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享誉'远东第一大印染厂'的上海第一印染厂,侬还记得依伐?
建厂初期,即为漂、色、花布全能大型印染加工工厂;自建厂起至建国初期,一直沿袭号称“三大第一”(即上海,全国,乃至远东第一);建国后,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中国的纺织印染史上,记录着光辉的一页。


它,就是曾享誉'远东第一大印染厂'的上海第一印染厂,侬还记得依伐?



企业概况



▲ 职工合影


上海第一印染厂前身为日商内外棉第二加工场,始创于1932年9月,地处西苏州路1901号。至1992年末,有职工2330人;占地面积56645平方米,建筑面积5384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2805万元,净值33141万元;总产值31875万元,总产量8008万米,利税654.4万元,出口创汇4923万美元。


昔日上海苏州河十八湾“远东第一印染厂”航拍图



主要产品



涤棉、纯棉漂色、花布,什色油光布,纯棉仿蜡防印花油光布等。


▲产品吊牌



发展实录



沿革:

1932年9月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第二加工场(日资)→1946年2月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印染厂(与第一加工场合并)→1950年7月国营上海第一印染厂


▲“民族工业之光——上海老工业寻迹·印染厂”邮资机戳


民国21年(1932年)9月

建成投产。建场初期设漂、染、印、整4个车间。主要设备有丝光机2台、精元机2台、染缸88只、印花机4台。职工410人,日产能力30万码。产品以“四君子”哔叽和“水月”阴丹士林色布为著名,主销内陆。


“四君子”商标


民国24~26年

为该场全盛时期,平均月产量达18万匹(每匹40码)以上。


▲“少女”商标


▲“桃园”商标


民国30年

太平洋战争后,该场成为日军后勤工场,专染军用布。


▲“竞球”商标


民国34年

抗战胜利后,工场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民国35年初,第一、第二加工场合并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印染厂。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印染厂概况(民国三十六年一月编制)


▲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人运动史


▲中纺上海第一印染厂护厂清点纪念章


解放后

由市军管会接收,第一加工场划并上棉二厂。


1950年7月

改名国营上海第一印染厂。



50年代初

该厂不断更新旧设备,积极开发新品种,3年内增添2台煮布锅、1台丝光机、1台纳夫妥轧染机。主要品种除漂色布外,深色印花哔叽、印花贡呢占总产量的45%。1952年产量达9537万米,为1949年的1.7倍,上缴利润1221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1231人。


1953年,上海第一印染厂生产出了大量为人们所喜爱的印花面料,有印花布、印花哔叽、印花贡呢等。这些质地坚实的花布多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比如:金鱼和水草、荷花与鸳鸯……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的购买力也较过去大有提高。1953年的上海,随便到一户农家,都可以看见穿着花衣服的妇女和儿童。下乡货郎担的花布通常也是在一天之内就售光。


1955年8月

开始生产36英寸外销花布,从此转向外销方向。


▲1956年上海第一印染厂生产牡丹园花布


1957年

为适应外销花样需要,从英国进口1套照相雕刻设备,并开始生产粘棉混纺布。


1958年

自行设计、制造煮漂联合机,使练漂工艺过程从24小时缩短到3小时。是年又引进阔幅直辊丝光机、阔幅10色印花机、树脂整理机、热定型机等设备,为发展阔幅、合纤、防缩防皱三大类高中档产品打下基础。




产品小样


1959年

获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1959年4月4日《新闻日报》专版:万紫千红春意浓——国营上海第一印染厂生产新品种花布


