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文言文《游小盘谷记》·原文·译文·赏析

〔清〕梅曾亮

原文

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 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译文

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 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 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金性尧)


赏析

这篇游记与通常的写法不大一样。虽然题目标明了“游”的目的地,但其实通篇似乎并未正面写到小盘谷这个“景点”,也许可以说,它只记述了作者偕其同行者寻访小盘谷的过程。究竟找到小盘谷没有,作者有意不说清楚,读者也没有看明白。文章正文末段说“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故布疑阵,令人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作为一篇精美的游记来欣赏。文章中写到了寺院、山谷、大竹、草径、桂树、渊水、月色、竹影等等,文章简练而境界幽深。作者像是故意与读者捉迷藏,旁敲侧击,手挥目送,点染一种迷离扑朔之美。小盘谷找到也未,这无关紧要;“游”字本可以作为一次探幽的过程来理解。


文章首段写作者此行的目标。一个“求“字引出下文种种景色,直贯文末,与末段“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相呼应。“土人或曰无有”、“探之不可穷”故作摇曳跌宕之笔;大竹蔽天,歧路曲折,四周阒无人声,这一切渲染了迷离、朦胧的氛围,引发读者探求的意兴。


三段着力写“谷”。作者写寺,写土田,写桂树、草径,都是陪衬之笔,注意力并不在此。他把专注的目光投射在寺院近旁的大谷和卢龙山中高高低低的坑谷之间。他生动地描绘了大谷的深邃和幽静,绘形绘声,十分传神:“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这确实把深山幽谷的景状写活了。若不是亲历其境,就写不到这样细致入微。写坑谷,打了两个比方:“若井灶龈腭之状”,形容连绵起伏、高低不平的样子,取譬切近而不乏新意,使我们联想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句子:“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这自然是登高临下才能取得的视觉效果。而下文“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的传说,更给坑谷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面纱,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这样借历史掌故或神话传说以扩大游记容量的写法,屡见不鲜。作者无意考订史实,传闻也未必可靠。但“名胜”与“古迹”一关连,便提高了身价;游记中稍涉及掌故传闻,便拓展了境界。生活和艺术的许多道理原本相通。


那么,小盘谷究竟在何处? “其状若仰大盂”的大谷,“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的坑谷,是否就是作者要探求的目的地?作者没有说。文章第四段写作者一行人在月华初上“乃登山循城而归”时看到的壮美景象:“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万影摩荡”四字写千万枝竹在月色掩映下随风晃动的情状,极为细致传神。如果不是“月光布其上”,就看不到竹子;如果不是“暝色下积”,就不会产生影影绰绰的朦胧感;如果没有风(山上不言而喻有风),就不会有“摩荡(晃动)”这个动态,而“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这一比喻也就落空。寥寥四句二十余字,句句落实,字字生色,言极简而意极丰,造语并无出奇之处,而意象鲜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确是全文写景的精彩之笔。而最后归结为“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不尽。就作者论,他寻觅小盘谷目的无非赏景;即使他终于并未找到小盘谷,但他已经领略了卢龙山中许多绝佳的景色,也就不虚此行。“乘兴而来,兴尽而去”,深得骚人墨客的旨趣;如果孜孜以求,求而不得便怏然而返,这便俗了。“殆近之矣”中的“近”,也不必拘泥从空间距离的意义上去理解;从“近似”、“差不多”的意义上去领会,也许更切近作者的本意。


本文在不足三百字的篇幅中记述了卢龙山的一日之游,写到了不少平常然而令人神往的景色。特别是作者对大谷和月光下竹影的两处描写,情韵俱佳,很有特色。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构筑着一种远离尘嚣的清幽、深邃的境界,追求飘忽、朦胧的美,应该说,他相当出色地做到了这一切。文章行文线索清晰,布局详略得宜,笔墨经济而结构细密、严谨;不少前后照应的文字,看似略不经意,实则颇具匠心,确实写得很精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经》原文与译文
《黄庭经》原文与译文
《山鬼》原文及译文
[博览]《二十四诗品》之19-21
古文探奇游小盘谷记 | 梅曾亮
121小窗幽记 卷六 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