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闻香识果”------兼答读者的问题

在我国的文字中,有很多的闻香识“X”的词汇和用法。比如:闻香识人、闻香识春、闻香识茶、闻香识酒、闻香识香、闻香识玉等等,不一而足。今也借用此法,使用“闻香识果”作为标题吧。

前面一篇文章《红楼梦中为何不写苹果?》主要是从苹果的食用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没有描写苹果的现象。文章在学刊和微信公众号刊出后,有很多读者留了言,提出了一些看法。

本文试图从苹果用途的另外一个侧面-----用以闻香,以及其他的一些用途进一步来探讨这一现象。同时兼回答读者在《红楼梦中为何不写苹果?》后面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古代,香橼或佛手等水果或者果实,尽管可以食用,但人们通常并非以食用他们为主要目的,而是把他们作为闻香的果实或果品。所以“闻果”即所谓用于闻香味的果子。

古时人们常在案头与帐中供上香橼或佛手等果实,便于室内常有清香的味道,这种味道甚至可来用来熏衣。可以这样说,由宋至明清,香橼或佛手等果实的味道一直浸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此外,水果还有其他的用途,如祭祀等等。


中国的古画中常有香橼或佛手等果实作为背景、或者作为香气来源的摆设出现的。比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裘装对镜》图中的佛手香橼就是。

在《红楼梦》中第四十回,红楼梦的作者是通过众人或者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三姑娘探春屋内陈设时,是这样描述的: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而且作者还明确地写明了,大观窑大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是不能吃的。同样在第40回,板儿到探春屋里想要紫檀架上的佛手吃。探春说:顽罢,吃不得。

由于红楼梦版本存在差异,故下面的一段文字存在差异。

同样在第64回,作者也写出了水果闻香、熏香的作用:

蔡校本写的是: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儿、木瓜、佛手之类,又不大喜熏香;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

其他一些校本写的是: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意思大致上相同,只是缺少了佛手。

读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这里并没有苹果什么事,不是吗?别急,马上就与苹果有关了。

下面先将与此有关联的一些书籍资料的相关内容列出如下,这些资料简单地借助了数字人文的大数据方法,因为他们没有包含在所建设的红楼梦研究著作数据库中。

1,《采兰杂志》;撰人及成书年代不详。说郛收有此书。书中称宋人诗为宋诗。大约是元代作品(13—14世纪)

燕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华言相思也。

这说明,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使用苹果来充当“闻果”的,可谓历史悠久。

2《清代宫廷文化通史》(林永匡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一书中也多次提到苹果这种果品:

1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十一月二十五日,恭遇皇太后六十大庆,于年例恭进外,每日恭进寿礼九九。自二十一日起,凡五日。

二十一日恭进

御笔万寿颂缂丝围屏一架……蕉叶敷青美人觚一件、以上古铜器共九。武陵仙种甜桃一盒、洞庭秋色橙子一盒、太平瑞实苹果一盒……元珠霏屑英俄面一盒、以上果盒共九。……静寿同符五岳图五卷、恩波广润四渎图四卷、以上画手卷共九。……

2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二月十三日,内务府《为销算出入果品及用过钱粮数目事》的档案。其中记载,乾隆四十六年四月至四十七年八月期间,为“皇上及清茶房摆供、晒干用过”的果品计有:

“盛京冻接梨四百个……沙果二百五十二筐五个,槟子四百四十一筐十六个,苹果四万六千三百七个……

3“奉先殿”祭祀礼仪中有:

奉先殿于顺治十三年(1656)建于北京景运门的东北,前后各九间,格局如“太庙寝制”。中为堂,左为神库,右为神厨。

每逢皇帝亲祭时,前三日须斋戒。祭祀时,要行初献、亚献、终献“三礼”,且行三跪九叩礼。届时,乐队奏《敉平章》,舞干戚,奏《敷平章》,舞羽筲,奏《光平章》、《又平章》等乐章音乐。

其“月朔荐新”的供品,则有:

正月为鲤鱼、青韭、鸭卵。

……

六月为杜梨、西瓜、葡萄、苹果。

……

十二月为蓼芽、绿豆芽、兔、蟑蝗鱼。

4)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九,乾隆皇帝在正谊明道进晚膳用填漆花膳桌摆有:

燕窝苹果酒炖鸭子热锅一品(郑二做)

鸭子火熏白菜热锅一品(沈二官做)

山药红白羹热锅一品(朱二官做)

