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敬容《山和海》赏析

山和海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

高飞

没有翅膀

远航

没有帆

小院外

一棵古槐

做了日夕相对的

敬亭山

但却有海水

日日夜夜

在心头翻起

汹涌的波澜

无形的海啊

它没有边岸

不论清晨或黄昏

一样的深

一样的蓝

一样的海啊

一样的山

你有你的孤傲

我有我的深蓝

好的诗歌常常让我们在品味诗的同时品味生活与人生,陈敬容的《山和海》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山和海》写于一九七九年。全诗短短的那么几行、简单的几个意象、朴素之极的文字却能展现一个人那么细腻的情感,几十年铺就的不老情怀。朴实的抒写中更见诗人真挚热烈的一面:那是时光流转中的平和与勃发,长途跋涉中的豁达与坚守,艰难岁月沉积后的从容与舒展。

一九七八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陈敬容重新执笔,她心无旁骛的创作。生命的最后十年对她来说不是风烛残年,而是人生中的又一个春天,是其继四十年代创作的又一个高峰。经历了生活磨难的陈敬容更加深邃与丰厚、沉静与内敛;诗歌抒写也更显特色,更具内涵。《山和海》就是其晚年的精品,能代表这一时期的特色。

我们惊异于诗人抒写的自然轻灵。心中情感世界与外在客观存在和谐的交融在一起。看似信手拈来、随意得很,却又洒脱隽永、晶莹剔透。整首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最短的一行只有两个字,最长的也就七个字。诗行简洁利索却极富表现力。简洁的语言常常是绚丽的极致。整首诗一韵到底,读来和谐爽口。我们从随口而出的平实语言中可以领略到这位女诗人丰富宁静的内心孕育的彭湃激情。外在音韵与内在节奏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一生经历坎坷,整首诗就好像她平凡而简朴的一生,淡淡的回旋着永不消失的悠扬旋律。如同舒伯特的《小夜曲》舒缓、优雅,它在空中萦绕,在人们心田奏响。听之让你难以忘怀,你仿佛听到海浪翻腾的声音,那是生命巨大的力量;读之让你心弦颤动,那歌唱的是诗人还是你自己?

全诗虚实相生,是诗人对其内心世界的观照。整首诗只有第二节是实景:“小院外/一棵古槐/做了日夕相对的'敬亭山’”。小院外的“古槐”成了日夕相对的“敬亭山”。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天宝十二年,李白漫游至此,登临敬亭山,写下了《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空旷博大的天地里孕育着洒脱超逸的情怀,尽管群鸟顾自高飞远逝,白云悠悠志在万里,敬亭山默默的凝视却抚慰了李白孤寂落寞的情怀;大山的清新与舒展,拂去李白十年漂泊中带来的一身尘埃。孤傲倔强的李白在山的从容与宁静中有找到知己的愉悦与释怀。

《山和海》是一九七九年陈敬容病中所作。诗人巧妙的由实入虚,在古槐与敬亭山之间找到了一种联系,同样的超然于物外。她为自身情感的抒写找到了一种依托与凭借,内心的情感找到了出口。这是陈敬容诗歌的亮点,她总能在小小的自然景物上迅速地找到情感的突破口,达到自己表达的层面。

陈敬容的晚年是和平而又宁静的,但一生的艰难坎坷也让她疾病缠身,整首诗是诗人病中的感受与想象,也是她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生活给了陈敬容美好的承诺,让她有了飞翔和远航的欲望与勇气。第一节“高飞/没有翅膀/远航/没有帆”有着淡淡的忧伤与生命的慨叹。没有翅膀的鸟和没有帆的船传达着内心深处病中的孤独和漫漫长夜里等待放飞的心愿。院外的那棵古槐成为朝夕相伴的朋友。