▲上海第一印染厂编写雕刻工程迎国庆十周年编书组员及顾问合影


奖状


1960年上海第一印染厂印花车间生产场景


1961~1962年

仿蜡防花布、各类涤棉布等相继投入生产。仿蜡防花布成为西非人民喜爱的服装用布之一,涤棉布成为外销重点产品。



产品小样


1964年

为扩大涤棉布生产,引进热熔染色机、高温高压染缸、轧光机等国外设备。


▲科室车间互助会会员证


1971~1972年

自制热熔染色机和履带机。



1974年

建造涤棉前处理新车间3400平方米。


1975年

进口孟福兹热熔染色机和8辊定型机。


1977年,时任上海第一印染厂党委副书记兼政治处主任的范鸿喜在上海人民公园留影。


1978年

涤棉布年产量达到5052万米,占总产量的42%。


1979年起

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创汇,12年中总投入改造资金4955.6万元,引进雷米许摩擦轧光机、松式煮漂联合机、高速定型机、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等18台(套)等主要设备。



1982年

开始生产涤棉漂色油光布。


1985年

又开发印花油光布,产品全部外销,是美国、澳洲等地流行的装饰织物。


1986年

总面积9233平方米的成品大楼竣工,改变几十年来成品装箱露天操作,为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是年,被评为上海市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1987年挂历


1987年

“万紫千红”印花涤棉油光府绸获国家金质奖。


产品小样


1988年

工业总产值名列上海市第42位,直接出口产值为上海市第三名,是全国200家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之一,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

有13只产品获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鹿牌纯棉仿蜡防油光布和纯棉印花装饰布成为纺织工业部名牌产品。



新产品奖状


▲上海第一印染厂企业报刊



权威回忆




远东第一大印染厂

——上海第一印染厂


黄 振

(原上海第一印染厂高级工程师)


上海第一印染厂自解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的近半个世纪中,无论是在发展生产、开发品种,供应人民衣着用布、美化人民生活,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创怍外汇等方面,还是在创办大型企业、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而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输送一大批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方面,都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累了丰富有益的经验,在新中国的纺织印染史上,记录着她光辉的一页。


中国第一大规模全能印染厂


上海第一印染厂的前身为日商内外棉第二加工厂,地处上海市沪西西苏州路1901号(西康路底),占地41.29亩,1932年(民国21年)9月建成投产。其规模远大于日商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设立的内外棉第一加工厂。该厂建厂初期即为漂、色、花布全能大型印染加工工厂,自建厂起至建国初期,一直沿袭号称“三大第一”(即上海,全国,乃至远东第一)。建厂之初,主要设备有丝光机2台、精元机2台、染缸88台、印花机4台;职工410人;日生产能力各类漂、色、花布8000混合匹(当时的计量单位为精元色布及花布为30码/匹,其余各类漂色布为42码/匹)。其主要产品为“水月”漂白竹布,“四君子”精元色布,190#阴丹士林蓝布以及浅色印花色丁,麻纱,深色防拔染印花哔叽,直贡等,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内陆农村。 

抗日战争爆发前,即1935—1937年(民国24-26年)为该厂全盛期,月生产量达到18万混合匹。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华北、华中等地农村遭到日军的极度破坏,内外棉第二加工厂生产亦因此大幅度下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厂被日军征为军用,专门生产军用布。 

抗战胜利后,1945年(民国34年)9月20日,工厂由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派杜燕孙、钱子超、茅祖杓等正式接收,后又委任查济民为厂务主任,负责复工,并于当年11月10日开工。翌年10月16日,该厂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正式接管,定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印染厂,由20年代留英专攻染整技术的我国第一代染整专家陈维稷任首任厂长(新中国成立后,陈维稷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本文供稿者时任厂里的技术助理员),随即迅速恢复生产,月产量曾达到20万匹以上。解放后,1950年7月,该厂改名为华东纺织管理局国营上海第一印染厂。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观上海第一印染厂


