仅仅从山东半岛沿岸出现的海市蜃楼去寻找起源,而考察包括昆仑传说在内的更多元的根源,似乎更为妥当。我们还应当重新充分考虑西方异民族羌族(甘肃、新疆)升天观念的影响。”

综合兼顾学界各种说法,渴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在遥远的新石器时期即有可能发生,古代神仙思想在西羌民族地区萌发,燕齐沿海地区较为流行,在荆楚、巴蜀一带神仙传说也比较多,可以说中国的西部与东部地区都出现了神仙传说,古老的西羌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的燕齐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巴蜀文化等共同孕育了中国人的神仙不死思想。

当然,关于神仙思想还有知识产权之争。

都珖淳在《韩国的道教》中就认定:“‘神仙思想’本身则是韩国原始的、固有的思想。……而‘神仙思想’则起源于韩国,是韩国的主体性思想,它在后世吸收外来的三教时期,成了吸收三教的温床。因此,可以说中国神仙思想传到韩国,它一开始就具有从韩国传到中国后重又传入韩国的意味。”他反复强调说明:“神仙思想则是韩族的思想。神仙思想同天神信仰、山岳信仰、山神信仰、黄教等有关,所有这些原来都是东夷族的信仰和思想。因而可以说,这些全都具有游牧、骑士文化性质,与农耕文化的信仰和思想不同。……这样形成的神仙思想,首先传到同韩族疆域相近的大陆山东省、河北省,接着逐渐传到中国全境。”

可惜的是,这些观点都没有考古学发现和文献材料的依据做支撑,只不过是作者主观的推测臆断,难以成立。所以,神仙思想这一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这是不可撼动的。

神仙思想之所以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顾颉刚先生“猜想”,一是时代的压迫。战国是社会组织根本变动的时代,大家都感到了苦闷,但想不出解决的办法。那么还是用玄想去解决罢,于是“吸风饮露,游乎四海之外”的超人就出来了。其二就是思想的解放。战国时代,旧制度和旧信仰都解体了,“天地不仁”、“其鬼不神”的口号喊出来了,在上帝之先的“道”也寻出来了,“于是天上的阶级跟了人间的阶级而一齐倒坏。个人既在政治上取得权力,脱离了贵族的羁绊,自然会想在生命上取得自由,脱离了上帝的羁绊。做了仙人,服了不死之药,从此无拘无束,与天地相终始,上帝再管得着吗!不但上帝管不着我,我还可以做上帝的朋友,所以《庄子》上常说‘与造物者(上帝)游’,‘与造物者为人’。这真是一个极端平等的思想!有了这两种原因做基础,再加以方士们的点染、旧有的巫祝们的拉拢,精深的和浅薄的,哲学的和宗教的,种种不同的思想糅杂在一起,神仙说就具有了一种出世的宗教的规模了。”这意思是说,战国出现的神仙说是时代压迫、时代苦闷和思想解放的产物。我们还必须加上一点,神仙思想也是当时人们死亡焦虑的产物。

神仙思想对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产生极大影响。

屈原最先把神仙题材纳入诗歌创作,开创游仙诗。庄子塑造了文学史上最早的神仙形象:《庄子·逍遥游》描绘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谷,乘云御龙,游于四海之外;《庄子》中多处对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的生活与法术作了形容。汉赋借助神仙传说作夸张描写,形成“巨丽”之美。《列仙传》是第一部神仙传记,开启仙话创作的基本主题模式。反过来,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又对神仙思想的广泛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其在社会上日益深入人心,为道教的发生形成制造了巨大的舆论气场。

先秦的神仙思想发展到秦汉时期,更由于统治者的热衷而盛行不衰,秦皇、汉武掀起了大规模的求仙浪潮。这些都与道士的前身方士有关,诚如明人张瀚《松窗梦语》卷六《方术纪》所讲:“若神仙之说,创自齐威、燕昭,而秦皇、汉武炽焉,皆方士之为也。”在方士的推波助澜之下,汉代成为造就神仙的重要时代,西王母、黄帝和老子是当时神仙信仰中最耀眼的明星。道教发生后,继承发展了自古以来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使之成为道教最基本的信仰,这是道教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独一无二特点。而在道教的推波助澜下,经修炼成为不死的神仙,内化为中国人心灵中最理想的人生。

五、政治预言与谶纬神学

资料图

在汉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之下,谶纬神学非常盛行。谶是一种宗教性的神秘预言,又称谶语,以之预测吉凶,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古人多用于政治斗争中,比如秦始皇晚年,卢生奏《箓图书》说:亡秦者胡。当时又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谶语。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指用图谶等神秘含意解释儒家经典,又称为“纬书”,如纬书《孝经援神契》说孔子已经预言了刘邦当皇帝。

实际上,谶纬神学是古代的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政治宣传心理学,以此为谋求权力者或已登上权力宝座的统治者大造舆论,从而俘获具有传统天命观的民众之心,收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效果,另外也证明其权力的合法性。

