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漫谈(七)会意字(下)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会意字。前两讲我们讲了和人有关的,这一讲我们讲和动物植物以及衣、食、住、行有关的。

先讲和动物有关的。有个词叫”,是个贬义词,意思是“不认真考虑,做事草率。我们分别来看这两个字。

”字甲骨文上面是一个“”字,下面是一个“”字,“”和“”合到一块,估计应该是“吃鱼时要当心鱼刺,悄悄地,别说话。由此引申出“寡言少语、反应迟钝”的意思。

 

图-鲁(甲骨-金文3-小篆-隶书2-楷书-行书-简化)

举几个例子。孔子评价他的弟子时说:曾子的特点就是“”(原话是“参(shēn)也鲁”,“”就是曾子),也就是“迟钝”。当然不是说曾子愚蠢啦!我们常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就是曾子说的。

还有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他的原名叫周树人,“鲁迅”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和“”合到一块,意思就是——虽然我脑子反应慢,但我要努力加快速度。和“笨鸟先飞”的意思差不多。当然这是鲁迅先生的自谦啦。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水浒传》里有个好汉叫鲁智深,这个名字是小说作者编的。你看“鲁智深”这个名字,多有意思——“虽然不善言语、看起来很迟钝,但智慧深得很

说完“”字,我们再看“”字。下图列举了”字甲骨文的3种写法,各种写法的相同点是——都有“一只犬”(也就是狗),不同点是有的字是“两棵树”,有的是“三棵树”,还有“四株草”的,这么多的“树”和“草”可以代表茂密的树林或者草地。这里的“”,应该是“猎狗”。有“猎狗”,就说明树林或草地中有可供狩猎的野兽。

 

图-莽(甲骨3-小篆-楷书)

因此,我们估计“莽”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有野兽出没的丛林或者草野”。我们说有的英雄人物“出身草莽”,就是指“在深山老林里当过土匪”的意思。当土匪不是还有一个词叫“落草为寇”吗?

先民打猎时,需要猎狗在前面追踪、驱赶甚至捕捉猎物。为什么是狗呢?当然和狗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动物有关啦!如果仅从狗能帮助人类捕猎这个角度讲,可能有3个原因:一是狗的嗅觉特别灵敏,据说能达到人的1000倍以上,这样就能帮助人最迅速地察觉猎物、最有效地跟踪猎物;二是狗比人要善于奔跑,这在围捕时特别重要——不仅能弥补人灵活性的不足,还可以节省人的体能;三是狗的叫声也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密林中围捕猎物要比在草地上更困难,因为看不见嘛!这时候猎狗的叫声就是最好的向导了。

那我们再看,从捕猎时猎狗在树林间、草地上左冲右突的情形,“莽”字又可以引申出“粗野、冒失”的意思。“鲁莽”中的“莽”,就可以这样理解。“莽撞”的“莽”,意思也一样。

狗能在密林中追踪猎物,靠的就是灵敏的鼻子。现在请大家猜一个字谜,谜面就是“狗鼻子”。大家看看,应该是什么字呢?

对了,这个字就是“臭”(xiù)字。大家看下图,“”字的甲骨文,上面是“鼻子”,下面是“”,也就是“狗”。所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狗鼻子”。今天“臭”(xiù)字的写法是上“自”下“犬”,我们讲象形字的时候讲过,“自”的本义就是“鼻子”。

 
  

图—臭(甲骨-小篆-楷书)

古人创造这个字的时候,估计应该是个动词,指“用鼻子辨别气味”吧。今天我们表示这个意思时写做“嗅”。也不知道哪个古人整的——明明是用鼻子辨别气味,为什么要加一个“”?