等等,本书还有许多类似的资料,就不一一列举了。

注意,这里提到了从清朝早期到中期,宫廷文化中表现出苹果,不仅是可作为吃的果品,也是作为茶房摆供、作为祭祀礼仪中的用品来使用的。

3,《吃主儿》(王敦煌著,三联书店2005年)一书中如此说:

老北京过春节的时候,室内一定要摆“闻果”,主要是香橼和佛手,也可以用苹果来代替。一个大瓷盘里码上十来个佛手,另外,再设上水仙和兰花,“屋子里的气味由这三品遥相呼应,水仙的冷香、兰花的幽香、佛手的清香交汇在一起,这是何等的意境。”王敦煌以老北京人特有的平和温雅,这样点拨我们。

注意,这里提到了老北京早期可以使用苹果来代替香橼或佛手,充当“闻果”。至于老北京的早期究竟早到何时并没有说。

4,《唇间的美色》(孟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中如是说:

特别是入清以后,历经两千年的焚香传统因日久而显得陈腐,被贬之为“俗”道,用果子熏香居室则经士大夫们提倡为“清雅”的新标准,君不见,《红楼梦》中竹影森森的潇湘馆也只“摆新鲜花草、木瓜之类”而“不大喜熏衣服”!

注意,这里提到了入清以后,用果子熏香居室则成为士大夫们所提倡的“清雅”新标准。

5《中国梦·风云激荡》(范晓编著,同心出版社2013年)一书载:


慈禧太后最怪僻的一项嗜好是摆果闻香,这是她最大的特点,因为这个嗜好,每年消耗的水果同样价值不菲。根据相关记载,仅摆出来的苹果一年就超过158000个,这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一起看看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和光绪帝、隆裕皇后三人所消耗的鲜果清单: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柿子2275个、文官果2400个、石榴310个、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樱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槟子770筐、葡萄16385斤、鲜山楂16663斤,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23567757勺,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数字,足以证明慈禧太后的奢侈。

注意,这里提到了清朝的慈禧太后的一项嗜好是摆果闻香,根据相关记载,仅摆出来的苹果一年就超过158000个。

6,爱新觉罗·溥杰的《清宫的风俗习惯》一文中这样说:

正月初一因为是新年伊始,旧岁更新的第一日,各种礼节、各种禁忌尤其书不胜书。例如那天皇帝一起床,侧近的太监们便须向皇帝跪喊“新禧如意”。跟着是端一桌水果、蜜饯之类的东西,叫作“果桌”,请皇帝先咬一口苹果(采取平安之意),然后是吃一些果脯之类的东西。

这个文章爱新觉罗·溥杰先生写的,新觉罗·溥杰先生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弟。文章讲的是清朝末期春节的礼节,即正月初一早晨皇帝一起床,侧近的太监们便须向皇帝跪喊“新禧如意”。跟着是端一桌水果、蜜饯之类的东西,叫作“果桌”,请皇帝先咬一口苹果(采取平安之意),然后是吃一些果脯之类的东西。

此文虽然不是说“闻香识果”,但是其基本含义与“闻香识果”和“摆果闻香”类似,不是把苹果作为水果食用,故此也作为一个说明材料放在这里。

注意《红楼梦》中曾经出现过“果桌”一词。在第19回有:

花自芳母子两个百般怕宝玉冷,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桌,又忙倒好茶。……彼时他母兄已是忙另齐齐整整摆上一桌子果品来。

7,在《老太监的回忆》(信修明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一书中是这样介绍果桌的:

果桌是每至除夕之夜必备的食品。果桌即干鲜果品(包括南糖、奶油点心、糖果、果酱等)四十八样,盛在小碗内,摆放在漆盒里。茶房做的果桌,皇上进敬太后,作为除夕夜食。太后茶房也做果桌,赏皇上后妃各一桌,以点缀年景。

8,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记载,乾隆时的一次宗室宴,也是这次国宴。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十日辰正二刻,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办的,筵席为530桌火锅。该材料出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这次宗室宴的准备工作。其中提到了“果桌”,且明确讲到:“是(日)万岁爷前用果桌,宗室人等俱用馔席。”

这里,也用此例回答一位读者的问题。

该读者的问题是:“个人以为、苹果即是清朝才出现的、就不会写嘛、时代感太强、清朝是有文字狱的。作者已反复陈明写的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事儿嘛。”

这里先回答该问题的后半部分:若说时代感太强、清朝有文字狱。作者已反复陈明写的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事儿嘛。则一个“果桌”就足以,因为据载:“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来文一件,内开:次年正月初十日万岁爷在乾清官赏赐馔席筵宴宗室等人.并礼节酌没桌张数目,是(日)万岁爷前用果桌,宗室人等俱用馔席。由此可见,“果桌”专属于皇帝的,而红楼梦作者在第19回,把他写到了花袭人的家里,是否也算是犯了文字狱呢?至于该读者问题的前半部分,将放在后面统一回答吧。

