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专题


上一期我们结束了《考通》全书内容的二轮梳理,总体结构主要遵循原参考书目中的时间逻辑框架,按照时代顺序依次整合。鉴于二轮复习有些小伙伴还有些难以吃透和把握的地方,我们计划利用剩余5周左右的时间以考古学专题为例重新进行整合,以期再度提升。





本期进入古学理论与方法专题


这里提前说明,考古学理论专题在各校的真题中都占有一定比重,难度不大,均不难拿分。《考通》中对此着力较淡,并未形成系统知识体系。故这里结合复旦大学陈淳教授译著《考古学理论》与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靳桂云教授《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加以扩充。


看似庞杂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以下给大家总结罗列出考古学理论框架之下派生的子系统(概念)以供参考。具体来说应包含历史与发展(考古学史)、概念与阐释(方法论)两个子系统。★为重要等级)


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古物学

★★★1.1古物、宗教和历史

★★★★★1.2三期论

★★★★1.3中国的古物学——金石学


二、近代考古学

★★★★★1.1考古学定义

★★★★★1.2考古学分支

★★★★★1.3考古学研究对象

★★★★★1.4考古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5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三个阶段(21-58;59-80;81至今)


三、20世纪的国外考古学理论流派

★★★1.1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

★★★★★1.2新考古学目标与视野

★★★★1.3中程理论与民族考古学

★★★★1.4后过程考古学

★★1.5象征考古学

★★1.6结构考古学

★★1.7认知考古学


四、现代考古学技术应用

★★★1.1调查与勘探

★★★★★1.2断代技术

★★★★1.3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

★★★1.4考古人类学

★★★1.5计算机与考古技术


探索与阐释


一、考古地层学★★★★★

1.1考古地层学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

1.2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先后关系、共时关系)

1.3考古地层学的运用


二、考古类型学★★★★★

1.1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应用

1.2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1.3考古类型学的作用

1.4考古类型学的应用

1.5文化因素分析


三、考古学文化★★★★★

1.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及其命名

1.2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

1.3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层次划分


四、聚落考古学★★★★

1.1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

1.2基本内容

1.3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4埋葬学


其中一些概念我们在之前的二轮推送中已有系统总结,相关内容查看链接:【中国考古通论】Vol.1 | 考古学概论以下我们补充一些未涉及到的重要考点。


新考古学(processual archaeology)


欧美新考古学(又称过程考古学)是指20世纪60年代开始席卷西方的一种思潮,他不是铁板一块的思想或一批理论,而是在同一面大旗下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新考古学的诞生必须理解为一种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和求新运动,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逊对新考古学的关键要点作了系统阐述。


一、新考古学强调文化演进的观点。新考古学否认传统考古学,将文化看作是流水状的性质,以其随机的涟漪波纹在地图上扩散。新考古学强调,从社会内部动力来观察什么是驱动社会转变的根本原因,文化的进化观,刻意强调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社会可以根据简单和复杂的标准予以分类,它们可以从一种形态进化到另一种形态。器物种类可以在形式上不同,但是使用这些器物社会可以在进化的层次上是相同的,因此从研究社会演变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不必过于关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陶器纹饰。


二、强调系统论。新考古学认为文化不是文化历史考古学,左看做的那种由不同标准归类的器物所装的口袋,文化是一种系统,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转,文化系统可以和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系统进行比较,不同系统的文化可以拥有不同的陶器类型和葬俗,但是他们内部结构可能会有很大的共性。


三、文化是适应于外界环境的系统。考古学不只是寻找文化遗存,还要了解他们的生存背景,也就是要从重建印第安人及其器物背后的整个生态系统,对文化外部环境的关注,导致对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唯物论的重视。考古学家希望对文化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形态提出各种模式,探讨那些对文化发展影响与制约的因素。


四、强调科学方法。新考古学是传统考古学的方法,是根据传统史学框架而建构起来的,将考古学文化看作是一时的演员,目的是在于重建编年史,新考古学认为,考古学应当从事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的规律总结,从而以拥抱科学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五、强调文化过程的思想。新考古学把文化的动力学研究视为学科核心,认为我们寻求解释而非描述,我们询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我们并不关心表面的繁华和热闹,我们关心的是下面动力和过程,你也不在乎某时某刻的状况,还是要了解长的时间里的文化演变。