十年浩劫中很多诗人停笔,九叶派中的大部分诗人都辍笔。第一节与第二节既是诗人病中的感慨也有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很多人纵有鸿鹄之志也难以舒展双翅。李白在壮志难酬时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安慰,诗人不愿沉沦于俗世,在他的心中有着自己的“敬亭山”,那是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与理想境界。而陈敬容和很多像她一样的作家朋友,在最艰苦难熬的日子里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们独对心中的那片净土,带着对生活的无数憧憬。

第三节话锋一转,使得后面的几节与前两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情感跳跃自然而不突兀。就像乐曲中不同乐章完美的融合,像镜头十分流畅的转接。淡淡的忧伤、生命的受挫被执着的追求与信念取代,坚定与肯定中显出几分大气。难以控制的激情在诗人心中奔突,有种渴望在等待恰当的时机。

整个诗篇运用了隐喻与象征。山和海是生活的态度,是信念的守望。它们在文人的笔下一向是歌咏的对象。山是博大的胸怀、坚贞的操守;海是力量与生命的象征。这首诗里同样如此,尤其是海,它是豪情,是愿望,是新生活,是诗人自己。

现实常常与理想疏离,让人多少在渴盼中带着几分怅惘与遗憾。诗人借助象征、隐喻通过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相对应的形象张扬内在的生命激情。诗中的山和海与诗人心中的情感自然的相遇,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人倔强、不愿向命运妥协,不愿放弃追求的写照。

生命的最后十年是新生,是憧憬,是守望,是翱翔。老去的是时间,诗人的心永远不会老。就像《山和海》第四节中的描写:

“无形的海啊/它没有边岸/无论清晨或黄昏/一样的深,一样的蓝”。

你很难想象一个六十二岁老人拥有这样的情怀,那是生命一度停滞后的奋进,几经摧残后重新绽放的绚丽,黄昏里夕阳温和悦目的开放,风雨中摇曳生姿的优雅。怎样的人经历过怎样的生活才会拥有这样的自信。时间洗刷不去老人对诗歌、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尽管生活曾经让她一路跌跌撞撞走来。

老人拥有海的情怀,永远那样深那样蓝,那样豁达那样澄澈。

“一样的海啊/一样的山/你有你的孤傲/我有我的深蓝”。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他在离开长安十年以后所写,十年漂泊是怎样的孤寂与凄凉,在这十年里李白固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远离尘世喧嚣与繁华的敬亭山,孤傲、高洁而又宁静。那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乐观情怀,对现实的放逐、对理想的坚持。

《山和海》中的诗人更愿做那深蓝的大海,因为它永远比静态的山更具活力。海底积蓄着无穷的能量,平静的表面下汹涌着波澜。那是持久的动力,火山般爆发的激情。它总是带给人活力与感动。

晚年的陈敬容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她渴望着事业的春天,诗意的春天,生活的春天。

赵丽宏曾经说过:“也许很多人已经不熟悉这个名字,如果能读到她的诗文,一定也会被她的热情和幻想感动的。”赵丽宏对陈敬容的评价是很到位的。每一次读陈敬容的诗我都会有这种感觉。不经意的被诗人感动,你感激她唤醒了你沉睡的,抑或早已丢失的那份对生活的渴盼与激情。这么多年以来读过她的诗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些,永远怀念她。

陈敬容1932年春开始学习写诗。1934年底独自离家前往北京,自学了中外文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这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第一首诗《十月》作于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联合日报晚刊》上发表。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5年在重庆当过小学教师,1946年当过杂志社和书局的编辑。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并到上海,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1948年参与创办《中国新诗》月刊,任编委。她是《九叶集》诗友成员。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同年底开始从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1973年退休。

1978年起,重新执笔创作,10年来发表诗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诗数十篇,并有新的译着问世。1981年至1984年曾为《诗刊》编外国诗专栏。诗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诗】你有你的孤傲,我有我的深蓝
[硕士论坛]陈敬容《山和海》美学解读
你有你的孤傲,我有我的深蓝| 王大明为你读诗· 第883期
独坐敬亭山
【我的悦读】山和海(外一首)(诵读:丁香)
你有你的孤傲,我有我的深蓝|一诗一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