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書治要360(Ⅲ) 陆 明辨

邪正 Good or Evil

338、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可則求之,不可則止。故其所得事者,常為身寶。小人求事也,不論其理義,不計其可否;不義亦求之,不可亦求之。故其所得事者,未嘗為賴也。故曰:「必得之事,不足賴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聖人辦事,先考察它是否合乎公理正義,考慮它是否可行。合於義就做,不合於義就不做;可行就做,不可行就不做。所以他所辦的事情,常常是很寶貴的。小人辦事,不考察它是否合於公理正義,不考慮它是否可行。不合於義也做,不可行也做。所以,他所辦的事情,沒有可信賴的。所以說:「不顧一切一定要做的事,是不值得信賴的。」

339、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①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②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③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④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國寶:國家的重寶。指國家的寶貴人才。②國器:國家的大器。指可以治國的人才。③國用:國家的用器。指國家賴其言而用。④國妖:國家的妖孽。指危害國家的人。

【白話】口能陳說聖賢之道,身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重寶(可擔任國師指導君王);口不能陳說聖賢之道,但身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大器(可輔佐君王治國);口能陳說聖賢之道,但身不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用器(可聽從其言語施政);口中說的是善言,自身行的都是惡事,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能使國家大治的聖明君主,敬重其重寶,愛護其大器,任用其用器,剷除其妖孽。

340、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雕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①鮮識,從而尚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惑矇夫②之失者也。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泄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興喻③以盡意。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辨④屈蹇⑤之辭,競陳誣罔⑥無然⑦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⑧士,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盡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⑨,所以為列士也。今多務交游以結黨,偷勢竊名,以取濟渡⑩,夸末 之徒,從而尚之,此逼貞士 之節,而眩世俗之心者也。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今多違志以儉養,約生 以待終,終沒之後,乃崇飾喪紀 ,以言孝,盛饗 賓旅以求名,誣善 之徒,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今多姦諛以取媚,玩(玩作撓)法以便己,苟得 之徒,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開亂危之源者也。五者,外雖有賢才之虛譽,內有傷道德之至實。(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品人:眾人,常人。②矇夫:瞎子。指不學無知之人。③興喻:指詩歌創作手法的興與比。興為託物言志,喻為取他物作比況。④饒辨:即譊(náo/ㄋㄠˊ)辯。爭訟辯論。饒:通「譊」。爭辯。辨:通「辯」。⑤屈蹇(jiăn/ㄐㄧㄢˇ):形容隱晦艱澀。蹇:通「謇」。艱澀;艱難。⑥誣罔:無中生有,欺騙愚弄。⑦無然:不是這樣。⑧戇(zhuàng/ㄓㄨㄤˋ):愚,傻。⑨閨門:內室的門。借指家庭。⑩濟渡:渡水到達彼岸。比喻仕途順利,辦事方便。 夸末:謂浮誇而不務實。 貞士:志節堅定、操守方正之士。 約生:節約生前供養。喪紀:喪事。 饗:以隆重的禮儀宴請賓客。泛指宴請,以酒食犒勞、招待。 誣善:偽善。 苟得:不該得而得到。