六、防止偏见的产生。新考古学认为,传统考古学的经验和直觉常常充满偏见,作为合格的考古学家,必须防止用直觉或含糊的推测,他们应当对自己的研究目标有清楚的概念,防止偏见产生的关键举措是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换言之,我们在调查发掘一处遗址遗址时,脑子里必须有明确的研究问题,而且这也和研究的科学性相关——科学家要检验他们的假设,用材料和证据来检验相关技术真实性和可靠性。


七、关注多样性完整性。这是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对我们研究的材料做全面的了解。传统考古学常常关心最大和最好的遗址,倾心于精美的器物。但是,我们如果要完整了解一个文化或一种文明,就不只是了解贵族的用品,也要了解平民的用品,只有对考古材料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更为严谨的态度,我们才能做到我们的研究没有遗漏重要的对象,我们观察的材料涵盖了对象的各个重要方面。


考古学文化概念被视为考古学研究的基石,考古学家将各种文化看作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个演员,而不是一辆辆前进的列车,将器物看作是文化思想的标准,考古学家对考古现象的解释只限于两个要素,一是历史文化年代序列,二是文化传播和迁移,这些研究特点在新考古学家看来是太简单和太一般化了。


新考古学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但是在国人的不少论述中,是被带着某种利益的眼光来进行介绍和评价的。欧美考古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新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反思,所出现的有些批评和否定态度,被不适当的作为我们排斥西方学术观点和对传统方法敝帚自珍的理由,未注意到新考古许多开拓性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和推广的事实。


新古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意识到仅仅采集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考古材料本身的具体性无法告诉我们有关过去的事实,而我却必须摆脱那种经验和直观分析和常识性的推断来研究考古学材料,对传统方法的不满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应当更加科学化和更加人类学化”。


相关人物路易斯宾福德(LR Binford)、戴维克拉克(DL Clark)


中程理论(the middle range theory)


考古学理论是一个意在阐述过去事件和状况的领域,他关注某些事件和系统为何会在过去发生,比如国家怎样起源,农业如何发生,以及文化本身如何产生,这些问题也是传统考古学的研究目标。然而,考古学家调查和观察的现象是在现在进行的,所以他们作出有关观察的表述也仅是眼前的一些事实,那么考古学家又如何将对现在观察的一种表述转化成关于过去有意义的阐释呢?显然,如果没有一种推理的方法,我们就无法从观察现象的表述转变成对过去的科学解释。宾福德认为,这种将观察现象转变成历史阐释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方法论推理过程的特点,除非我们解决了如何赋予考古记录以真正含义的问题,否则我们无法重建历史。


宾福德,继而提出了建立研究范式的重要性,他将范式看作是科学研究的模型和科学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他提出,如果考古学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种范式,创建种种认知手段满分辨过去的特点或判读考古记录,赋予考古记录以真正的含义,而这样的阐释取决于对动态、静态、考古遗存与社会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完整准确和清晰的认识。


作为新考古学的一项发展,宾福德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了“中程理论”或“中程理论建设”的概念,这就是利用民族志材料在考古学可见的现象与考古学无法观察的人类行为之间,建立一种可靠的对应关系,他把这个概念看作是一种可信赖的认知手段,使考古学家能够将静态的观察转变成有关动因阐释的“罗塞塔碑”。中程理论这一术语来自于社会学,新考古学借用这一术语是想建立一座理论的桥梁,从考古学静态的现象来解释过去交易消失的动态原因。换言之,中程理论为考古记录和人工制品所涉及的物质现象提供解释的概念工具。


文化因素分析法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是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其在确定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和研究区间文化联系方面的独特作用,因而被有的学者誉为科学的方法论,是构成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归属,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种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并已体现在许多已有的考古类型学分析的实践之中,郭认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和地层学标型学方法一样是考古学基本方法之一。它是以类型学的分析为前提的,认为两者相互排斥或者类型学可以包括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看法都是欠妥当的。


历史与沿革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对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析,梁思永关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关系,及交界地区文化性质的看法,日本学者对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文化性质的认识等,都包含有文化因素分析的内容,当然,这些分析由于基础资料的欠缺和认识笼统而模糊,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实际不符。


50年代,安志敏关于黄河流域不同类型龙山文化的提出,其实也是通过文化因素的分析和比较,认为他们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从而提出不同类型文化的命名。60年代,朱丙奇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的分析,原文名,关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研究,实际上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李伯谦关于江西吴城文化和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的论述,是校长明确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尝试,在这些研究中,第一次采用了分组的方法的全面分析一个文化类型的文化因素构成,区分出自身因素和外来因素,因而对这种现象作出,因而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不久,俞伟超和李伯谦都对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进行了,专门的归纳和讨论。此后,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在考古学文化相关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在考古学界逐渐普及开来。


