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理选择题的八种解题技巧
【物理选择题的八种解题技巧】 选择题是各种考试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分为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还有组合选择和排序选择等(例如一些实验考查题).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看,物理选择题主要考查概念的辨析和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判断等,而题中的计算量有减少的趋势.
求解选择题与求解其他题型一样,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仍需通过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以求较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利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得出正确结果.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于基础题.
例1  关于分子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B.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C.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D.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在上升阶段,其分子势能越来越大
解析 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需克服分子间斥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大,选项A正确;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选项B不对;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选项C正确;物体上升增加的是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无关,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        A、C
二、逐步淘汰法
经过分析和计算,将不符合题干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果选项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采用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果选项中有互相矛盾的两种叙述,则两者中至多有一个正确.
例2  A、B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并以该方向为正方向.已知mA=1kg,mB =2kg,vA=6m/s,vB =2m/s.此后,A追上B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A、B两物体速度的可能值为
A. vA=2m/s, vB =2.5m/s  B. vA=2m/s, vB =4m/s
C. vA=-4m/s,vB =7m/s  D. vA=4.5m/s, vB =2.75m/s
解析  用动量守恒定律可排除选项A;A、B两物体碰撞后总动能不可能大于碰撞前的总动能,所以排除选项C;A追上B发生碰撞,且碰后同向时,碰后A的速度不可能大于B的速度,排除选项D.
参考答案        B
小结  这类题型是动量守恒部分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而处理该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善于从上述解析中的三个方面对选项逐一进行排除.
例3   如图1所示为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则
A.该电场一定是匀强电场
B.此电场线既无起点,又无终点
C. A、B、C三点中,A点场强一定最大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 仅画出一条电场线,不能说明电场是匀强电场还是由点电荷形成的电场,故不能判断电场的强弱,且不能判定A、B、C三点场强的大小.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
参考答案        D
小结 对于选项中有“不可能”“一定”或“可能”等字样的选择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快速找出适当例子,排除不正确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三、特值代入法
四、极限分析法
将某些物理量推向极端,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计算(如摩擦系数取零或无穷大、电源内阻取零或无穷大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当R5的滑片向图中的a端移动时
A.I变大,U变小             B.I变大,U变大
C.I变小,U 变大            D.I变小,U变小
解析   设触点滑到a时,则R5=0,I=0,电流表的读数为零,排除A、B选项.此时,电路总电阻最小,总电流最大,U内 最大,UV最小,故选D.
参考答案        D
小结 当题干中所涉及的物理量随条件单调变化时,采用该方法较为简捷.但要注意的是,若题干所涉及的物理量不是随条件单调变化(如先增大后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大),则该方法不能随意运用.
五、作图分析法
“图”在物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将抽象物理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的最佳工具.中学物理常用的“图”有示意图、过程图、函数图、矢量图、电路图和光路图等.若题干和选项中已给出函数图,需从图像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图线中“点”“线”“斜率”“截距”和“面积”等诸多方面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用图像法解题不但快速、准确,而且还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甚至可以解决用计算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6  一物体在A、B两点的正中间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不超过A、B两点),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设向A的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若从出发开始计时,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原处
B.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C.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偏向B的某点
D.一直向A运动,4s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解析  本题可根据a-t图像作出其v-t图像,如图4所示.由该图像可以看出:物体的速度时大时小,但方向始终不变,一直向A运动,图像与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时间t内位移的大小.
参考答案        D
六、整体分析法
七、转换思维法
有些问题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求解很繁琐,而且容易陷入困境,如果我们能灵活地转换一下研究对象,或者利用逆向思维,或者采用等效变换等思维方法,则往往可以“绝处逢生”.
例9 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沿球的一条直径的延长线上放置一根均匀带电的细杆MN,如图7所示.金属球上的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a、b、c三点的场强分别为Ea、Eb、Ec,则
A.Ea最大      B.Eb最大              C.Ec最大              D.Ea =Eb =Ec
解析 由于感应电荷分布状态不清楚,在a、b、c三点的场强无法比较.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角度,根据“金属球达到静电平衡时内部的合场强为零”这一特征,那么比较感应电荷在球内直径上三点场强的大小可转换为比较带电细杆产生的场强在三点处的大小.由于细杆可等效为位于棒中心的点电荷模型,由E=k■,可知应选C.
参考答案        C
八、模型思维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模型思维法是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段,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从而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例10    为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工作者有时根据水流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来测量海水的流速.假设海洋某处地磁场的竖直分量为B= 0.5×10- 4  T,水流方向为南北流向.如图8所示,将两个电极竖直插入此处海水中,且保持两电极的连线垂直水流方向.若两极相距L=10m,与两电极相连的灵敏电压表的读数U=2mV,则海水的流速大小为
A .40m/s            B.4m/s
C.0.4m/s            D. 4×10-2m/s
解析  “水流切割地磁场”可类比于我们所熟悉的“单根直导线切割磁感线”的物理模型,由U=BLv可得v=U/BL=4m/s.
参考答案        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例析
高中物理:求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参考系列——高考物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例析
2000-2010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6
高中物理:3-3热学好题集粹,选修也要重视起来!家长转给孩子
高考物理选择题11类重点题型解析(附经典例题详解),打印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