后来,“臭”(xiù)从“辨别气味”又引申为名词,指“气味”。有个成语叫“无声无臭(xiù)”,意思就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

后来又引申出“臭(chòu)味”这个意思,注意这时候就不xiù了,而应该读chòu了。大概因为“(chòu)是最难闻的气味吧。从“臭(chòu)味”这个意思还有其他引申,比如“老师把他臭(chòu)骂了一顿”。这里的“臭(chòu)”是啥意思?大家琢磨琢磨。

说了“臭”字,我们再看“味道鲜美的“”字,鱼和羊都是味道鲜美的肉食,这个很好理解。由“味道鲜美”又引申出“新鲜、“光鲜”、“态度鲜明”、“一招鲜、吃遍天”等等。随后又继续引申出“少见”的意思,比如“鲜为人知”、“屡见不鲜”等等。

图—鲜(金文-小篆-隶书2)

下面看一个和鸟有关的。我们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树上有隹(zhuī,有一只的、两只的,还有三只的。“”也就是“”,这个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看“麻雀”的“”(上“小”下“、也就是“小鸟”嘛)、“大雁”的“”、“金雕”的“”,都是鸟,但偏旁都是“”。

鸟经常成群结队地落到树上,这就是“”的意思。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象和古人应该差不多。

 

图—集(甲骨2-金文4-小篆2-隶书-楷书)

说到“鸟”,我们再看一下“决一雌雄”的“”字?这个字的甲骨文是上“止”下“隹”,意思就是“被踩在脚下的鸟”。“决一雌雄”也可以理解成“看谁会被踩在脚下”吧。金文又加了一个“人”字,随后一直延续至今。

图—雌(甲骨3-金文-小篆-隶书)


说了动物,我们再看一下植物。

先看“移舟泊烟渚”的“”字。大家看,一个“禾”、一个“多”,“禾苗很多”和“移动”有什么关系呢?不好理解吧?不理解正是涨知识的时候。大家可以请教一下农村种过地的人,禾苗多了就拥挤了,土地的养分就相对不够了,光照也相对不足(影响光合作用),在传统农业条件下,这样的庄稼根本长不好。所以田地里庄稼小苗如果很稠密的话,就需要移走一些。这就是“”字最初的意思。

那禾苗长大成熟了呢?我们看一下“庄严肃穆”的“”字。甲骨文就是一棵成熟的禾苗,沉甸甸的穗子倒着垂下来了。那“三个尖刺”可以看做“麦芒”。这叫“拿成绩说话,不自吹自擂”。从“沉甸甸下垂”引申出“恭敬”、“严肃”的意思,“庄严肃穆”的“”就是这个意思。

 
 
 
 

图—穆(甲骨-金文2-小篆-隶书)

再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香”字。甲骨文、金文上面都是“成熟的庄稼”,下面都是“”。为什么说是“成熟的庄稼”呢?因为谷粒都熟透得掉下来了。所以,我们估计“香”的意思就是“口中尝到成熟谷粒香香的味道”。

 
 

图—香(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大家知道,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都可以称作“农业国家”,因为1978年中国农村人口比例仍然在80%以上。1978年以后,中国才逐渐解决了广大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开始大踏步走向工业化。“民以食为天”——这是数千年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穷苦百姓的无奈呐喊。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老百姓尝到新收获庄稼的心情了吧!——那叫一个“香”呀!

庄稼成熟了就要迅速收割(老百姓常说“龙口夺食”),我们看和收割有关的一个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字。金文、小篆的写法都能清晰地看出来“手握两棵禾苗”,“两棵”就可以代表“很多”。我们说中国文字起源于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就小麦。以前割麦子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力。收割时一般左手抓一把麦秆,右手拿镰刀割断。要想割得快一些,手里就得多抓几颗。 

 
 

图—兼(金文2-小篆-隶书2-楷书2)

我们说秦始皇消灭六国,“兼并天下,就是“把天下合到一块的意思。还有,我们常说身兼数职”、“统筹兼顾”、软硬兼施风雨兼程等等,这些“兼”的意思都是从“手握很多禾苗”引申出来的。

