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新释读23——典册非书


在《甲骨形变的规律》陈述之后,下面的甲骨文释读就要遵循这一规律了,内容就更加专业化了,且有不少都是颠覆性的。我在前面任何一篇文章中没有一处是嘲笑、指责甲骨文研究先驱的,在以后的文章也不会有,故所谓颠覆仅是意见相左,绝没有不敬之意。

《尚书 多士》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我也一直认为这就是殷商时期书册典籍具备的力证。但当我接触甲骨文,特别是看见《甲骨文合集》1027号卜辞“其降

千牛千人”时,我对典册之义产生了巨大怀疑。所以,我在释读甲骨文过程中,也把典、册二字作为了一个释读重点。最终,我发现后人对甲骨文“典”、“册”的解释出现了偏差,甲骨文“典”、“册”与书籍无关,反而与“典礼”、“册封”有关。寻找典、册本义是甲骨文释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什么是爯册

甲骨卜辞中

是较为多见的一种搭配,
通常被释为爯、册、
。对爯册、爯
的解释虽有细节上的争议,但还是认为它们都是战前搞的一种宣告仪式。这种解释虽能合理的解决爯册、爯
在卜辞中的作用,而对于
(见甲骨文合集6160、6161)这种搭配的释读就存在很大问题,显然在这种搭配中
具有不同内涵,更不存在相互假借的问题,也不能将
合并为一个字去理解
到底是何意应该从
到底是何意开始。

1、对于

是何意,郭沫若、徐中舒先生对它的象形提出了很形象的意见,我也认为它的确是手持、手按、手抓一物的象形。按照甲骨形变的原则,将其释为爯,属于形象直译,取其形,但是甲骨形变规律中还包括形、意、事、性、质、为等原则,仅将
释为爯是不完全的。我在前面解释妇好、巴人等文章中已经明确指出
的下半部分是“箕”的象形,是“其”字的本物,我们现在认为的甲骨文“其”字其实不是其字。故从形变规律看我认为甲骨文
释为
,同拚。拚,《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音奋,扫除之名。《礼·少仪》汜扫曰扫,席前曰拚。扫席前曰拚。《疏》拚是除秽,扫是涤荡。《说文》拚,拊手也。拊,揗也。又《集韵》以手著物也。揗,顺也。段注《说文》淮南子曰引揗万物。《高注》引揗,拔擢也。从拊、揗、拔这几个字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形象的反映出了
所具有的形态。因此,我认为
在卜辞中视为一种除秽活动、除秽仪式比较恰当。这类似于黄土垫道的仪式。

《礼记·郊特牲》:“天子适四方,先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有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骍,尚赤也。……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丧者不哭,不敢凶服,泛埽反道,乡为田烛,弗命而民听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帝牛不吉,以为稷牛。帝牛必在涤三月,稷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之。”大,徧也,徧即遍。反,翻也。结合《礼记·郊特牲》这里面记录的祭祀内容和我对

的分析,尤其是下划线的部分来看两条卜辞。甲骨卜辞(前5·33·4):
释为:癸亥卜克贞旬亡…月燮大爯…。我释为:癸亥卜贞旬亡…月烛大…。
应释为烛,释燮不确。我在《释月》中分析了
特指晨月,即日出前后的月亮。“月烛大”意思是晨月,燃烛,遍处清扫。这都是为王的祭祀做的准备工作。

甲骨卜辞(簠杂116):


。我释为:癸亥卜史贞旬亡祸一日甲子月烛大拚至于…。
释为蜡,八蜡之一。蜡字段注《说文》载《礼记·郊特牲》借为八蜡字。这条卜辞同样是“月烛大内容清晰了一些,是为了做蜡祭。这条卜辞内容与《礼记·郊特牲》内容一致,足以说明“周因殷礼”是史实。

从这些分析看来,

释为拚是符合情理的,是正确的。而一个甲骨文
别人释为爯,被我释为拚,这不属于释读错误或滥读,这恰恰是对甲骨形变存在一定规律的支持

2、对于

究竟何意,目前被释为
字,得到了公认。但专家学者
字的含义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是类似于诰、命之类的活动,二是认为是删、斫之类的牲祭用法。我认为这两种认识对《甲骨文合集》1027这条卜辞“其降
千牛千人”、“
其千牛”的解释均不不令人信服、满意,特别是这两种认识都无法完整的解释《甲骨文合集》6160、6161这两条卜辞。





 

甲骨卜辞(合1027正)截选

另,甲骨卜辞(合6160)……沚

爯册
贡方……王比上下若受我侑。甲骨卜辞(合6161)同样有“沚
爯册
”的字样。尽管这三条卜辞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容厥失,但是可以看到
的后缀既有国家,又有人、牲口,说明
这个字所具有的含义并不是特指具体的某类事物或某类群体。