从此,上海第一印染厂凭借在厂房、设备、规模、产品、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依靠上级领导的扶持和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一直处于国内印染行业领先的地位。1952年的产量即达到9537万米,为1949年的1.7倍,上交利润1221万元,职工人数达到1231人;60年代后期,月产量超过1000万米,年产量达到12000万米,为当时行业之冠。1959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改革开放后,1986年,该厂总面积为9233平方米的成品大楼竣工,改变几十年来成品装箱露天操作,为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是年,被评为上海市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87年该厂的“万紫千红”印花涤棉油光府绸获国家金质奖。1988年,工业总产值名列上海市第42位,直接出口产值为上海市第三名,是全国200家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之一,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有13只产品获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鹿牌纯棉仿蜡防油光布和纯棉印花装饰布成为纺织工业部名牌产品。1992年末,上海第一印染厂有职工2330人;占地面积56645平方米,建筑面积5384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2805万元,净值33141万元;总产值31875万元,总产量8008万米,利税654.4万元,出口创汇4923万美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产业结构转型,纺织工业作为母亲工业,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上海第一印染厂也随即进入调整转型期,但她为新中国印染事业所作的贡献,人们至今难以忘怀。 


前瞻性的厂房设计成为新厂蓝本


当时的上海第一印染厂无论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厂房设计、设备排列、辅助设备以及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其特点鲜明。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似乎已较为平常,不足为奇,但是在70年前就能考虑和达到如此水平,实属很不简单,确实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先进性。解放后50—60年代,全国各地新建了一批大型印染厂,基本上都以上海第一印染厂作为规范和蓝本,原因即在于此,其主要特点大致有如下几点:   

1.厂房高大宽敞,最高点(锯齿式高达9 m,锯齿以下高亦达6 m,有利于散热,降温和防寒。 

2.厂房结构全部为锯齿式,光线从北方来,即保证采光明亮,既便于操作,又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车间,以防止化学药品因室温上下波动,反应不一而影响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3.工场车间左右对分,中间设置一条笔直的大道(通称大弄堂),既可以敷设各种管道、线路又便于设备和材料的运输,从最近处进入机台。万一发生火警,也便于消防车进入到火警最近点。 

4.坯布、烧毛都单独成间,与生产车间隔绝,便于坯布操作。烧毛间则单独设置,主要是考虑万一发生火警,不致漫延祸及其它工段,确保生产安全。 

5.由于生产精元色布的染料阿尼林(苯胺黑)对于人体健康有损害,因此两台精元染色机都单独设间,与生产车间隔离,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6.印染厂是耗水、电、煤大户,锅炉用煤日耗原煤100余吨。厂址选在苏州河边,便于运输,同时水运可以节约运输成本。 

7.成品检验包装和打包分别单独成间,与生产车间分开。成品检验包装车间地面铺设地板,并定期清洁打蜡,以保证成品质量。 

8.打包间外面铺设水泥平台,与成品仓库的平板运布车等高。运布操作时只要拨动布包至平板车上,平板车底有滑轮,并有轻便铁轨通向成品仓库,可以减轻仓库运布工的劳动强度。 

9.丝光碱液有回收装置,先经沉淀,再经三效真空蒸浓,确保碱液充分利用,节约成本,减少污染。 

10.丝光碱液附有冷却装置,能将丝光碱液温度降到要求的温度,以保证丝光质量。 

11.锅炉用水均经软水装置处理。 

12.染化料,坯布,成品等各类物资共建有3000 m2高标准的专用仓库,分别堆放,并有防霉、防潮、防火装置,仓库建筑结构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闵淑芬厂长(左起第四人)陪同出席1953年世界妇女大会的越南代表团参观一印厂印花车间


引进、自制设备,开发适销新产品


50年代初,为开发新品种,不断更新旧设备,3年内增添2台煮布锅、l台丝光机、l台纳夫妥轧染机。主要品种除漂色布外,深色印花哔叽、印花贡呢占总产量的45%。1955年8月,开始生产36英寸外销花布,从此转向外销方向,外销比重达到500% 以上,年创汇最高达到5 000万美元。1957年,为适应外销花样需要,从英国进口l套照相雕刻设备,并开始生产粘棉混纺布。1958年,自行设计、制造煮漂联合机,使练漂工艺过程从24小时缩短到3小时。是年,又引进阔幅直辊丝光机、阔幅l0色印花机、树脂整理机、热定形机等设备,为发展阔幅、合纤、防缩防皱三大类高中档产品打下基础。1961-1962年,仿蜡防花布、各类涤棉布等相继投入生产。 

