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成本科幻片怎么拍?从烧脑到走心

来源:新浪专栏(编辑时有删减)

作者:电子骑士

现在,有些口味刁钻的科幻电影迷似乎早已腻烦了商业科幻大片,专门喜欢挑冷门、奇特的科幻电影看。一旦发现有新的烧脑科幻片,就会引起围观,甚至产生连锁反应。

举个例子,豆瓣上《彗星来的那一夜》评分高达8.3,看过的人数有5.2万,想看的人数都有4.3万!而另一部同样可称烧脑的低成本科幻片《信号》在豆瓣只有3000人看过,想看的人不足1000,评分为5.9分,没过及格线。比较一下IMDb网站上的状况,你会觉得很有趣:《彗星来的那一夜》在IMDb网站上有2.2万用户打分,得分7.1;《信号》则有2.7万用户打分,得分6.2。由此可见:国内网友对热门、冷门电影的关注有极大差距,评分也往往偏于两极化。有些小众的片子可能因网友的推荐、引导变成热门影片!国外网友/观众看来更理性一些。

科幻电影最初就是从低成本起家的,早年间低成本科幻怪兽片曾是科幻电影的主流。自1977年的《星球大战》之后,大制作科幻商业片才形成气候。不过80年代到2000年之间,低成本科幻电影也时不时会涌现出来。2000年前后又是一个门槛,商业大片以1999年的《黑客帝国》为代表,表明科幻电影迈入一番新天地。低成本科幻片中也不乏《移魂都市》、《死亡幻觉》这样的精品。最近些年,低成本科幻电影不断出现话题之作,在商业科幻片外,已经拓展开另一片天空。

低成本科幻电影最近十年大概分成两类:一类就是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为代表的所谓烧脑科幻片,故事大多围绕着一个科幻的悬念展开,结尾往往出人意料,科幻构思多半是探讨人类自身,尤其是精神、心理、脑科学方面的领域;很多也会与时空问题挂钩。其构思经常很精巧独特,出人意表,因此被称为“烧脑”(大概就是外国影评人常用的“mind bending”)科幻片。

还有一类属于比较文艺范儿的,例如《忧郁症》、《另一个地球》、《她》、《你眼中的世界》、《皮囊之下》等,科幻概念在影片中往往只是个背景设定,故事还是关于人的情感、关系的。这类科幻电影往往拍得比较写意,形式化的味道更浓,连打光都更多采用自然光,不像前者往往有大量黑乎乎的场景……

总体说来,最近十年的低成本科幻电影很有特色,尝试了以极低成本能把科幻片拍出何等模样。但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到2014年的《彗星来的那一夜》,我在这里却想给这种低成本科幻电影泼点冷水——特别是在很多朋友都在鼓吹(无贬义)国内电影人向这类科幻电影学习,借鉴其思路来拍中国科幻电影的情况下。

这种“高概念”烧脑科幻片有点类似类似于玩魔方、猜谜或解数学题,乐趣主要在智力挑战方面,对人性的感悟等等本来是电影根本的内容都变成了附加值。由于影片全部力量都用在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线通过复杂的、多重的叙述展现出来,这类电影几乎没有精力和能力去铺垫故事、展开背景、深化角色和主题。

看完《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或《时空罪恶》、《恐怖游轮》,你对主角仍然只有表面的认识:博学、可亲、漂亮、好色、爱孩子等等。它不可能像《她》一样,细腻地刻画宅男西奥多的心理,通过主角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一段感情来深入探讨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彗星》的女主角最后为何选择如此极端化的做法,来回到原来的世界中?《恐怖游轮》的女主角为何最后决绝地要杀掉船上的所有人?基本上,这些选择只与影片的概念设定有关,与人物的性格无关。这类电影中的角色,从影片开始到结束基本都没有成长和变化,一直处于静态之中——由于故事往往与时空有关,影片到最后经常形成环状封闭结构,回到原点。这也会造成电影在塑造角色上的限制和无力。

除了角色方面的问题,此类影片在主题上也很难深入进行探讨。没别的,因为这类故事必须刻意强调颠覆性和意外性,本身其实相当单薄,相当概念化。之所以大部分此类影片都设计了一个展现人性恶的结尾,就是要借此提高影片的反思高度和惊悚的意外效果。为反思而反思,为黑色而黑色,结果就是看完《彗星》,你只会感慨一句“人性可以这么邪恶呀”。至于这里的“邪恶”到底意味着什么,主角为什么要选择邪恶的手段,就说不清楚了。这方面,且不说《现代启示录》等剧情片所探及的人性深度,比之《银翼杀手》、《黑客帝国》,乃至《异形》、《突变第三型》、《终结者》等,其实都还等而下之。“人性拷问”、“爱的救赎”、“他人即地狱”等主题现在被滥用的程度,简直可以和主流商业科幻片中滥用反乌托邦的程度相媲美!