要收割庄稼,就得有镰刀,镰刀必须锋利才行。我们看“锋利”的“”字,就是“用刀收割禾苗”。这个“”字,最初的意思就是“锋利”。在这个基础上,又引申出“使……锋利”,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来又引申为“利益”,比如“唯利是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还有进一步引申为“对……有利”的,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林则徐的名句)”。

 
 

图—利(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3-楷书)

说了禾苗,再看树木。比如“分析”的“”字,左边是“”,右边是“”,斤就是斧子。用斧子劈开木头,就是“”。我们今天说“分析”问题,就是把问题劈开,深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问题。

 
 
 

图-析(甲骨2-金文3-小篆-隶书)

注:上述金文均来自于商代青铜器铭文。由于商代青铜器上文字较少,又处于文字草创时代,所以象形的意味更浓;同时,设计者很有可能为了突出文字的装饰效果,故意做得复杂精美一些。打个比方吧,商代金文更像今天好多图案中的美术字。如上图中“金文1”、“金文3”中的“斧头”造型精美,“金文2”、“金文3”还多加上“一只手”。到了小篆强调简洁,“手”又被省略掉了。


说完动、植物,我们再看看衣、食、住、行方面的。

先说衣。“衣服”的“”字是象形字,我们前面讲过。今天看一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字,甲骨文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用刀裁布”是做衣服的开始,所以“”就是“开始”、“刚刚”的意思。我们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都是这个意思。

 
 

图—初(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2-楷书)

对于“初”字的解释,虽然研究古文字的人都这么讲,但我总觉得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勉强。不过,静下心来想想,古人造字难免会有很大的偶然性。有些字的意思本来就很难用形象来表示,只好随缘了。就好像我们把狗叫“狗”一样,要是当初叫“猪”,它也就是“猪”了。

再看“火冒三丈”的“”字。这个字最初的意思就是“帽子”。你看,金文、小篆都是这样的,覆盖在眼睛上,也就是覆盖在脑袋上,起保护作用的。后来“冒”被借用做动词(指“凸出、冒犯”)后,再专门造了一个“帽”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字“繁衍”的一种做法——为了表示更多的意思,就需要创造更多的字;但意思相关的字,往往都是从同一个字根上繁衍出来的。

图—冒(金文-小篆-楷书-印刷宋体)

注意,“冒”字上部不是“日”子,也不是“曰”字,而是一个“下框”再加上“两横”。今天的“冒”字(上图中“印刷宋体”看得很清楚),和小篆的写法基本还是一样的。

和“冒”类似的,有一个“胄”字。“胄”就是头盔,保护眼睛、也就是保护脑袋的。这个字和“王”字一样,都曾被造字的先民给予充分的美化——下图列出了金文的9种写法,大家看,真是“百花齐放”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写法呢?可能是因为只有高级军官(同时也是统治者)才有资格带上华丽的“胄”吧!“胄”不仅是护头的“盔”,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这个字就被大做文章了。

 

图-胄(甲骨-金文9-小篆-隶书)

说了衣,再说食。我们看“不即不离”的“即”字。甲骨文就是“一个人跪坐在食物跟前。食物是盛放在容器里的(比如“”就是贵族常用的食器)。汉代以前,人基本是席地而坐,屁股搁在脚上,类似今天的“跪姿”,就像下图中甲骨文刻画的那样。汉朝后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又叫“马扎”、“交椅”传入中原后,人们才开始垂足而坐。“床前明月光”的“床”,就应该指的是“胡床”一类的坐具。

 
 

图-即(甲骨3-金文3-小篆-隶书2)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就是靠近食物、准备吃饭的意思。现在说“不即不离”,“即”和“离”的意思是相反的,“即”就是“靠近”,“离”就是“远离”,“不即不离”就是不近不远,经常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亲不疏。

从“靠近”又引申出“当时当地”的意思,如“即兴表演”、“即刻出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又引申出“与……相同”“就是”的意思,如“知识即力量”;由“就是”又可以引申出“假如”的意思,如“即使”、“即便”等等。

“即”是“靠近吃饭”,那我们再看看吃饱了会是什么样子。大家看下面是个啥字?

