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康路的前世今生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的,为什么以美国传教士命名,据记载,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苦于找不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巧遇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聘其为“监院”(相当于21世纪的教务总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开始并无确实名称,后因法租界在扩大地盘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发生冲突,又与英、美、俄等国产生了矛盾。福开森从中调定,最终令各方满意获得解决。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把这条马路冠名福开森路。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由于受来自法兰西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很快形成了以武康路为标志的法兰西社区。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上海最终被日军占领,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为期4年之久的“孤岛期”,此时,在整个欧洲到处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奴役之苦的大背景下,沪上洋人纷纷到租界内得以庇护,各地的商贾富豪携巨款也涌进这里躲避战乱。由于游资日愈增多,人口膨胀,一些富商开始建设投资,在武康路周边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武康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汪伪政府乘机宣布“接受”法租界,为摆脱汉奸骂名,显示汪伪政府的独立、尊严和民族气节,也想借助人民反殖民的激愤之情,赢得民心。把200多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成以中国各省、市及部分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命名,这样福开森路改成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的武康路。武康路长1183米,宽12米到16米,整条路呈弧线、大致为南北走向,北起华山路,可见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与宋庆龄故居相望。名人故居“密度”较高,有约30处的名人旧居,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入选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这真是一条清静、幽雅的街道,没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没有汽笛鸣叫的喧闹,偶尔过几辆自行车和小摩托,都像小河水一样缓缓地流过。那些精巧别致的西班牙建筑、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法国文艺复兴式的风格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街道两侧的绿荫里,高大的梧桐树把有些弧线型的街道,演绎成一条绿色的时光隧道。走在这里好像在欧洲的小镇上漫步,没有喧嚣和浮华。这里,风微微地吹着,青藤缓缓地爬着,木格窗静静地关着,银杏叶轻轻地飘着,心淡淡地舒着,情悠悠地绻着,难得的这份惬意和宁静,让我有些恍惚和沉醉,想剪一缕时光的怡然带回家。

  我先漫步到的是武康路99号刘靖基旧居,红与白组合的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掩映在绿树中,红瓦陡坡,尖顶老虎窗。据说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解放后此房被没收,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这里住过,后来作为市委招待所。“文革”后刘靖基先生,年迈回沪,市府安排其全家入住。

  113号是巴金故居,它是巴金在上海居住最长久的地方。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由于故居开放,我得以参观到里面。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免费门票,看见我脖子上挂的相机,告诉我故居外侧和花园可以拍照,室内不能拍照。我一边答应,一边观看。故居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细卵石的墙面,深绿色的木窗,白色的拱形门,墙上和窗边爬满了青绿色藤蔓,靠墙还有一个木制楼梯,简洁而典雅。

  穿过院子上几个台阶,便是门厅,墙上挂着画家黄永玉先生画的“巴金先生”,画上有他的题诗《你是谁》。客厅装饰的古朴雅致,弥漫着现代生活的气息,二楼的卧室简单洁净,书房里布满了书籍,弥漫着书香气。穿过一楼门厅可到花园,碧绿的草坪旁是高大的玉兰树,树下是一簇簇粉红色的花朵,右侧还安放了一个秋千,秋千旁有一个铜雕塑: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受难者,张开怀抱、尽情拥抱新世界的形象。工作人员告诉我,那是黄永玉画家送给巴金故居的,名字叫“新世纪不再忧伤”,并且告诉我这棵粗壮的广玉兰都是巴金亲手栽种的。我抚摸着玉兰的枝干,想起巴金在《告別读者》里最后的一段深情告白:“最近,我常常半夜醒來。想起几十年來给我厚爱的读者,就无法再睡下去。我欠读者的债太多了!我的作品还不清我的欠债。病魔夺走了我的笔,我还有一顆心,它还在燃烧,它要永远燃烧。我把它奉献給读者。”

  出了巴金故居,前面就是密丹公寓:密丹公寓由德国商人投资,1931年建造。现代派风格,是三十年代最为时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平屋顶,水泥拉毛墙面。民国时期为义品放款银行使用。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居住于此。

  走到武康路210号,一栋典雅的欧式建筑引人注目,一个半圆形的意大利式阳台很漂亮,我把它照了下来,后来知道它是武康路富有盛名的罗密欧阳台,优雅、妩媚和独特。

  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很别致,是当年英国公和洋行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据说当代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海关大楼、渣打银行等建筑,都是公和洋行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简练动感的造型、清秀流畅的线条,为昔日的上海建筑注入了全新的血液。该公寓为淡黄四层船型建筑,方形窗户旁镶嵌着小圆形窗洞,加之大胆的船舰形设计,形成了该建筑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武康路390号是一栋红顶白墙的小楼,原为意大利领事馆。平缓四坡瓦顶,一层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据说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

  武康路393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不对外开放,是一幢三开间4层楼的花园住宅,带有古典主义艺术派风格。据说:1912至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曾居住于此。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经易主,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中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

  最醒目壮观的建筑,是位于淮海路和武康路交界处的武康大楼,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以前曾叫诺曼底公寓。这座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请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曾居住于此。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西路武康路口,宋庆龄于1948年冬迁居于此。故居房前是一大片草坪,四周是终年苍翠的樟树。

  武康路上名人故居真的太多了 ,我无法一一赘述,实际武康路的每一栋建筑,都蕴含着独特的风情:一家花店会美了你的眼眸,一个书屋会牵住你的目光,一个冰欺凌店会甜润到你的心里,还有香喷喷的面包店会让你垂涎。我就吃着蓝莓面包,举着冰激凌,在这条街上徜徉了很长时间,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武康路沉淀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折射了上海百年的历史变迁,它的前世和今生 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史,让我们继续珍爱和保护它优雅、独特、美丽的风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TOP6小资马路推荐【多图警告】
散步武康路,回到 1920 年的旧上海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
武康路, 我想重新认识你,从你的名字开始
建筑可阅读【一条武康路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
走进武康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