宋人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百卅八收录的铭文中有两字皆从

,这两个字均被释为偏,等于
与扁是相对应的,而且,徐先生也将甲骨文
释为编。我把
与扁相作为一种思路或一个线索试着演绎一下了甲骨文
,从扁从瓦(瓦与口的关系前文有解释),释为

,《唐韵》、《集韵》音篇,义同。篇,《说文》关西谓榜曰篇,笞掠也。笞掠《淮南子·时则训》:“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后汉书·陈禅传》:“及至,笞掠无筭,五毒毕加,禅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新唐书·刘贶传》:“母病狂易,非笞掠不能安,左右皆亡去,敦儒日侍疾,体常流血,母乃能下食。”宋·洪迈《夷坚乙志·贾成之》:“吏不胜笞掠,强诬服。”明·陆垹《篑斋杂著·时务策》:“裸体笞掠,为辱已极,仁人之所深隐,况编伍乎,抵死乎,此其不审,甚非所以体天爱人。”这样看来,人们普遍将笞掠解释为拷打。但这不是其本意,是后人的引申之义。

笞,段注《说文》击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过秦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掠,《说文》夺取也。笞掠应该打击夺取的意思,故

其本意是掠夺、攻掠。所以,“
贡方”就应是攻掠贡方的意思。
千牛千人”就是掠夺千牛千人的意思。

虽然,

释为
,掠夺、攻掠的本意又极好的解释了前三条卜辞,但同时也带了很大疑惑。一则就是商代很多祭祀用牲并非都是用自己蓄养牲畜,而是靠掠夺其他方国的人口、牛羊。也就是说,有些祭祀活动干脆就是掠夺周边方国人口和牛羊作为仪式的。二就是这一情况如果属实,它很可能就是导致商与其他方国之间关系紧张,或征伐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亦或许这是殷商时期各方国间普遍存在的一种你夺我抢的关系或原始习俗。按《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这等于说周人先公亶父是为避异族掳掠和侵扰而帅族属迁徙,其中的“欲得财物”、“欲得地与民”以及“攻之”、“复攻”,或许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至殷商中晚期仍有这种征掠习俗。

除了上面几条卜辞之外,《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几条卜辞也带来了一些相类似的疑问或佐证。例如:

《花东》27中有“至
百牛又五”,是到
(地名)掠得105头牛。与《花东》27相同内容的卜辞还出现在《花东》32条。
《花东》38中有“
三豕”、“
三十”。
《花东》56中有“
羌一人二牢”。

 

《花东》163中有“
牢”。
《花东》113中有“
卌牛”。

从这几条卜辞反应的内容看,

的结果多则百,少则一,规模不大。根据《花东》(社科院版)和《花东研究》(姚萱著)的研究结果看,花东卜辞的主人没有商王那样的能力去发动对外的掠夺战争,那么,对于这种地位的人来说,
或许就是一种习俗。故甲骨卜辞(粹36)“沉三羊
三牛”的沉、
两个动词关系就更为合理了。另一个概念是以掠夺来的人、牲作为祭祀贡品很可能就是一种时代习俗。见《小屯》324。


1            3

《小屯》324共有卜辞三条(见上图),1、3两条卜辞的内容可能有厥失,但与祭祀活动有关的

、祝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第2条完整卜辞的“
”二字应就是证明商代有把在别国掠夺来的人、牲作为祭祀贡品习俗。

综上,我认为

应释为
,表明
与扁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渊源但还不能说
就是扁,或就是篇,因为,扁、篇不过是
变篆、形变的两个衍生字而已。

3对于

的本义,现在人们通常因
字形直接释为册。根据我对甲骨形变的认识,我认为册并不是甲骨文
的本、本字,也是
的衍生字之一。在甲骨文字中含有
字素的还有很多,之所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释读不了,并不一定是后人废弃不用了,或许就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
就是册造成的。我按照甲骨变篆、甲骨形变的思路对
的结构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

在甲骨卜辞中既是独体字,又是合意字的字素,并不是后起的衍生字,说明
在殷商时期字义是明确的。那么,就应该以
的本形作为起点,从象形、指事、会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圈(音倦,或音劝)或栅栏,很像是围、堵之形,看不出册的意思。

我将

旋转90°得到
是什么字?我们看终字。终,金文为
,其中
的形状与
中间的部分极为相似,我视二者是一致的,这样
最可能的衍化结果就是
即为塞,《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塡也,隔也。《礼·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闭塞成冬。又充也,满也。《书·舜典》:温恭允塞。又与赛同。《前汉·郊祀志》冬塞祷祈。本作
,亦作
赛,《说文》报也。《长笺》今俗报祭曰赛神,借相夸胜曰赛。又《韵会》通作塞。《周礼·春官·都宗人》祭,反命于国。《注》祭谓报塞也。《前汉·郊祀志》冬塞祷祠。《注》师古曰:塞,谓报其所祈也。《急就篇》谒禓赛祷鬼神宠。《王应释·音释》碑本,赛作塞。