【白話】教育訓導,是為了成就道德學問和弘揚德義的。現今做學問的人,喜歡談論荒誕無稽的事,爭相寫作雕飾華麗的文章,以求標新立異被世人特殊看待,一般人很少能認識清楚,便跟著尊崇他,這是實際上傷害道德,而嚴重迷惑無知者的大錯。詩和賦,是用來吟誦善惡品行、抒發哀樂情感的,所以用詞溫潤典雅來增加文采,用興和比的方式來充分表達心意。而現今吟賦作頌的人,隨便地創作巧辯晦澀的文辭,競相陳述欺妄不實的事情,以博取世人的驚異,愚昧無知的人,便跟著對他稱奇讚歎,這是惑亂孩童的思想,而助長不誠實的言論的做法。對父母竭盡孝順恭敬,在家中則端正操守品行,這樣才夠得上稱為士人。如今人們多致力於結交朋友以結為朋黨,竊取權勢、名譽以求在仕途上飛黃騰達,那些浮誇而不務實的人,便跟著推崇他,這是貶抑忠貞之士的節操、迷惑世俗人心志的行徑。奉養父母,順承其心意,就是孝道。現今人們多違背父母的意願並吝嗇於贍養父母,在父母生前緊縮開銷而等待父母死亡,當父母亡故之後,子女們卻隆重操辦喪事來顯示孝心,大辦宴席款待賓客來博取孝名,那些偽善的人們,便跟著稱頌他們,這是悖亂孝悌的實質,貽誤後輩而令人痛心的事。以忠誠正直來事奉君主,以信守法度來治理百姓,這是為官者的責任。現今的官員多姦詐諂媚來討好上司,玩忽法令以方便自己,那些不應得到官職而得到的人,便跟著尊崇他,這是毀滅善行、開啟造成動亂的禍根。這五種做法,表面上雖然有賢才的虛假名譽,而實質上則會嚴重損害道德。

人情 Human Sentiments

341、聖王深識人情,而達治體,故其稱曰:「不以一眚①掩大德。」又曰:「赦小過,舉賢才。」又曰:「無求備於一人。」(卷三十 晉書下)

【註釋】①眚(shěng/ㄕㄥˇ):過失。

【白話】聖王都深刻明瞭人之常情,而且通曉為政之道,所以他們說:「不要因小的過錯來掩蓋大的德行。」又說:「饒恕小的過失,任用有賢德的人。」又說:「對於一個人不能求全責備。」

才德 Talents and Virtues

342、孔子之通①,智過萇弘②,萇弘,周景王之史臣,通天下鬼方之術也。勇服③孟賁④,孟賁,衛人。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孝道⑤,以成素王⑥,事亦鮮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通:淵博。②萇弘:周景王的史官,通曉天下醫卜星相等方術。③服:降服。④孟賁(bēn/ㄅㄣ):戰國時勇士。⑤孝道:《淮南子》今世通行本「孝」作「教」。⑥素王:猶空王。謂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

【白話】孔子的淵博,他的才智超過萇弘,勇力可以制服孟賁,才能算是很多了。可是他的勇力並不為人所知,技能也不被人了解,他專心從事於孝道的教化,因而被人們稱為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的「素王」,他做的事可謂簡約。

朋黨 Formation of Cliques

343、君子比而不別。比德①以贊事②,比也;贊,佐。引黨③以封己④,引,取也。封,厚也。利己而忘君,別⑤也。別,為朋黨。(卷八 國語)

【註釋】①比德:同心同德。比:親近;和睦。②贊事:輔佐國事。贊:佐助。③引黨:援引私黨。④封己:厚待自己。⑤別:別為朋黨。

【白話】(叔向說:)君子親近他人,與人和睦相處卻不結私黨。同心同德,共襄國事,這是團結,就叫做「比」;結成朋黨來厚待自己圖謀私利,專利自己而心中沒有君上,那是勾結,就叫做「別」。

辨物 Differences that Matter

344、世之君子欲其義之成,而助之脩其身則慍①。是猶欲其牆之成,而人助之築則慍也。豈不悖②哉?」(卷三十四 墨子)

【註釋】①慍:怒。②悖:違背道理,謬誤。

【白話】世上的君子想讓自己仁義修養得以成就,可是別人幫助他修身,他卻生氣。這就好比想把牆築成,別人幫助他築牆,他卻生氣一樣。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345、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家必日益①,身必日安,此所謂吉人也。事君也,其友皆誠信有行②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臣也。人主也,朝臣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敢交爭③正諫,交,俱。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日益:一天一天地富足。高誘註:「益,富也。」②有行:有德行。③交爭(zhèng/ㄓㄥˋ):交相諫諍。爭:通「諍」。諍諫;規勸。

