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新释读15——夏字研究(三)

夏禹——真实的人物

  学界除了对夏朝的疑惑之外,对夏禹的疑惑也是广泛存在的。但是,随着我对甲骨文本义的研究逐步深入,我这才发现夏禹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三星堆直立铜人就是帝禹的形象。这也是事关夏族特点研究的问题。

  在前面我多次解释了“夏后”一词的本义,并说明“夏后”实际上应是夏、后分开的两个字,夏是神,后是主祭司,而且,指出夏朝是神权统治。在三星堆恰恰出现了神、祭司分开的现象,我之所以认为三星堆直立铜人就是帝禹的形象有以下几点证据:

  证据一:被误读的禹字。从今文禹字追溯到金文禹字,只要我们耐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禹字是象形字,是手持蛇这个动作的象形。

  自三星堆直立铜人出土以来,人们就开始猜测他的两只环手中握着的究竟是什么,一直也没有定论。如果,我们把巨蟒作为对象,放到直立铜人的两只环手中,从象形的角度看,首先得到的就是禹字的象形含义——手持蛇。这个直立铜人之所以衣着华丽是因为他是“夏后”,三星堆还有几个小的环手铜人,以及古鱼国环手铜人,他们很可能是“后”,而其它那些头饰简单的铜人很可能是“子”,且六种形态甲骨文“子”字其一也有龙的痕迹。

  那么,由此回溯,甲骨文的龚字(

)、万字(
)很可能是从禹字派生出来的,甚至在商代不排除这两字仍与禹字通用,并未完全分化的可能。龚字的供、奉之义,很可能源自“龙”崇拜部族的祭祀仪式;而万字的虫名、舞名很可能就是源于先民的祭祀活动。所以,禹字并不是“大禹”的名字和称号,而是祭祀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前文已经说过黄帝、颛顼、高辛都含有的祭祀背景,这里再次申明尧、舜、禹这三个字完全是当时社会背景的抽象化,并非名姓和称号。

   执蛇祭祀的习惯,《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在《山海经·大荒经》中这种“珥蛇”、“乘龙”、“把蛇”的记载很多,特别是多次提到“人面鸟身”。而《列子·汤问》也载:“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张湛为此注释时也说:“《大荒经》山海神皆执蛇。”这些记载从一个侧面说明操蛇祭祀很可能是早期一种盛行的祭祀方式,人面鸟身则是一种图腾。

  虽然,是我把人面鸟身像和直立铜人解释为夏、禹二字,但这不等于事先我就知道人面鸟身像和直立铜人就是夏、禹二字,我首先是发现秦公簋的夏字与人面鸟身像是对应的;发现直立铜人与禹字对应是在发现子字实为祭司之后,二者分别是我研究不同的甲骨文字系时发现的,并非直接联系到的。

  证据二:被误读的蜀字。我们在周甲骨中发现了蜀字,它的字形

和今天的蜀字完全一致,甚至连蜀的异体字
、蠋也与甲骨文
所差无几。这说明今文蜀字一直保留的是它的字形,那它的字义是什么呢?

  《说文》释“葵中蚕”,以及《山海经》中的兽名、《诗·豳风》中的“蜎蜎者蜀”都是借形而论,但是,《管子·形势篇》中的“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字汇补》释“祠器也”的解释的确与蜀字的本义接近。我在前文曾经提示过“伣”字之义,而甲骨文见字的字形

很可能是“伣”字的初文,它由人和见组成。所以,蜀字是一种祭祀活动的抽象化,也是从禹字衍生出来的字,原本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族群中祭祀习惯的表现字,久而久之变成了地名了。

  这方面在“传说历史”中也存在一些痕迹,《竹书纪年》:“生禹於石纽。”《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蜀王本纪》:“禹本汶川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三国志·蜀志·秦宓传》:“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华阳国志》:“广柔县,郡西百里。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唐·王勃《乾元殿颂》序:“蛟电凝阴,发皇明於石纽。”《帝王世纪》:“生禹于石纽。名文命,字高密,长于西羌,西夷人也。”以上这些都是历史上传承记录下来的,记述了禹与蜀地之间的关系,以及禹与古羌人之间的关系,

  既然,禹、蜀二字都与“龙”祭祀、龙图腾有关,禹生活在羌地,甚至禹就是古羌族。今天,我们在羌族生活中龙崇拜几乎没有,据《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先生龙,先龙始生氐羌。”这或许是古羌族和今天羌族的差异,从甲骨文羌(

)、姜(
)二字的字形看,羊角、牛角形头饰清晰,羌、姜二字明显是象形字,对此三星堆、古鱼国、新干大洋洲的商周文物引起了我的注意,见下图:

  这三张图片头冠皆有角状装饰,而从三星堆、古鱼国这两件文物看,头饰与信仰并没有矛盾,反而可以并存,尤其是三星堆文物的表现更为突出。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禹的相貌,《竹书纪年》:“(禹)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胷有玉斗,足文履已。”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在三星堆文物出土之前连想象的空间都很狭窄,但随着三星堆和金沙文物的惊天现世,为大禹的形象提供了许多可以想象的余地。见下图:

     


   从上面三星堆、金沙文物的这些文物图片,可以看出虎鼻、大口、两耳穿孔的特征极其稳定。而且,就连符合“两耳参镂”的头像都有。这些面部特征与直立铜人的面部特征也是一致的。 

  至于“首戴钩铃”是不是下面三张图片冠饰所代表的,还是钩铃是分开的钩、铃,我真不敢确定,就作为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吧。


  最费解的是“胷有玉斗,足文履已”,玉斗有一种解释是玉衡,一种观测天文的器具,“胷有玉斗”就是胸前佩戴玉衡;履已的“已”就是蛇,“履已”就是脚踩蛇,“足文”或应是纹足,或应是绣满花纹,“足文履已”或是脚上纹满花纹,脚下踩着蛇,或是衣着绣满花纹,脚下踩着蛇。

  在此或许有朋友会疑惑,禹的地位何其之高,为什么这么多头像都是他的形象呢?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前文我已经分析过了,帝、后、子、帚都是祭司,只是地位高低不同。三星堆青铜人都属于祭祀群,青铜立人地位最高,也是族人敬仰的对象,他的形象自然会成为标准像。

  如果,我们从这一点入手继续研究下去,就会发现三星堆文物看上去虽有些凌乱,但等级之别是明显的,这绝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望族,否则,不会有这样发达的礼制。

  我对夏字的研究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关于夏族与三星堆人的研究远没有结束,那是一个关于更广阔地域、更大范围的话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三星堆大立人所抱之物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一条“蛇”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身上发现“中”字!我去年说过,甲骨文“中”字是大
原来夏代的官方文字是古彝文
奇怪的臣字眼
浅论三皇五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