因此,

应该是一种以感恩报答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而不是册。例如:

甲骨卜辞(合7415正)

 

这条卜辞普遍释为:…卯卜宾贞舟爯册商若十一月。其中“册商”如果按照册字去对待,恐怕会引起不少疑问,因为,它有说不通的地方。如果按照赛字去对待,这条卜辞释为:…卯卜宾贞舟(凡)拚赛商若十一月。拚是除秽活动,赛是报答仪式,这条卜辞的内容就通顺多了。

甲骨卜辞(合1441):己未卜贞燎

大甲。
为西字,册大甲实为赛大甲。

甲骨卜辞(合6134)贞沚

爯册,告于大甲。

甲骨卜辞(合6087正):乙卯卜争贞沚

爯册王比伐土方受有又(侑)。

甲骨卜辞(合7380正):丁酉卜殻贞沚

爯册王比六月。

甲骨卜辞(合6468):丙申卜,殻贞:

册……乎比伐印。

这六条卜辞的“册”改为“赛”完全符合占卜需要和卜辞内容。当然不是只有这六条卜辞,还有不少带

的卜辞都适用于“赛”。如下图:



该图截自《甲骨文合集释文》

其次,在一些卜辞中屡见的“兹

”、“新
”、“旧
”等词,我认为
释为赛,所谓
不一定是一字,很可能是
两个字,即赛、示二字。如:

甲骨卜辞(合30680)残片,示、

两部分是分离的。



   甲骨卜辞(合34538)残片,示、
两部分是上下分离的,
在前,示在后。
 

甲骨卜辞(屯南2459 H50:12)残片,

、示也是分离的,示在前,
在后;或示排在
的另一行,仍然是
在前,示在后。



另外,从卜辞(屯南2459 H50:12)以及下面三条卜辞看,“赛示用”应该是一种习惯用辞顺序。同时,从一个侧面说明

就是一种报恩性质的祭祀活动。

甲骨卜辞(合30674):惠兹“

”用又正(征)。



甲骨卜辞(合30683):惠旧“

”三牢用王受又……。


 

甲骨卜辞(合34522):惠新“

”用。



甲骨卜辞(屯173):祖丁岁“

”弜既癸亥。



释为“赛示”后,以“弜既”这种反复供奉美食方式祭祀报答祖丁应是合情合理的。

4、对于

何意,当把
释为一种祭祀活动,立刻会让人想起典字。甲骨文
该如何解释,它只是典字吗?

典,〔古文〕�。《说文》典,五帝之书也。从�在丌上,尊阁之也。《尔雅·释言》典,经也。《广韵》法也。《书·舜典》慎徽五典。《注》五典,五常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疏》常经卽是法式。又《周语》召公曰:瞽献典。《注》典,乐典也。

上面对于典字的解释中,应当注意这样几种解释,法也、五常也、常经是法式、犹职典也。与《说文》解释不同,这几种解释有较大的程式化含义,暗含动态过程、管理过程。而依照

的分析,甲骨文
应释为
则应释为
搴,俗字
《集韵》《韵会》音愆。取也。一缩也,拔也。与攓同。又《正韵》音牵。义同。牵,《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飱牵。《註》飱,夕食也。牵,牲牢可牵而行者。因此,应该是小宰的职责之一,而小宰具体负责牢礼的执行。从《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疏》常经是法式等解释看,大宰、大司寇、小宰很可能均是多少不同的掌握着一些礼制法式活动的官员。

依照

释为
释为
的原理和形式,甲骨文
可以释为
《说文》
拔取也。即使将
释为典,
释为捵,《说文》捵,手伸物也。依然与牵、拔、取相近。故我认为
可以释为牵,本意是做牢礼。

综上,甲骨文册、典指的是祭祀活动及其礼法。《尚书 多士》所谓“有典有册”不是在说殷人祖先就有书册典籍,而是说殷人祖先就有报神的祭祀活动,其意为殷人祖先就知道了知恩图报的道理。“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意为:你们是知道的,你们的先人因为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才夺取了夏朝的权力。《多士》该段是周公在斥责殷商遗士既不知周王朝的不杀之恩,反而埋怨周王朝不予任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下面这块甲骨卜辞如何释读?反应了殷商时代哪些历史?
李平的甲骨文新释读1-12三皇中国)
论学丨张惟捷:从古文字角度谈《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若干问题(下)
古文字理论(甲骨文)
甲骨文解读之痛
0103甲骨文-中小学简明文学史之语言文字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