【白話】觀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厚恭謹、敬畏政令,像這樣的平民,家庭必然一天比一天富足,自己必然一天比一天安樂,這就是所謂的吉人。觀察事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很誠實守信、德行高尚、樂於為善,像這樣的臣子,事奉君主會一天比一天有所增益,官職會一天比一天晉升,這就是所謂的吉臣。觀察君主,如果朝廷官員大多賢能,身邊的侍從大多忠正,君主有過失,他們都敢於交相直言諫諍,像這樣的君主,國家會一662 天比一天安定,君主會一天比一天尊貴,天下百姓也會一天比一天敬服他,這就是所謂的吉主。

346、原(原作螈)蠶①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家老異糧而食之,殊器而烹之,子婦跣②而上堂,跪而酌羹,非不費也,然而不可省者,為其害義也;待媒而結言,娉納而取婦,紱絻③而親迎④,非不煩也,然而不可易者,可以防淫也;使民居處相司⑤,有罪相告,於以禁姦非不輟⑥也,然而不可行者,為傷和睦之心,而搆⑦仇讎之怨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原蠶:二蠶,即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蠶。原:再。螈蠶即原蠶。天明本校註「原作螈」,商務本將之刪除。編者亦認為《治要》原文「原」字無誤。②跣(xiăn/ㄒㄧㄢˇ):赤腳;光著腳。③紱絻(fú miăn/ㄈㄨˊ ㄇㄧㄢˇ):古時繫官印的絲帶及大夫以上的禮冠。引申為官服、禮服。絻:通「冕」。④親迎:古代婚禮「六禮」之一。夫婿親至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巹之禮。⑤相司:互相偵察。司:通「伺」。⑥輟(chuò/ㄔㄨㄛˋ):止。指止住罪惡。⑦搆(gòu/ㄍㄡˋ):造成;結成。

【白話】養第二次蠶可以一年收兩次蠶絲,這不是沒有利,但是國家制定的法令禁止此事,是因為這樣做會損害桑樹;家中老人與家人吃不同的飯,用不同的食具烹調,兒媳光著腳走上堂去,跪著給長輩舀取羹湯,這種禮法不是不費事,然而卻不能省減,是因為省減了會損害大義;等有了媒人才訂婚約、下聘禮以後迎娶新婦,夫婿穿上禮服戴上禮帽親至女家迎娶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巹之禮,這樣做不是不繁瑣,但是不能改變這套禮法,是因為這樣做可以防止淫亂;讓百姓生活在一起時左鄰右舍相互監視,發現有人犯罪便相互告發,用這種方法來檢舉邪惡的人,並不是不能制止犯罪的行為,但是卻不能那樣做,因為會傷害人們的和睦之心,造成仇人般的怨恨。

347、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或易為而難成者,或難成而易敗者。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趣舍①也;可言而不可行者,偽詐也;易為而難成者,事②也;難成而易敗者,治(治作名)也。此四策③者,聖人之所獨視而留志④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趣舍:取捨。趣:通「取」。②事:事業,功業。③策:謀略。④留志:留意。

【白話】有些事情是可以做而不能說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說而不能做的,有些事情做起來容易卻很難成功的,有些事情難以成功而成功後又很容易毀壞。這裡所說的可以做而不能說的是人的進退取舍,可以說而不能做的是作假欺詐,容易做卻難以成功的是事業,難以成功卻很容易毀壞的是好的名聲。這四種情形是聖人獨自認識到並予以關注的。

348、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右①。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②於事,不必循俗③。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循俗未足多④。(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右:古代崇右,故以右為貴。②周:適合。③循俗:順從風俗。循:遵從。④足多:值得稱讚。多:稱讚。