谶纬神学在西汉末年的哀、平之际大兴,在王莽与刘秀的推波助澜下,到东汉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本来,董仲舒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提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使儒家学说宗教化。儒生与方士的结合造成了汉代社会浓郁的宗教气氛,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就给神仙方士创立宗教提供了方便。太平道、五斗米道发生于东汉末年,这决不是偶然的,与谶纬神学的流行分不开,并得到其启示,比如受纬书对孔子神化的启示,早期道教逐渐装扮老子,终至捧老子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谶纬神学对道教的影响深远,后世道教也曾大量造作和利用图谶,如魏晋南北朝时“老君应治,李弘应出”的谶语。又如陶弘景:“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弘景妙解术数,逆知梁祚覆没,预制诗云:‘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诗秘在箧里,化后,门人方稍出之。大同末,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后侯景篡,果在昭阳殿”。以图谶、诗谶预言政治结局。陶弘景编辑《真诰》,“谨仰范纬候,取其义类,以三言为题。”因仰慕纬书,便仿照其“义类”以三言为篇名。钟来因先生揭示:《真诰》“在取题命篇时,更受汉朝纬书影响,纬书名如《稽览图》、《运期授》、《汎历枢》、《斗威仪》、《叶图徵》、《演孔图》、《援神契》等;汉朝留下的纬书共七种,称七纬。纬书中的预言吉凶,荒唐怪诞,在《真诰》中均有反映,如杨羲、许谧、许玉斧的寿限,都有预言”。

此后,唐代道教徒为帮助唐高祖李渊打天下而制作的“桃李谣”等,亦属于诗谶一类。法国学者索安更揭示出:“道士入教仪式中有纬书中天命授予有德君王之词”;“受箓”、“受图”或“受符”,是“一种表达和赞美王者获得天命的优雅词句”。而在道教中,“不只是师徒间经典的传授仪式称‘授符箓’,道士在六朝宫廷上为帝王授皇权的仪式也称为‘授箓’。因此,这种用词上的选择不会仅仅是一种偶然:在帝王的授权仪式和道士的入教仪式之间,一定有一种意义上的关联。解释这种关联,可以探究纬书中适宜的道教根源”。索安并指出:“由控制人命寿夭的天司录监视人们行为的道教信仰,也是最早见于纬书的”。

谶纬神学的某些神话故事,为后世道教经典提供了原料。

《河图绛象》讲:“太湖中洞庭山林屋洞天,即禹藏真文之所,一名包山。吴王阖闾登包山之上,命龙威丈人入包山,得书一卷,凡一百七十四字而还。吴王不识,使问仲尼,诡云:赤乌衔书以授王。仲尼曰:昔吾游四海之上,闻童谣曰: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六百初,今强取出丧国庐。丘按谣言,乃龙威丈人洞中得之,赤乌所衔,非丘所知也。吴王惧,乃复归其书。”这一故事即被道教采取。

《抱朴子内篇·辩问》说:“《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祑》凡三篇,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于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咨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于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故事涉及的人物大禹、吴王、孔子,都在道教灵宝经的降世传说中出现了。

故事情节大体一致,具体细节有所改编,“赤乌衔书”变成“赤雀衔书”,大禹所藏“真文”演为“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的“紫文金简之书”。而在《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云笈七籤》卷三《灵宝略纪》中,孔子所“闻童谣”则被全文采纳,吴王阖闾、龙威丈人、包山、洞庭等人名、地名原样照搬,故事内容倍增,但主线基本雷同。举一反三,道教神学吸取谶纬神学,于此可见一斑。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指出:“原本《五符经序》和原本《五符经》是受到纬书《河图》思想的强烈影响形成的。《抱朴子》中,也引用了《河图记命符》(卷六《微旨篇》)、《孝经援神契》(卷十一《仙药篇》)等纬书,如在前面所见,有‘符皆神明所授’之‘天文’那样的说法,也可以看到纬书思想的影响……。而把经典视为天文的想法在后来的《灵宝经》和《上清经》中也被继承着,可见对于道教经典观的形成,纬书的影响之大。”举例来说,《抱朴子内篇·仙药》就引用《孝经援神契》曰:“椒薑御湿,菖蒲益聪,巨胜延年,威喜辟兵。皆上圣之至言,方术之实录也”。视纬书为“上圣之至言,方术之实录”,的确反映了纬书在道教中的神圣地位和巨大影响。

顾颉刚先生揭示:“纬书是东汉时民间信仰的一个荟萃。这些民间信仰,依附孔子,以孔子作中心。他们似乎要造成孔教,但因有一班儒者的不合作,而且起来破坏他们,所以未能成功。”按照这一观点,道教对纬书的继承,实际上也就是对东汉民间信仰的吸取,由此亦表明东汉民间信仰及风俗习惯基本遗存在道教中。道教与汉代民间信仰的关系,于此亦可见一斑。

学者简介:李刚,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中国道教的研究和教学。

*注:本文节选自第二届昆仑高峰论坛李刚教授发言,凤凰国学获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标题、文内小标题系编者所拟。原标题:道教发生的思想渊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谶chèn纬
汉代的道教组织——以张姓高道为线索
中国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谶纬
道教信仰神仙与长寿之道
上古神仙和外丹术——《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思想(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