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莉:好作家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凿壁者”│《持微火者》郑州松社分享会



张莉:好作家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凿壁者”

——《持微火者》郑州松社分享会│



2016年10月16日下午,批评家张莉携新书《持微火者》,与作家邵丽、乔叶,在郑州松社书店展开对谈,与众多专业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分享了自己的文学经验和文学体会。


《持微火者》新书分享会由中原风读书会主编冻凤秋主持,她的风趣、幽默使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关于张莉新著《持微火者》,邵丽认为,她的表达是动感的、流动的,脱离了传统评论上静止不动的分析、评判和技术切割,而变成了活生生的书写。“张莉的评论独辟蹊径,很抓人,特别容易阅读,说是个性也好,说是深度也好,总之是很耐看,很有韵律感。”


邵丽说,张莉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那些细微之处的东西,从作家的角度上可能是苦苦寻求的,但往往被读者和评论家忽略,而张莉看到了这种忽略,张扬了这种忽略,让它们显影,这应该是文学评论的旨趣所在。“在小处见大,在大处见小,这是她的功力也是她的修为。张莉这样的文学评论家对作家来讲十分宝贵,也正是当下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因为她可以让评论家、作家和读者一起成长。”


乔叶提到,《持微火者》这本书出版之后,流传广泛,口碑非常好,同行都互相推荐,互相分享。每一个读者对“微火”这个词都有自己的解读,而乔叶认为,“持微火者”之微火虽然是“微”的,但它也是火,其实是很灼人、很热烈的。她以“烧”为关键词,风趣又诚恳地讲了自己对《持微火者》这本书的三个感受:“烧心”“烧脑”“烧爱”,让现场不时响起阵阵会心的笑声。


“烧脑”指的是,《持微火者》对读者是有要求的,要求读者有很好的阅读背景和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更读透、读懂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找到可以探讨的东西,有所共鸣。“烧心”则是说,这本书的评论很有才情,很见性情。“看的时候,一方面会觉得非常的默契,很会意,很会心,同时也觉得烧心,有微微的嫉妒感。”“烧爱”是乔叶对张莉作为评论家的一种形象定位。乔叶认为,如果能将评论家分类,那么张莉老师是“会爱”这一类的,她会体恤作家、会欣赏、爱作家的人,这种爱是优秀评论家特有的,是有礼有节,有尺度有原则,有期待同时有批判。




在两位嘉宾分享了对《持微火者》的阅读感受后,张莉教授作为主讲人,讲述了自己这本书写作到出版的始末,自己对好作家的理解,以及对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她看来,优秀的写作者都是“凿壁者”,是有能力凿掉身上“壁垒”的人。“好作家是一个凿壁者。他天然没有写作的边界感。”她自陈,作为一个批评家,是随着阅读经验和写作时间增长,她也越来越想成为“凿壁者”,她希望凿掉自己对文体方面的僵化理解。《持微火者》所致力的,就是在随笔体与文学批评之间寻找交界点,寻找文学批评新的样貌。


谈到当代批评家的工作,在她看来,每一代作家有每一代作家的任务、责任,而每一代批评家也有每一代批评家的责任。现场批评家就是要写下此时此刻阅读者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要看出这位作家的好,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位作家写作的障碍和问题。要把作家想的,或者是作家没想到的那部分写下来。文学批评因此才能变成作家和批评家内在的一个对话,一个精神领域的互动。她认为,作家并不是在为批评家写作,批评家也不是在为作家写作,他们共同面对的是文学高峰。她引用了纳博科夫《文学讲稿》里的话,“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援的是艺术大师,只是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然地拥抱起来了,如果这本书永垂不朽,他们就永不分离。”她认为只有旗鼓相当的作家和批评家才能在艺术高峰的最高处相遇,这是最理想的场景。


“批评家和作家要建立的,应该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关系。批评家不是专门为某一个作家写评论的,批评家有他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一个批评家不能因为给一个作家写了一篇作家论,就认为自己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想法很可笑,毫无道理。批评家之所以写评论,首先是作品本身值得写,而与其它因素无关。”张莉说,在她看来,批评家和作家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审美的信任,是坦率诚恳,忠直无欺。


张莉说,写《持微火者》时,她渴望成为理解作家、作品的人,另一方面,阅读和批评对她来说也是自我教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现场嘉宾对谈精彩纷呈,读者反响热烈,提问也卓有见地。在回答“如何写好专栏”的问题时,张莉教授认为,专栏作者应该有自我期许。她以自我举例,认为目前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克服批评家内心的虚荣。要回到作品本身讨论问题,不能借作家或作品之名刷“存在感”,要坦诚地写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为了博取眼球而违背职业道德。在回答关于如何进行随笔体评论的创作时,张莉教授认为写作者不能“炫技”,不能为了展示自己文笔好而忽略作品本身,要有观点,要内容,要站在作品内部,要有“新见”。而谈到《持微火者》遴选作家的标准时,张莉认为,选择的核心标准是“文学性”。所选作家要有代表性,他在某一个写作可能性上有突破。如果一位作家对中国现代以来的汉语写作有重要贡献,如果这位作家能提供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更多路径,就值得关注。



阅读链接


李敬泽:作家型批评家,就是另一个“持微火者”


陈思和×张莉对谈:批评家和普通读者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张莉:我为什么想成为普通读者


周晓枫:手小的大夫会手术│评张莉《持微火者》


绿妖:举微火照亮时代的脸│评张莉《持微火者》


孟庆澍:从来人间烟火│张莉与她的文学批评


张莉访谈:批评家是这个时代的“拾荒者”












中篇小说专号


隐疾__裘山山

(选自《作家》2016年第6期)

命悬一丝__尤凤伟

(选自《北京文学》2016年第6期)

山顶__王 棵

(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8期)

老海__李金波

(选自《十月》2016年第4期)

春心__荆 歌

(选自《时代文学》2016年第7期)

阵亡__尹学芸

(选自《当代》2016年第4期)

驯牛记__陈集益

(选自《文学港》2016年第8期)

一百块大洋__邓宏顺

(选自《湖南文学》2016年第8期)

榻榻米下的秘密__光 盘

(选自《广州文艺》2016年第7期)

胭脂路__欧 曼

(选自《芳草》2016年第4期)



《小说月报》2016年增刊4期中篇小说专号,2016年10月出刊






中篇小说


一九四〇年的屠夫__胡学文

(选自《芒种》2016年第9期)

苏黎红小姐__阿 袁

(选自《北京文学》2016年第9期)

六个凶手__李师江

(选自《福建文学》2016年第8期)

橙红银白__旧海棠

(选自《收获》2016年第4期)


短篇小说


谁在我的镜子里__范小青

(选自《天津文学》2016年第9期)

回乡__南 翔

(选自《作品》2016年第7期)

寻找__秦 岭

(选自《飞天》2016年第8期)

革命者__朱山坡

(选自《芙蓉》2016年第5期)

“家史”与“国史”的讲法(评论)__曹 霞

刺桐__周李立

(选自《江南》2016年第5期)


开放叙事


死者__孙一圣

(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8期)

在黑夜里凝视黑夜(创作谈)__孙一圣


封二专题


作家现在时:阿 袁


《小说月报》2016年第10期,2016年10月1日出刊,总第44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的批评文字须“以人的声音说话”│《持微火者》作者献声
江源: 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读张莉《持微火者》
不敢掏心掏肺,是文学家大忌
张莉:我渴望成为文学世界里的“持微火者”|关注
孙郁:张莉,被照亮的表达
《文学滨河读书沙龙》第十九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