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美洛阳:洛阳博物馆之河洛文明展第一展厅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南新区隋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此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
  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
  博物馆主楼共两层,一楼一般是通展,二楼是博物馆的精品展,博物馆的专题宫廷文化展也位于二楼。虽然一楼是通展,但展览的文物也会让你大为赞叹,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独特地位,馆藏文物中自然不乏国宝级稀世珍宝。当你进入主楼游览时,可以从一楼的基本陈列《河洛文明》起步,从这里开始回眸洛阳千年古都文明变迁的历程,再前往二楼的《精品陈列展》和宫廷文化展等专题展览参观。
  在洛阳博物馆内,你可以看到有着“中国第一爵”之称的夏代的青铜酒器“乳钉纹铜爵”,它虽然其貌不扬,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酒器;还有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这件青铜鼎以金银作为装饰,使用了鎏金、错金银等工艺,嵌金银对称和谐,装饰华丽;以及北魏时期的“泥塑人面像”,这座佛像虽然因为大火,原有的彩绘损失殆尽,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丽;而唐代的三彩灯和三彩马,色彩鲜艳,造型独特,三彩灯的外形吸收了佛教艺术的内涵,三彩马在造型上遵循着“圆方圆”的传统构成法则,体现了唐帝国奔放向上的风范。
  博物馆目前免费对公众开放,在大门领票处凭着个人身份证领取参观券后,即可进入馆内参观(每个周一闭馆)。进入展馆之中,顺着历史时间轴一一参观,那一刻仿佛堙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件文物、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洛阳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

河洛文明展
   《河洛文明展》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以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为主线,以洛阳出土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为载体,以时代发展为轴线,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重要历史事件、著名历史遗迹、科技发明等,以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的陈展形式,全面展示洛阳十三朝古都辉煌的历史地位,突出了“河洛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特殊历史地位。该展览在2013年5月获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这一殊荣。

河洛文明展第一展馆







































   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它长2.4米,保存得十分完整。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
   在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距今30万年前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证实了早在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大家从这些砍砸器、刮削器中可以看到这些工具很路边的石头没有太大的区别,旧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的特点就是通过简单的砍砸用于平时的劳动,劳动工具的加工相对简单。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们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前。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制陶业有明显的进步,普遍使用了轮制技术。
   龙山时代的陶器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以黄河古道淤积的天然黄胶泥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室烟熏渗炭工艺烧制而成,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其特点是胎壁细薄但质地坚硬,表层无釉却漆黑发亮。
   陶纺轮,纺线工具,也是纺织业开始的标志之一。



    河图洛书: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伊川缸: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1959年伊川县白元乡出土。这些大约半米高的筒形的缸,它们大多圆唇外卷,大口深腹,底部则是平的,缸体上绘有不同样式的花纹,看上去像制作粗糙的工艺品。可别小看这些不大起眼的缸,它在文物界可是大名鼎鼎,有着自己专有的名字——伊川缸。缸的底部有一个小指粗的小洞,是瓮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距今200万年-1万年),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











   陶鬲: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炊器。侈口(大口),圆腹,下方为三个中空的袋状形足,这样的中空袋状足,对内可以增加容积,对外可以增大受热面积,作用是直接放置在火焰上加热煮食。从龙山文化时期大量出现,分布范围广泛,应当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使用。
   陶甑: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古代陶制炊器。圆形,器壁近底处也有孔,置于陶鬲上面蒸食物用。





   黑陶镂空高柄豆: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1959年洛阳市王湾遗址出土。豆形器得名于甲骨文中的“豆”字,是古人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上方为一托盘,下方的喇叭形托柄,装饰圆形镂空图案,从这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将食物放置盘中,席地而坐,下方的高柄将托盘垫高,方便取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













河洛文明展——夏部分
   约在公元前21世纪,随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建立在发达青铜文化基础上的王国时期,正式步入文明时代。
   夏斟浔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40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时期。无数个堪称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揭晓,有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车辙印迹、堪称“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等,向我们证明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存在。我们看到的二号宫殿模型,由正殿、中庭、大门、排水沟槽等组合而成,开创了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部分展品:在先秦时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青铜器,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少量造型精美的空腔式青铜容器,如图版上这件乳钉纹铜爵,一种饮酒器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也是最精美的青铜空腔容器,被誉为“中国第一爵”。在珍宝馆中展出,稍后大家可以到珍宝馆欣赏该展品。







     陶器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灰陶和黑陶为主,可以看出它们依然延续着龙山文化的特色。鼎,是古人用来烹煮肉食的炊器,这件陶鼎上的绳索纹,是二里头文化时期所特有的。
   陶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白陶鬹、陶爵、白陶爵: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蟾蜍(右侧图):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它是在二里头宫殿区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被发现的。当时,它被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 
   这件展品现在存放于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灰陶盉: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白陶盉: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东马头遗址出土。













河洛文明展——商朝部分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都于亳。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被认为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在。商朝是中国青铜文明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铸造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器形雄健、生动,其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铜器制作主要采用合范铸造法,以分铸焊接等技术制作形制复杂的器物。偃师商城发现的精美的兽面纹大口尊、斝(jiǎ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等,显示出当时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左传》的一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人好酒、生性好斗,到了商代出现了大批精美的青铜酒器和兵器。面前展示的是商代时人们经常使用的,有斝、爵、尊、觚gu,还有青铜兵器戈等。



