综上来看,高概念烧脑科幻电影已经在主流商业科幻片之外形成了一种新的俗套!包括: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一群人通过对话推进慢慢揭示故事背景;一个悖论式的主题构成故事的悬念,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主角即上帝、《恐怖游轮》——主角开始即已死、《彗星来的那一夜》——主角遭遇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往往采用环状的封闭结构;惯常采用DV风格的晃镜头技巧,以营造真实感和临场感,弥补技术和拍摄技巧上的不足——自从《科洛弗档案》以来,手持摄影的纪录片风格就有点被玩坏了,包括《超能失控》和这部《彗星》都没有多少新意。你会发现无论情况多么危险极端,角色手里的DV都能一点不落地记录着主角的活动。

我们可以拿诺兰导演早期的作品《记忆碎片》来和这些影片比较一下,导演水准及影片技巧明显能看出高下:基本上,这些烧脑科幻片都还是线性叙事,即使有平行宇宙概念,也不过是从中间跳转回开头,再继续直线叙述。像《恐怖游轮》这样三段式的结构实际也是线性叙事的。而《记忆碎片》则是打乱时间线的非线性叙事,不断前后跳转(在诺兰最近这部《星际穿越》中,也有闪回和闪前的手法)。此外,《记忆碎片》开始的悬念在主角想拼凑出真相,搞清谁杀害了妻子,但结尾却揭示出主角之前给出的信息并非真相,他成功通过“欺骗”自己进而欺骗了观众!这一反转结局可以看做是双重的:对故事情节的反转和对角色性格本质的反转!由此产生的对人性的批判、讽刺、失望,就比《彗星》、《恐怖游轮》等深刻和高明一筹了。

从电影产业来看,这种低成本高概念的科幻电影比较适合新人导演和编剧练手,但对整个科幻电影产业的推动不大。就像前面说的,此类科幻片经常像把某一集美剧拉长成电影的样子。执导这样的影片,对导演的锻炼不够全面,所以很少见到此类影片导演能不断推出佳作,成为名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导演后来拍的恐怖片评价极差)。尤其是,这类影片会把大部分一般科幻片重点描述的内容放到背景中去,让观众们翩若惊鸿地瞥见背景的吉光片羽,其他全靠观众脑补。这种手法有时确能收到奇效,让大家脑洞大开,畅想故事背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更多时候只是遮掩影片在资金、技术、场景把控等方面的不足而已。而科幻电影的场景正是最能反映导演、编剧想象力的要点之一!在我看来,像《第九区》这样中低成本的电影,有创造性的故事、有完善的角色、有震撼的场景、有深入的主题,可能是更好的范本。

低成本的高概念科幻电影,成败主要在两点:要成功第一靠天马行空但又能让人可信(注意是可信,不一定是合理)的设定,第二靠绵密细致的剧本。失败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拍出过高概念烧脑科幻片《死亡幻觉》的理查德·凯利,在其第二部作品《南方传奇》中就玩得过于混乱,脑洞开得太大无法收拢。2014年的《信号》也是在这两点上做得不够好,或者说这两点没有做到水乳交融的平衡而导致评论两极化的。

对我们来说,期待国内编剧导演拿出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样的低成本科幻电影,难度不比拍商业科幻大片低!更多隐性的问题是钱和外援都解决不了的。不过,我当然会期待国内也有人能拍出这样的影片来!对此类影片的分析甚至批判,并不代表着我不喜欢它们。只是希望读者和电影人们能意识到:科幻电影不在于怎么拍最好最容易出彩,而在于它是你真正想拍的!拍出长久萦绕在脑海中,深埋在内心里的故事和思想,这是唯一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 | 拍好片必须砸大钱?好故事才是王道!
你们最喜欢的“绕不出来”烧脑片,一次给够
以低成本软科幻网大来说,《平行森林》可圈可点
10部让你颅内高潮的高智商电影
科幻电影的“软”和“硬”排行榜
被这部电影震惊了,感觉国产科幻片有希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