 
 

图-既(甲骨3-金文6-小篆2-隶书)

这个字就是“既然”的“既”字。我们看上图,脑袋背对着食物,表示吃饱了。从“吃饱了”可以引申出“事情办完,“已经”的意思。我们说“既往不咎”,“既成事实”,“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都是这样的。

说到食,我们再说说食物。北方人冬天喜欢吃烩菜。砂锅炖烩菜,吃起来热乎乎的。这个“烩”字的原形就是“会”,也就是“开会”的“”。“会”字的甲骨文、金文写法,下面是容器,上面是盖子,中间是食物。这里的食物是各种各样的食材“会合”到一块的。后来“会”专门用来表示“聚合”、“集合”的意思。为了区别,另外再造了一个“烩”字。

 
 
  
  

 

图-会(甲骨-金文5-小篆2-隶书2-楷书-草书-简化)

用文字学的行话来讲,“会”就是“烩”的“初文”,也可以称为“本字”。初文就是某字的最初写法,如前面讲过的“背”的初文为“北”,“磷”的初文为“粦”,“暮”的初文为“莫”,“帽”的初文为“冒”,“嗅”的初文为“臭”等等。

再看“脍炙人口”,“脍”是左“肉”右“会”(“月”就是“肉”,前面讲过),合起来就是“烩肉”的意思;“炙”是上“肉”下“火”(上面斜写的“月”也是“肉”),合起来就是“烤肉”的意思。“脍炙人口”就是“烩肉、烤肉都好吃”,常比喻好文章受人称赞传诵。

说了“烩菜,再说说主食。“饼”是餐桌上常见的主食。我们看这个“饼”字,左边是“食”,右边是“并”,这个“并”就是“两个人合在一起”(见下图)的意思。因此,“饼”就是“食物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把食物和成团。和成团当然不容易加热弄熟了,于是又拍扁做薄,这就是“饼”。

图-饼(小篆-楷书-草书-简化)

 
 

图-并(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2)

面条在北方很受欢迎,但它最初出现的时候并不叫“面条”,而是叫“汤饼”。论其起源,就应该是在热水(“汤”就是热水,如“扬汤止沸”、“见不善如探汤”)里煮的“面团”。最早的“汤饼”,大家可以近似理解为“面疙瘩”吧,就是把面粉粘连成最简单的“小团”。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才发展出各色面食,如刀削面、刀拨面、剪刀面、剔尖、擀面、和捞面、莜面鱼鱼、挂面、方便面等等。

吃饭就要做饭,做饭就需要烧柴。古人讲“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排第一位的。这个“柴”最早写作“新”,也就是“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新”字。表示“柴”意思的后来写作“薪”了,“新”就是“薪”的初文。

我们看这个“新”字,甲骨文、金文都是由“斤(斧子)”、“辛(一种刀)”和“木”组成的,意思就是“用斧头和刀把木头加工成方便烧的柴”。有的字还加了“宝盖头”(宀,读mián),说明是在房子里加工,而不是在野外砍柴。

 
 
 

图-新(甲骨4-金文9-小篆-隶书2)

现在,林区老百姓仍然主要用木柴做饭、取暖,家家门前都有柴火垛子。东北山区的农村一般都这样。

说了食,再说住。要住就先得有房子。先民最早住在洞穴里或者树上。我们看“洞”字和“穴”字,“洞”中有水,更适合居住。我们在南方旅游时,会见到好多溶洞里都有河。解放前不少土匪就盘踞在这样的“洞”里。

如果住在树上,那就是“巢居”。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有巢氏”,就曾教老百姓“构木为巢”。我们看“巢”字,就是树上有鸟窝,鸟窝里有三只鸟,“巢”字中最上面“三个突出的部分”就可以看做是“小鸟伸出的脑袋。注意,这个“巢”字和“果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图-巢(甲骨(周原)-金文2-小篆-隶书)