【白話】治理國家有常理,以利益民眾為根本;政治教化有方法,以政令通行為上。如果有利於百姓,就不必效法古人;如果措施合宜於事理,就不必順從舊俗。所以聖人制定法度隨著時代而變化,制定禮儀隨著風俗而演化。衣服和用具,都適合百姓所用;法律制度和政策命令,都根據百姓所適宜的情況。所以改變古人的作法不一定值得非議,而順從舊俗也不一定值得讚譽。

349、夫瑞①生必於嘉士②,福至實由善人。在德為瑞,無德為災。(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註釋】①瑞:祥瑞,吉祥的徵兆。②嘉士:善人;德才兼優的人。

【白話】(竇武勸諫東漢桓帝說:)祥瑞的現象,必然是由於有德才兼備的人出現而產生的,福氣的到來確實是源自善人。有德行,這些現象就是祥瑞;無德行,這些現象就代表災異將到來。

350、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①,而賢不肖可論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黨與:同夥之人;同類之人。

【白話】觀察君主所舉用的人,其國家是政治清明還是混亂不堪便可以預見;觀察一個人的同夥,那這個人是賢明還是不賢明便可以論定。

35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有勇者不必有仁。」(卷九 論語)

【註釋】①言:這裡指的是善言、道義之言。

【白話】孔子說:「有德行的人必定會說有益於人的善言,但是會說益人善言之人不一定有德。有道德的仁人必定有勇(因為仁人做道德的事必然勇為),有勇的人則不一定有仁(雖然勇於做事,但若不與道德相合,也只是無意義的匹夫之勇)。」

352、夫商賈者,所以伸①盈虛②而獲天地之利,通有無而壹③四海之財。其人可甚賤,而其業不可廢。蓋眾利之所充,而積偽之所生,不可不審察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伸:《永樂大典》作「沖」。②盈虛:有餘與不足。③壹:統一;一致。

【白話】商人,是為了調劑物品的有餘與不足,來獲取天地間的利益;流通有無,來均衡四方的財物。經商的人,雖然社會地位低賤,但商業卻不能廢棄。商業是眾多利益的匯集之處,是各種欺詐現象產生的源頭,所以不能不仔細考察。

因果  Cause and Effect

353、皇天無親①,惟德是輔;民心無常②,惟惠③之懷。天之於人,無有親疏。惟有德者,則輔佐之。民心於上,無有常主。惟愛己者,則歸往之。為善弗同,同歸④于治⑤;為惡弗同,同歸于亂。(卷二 尚書)

【註釋】①親:指偏愛。②無常:不固定。③惠:仁愛,寬厚。④歸:歸趨,趨於。⑤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白話】上天從來不會偏愛誰,只要是賢德之人都會佑助;民心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要領導者仁慈愛民,人民都會歸向。行善政的方法不同,但只要是真正的善政,結局都是域內大治;作惡的方式不同,但結局都是社會動亂。

因果  Cause and Effect

354、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是以墨子之門多勇士,仲尼之門多道德,文王之朝多賢良,秦王之庭多不詳。故善者必有所主(主作因)而至,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善惡不空作,禍福不濫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矣。(卷四十 新語)

【白話】仁者在朝廷執政,就能感召仁者前來;義士在朝廷執政,就會感召義士前來。所以墨子的門下多勇士,孔子的門下多道德之人,文王的朝中多賢良之臣,秦王的朝堂多不善之人。所以善人到來必有其原因,惡人到來也必有其緣由。善惡不會憑空發生,禍福不會隨便到來,都是人們心靈所趨向和意志所實行的結果而已。

355、利天下者,天下啓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①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②天下者,天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德:感恩,感激。②徹:這裡指君主以真情對待百姓而無隱瞞。