方法与内容


一、分析对象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这一单位可以是一个遗迹、一个遗址,也可以是一个文化类型、一个文化期或者一支考古学文化。文化因素分析要从一个单位内部文化内涵的构成分析开始。据其来源、性质和内容的差别而加以区分,以求得出正确的认识。文化因素的内涵是庞杂的、几乎可以包括所有的考古遗存及其特征。他既可以是一些具体的遗迹或遗物,也可以是建造这些遗迹和制作这些遗物的技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精神文化领域的内容,如文化习俗等。


二、一个分析单位文化因素的构成,从来源和性质方面考虑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即来自同一谱系的先行文化,这一类因素的认识对于追问对于追寻同一族系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多年来学术界对,先商、先周文化的探索,对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的研究等等都是从这一类因素分析研究而展开的。二是在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文化因素,这类因素基本上为文化所特有。这类文化因素在分析对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和前一类因素合并,就构成了一个分析单位文化因素的主体。


一类是外来文化因素。也可以分为两个小类。一是从域外直接传播来的因素,它们保持着原有的文化风貌。这一因素的内容是复杂还是简单,要视分析对象和外界的疏密程度和文化发展的水平而定。如果是一个考古学文化,其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文化联系,并且多半是比较复杂的。于是,在其内部可能存在着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文化的文化因素。至于外来因素产生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商品交换,或是人员迁徙,或是通婚联姻,或是和平的馈赠,或是学习引进,或是战争掠夺,不一而足。二是收到域外文化的影响而间接产生的因素,这类文化因素多半与原貌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但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原文化的风格和作风。如果详细分析,这一类因素也是相当复杂的。


三、文化因素分析法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定量分析法。一个分析单位文化内涵的构成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对来源不同和性质有别的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数量的统计和比较,就无法确定各种因素在分析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分不清主次。而仅凭印象和模糊的认识来确定一个单位的文化属性,往往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并且不同类别的文化因素在决定文化性质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能等同的,这也是在进行分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文化因素分析应和文化分期结合起来,因为任何考古学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存在一个产生、发展、消亡或转化为其它考古学文化的过程,因此在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时,应从和考古遗存的分期结合起来动态把握。


作用与意义


一、确定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


二、划分地方类型和探讨文化的中心区问题


三、追寻考古学文化源流


四、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融合和人口迁徙


五、探讨考古学文化在各大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考古学理论方法


聚落考古可以被视作20世纪考古学变革的重要标志,是从器物分析转向人和社会分析的重要一步,也被看作是考古学与民族学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特里格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简洁的定义,称之为“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社会关系”。聚落考古学并不试图简单地列举各种文化特征作为了解考古学文化组合之间的关系,而是要了解影响这些关系经济政治的功能系统。


特里格将聚落考古学的分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个别的建筑,第二个是聚落,第三个是聚落的区域分布。个别建筑如房屋、粮仓、庙宇等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社群里家庭的结构和较大的居住单位、劳动分工和职业的专门化。分析聚落布局可以揭示社会关系的信息,比如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布局中,其房屋的安置总是与家庭结构相关,一些房屋的分区总是与亲缘关系相对应。而聚落中器物的分布也可以指示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同聚落的空间分布分析可以了解生态环境,有些聚落群的空间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在经济、政治上有着密切的相互关联。聚落考古学一般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生态学研究,主要用来的考察聚落形态如何反应一个社会及其技术对环境的适应。另一种是对史前文化社会、政治和宗教结构进行推断。


一、生存环境的重建

史前人类居址的形态和自然环境的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土地、植物、动物、水源等条件决定了人们进行采集活动、种植庄稼和选择居址的计划和安排。


二、社会结构的重建

具体来讲是从聚落形态来研究社会结构是要了解社会的大小、规模和等级。在初步了解了社会的规模之后,那么还要了解它的内部结构。



本期就到这里

我们的文博考研交流(二)群:

545725466

(已经加过一群的就不要重复加群,,了哦)

欢迎小伙伴们进群交流~

笔芯




编辑:梖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事考古学与秦直道研究》—访西北大学教授赵丛苍
先秦史研究生(硕博士)阅读书目(考古部分)
我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
王小娟:中国古代陶器研究历程回顾
悼念张忠培先生——八十三载考古路
物质文化史研究和古代社会复原— —中国新石器考古的当前形势和任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