为扩大涤棉布生产,1964年,引进热溶染色机、高温高压染缸、轧光机等国外设备。197l-1972年,自制热溶染色机和履带机。1974年,建造涤棉前处理新车间3 400平方米。1975年,进口门富士热溶染色机和8辊定形机。到1978年,涤棉布年产量达到5 052万米,占总产量的42%。1979年后,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创汇,12年总投入改造资金4 955.6万元,引进雷米许摩擦轧光机、松式煮漂联合机、高速定形机、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等18台(套)等主要设备。1982年,开始生产涤棉漂色油光布。1985年又开发印花油光布,产品全部外销,是美国、澳洲等地流行的装饰织物。1983年开始生产军用特种布,获得成功,创国内先例。 


严格企业管理,注重人才培养


上海第一印染厂早在50年代初期开始,在发展生产、开发品种、增加积累和创收外汇的同时,即十分注意探索和建立一整套适合大型企业的比较完善而且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诸如工艺技术条件的制订和检查,半制品、成品质量的检验,设备维护和保养,安全生产操作和检查,作业计划、生产准备、生产流转和调度的安排,外销生产合约的流转和管理,各项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制订和执行,布匹流转的管理,各项消耗定额的制订和检查,以及成本核算等各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度,对于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增强生产和经济效益都起到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在较长时期内,这些管理经验在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上海第一印染厂还十分注意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基本上每年都要接纳大批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以充实生产技术队伍。50年代中后期,第一印染厂即拥有各类专业工程师30余名,在当时,其技术力量的雄厚,可见一斑。上海第一印染厂不仅不断壮大自身的技术、管理人员队伍,而且还为上级领导机关(部、局)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力量。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新建一批大型印染厂,上海第一印染厂承担了大量的培训I和输送技术和管理干部等任务,先后为北京、西安、石家庄、郑州、成都等大型印染厂配套输送了技术和管理干部,同时还代为培训和输送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工人。60年代初期,该厂还自办印染专科学校,培育了一批印染中高级技术人才。


昔日“远东第一”印染厂大门,今日已是苏州河畔高档住宅


(本文刊于2006年24期《印染》)



一印人风采



▲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陈锦华同志,1946年5月曾到上海第一印染厂艺徒训练班学习


闵恩泽(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1946年10月曾以第一名考入上海第一印染厂,当上了漂染车间的技术员。他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1953年,国营上海第一印染厂刻印员张凤翔正熟练地用机器雕刻四套色民族风格的鸳鸯花样。当年,常用花布图案还有凤穿牡丹、二龙抢珠、狮子滚球等,均为吉祥题材。


国营上海第一印染厂50年代初已经开始采用的滚筒印花机印花具有下列优点:花纹清晰、层次丰富,劳动生产率高,适宜于大批量的生产。这是刻印员卜新贵用手工将花样精细地雕刻到滚筒上去。


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上海第一印染厂的花布生产量也在快速上升。1952年的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将近3倍,1953年的花布产量也将超过1952年。这是花布印染过程完成后,码布机计算着布匹的长度。


1953年,这是上海第一印染厂女工俞月娣正操作着检布机,检查布匹质量。


花布同样在城市也十分畅销,仅以北京为例,1952年售出的花布就比1951年增加了2倍。这是当年工厂样本装璜车间把各种新花布的样品发往各地,以供挑选订购。


史料来源:上海纺织工业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3年,上海第一印染厂生产的印花面料就有印花哔叽、印花贡呢了
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大染坊06,林家客服看不起人,没想到这个叫花子就是陈六子,结果一下赔了几十万大洋
缪汉根
你要做也360不做也360吗。脚踏实地干好第一份工作是最重要
山房旧影:老照片里的益阳麻纺厂,能否唤起你心中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