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文言文《哀盐船文》·原文·译文·赏析

〔清〕汪中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陽,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 而立,望之隐若城廓。一夕并命,郁为枯腊,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陰涸凝,寒威凛慄,黑眚拔来,陽光西匿。群饱方嬉,歌咢宴食,死气 缠,视面惟墨。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怒号,地脉汤决,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于斯时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火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气以为霞,炙陰崖而焦爇。始连檝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没。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陽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吷。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齐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长诀。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当午而迷方,扬沙砾之嫖疾。衣缯败絮,墨查炭屑,浮 而下,至于海不绝。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奔,势若?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积哀怨于灵台,乘爽而为厉。出寒流以浃辰,目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憖流血以盈眦;诉强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

若其焚剥支离,漫漶莫别,圜者如圈,破者如玦。积埃填窍,攦指失节。嗟狸首之残形,聚谁何而同穴。收然灰之一抔,辨焚馀之白骨。呼呜,哀哉!

且夫众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环之,绝气寝床 ,以死卫上,用登明堂,离而不惩,祀为国殇。兹也无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横!游魂不归,居人心绝。麦饭壶浆,临 呜咽。日堕天昏,悽悽鬼语。守哭迍迍,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沈波,终狐祥而无主。悲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选自《四部丛刊》本《述学·补遗》


译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日,停泊在仪征县境 面上的盐船发生了火灾,共焚毁船只一百三十艘,烧死和淹死了一千四百多人。当时,成批转运出去的盐粮,由东始自泰州,向西直达汉陽,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而仪征正是控扼盐船来往的水路要津。这里船只聚集,桅杆遮蔽天空,沿 林立,远远望去,隐隐约约宛若城廓。但却在一个晚上同归于尽,死者都变成了烧焦的肉干。平白遭受如此剧烈的火灾,这能不悲伤么?

当时,冬令将尽,万物沉静,残冬岁尾陰气凝固,分外严寒,黑色的云雾突然纷拥而至,夕陽早已西下。人们吃着晚饭,席间还击鼓歌唱以为嬉乐,岂料死神步步迫近,只见晦暗的脸色显示出凶兆。天色刚近黄昏,狂风怒起。万千孔穴响起刺耳的呼啸。 河流水汹涌澎湃,可怕的声响震撼于旷野长空,巨浪象小山一样矗立水面。

正在这时,发生了火灾。木船相磨擦起火,只见星星点点殷红如血。大火一烧,百十条盐船一片赤焰。青紫色的浓烟滚滚,飞火之下的船物就象是用沸水浇灌的雪堆,融化迅疾。烈火还将天上的云气蒸烤成红霞,连背陰的崖岸也被烘焦。船只本是连接在一起下锚停泊,因而便统通烧毁沉没。船民纷纷奔窜于烈火中,火焰映照出他们的头发。他们痛苦万状,狂呼乱喊,直至声疲力竭;或翻来覆去,惊惶失措,可怜还未断气。忽然,明亮的火焰再次升腾起来,随着一阵腥风吹过,重又发出烧灼的细响。及至烟灰尘雾消散,被烧的船民客子一齐声销迹匿。千余人命,在一瞬之间,向人世永诀。这些屈死的鬼魂,冤气和合着四溢的凶气,遮掩了日色。将到第二天中午,这股冤气就象迷失了方向一样四处漂荡,以至飞沙走砾。被烧烂的碎衣片和破棉絮,以及烧焦的木渣炭屑,漂浮 面而下,至海不绝。

也有一些会游泳的人,他们平时操舟若神,如今冒着死亡的威胁,下水去救人,却被卷入水底,同样丧生殒命。还有些遇难者逃生无路,被迫跳入急流,明知下了水一定被淹死,但还是冒险而希求得救。谁知波涛汹涌,势若奔雷,这些人眼看快爬上岸了,最终还是沉了下去。他们逃脱被烧烂的厄运仅仅一刹那,却仍然同样难免一死。死难者心里充满了哀怨悲苦,冤魂必定会化作厉鬼时时作祟。十二天以后,死漂浮出寒冷的 面,他们仍斜瞪着眼睛而不瞑目。当知道自己的亲人凭吊慰抚而至,眼眶里便充满了血水,似乎在倾诉不幸遭难的内心悲伤,即使不能开口说话,却能理解他们的遗愿。

有的被烧得肢体不全,有的被烧得模糊不清。有的体蜷曲,有的体破损。或者七窍充塞着尘埃,或者被折断的手指脱离了骨节。可叹这些体纵盛入棺槨,也是残缺不全的,同一个墓穴里不知名姓的冤鬼聚在一起!即使收殓一捧燃灰,也难以分辨是谁的白骨。啊呀,多么可悲啊!