注:有人将这个字归入象形字,也有道理。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建造简易的房屋。即使是最简易的房屋,不管是南方长江流域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还是北方黄河流域防风保温的半地穴式房屋,都得用柱子把房屋支撑起来。这个柱就是“顶梁柱”,最初写法就是“主”。“主”就是“柱”的初文。

2 
3
4
5
6

图-主(甲骨6-金文-小篆-隶书2)

我们看“主”字,“甲骨文1”和“甲骨文2”,都是“”的顶端有凹形的柱头,柱头上顶着梁(显示出梁的横截面);“甲骨文3”明显突出了“柱子的基础”和“柱头”;“甲骨文4”就是“顶着梁的柱子”(或是“有柱头的柱子”);“甲骨文5”就是“有柱头的顶梁柱”;“甲骨文6”也是“顶梁柱”,不过下部多了“基础”。

金文也是“有基础的顶梁柱,“”只体现出了横截面。小篆与金文类似,不过下部讹变为“土”。后来隶书、楷书继续延续小篆写法。

“主”是建筑物中起决定性的支撑构件。从“决定性”这个意义上,引申出“一家之主”、“主宰”、“主管”、“主要”、“主持”等意思。我们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人民当家做主”、“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这些个“主”的意思,都是从“顶梁柱”这个意思引申出来的。为了区别,后来又专门再造了“柱”来专指建筑物中的“顶梁柱”。

我们今天经常说一句话,叫“刷存在感”。这个“存”和“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看“存”字。金文、小篆都是左右结构,一半是“横”和“竖”,代表房屋的“梁”和“柱”,表示“建房定居”的意思;一半是“子”,表示“生儿育女”的意思。

图-存(金文2-小篆-隶书2-楷书)

我们再看“在”字。和“存”字相同的地方,也是有梁有柱,表示“建房定居”。不同的是,有的“在”字多加了个“土”字,表示“在土地上的”意思。

 

图-在(甲骨2-金文5-隶书3)

那我们再回头看“存”和“在”这两个字,“存”应该指时间上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定居生存繁衍”;“在”应该指空间上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定居于此地此土”。

下面我们看看先民的“住所”吧。大家看“所”字,就是“一个户”、“一个斤”,“户”就是半个门,可以代表“”;“斤”就是“斧子”,是用来加工木头的。古代木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盖房子,做座椅板凳则是次要工作。现在中国建筑业最高奖是“鲁班奖”,这个鲁班就是木匠的祖师爷。

图-所(金文7-石鼓-小篆2-隶书2-楷书)

用“斧子”把“门”做好了,就说明“住所”做成了,因为盖房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安门”嘛。

以“住所”这个意思为基本点,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我们说“因为……所以”,“各尽所能”,“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等等,这些个“所”字的含义,大家可以琢磨一下。

住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住宿”,那我们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宿”字——房子里面,有人,有席子,意思就是“人在房里、躺在席上。有的甲骨文连房子也没有。今天“宿”字中的“百”字,原来就是“席子”。

 

图-宿(甲骨4-金文2-小篆-隶书2)

盖房子的时候,为了采光、通风、排烟,就需要开窗。“礼尚往来”的“尚”字,就和开窗采光、通风、排烟有关。我们看,甲骨文、金文都是“房子”开了一个“”,上面的“两横”就是“升腾的烟气。有的金文以及小篆中“两横”变成了“八”,有人还把它理解为“升腾的烟气”,而且往上冒,更符合实际;但有人觉得“八”应该是“分”,这是在表示“打开窗子”;还有人觉得“窗”上一个“分”,可以指“开天窗”。总之,这个“尚”字可以理解为“开窗采光、通风、排烟”。

图-尚(甲骨2(周原)-金文4-小篆-隶书2)

要采光、排烟,窗当然要开得高一些,南方好多房子都开有“天窗”。对于地位高、光明的事物,我们自然会有一种崇敬的心情,“高尚”、“崇尚”的“尚”,都有这个意思。“礼尚往来”也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崇尚”、“注重”。时尚”、“风尚”的“尚”,意思也差不多。