【白話】為天下謀利益的人,天下人就擁護他;給天下人帶來禍害的人,天下人就反對他;使天下人得以生養的人,天下人就感激他;殺戮天下人的人,天下人就毀滅他;以真心真情對待天下人,天下人皆以真情相待而無隱瞞;讓天下人的意願不得抒發而陷於窘境的人,天下人就仇視他;使天下安居樂業的人,天下人就依靠他;讓天下遭受危難的人,天下人也將給他帶來災難。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得到天下。

356、夫天下大器,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①,德被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無一有,而怨毒盈於世,人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②,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③邪!(卷十六 漢書四)

【註釋】①廣裕:繁庶。②誅絕:誅滅;滅絕。③明效大驗:很顯著的效驗。

【白話】天下好比一個大的器物,現在人們放置器物,放在安穩處就安穩,放在危險處就危險。治理天下的道理和放置器物沒有什麼差別,就看天子把它放在什麼地方。商湯、周武王把天下放在仁義道德、禮樂教化上,於是恩德廣被,禽獸繁衍,草木茂盛,德行覆蔭子孫幾十世,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秦始皇把天下放置於法令刑罰上,沒有一點恩澤,於是怨恨充滿世間,人們憎恨他如仇敵一般,禍害差一點殃及自身,子孫被誅殺滅絕,這是天下人都看到的。誰對誰錯這就清楚地得到呈現和驗證了啊!

357、人主能安其民,則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憂則憂之,有難則死之。人主視民如土,則民不為用。主有憂則不憂,有難則不死。故曰:「莫樂之,則莫哀之;莫生之,則莫死之。」(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君主能使人民生活安定,那麼人民事奉君主,便會如同事奉自己的父母一樣。因此,君主有憂,人民便會為他分憂;君主有危難,人民便會為他效死。君主若視人民如同泥土,人民便不會為他效力。君主有憂,人民不會為他分憂;君主有危難,人民也不會為他效死。所以說:「君主不能使人民安樂,人民就不會為君王分憂;君主不考慮人民的生存,人民就不會為君王效死。」

358、臣聞,謙遜①靜愨②,天表③之應④,應之以福;驕溢靡麗,天表之應,應之以異⑤。(卷十八 漢書六)

【註釋】①謙遜:謙虛恭謹。②靜愨(què/ㄑㄩㄝˋ):沉靜樸實。愨:恭謹;樸實。③天表:上天顯示。④應:感應,應驗。⑤異:怪異不祥之事;災異。

【白話】(東方朔勸諫漢武帝說:)我聽說做人謙虛恭謹、沉靜樸實,上天就會感應,應之以福;驕橫自滿、奢侈無度,上天也會感應,應之以怪異現象。

359、小人朝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及(及作反);行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譽不至則曰,善無益矣,遂疑聖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舊術,順其常好。是以身辱名賤,而永為人役也(永作不免二字)。(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小人早晨做事,傍晚就希求事情成功;剛坐下來施行,站起來就指望有回報;做了一天好事,就希望有終身的榮譽。榮譽沒有得到,就說做好事沒有什麼益處,於是就懷疑聖人的言論,背棄先王的教誨,保留其過去的做法,順從其平素的喜好。因此身辱名賤,難免被他人所役使。

360、六三①: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處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於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乘二負四,以容其身。寇之來也,自己所致矣,雖幸而免,正之所賤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六三:指解卦的第三爻。六三在九四之下、九二之上,以陰處陽位,代表姦邪小人用諂媚手段攀附九四,又凌駕於九二君子之上。

【白話】解卦的第三爻:小人身負重物而乘車,必招致盜寇前來,正是眾人鄙視的。(背負東西,本是小人之事;乘的車子,本是君子治國、平和天下乘坐的器具,如今小人竊乘君子的器具,必無能匡濟,大盜必競相來搶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群书治要》中修齐治平的智慧——新注释和白话
讀《古文觀止》悟道德內涵
任人唯贤 选贤与能
易傳 —— 象傳 ( 上 下 )
资治通鉴50名言
宅在家里读《通鉴》•《资治通鉴》名句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