人生在世,若能顺应自然规律而死去,那才是正常的。比如妻子儿女们四周环立,在病床 上断气;又如因保卫国君而死,虽身首异处,却能策功序德于明堂,而成为国牺牲的烈士。但这些遇难者却死得没有意义,何况又非善终。老天啊,这些人有何罪过,非得遭受这样的横死冤屈呢?这些冤魂游荡不归,活着的亲人多么悲痛欲绝!他们捧着祭奠亡魂的酒类、食品,正临 洒泪。但见天昏地暗,似闻鬼魂凄语。他们驻足 畔,哀哭亡灵,留恋难返,心里希望能在陰曹地府里同亲人相遇。而那些死者的嫡亲子女更是相互搀扶着,大放悲声,在路上随时可见。甚至有举族为此沉 者,终于落得无子无孙的悲惨结局。多么可悲啊!这么多人埋葬在一处坟墓,日后将祀祭那死而无后者的祠宇。鬼魂啊,尽力吃一些、喝一些罢,凭着气味相投,你们互相结合吧。希望你们以群游之乐为重,而不要兴妖作怪。倒底是人逢其凶呢,抑或老天有意施其酷烈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悲惨至极点的事故呢?

(聂世美)


〔鉴赏〕

《哀盐船文》是清代著名学者、重要骈文家汪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写成后,主持扬州安定书院的杭世骏大加赞赏,为之作序,随即传诵一时。


这篇骈文,描述了当时发生于仪征沙漫州的一场大火灾。名为“哀盐船”,实际上是哀遇难的船民。


作家一下笔就直入本题,说明火灾的时间、地点和严重后果: 毁船一百三十艘,死难船民一千四百人。很象现代新闻报道的开头。随即又说明为什么火灾会产生如此惨重的劫难:盐船队东起泰州,西至汉阳,从而转运半个中国,都以仪征统扼水路要口,江面盐船多得一眼望去如同城郭。接着是对这场灾难的哀叹。要是简单的新闻报道,这么短短几句也就可以了。但仅仅如此,就不能写出火灾的景象,也无法表达作家对船民的同情,缺乏艺术感染力。于是,以下几段就具体地描写了火灾的始末。先以一小段写隆冬天刚晚,阴风怒号,水波如山。继而着重描写火灾发生经过,大火焚船和船民痛楚挣扎,被焚烧的江面现场的惨状。如果说这一段是全景描写,接着一段可说是若干局部的展示。有的冒险去救人,有的逃生无路跳入急流,结果一同溺死水中。进而以一小节写受难者尸体模糊、残缺的惨状。最后是作家为这些遇难船民而发的议论和哀伤。


此文写于乾隆年间,那时还没有“报告文学”这个名词。但从前面所说的看来,它是包含了一篇报告文学所应具有的基本要素的。报告文学要求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杭世骏的序说:“中目击异灾,迫于其所不忍,而饰之以文藻。当人心肃然震动之时,为之发其哀矜痛苦”。扼要地概括了它的特色。汪中家住扬州,与仪征近在咫尺。据杭序所说,他是亲眼看到这场灾难的。从“迫于其所不忍”与“当人心肃然震动之时”看来,作家是在事件发生不久,遂即命笔为文。正当人们热切关注、谈论之际,它以富于文采的笔墨,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事件的经过,抒发了能引起共鸣的感情,于是文以事显,事因文彰,产生热烈的反响。文中抒情与议论之痛切,也表明它写于事件后不久,与杭序所说相吻合。顺便要说到的是,事件发生于哪年的问题。它开头就写明“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按即十九日)”,而后来的《嘉庆扬州府志》说是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重修仪征县志》也说是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府、县志编修者必然看过汪文并作过查核。所以大概是汪中一时笔误,或者后人刊误。