有一些字中有“尚”这个元素,如“衣裳”,我们常说“上衣下裳“衣”指上衣,“”指裙子,“裳”的上部就是“尚”,“裳”的特点就是飘来飘去的,和“尚”字“通风”的意思有关系。同样,水四散流动称“流淌”,人随意闲逛称“徜徉”,人四肢舒展休息称“躺”,手五指伸开称“掌”,这些字中都有“尚”字,都和流通、舒展有关。

还有一个“堂”字,其中也有“尚”,意思大概是“采光、通风好的大房子”吧。

人和人之间穷富不同,住房差别也很大。穷苦老百姓,虽然也有房住,但是很简陋,到冬天难免会受冻。我们看“高处不胜寒”的“寒”字。金文、小篆各种写法都含有“一个人在房子里拥草而眠”的意思,表示天气很冷。不同的是,“金文2”加了个“夕”表示“夜晚”,加了“两横”表示“冰”,又是“夜晚”又结“冰”,当然更“寒”了。“金文3”没有“夕”,下面的“两折”表示“冰”(“冰”字的甲骨文就是这样的)。小篆继承了“金文3”的写法。

1
2
3

图-寒(金文3-小篆-隶书2)

但是,到了隶书变化就大了。为了好写,隶书把弯曲的笔画拉直了。其中“三横两竖”是“草”,“一撇一捺”是“人”,“两点”是“冰”。大家学文字学,就是要训练这样的火眼金睛,透过楷书、隶书看到这个字的原形。

有一句欢迎词,“欢迎大驾光临寒舍”,这里的“寒舍”,就是对自家房子“简陋”的“谦称”。

有一首古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我们常把“闲人”叫做“冗员”,为什么呢?我们看“冗”字,就是“在家里呆着的闲人”。今天“冗”字中的“几”,原本就是“人”。

 
 

图-冗(金文3-小篆-隶书-楷书)

远古时候,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几乎没有案头工作可做。但偶尔也会通过结绳、刻画来做一下记录,比如邻居“借了我一把斧头之类的。杜甫有几句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诗中的“契”,指的是商朝的始祖,是中国古代一个贤明的部落首领。这个“契”字的本义,就是“刻画记事”。

我们看“契”字,最初就是用“刀”刻了“三笔”做记号。后来又加了个“木”字,表示在木头上刻画。但最终把“木”字换成了“大”字,表示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小孩子乱刻乱画是不算数的。今天的合同、协议等都是“契约”,就是这个“契”。契约是很严肃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小孩子没资格签订。

 

1
2
3

图-契(甲骨金文篆书4-楷书2-行书)

注意,“契”字中是“刀”不是“刃”。我们看上图,1是对的,2/3是错的。其中2是柳公权写的,3是王羲之写的,看来大师也不一定靠谱。

在兵荒马乱年代,即使呆在家里也不安全。我们看“敌寇”的“”字,金文就是“房子里有一个人,另有一只手拿着武器击打这个人的脑袋。“金文1”里画的是“一个圆脑袋的人”,“金文2”以及其他字体里的“元”就是指“脑袋”(我们常说“元首”,“元”就是“首”)。拿武器的这只“手”就是入侵者的手,真是打上门来了。这就是“寇”的意思。

简牍文字有把“手拿武器”替换为“戈”的。今天楷书仍然延续金文的写法,字义一目了然。

1
2

1
2

图-寇(金文2-春战简2-小篆2-隶书-楷书)

注1:“春战简”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文字”,有写在竹简、木简上的,还有写在其他材料(如帛、玉等,如“侯马盟书”就写在玉片上)上的;

注2:上图中“小篆1”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写法,这个写法把“房子”写成了“帽子”,有问题。“小篆2”加上“点”就对了,加上点就是房子了。为什么呢?我们看“冠军”的“冠”字,上面没有“点”,“冠”就是“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的意思,其中“寸”字就是“手”。

