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艺】如何学唱老生(下)

 

朱云鹏先生《如何学唱老生》的下篇,也是关于老生演唱基础指导的最后一篇;之后可能会针对唱段进行解析,亦会陆陆续续推出名家谈青衣、花脸、老旦诸行当的指导性文章,谢谢大家的关注与赞赏;小编会努力为大家带来符合戏迷票友的当下可用的名家谈艺的论述滴。

 

 

谈谈如何学唱老生(下)

朱云鹏

 

     

5:54 余叔岩 十八张半精选 摘缨会 来自京胡艺术网


   下面说说唱的问题。学京剧讲究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做、唱、念、打”。京剧是歌舞为主的戏剧,因此“唱”就是第一位重要的。五法是:“口、手、眼、身、步”(传统的说法是“身、法、手、眼、步”,程砚秋的提法是“眼、身、口、手、步”。我比较同意这种提法)。“口”的内容有“四声、四呼、(包括口型)、十三辙”等。四功五法是京剧的基本功,对专业演员来说必须勤学苦练,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不过对票友来说就没有必要这么要求。票友学唱一般都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听录音、看录像和演出,渐渐迷上了京剧,有的人听了马派的《甘露寺》唱段觉得很好听,就跟着学;以后又有机会听到杨派的《文昭关》,又觉得杨派不错,又学《文昭关》了。由于没有基本功,刚开始学时不懂板眼,跟胡琴合不上,更不用说尖团字和上口字了,加上又没有老师指点,这样学唱是学不好的。因此我认为学流派不要杂,应该先专攻一个流派,把这个流派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唱段唱好了,有可能的请专业老师指点指点。这比自己摸索要强得多,而且见效也快。


    学唱京剧最忌“荒腔、走板、不搭调”。“腔”和“调”是唱的最基本要求。首先“腔”一定要唱准。不管你是唱“余派”还是学“马派”或是“言派”,都必须符合京剧的旋律。京剧和其他剧种一样,都有自己固有的旋律。各个流派都是在京剧整个旋律体系中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加以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但京剧的各种板式的旋律是不能变的,上、下句的唱法也不能变。不能把上句唱成下句,或是下句唱成上句;也不能都唱成上句或都唱成下句。各个流派的腔虽各不同,但基本的唱法应该是大同小异的。所谓“不搭调”是指唱和乐器的调门不搭配。如果胡琴拉的是E调而你唱的不是E调,这就不入调了,听起来不舒服很别扭。有一种常见的毛病就是“冒调”。有的是一个腔“冒”了,也有的是一个音“冒”了。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种原因是精神紧张,不够放松所致。因为在自己家里哼哼唱唱不紧张,一到票房或人多的场合又配上文武场,唱时就有些紧张;再加上腔又不熟,怕唱错,因此出现了“冒调”。另一原因是太使劲,怕调门够不上,就用力唱,嗓子紧了,一使劲就“冒调”。所以唱时一定要放松、冷静、自然、气沉丹田,不要怕唱错,主观上要控制好情绪。另一个毛病是“塌调”。因为腔不熟,耳朵又不听胡琴,只顾自己唱,“塌调”了也不知道。总之要“上避冒、下避塌”,要注意用心和用耳,一定要听琴音。要想唱得好必须“音准”好,“音准”是第一要素。



吴小如先生讲解余叔岩、夏山楼主、杨宝森之《洪洋洞》


    京剧的板眼和音乐唱歌时的打拍子有所不同。虽然都是为了旋律的节奏,但用打拍子的方法来唱京剧是不行的。唱老生时板眼十分重要,如果唱时没有板,那么文武场就要乱套。不同的板式节奏是不同的。[二黄原板]是一板一眼;[二黄三眼](包括慢、中、快)是一板三眼。这两种板式都是“板起板落”,也就是板上起唱,落腔也在板上。[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是“眼起板落”,也就是眼上起唱,腔落在板上。[西皮三眼](又叫西皮慢板)是一板三眼。中眼起唱,腔落在板上。但是[西皮三眼]唱段的第三句是个长的腔,而最后落在中眼上。一板三眼的三眼区分为:头眼、中眼、末眼。如果我们自己打板眼的话,用掌拍下是板,食指点一下是头眼,中指点中眼,无名指点末眼。经常练习打板,使自己的唱不至于走板。[西皮二六]是一板一眼。一般情况下是第一句板上起唱,以下各句眼上起唱;但[碰板二六]第一句要眼上起唱。因为锣鼓点的最末一锣在板上,接着就起唱。如《文昭关》中“伍员在头上换儒巾”一段就是[碰板二六]。另外如《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和《定军山》的“在黄罗宝帐领将令”也是眼上起唱。这是因为唱词的第一句第一个字“我”和“在”是垫字,多了一个垫字,于是只能在眼上起唱,才能符合旋律。[西皮流水]和[西皮快板]都是有板无眼。一般是第一句板上起唱,以下各句都是过板唱。在整段唱中根据情绪和剧情也可以安排几句顶板唱。如《甘露寺》一段[流水]中的“……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这几句是顶板唱的。总之[流水]的唱法变化较多。至于[摇板]、[散板]虽然没有板,但如果要唱好,需要下一番功夫。票友学唱往往对有板的比较重视而无板的[散板]、[摇板]不太重视,这是不对的。不少人往往爱听或注重那些上板的成套唱腔,而忽略“快、摇、散”板式。这种现象不但业余爱好者就是专业演员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杨宝森先生很重视[散板]、[摇板],而且唱得好。如《洪羊洞》中的五十来句[散板]唱得炉火纯青,无人可及,堪称绝响。[散板]虽无明显的板头控制,但它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与演员的演唱技巧有关,难度较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天津演出时,有幸拜识了谭派名宿夏山楼主(韩慎先),得到了他和郭仲霖先生的教导。韩大爷告诫我说:“杨三爷(宝森)的‘快、摇、散板’唱得有功夫,劲头、韵味均有独到之处,你学他,不要光注重唱上板的,要多唱‘快、散、板’,方见功夫。”