前文《红楼梦中为何不写苹果?》主要是从食用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没有描写苹果的现象。本文则从苹果的另外一个用途-----用以闻香,也来探讨这一现象。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关于饮食细节的描写,同时也有大量的关于礼仪文化、生活细节文化方面的描写,我国古典文学与礼仪文化、生活细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象《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中这类描写更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铺陈结构,展开情节,引出线索,表现和丰富人物性格,增添文学艺术形象的光彩,深刻地反映主题思想等等,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我国礼仪文化、生活细节文化的历史真面貌,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礼仪文化、生活细节文化方面的遗产。

大家知道,依据《红楼梦》的描写,书中的贾府地位极为显赫,也很富庶,正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所以前文笔者才对书中描写如此之多的水果,独独没有描写苹果而感到有些奇怪。同样,本文通过上述材料的梳理,笔者又从对书中描写如此之多的各种礼仪文化、生活细节,独独为什么没有描写把苹果作为礼仪用品、作为摆果闻香这一生活用品。

可以这样说,从上述资料中,可以得出:苹果这种水果最少应该具有三种用途:可以食用,可以闻香,可以作为祭祀用品。对于惯于使用“一歌二喉、一手二牍”方法的红楼梦作者,对于这个具有多种作用的水果而视而不见,似乎很难说的通。

至于其他感到困惑的地方,以及其他原因前文已经探讨过,这里不再重复了。

下面统一来回答各位读者的问题,首先把读者的问题归拢为如下几个方面:

1,苹果出现的晚,是清朝才出现的。

2,为何不写苹果,想知道具体答案。

3,因人而异,不爱吃的水果就没写进书里,林林种种的也不少一个苹果。

4,没有写的其他物品或者食物果品,比如香瓜、鞋子、饺子等。

下面分别回答这些问题:

1,依据《吃干果的学问》赵生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版一书所言:

中国土生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甘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供果。

由此可见,“苹果出现的晚,是清朝才出现的”的说法似乎不太准确,苹果在中国栽培记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明末官方文件就已经有了苹果的说法。如果说“引进的苹果品种”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上述各种材料中似乎没有提到这一点。

2为何不写苹果,想知道具体答案。关于这个问题,说句实话,小文如想要回答出来到底为何?需要太多的实际证据,实在短时间内很难回答,在没有确实证据之前,本文只能只分析问题,到底为什么?只好留待给时间,或者留待给有缘人了,而且现实中,在红楼梦阅读和研究中有太多的这样的例证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猜测匆忙下结论,其结果往往是属于昙花一现的结论这里笔者也奉行科技工作的一贯准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此小文的主旨是目前只能分析问题,到底为什么?留待时间以及有缘人。

3因人而异,不爱吃的水果就没写进书里,林林种种的也不少一个苹果。

首先应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说法。但是如果深入考虑一下,对于惯于使用“一歌二喉、一手二牍”方法的红楼梦作者,对于这个具有多种作用的水果而视而不见,似乎很难说的通。其实很多水果都有祭祀的功能,如“奉先殿”祭祀礼仪中就有:樱桃、桃、杏、李、桑葚、瓜子、杜梨、西瓜、葡萄、苹果、梨、莲子、菱、藕、榛仁、柿、松仁、软枣等等。这些都是极为常见的水果,在红楼梦中差不多都有,只是独独缺少了苹果,而且是一具有多种作用的水果。

4,关于红楼梦中是否描写过其他物品或者食物果品,比如香瓜、鞋子、饺子等等。简单回答如下:

香瓜在红楼梦中描写为甜瓜,只出现了一次。饺子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一次,描写为小饺儿。鞋字大约出现了40次,要看具体的内容。海参出现了一次,鲍鱼、扇贝大概可以螺钿代替吧,由各种贝类(其中应该有鲍鱼、扇贝)的壳代替。

近段时间,由于天气闷热,加之家父年事已高、生病需要照顾,时间匆忙。今日风清气爽,应该是暑热减退,故此简单借助数字人文的大数据方法,勉力于更新时间内,匆忙草就小文,本文所涉及的资料没有包含在所建立的红楼梦研究著作数据库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
清 供
【培培学医记】(078)消灭腹胀的一把手——木香
小器大雅 · 佛手清供
佛手:亦花亦果,香中君子
"香橼"与"佛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