   子申父己鼎: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商代炊具。1958年伊川县文化馆送交。通高20.20厘米,口径16.50厘米。立耳,浅腹,圜底,扁足。腹饰浅浮雕花纹三组,中为蝉纹,上下为斜角雷纹。鸟形足,头接鼎底,鸟尾着地,与腹上的扉棱相连。腹的内壁有铭文“子申父己”。“子”是商代时期王族姓氏,而据文献记载夏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就是说,这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铜鼎,外面的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代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商人将玄鸟看做祖先崇拜,玄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燕子。







河洛文明展——西周部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安长安区),史称西周。西周建立之初,为加强对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及东南地区方国的统治,周武王命弟弟周公旦营建"成周洛邑",正位于洛阳地区,也是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洛阳城。洛阳成为西周时期地位仅次于镐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礼乐、世袭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
   今天的考古发掘表明,洛阳瀍河两岸分布着大型王室铸铜遗址、贵族墓地及祭祀遗址,出土了大批铸造精美的西周青铜器及罕见的大型原始青瓷器,她们是洛阳作为西周国都的见证。































































   召伯虎盨:上世纪90年代,在洛阳城东的马坡和北窑一代,发现了一系列西周贵族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1993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召伯虎盨xǔ。
   盨是一种盛食器,《说文》中对于盨的解释是:“盨,负载器也。”洛阳博物馆藏的召伯虎盨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两侧有附耳,底部有四条柱状足。在盖子口沿和腹部口沿处装饰着云雷纹衬底的变形龙纹,腹部下半部分装饰了四道弦纹,柱足的上半部分装饰着兽面纹。盨作为盛食器,常见的为圈足,像召伯虎盨这样的柱状足较为少见。更为重要的是内壁有两行铭文“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这件器物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为祭祀亡父所用。整件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简练而精美,造型古拙而质朴。



   “内白”提梁铜卣: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老成机务段出土。



   兽面纹铜方座簋(gui):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77年北窑西周墓出土。





 竖棱纹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洛阳出土。






     兽面纹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北窑西周西周墓出土。


      “考母”铜罍: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









玉柄形器: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洛阳出土。







  中国古代对乘舆制度非常重视。周代规定:“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内容,被统治阶级作为代表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从这一组保存完整的车马器,来大致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马车构造。
  最上方的一组车横饰,是用来装饰马车最前方的一根横木,车横与车厢之间只有一根车辕连接。驾车的马匹往往都以车辕为中心左右对称,以带动马车行进。这两对龙形铜牌用来装饰在车厢两侧,中间的这一件当卢,则是装饰在马匹额头上的面具。最下方我们看到的这个大的构件叫做车毂,也就是车轮轴心的这个位置。先秦时代的马车受到工艺限制,一般都是将车轴直接绑缚在车厢下方,马车由车毂转动,来带动车子行进。为防止车辆高速运转时车轮会发生松动、脱落的情况,在车轮外侧的车轴末端还会套上一个圆柱形的车軎来加以固定,在用一个类似于插销的车辖将车轴和车軎牢牢的固定在一起。我们看到的这一对人形跽坐车辖,就是这个作用。像我们今天使用到的“统辖”、“管辖”这类词语,就是由车辖演化而来的。
















河洛文明展——东周部分
   平王即位后,在内交外困的双重压力之下,被迫于次年东迁国都于洛邑,开始了历史上长达515年之久的东周时代。



   当时的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通过周王都洛年表,我们可以知道在东周500多年的历史当中,先后有25为天子曾经在洛阳居住和统治,史学界也通常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从第一位周平王迁都的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周敬王在位的公元前477年,这是春秋时期;从下一位周元王即位的公元前476年,一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列国争霸、群雄逐鹿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而作为统治者的周王室则日渐衰微。当时的王城,作为“天子”之都,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市,在列国的都城当中仍有着极高的地位。
   洛阳地区还有另外两处东周时期重要的陵墓区。成周陵区就是其中一处。在周王都洛年表中看到东周时期是有2做都城的,一座是王城,另一座就是成周城。























































   “繁阳之金”铜剑: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74年西工区凯旋路出土。
   “吴王夫差”铜剑: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91年东周王城出土。河南洛阳中州中路出土吴王夫差剑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吴王夫差剑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































龙纹铜方壶: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008年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

















    鼎是用来盛放肉食的食器。在两周时期,也是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早在远古时期就有治水英雄大禹铸九鼎划天下为九州的传说。九鼎也成为了夏商周时期身份与王权的象征,每次朝代的更迭,迁鼎和定鼎也就成为了国家首先要做的头等大事。这些鼎器按照大小相次的顺序以固定的数目使用,代表了两周时期贵族的身份和地位。这也和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有关。贵族们的地位高低是通过个人财富的多少来体现的。
   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是身份最高、财富最多的人,所以他可以享用九鼎配八簋的最高规格。九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至尊的数字,代表最多,所以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我们熟悉的“一言九鼎”就是由此而来的。依次下来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仅用一鼎。这些鼎器内盛放的都是各种不同的肉食,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头条
十大千年古都——洛阳
UC头条:洛阳是如何蛇吞河南、附庸豫州、剽窃中原、冒充成周、附会中国的
最早的“中国”在哪里?河南偃师二里头!
河洛文明:青铜之兴,二里头玉器与青铜器相互辉映
看了这4件河南文物,你还怀疑夏朝不存在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