绝版赏析——杨宝森《文昭关》


     除了[西皮]和[二黄]之外还有[反二黄],它和[二黄]相同,有[原板]和[三眼]等,也是板起板落,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板是唱京剧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听录音时就要注意板眼,要了解唱腔和板眼的关系。听熟了以后才开始学唱,学的时候也要拍着板,等到唱会以后,唱准确了就可以不拍板了。但是还要有心板,即心中有板,因为在彩唱时不可能打板。做到有了心板,就能跟着胡琴唱而应付自如了。


     下面谈谈学唱与文武场的关系。所谓文场就是指弦乐器。有京胡、三弦、月琴、阮,如唱旦角还要加一把京二胡;武场是指打击乐器,有鼓、板、小锣、大锣、铙钹,个别情况下加一个堂鼓(由吹唢呐的兼)。学唱时首先要会胡琴过门,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唱了。不但会听而且要会念。[西皮]和[二黄]各种板式的过门都不一样,最起码自己学唱的那个唱段中的过门和垫头要会念。个别例外的要记住。比如[二黄回龙]多数是接锣鼓[帽儿头]的亢多罗 起唱,但是余派《搜孤救孤》中唱“白虎大堂奉了命”一段时[垛板回龙]是半个[二黄原板]过门后起唱,这就要记住。又如[西皮二六]板上起唱的过门是6 2 ,眼上起唱的过门是6 2 ;而《击鼓骂曹》中最后一段[西皮二六]“列公大人齐来劝我”前面有十二板的[二六]全过门,这要会念,最后落在起唱。


     跟文场的关系如此,那么和武场的关系也很重要,要知道唱段的锣鼓经,还要会念。在学的时候要把锣鼓经一起念,念熟了就不会出差错,要学会跟锣鼓配合。如唱快板时有的是[三锤]不等过门就唱;有的是[闪锤]后有过门;还有在[快板]末三板配以三大锣。另外还有哭头的锣鼓,如《文昭关》第二段[二黄原板]“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仓]不能(呐)[仓一仓一顷仓扎]哎——见,爹娘啊!”唱时要等锣鼓。有时在唱中有锣鼓点,要知道在哪里打,不要不顾锣鼓,由着自己唱,这就没法配合了,最后搞得乱了套。唱戏必须和文武场配合,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艺术。


    学唱腔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气口,要记住哪些地方有气口,哪儿该换气,哪儿该喘气还有偷气。这些都是演唱的技巧问题。唱的时候还需注意字的轻重,什么地方该用喷口。


    要唱出味儿来就要会用擞儿,用好擞儿。知道什么地方该用擞,用什么擞。擞有软擞、大擞、小擞、硬擞、干擞、水擞、疙疸擞…等等。把擞唱好,味儿就有了。关于这些,在以后有机会再细讲。


    学老生我认为应该先学余派。在学余的基础上再学其他流派就不难了,而且见效也快。因为余派的唱腔规范,简淡冲和,得中和之气。所以余叔岩的十八张半不可不听,还要选几段学。因此我推荐学老生的要学会以下几段:


一、《马鞍山》[二黄原板](钟元甫唱)“老眼昏花路难行”(杨宝森有录音)。


二、《洪羊洞》[二黄慢三眼](杨延昭唱)“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余叔岩:十八张半)或《沙桥饯别》(李世民唱)“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余叔岩:十八张半)。


三、《失街亭》[西皮原板转摇板](诸葛亮唱)“两国交锋龙虎斗”(余叔岩十八张半)。


四、《摘缨会》[西皮三眼转二六](楚庄王唱)“劝梓童休得要把本奏上”(余叔岩十八张半)。


上面推荐的几段唱应该学会,经常唱唱练练,对学习其他唱段是很有帮助的。



音配像——杨宝森《洪洋洞》


    这几段唱前面都有锣鼓点。《马鞍山》是[小锣夺头];《洪羊洞》是[铙钹夺头]。因为杨延昭此时重病在身,气氛要沉闷些,所以不用大锣。《摘缨会》是[扎多依]开头,因为前面是旦角(许姬)唱的[西皮原板]然后尺寸转为[三眼]接楚庄王唱,所以没有锣鼓。《沙桥饯别》也是[扎多依]开头。《失街亭》是[大锣长锤转夺头]。


    学会了一个唱段就要配着乐器唱,用伴唱带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因为伴唱带的演奏者都是一些专业琴师和鼓师,文武场比较齐全,水平也高,演奏的效果较好,比在票房唱要强得多。但是伴奏是唱者为主,伴奏是托腔保调,因此唱者是主动。而用伴唱带则唱者是被动的,他要适应伴唱带的演奏并与之符合。所以唱之前要作准备,首先要多听带子,熟悉它所演奏的腔以及节奏的快慢、过门和垫头等,完全熟悉了就可以试着唱了。等唱熟了对练习很有帮助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锣鼓知识(九)从[扎多乙]说起
京剧锣鼓:从[扎多乙]说起
《听雨轩谈戏·老生篇》朱云鹏 口述 何伯恭 整理
京剧声腔板式(3)
西皮
京剧唱腔板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