衣食住行的“住”已经说得很多了。最后说一下“”。前面第四讲“象形字(下)”讲到“行”字最初的意思就是“路”;第六讲“会意字(中)”讲到“止”(也就是“脚”)的时候,讲过“走”、“奔”、“涉”、“降”、“逐”、“逮”等字,这些字都和行有关。这里我们再看两个字,一个是“径”,一个是“丞”。

先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径”字。左边是“行”的一半(虽然称作“双人旁”,但和“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偏旁的字都和“路”有关),表示“路”;右边是“织布机上的经线”,这个线是一条条直线。左右两半合起来,就是指“直路”。

 

图-径(金文-小篆-隶书2-草书-楷书)

既然“径”指的是“直路”,那为什么说“远上寒山石径斜”呢?“直路”怎么能“歪斜”呢?我们分析一下: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有句话叫“抄小路去追赶”,我们琢磨小路肯定比大路要近,也就是说相对于大路来说,小路肯定更直一些。因此,我们才把小路称作“径”。后来,不管直不直,只要是小路,都称为“径”,于是“石径”也就“斜”了。“曲径通幽”更是这个意思。

我们说“圆的直径”,“穿过草地径直走过去”,这里的“径”,都和“直”密切相关。

和“行”有关的第二个字,是“丞相祠堂何处寻”的“丞”字。有人说,这个字和“行”有啥关系呢?待我们慢慢道来。

我们看“甲骨文1”,一个人掉到坑(可能是陷阱)了,有两只手把他往上拉。先民在外出打猎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所以甲骨文里就已经有这个字了。这就是“丞”最初的意思。也就是今天“拯救”的“拯”,“丞”就是“拯”的初文。

“甲骨文2”变化较大,没有“坑”了,金文也一样,都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两只手”,这样可以理解为“用双手帮助、辅佐别人”。我们说“丞相”就是辅佐皇帝的,古代县衙里有“县丞”,也是协助县令(一把手)处理政务的。有个成语叫“左膀右臂”,很有助于大家理解“丞”的意思。

2

图-丞(甲骨2-金文3-小篆2-隶书)


好了,总结一下。我们这一次首先学了和动物有关的会意字,包括“鲁莽”的“鲁”字和“莽”字,“朱门酒肉臭”的“臭”字,“味道鲜美”的“鲜”字,“集思广益”的“集”字,“决一雌雄”的“雌”字。

接着学了和植物有关的,包括“移花接木”的“移”字,“庄严肃穆”的“穆”字,“踏花归来马蹄香”的“香”字,“统筹兼顾”的“兼”字,“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字,“奇文共赏析”的“析”字。

最后学了和衣食住行有关的。和衣有关的,有“初来乍到”的“初”字,“火冒三丈”的“冒”字,“甲胄鲜明”的“胄”字;和食有关的,有“不即不离”的“即”字,“既往不咎”的“既”字,“风云际会”的“会”字,“南瓜饼”的“饼”字,“万象更新”的“新”字和住有关的,有“倾巢出动”的“巢”字,“喧宾夺主”的“主”字,“求同存异”的“存”字,“心不在焉”的“在”字,“大势所趋”的“所”字,“风餐露宿”的“宿”字,“礼尚往来”的“尚”字,“饥寒交迫”的“寒”字,“冗词赘句”的“冗”字,“同符合契”的“契”字,“穷寇勿追”的“寇”字;和行有关的,有“曲径通幽”的“径”字,“丞相”的“丞”字等等。

以上这些个字,都是用2个或者2个以上的象形字会和到一块来表示一个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会意字。

好啦,会意字的最后一讲就到这里。大家对这一次的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下一讲:汉字漫谈(八)指事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文字体写法(金文对照表5000字)
汉典 zdic.net
汉字的进化史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3——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文化」汉字起源与发展历史
西魏竟然写小篆?《楚乔传》里的那些书法套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