此文的色调、情绪和所记述的客体是高度和谐的。通篇的主要色调是阴冷。当灾难发生之前,先是“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凛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一派隆冬的寒冷、阴暗景象,好象大地都凝结了。连吃过晚饭正在游戏的船民,也“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在浓重雾气笼罩下,他们都面色晦暗。所谓“死气”自然是迷信的说法。明明是活人“群饱方嬉”,却象阴间鬼舞。这就为全篇定下了底色。对暴风到来的描写,进一步令读者感觉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的可怖。下段写火星点点到浓烟烈火迅速焚烧,船民的惊惶、呼喊、挣扎,是前段的阴森的发展,简直是规模宏大的火烧地狱。“炎光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与前段所写的景象截然不同,而却产生相反相成的效果。此段末了几句: “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当午而迷方,扬沙砾之嫖疾。衣缯败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绝。”色调又归阴暗,浓烟烈火后的景象惨不忍睹。随后写溺水而死的,写遇难者的残骸,也是如此。这种色调,是和事件本身的季节、时刻、现场相一致的。同时,又取决于作家的悲悯的感情。他的悲悯,不但在层层深入的哀叹之中直接抒发出来,而且叙述描写、遣词用字也处处流露。“出寒流以浃辰,目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慭流血以盈眦。诉强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在这几句描述遇难者死不瞑目,亲人来时流血盈眶,想象他们心中对惨遭横祸的冤怨,尽管有点世俗说法的迷信色彩,同样充满了作家的深深悲悯。于是,通篇流贯着哀伤的情绪,与阴冷色调相得益彰,符合了表现客体的需要,而富有艺术感染力。


此文虽然具有一些报告文学的要素,但它与现代报告文学有一个重大的差别,就是用骈文写的。骈文对于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感情确实有明显的束缚,六朝浮艳、绮靡文风更是将骈文消极因素引向极端。所以,以韩愈为代表的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古文运动”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骈文并没有就此消亡。尤其到了清代,又有不少骈文作家出现,而且有一些优秀或比较好的作品。因为骈文固然缺点和局限很明显,但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它也并非一无足取。整齐、和谐和音乐性,都是它的长处。倘若它一无是处,汪中也就不会用以写出《哀盐船文》这样的优秀作品了。


象汪中这样,用骈文形式来抒写当时老百姓所关切的重大事件,在以前是不多的。全篇除开头及后面少数几句外,都是四六言。但他并没有采用那种四言六言相间定句的形式,大约因为那种“四六文” (骈文的一种)束缚更大,经常妨碍内容的表达。此文也有一些对仗,如“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吷” ; “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 ;“圜者如圈,破者如玦”; “游魂不归,居人心绝”等等,但并未刻意追求对仗的严整,搞得损害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隔句押韵,但韵脚并不严格按照韵书的区分,有的只押相近的韵。有的一段一韵到底,有的则段中换韵。他还很讲究语言的锤炼,遣词用字常很精当,如“穷阴涸凝,寒威凛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 “炎光一灼,百舸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 ; “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奔,势若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 乃同归乎死地”, 都富有表现力和文采。总之,此文遵循骈文法度,但又不以最严格的规矩来束缚,不为形式损害内容; 或者说,没有按四六言相间定句并且对仗十分工整的格式来写,但却不逾骈文基本规矩。于是,既具有整齐、和谐和音乐性的优点,容易上口,便于记诵,又没有削足适履,以文害意。


此文写得圆活,是它的一个优点和成就。骈文的固定模式,使它易流于呆板、粘滞、做作。汪中在基本规矩的限度内不刻意追求细微末则的严谨,更主要的是他熟练地驾驭这种形式和有真情实感,所以能避免上述弊病。他不原原本本地记流水帐,然后发一通感慨和议论。而是一下笔就简洁地说明事件的严重后果,再补述为什么会在仪征发生这样的事件,继而转为死难船民哀叹。这样,第一段就眉目清楚而又一波三折,抓住了读者。随后,有按时间顺序的描述,有全景的鸟瞰,有细部的刻画; 叙事之余辅以抒情,描写之中感情洋溢。最后一段,以议论、叙事、抒情转递,为全文之归结。文中用插笔、顶笔、绕笔,时空交叉,反复渲染,层层递进,错综而又有序,灵活而无杂乱之感。苦心雕琢,富有文采,但情真意切,气脉贯通,似信笔写成,不使人觉得做作。骈文写得这样圆活,“带着镣铐跳舞”而令人不觉其有镣铐,是难能可贵的。同前面所说的其它方面结合起来,此文充分表现了汪中作品凄丽哀婉的艺术风格。


《哀盐船文》是一篇优秀骈文,不但今天读来仍很感人,艺术上也有一些可供借鉴之处。但是骈文作为一种文体,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早就走到了尽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哀盐船文
206. 哀盐船文〔清〕汪中
哀盐船文(清)汪中
霞浦西线摄影景点简介
船到仪征小,人到扬州老
光影霞浦之3——海上人家集渔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