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逛上海 || 曾在延庆路居住过的名流大家

延庆路东起东湖路,西至常熟路。该路路基一带原为农田、坟丘,仅有小道自东湖路通至华亭路,其后行人日多,路面渐宽。

延庆路路标


1919年左右,法租界公董局在原有泥土路的基础上,拓宽延伸至今常熟路,成为今天的延庆路。该路原名“格罗希路”,是以旅沪法国侨民格罗希的名字命名的。1943年10月改名为“延庆路”。

延庆路街景


延庆路大概是上海马路中最默默无闻的一条小马路了。同样是小马路,它旁边的那些路或多或少有过辉煌的时候,但延庆路好像一直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炫耀的,即便在华亭路最为热闹的年间,那些提着大包小包收获满满的人群也很少有人会有兴趣拐过来看它一眼,延庆路就这样宠辱不惊了将近一个世纪。

延庆路历史地图


20世纪初,延庆路所在的地块还是人烟稀少的荒僻之地,那里沟渠纵横,到处是农田、荒丘,仅仅散落着以金氏子孙世居的金家宅等自然村落。1919年,法租界公董局在其中一条原东(北)西走向的泥土小道的基础上,拓宽成现状的马路,并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旅沪法侨格罗希的名字命名为“格罗希路”。

延庆路上的花园住宅


延庆路不像与它毗邻的马路那样是笔直的,而是一条带弧形的小路,它与常熟路相接,经过华亭路,拐了一个幽深的弯与长乐路、东湖路相交。

路两旁种植了成行的法国梧桐,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外侨陆续在这条路上兴建房屋,至20世纪30年代后,这里成为一处集中了花园住宅、新式里弄的幽静的高级住宅区。

延庆路上的花园住宅


如今,偶尔路过这条路,人们会突然发现这条宛若深巷一般寂廖无闻的小马路上居然藏着许多令人惊艳的风景,那些悄悄遮掩在梧桐树下的灰白斑驳的洋房,西洋铁栏里的幽静庭院,一如既往地美丽着、宁静着。




为医学研究而致残的医生


在延庆路上行走,不时会邂逅一些颇有特色的花园别墅,梧桐树枝间隐隐可见的骑楼山墙上有着精致的雕饰,显示出它们原本不凡的身世,还有一些建筑精良的新式里弄也常常引得路人驻足凝望。

它们大都建于20世纪10至30年代,岁月沧桑,这些临街的老房子犹如藏在深闺中的旧日美人,虽然岁月的风沙蒙面,曾经演绎的故事也早已尘封湮没,但仍然执拗地流露出高雅的贵族气质和特有的异域风情。

延庆路4弄花园里弄,建于1930年


延庆路4弄是联排式花园住宅,面朝马路的后门有扶梯直通二楼,朝南每幢房子前面都有一个大花园,电影演员高博晚年就住在这条弄堂里。

电影演员高博


延庆路4弄弄口和东湖路拐角处坐落着一幢西洋风格的3层公寓,据说20世纪30年代时曾为外侨、犹太人居住。

延庆路4弄弄口的3层公寓


延庆路11弄的哥伦比亚公寓大概可算是延庆路上最老的建筑了,它始建于1912年,为混合4层结构。

延庆路11弄哥伦比亚公寓


公寓里面曾经居住过一位著名的张医生,他为了解X光的性能,拿自己作为实验对象,结果两条腿残废了,只能靠拐杖度过大半生,这种献身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哥伦比亚公寓内的楼梯


哥伦比亚公寓内


哥伦比亚公寓内的地砖


哥伦比亚公寓内的老式信箱


哥伦比亚公寓内门上的八角把手


延庆路11弄1号在抗战中曾一度成为浦东中学的校园。浦东中学创办于1907年,是近代上海的第一所完全中学,首任校长黄炎培。

1917年浦东中学举行杨斯盛铜像开幕式


浦东中学首任校长黄炎培


抗日战争爆发后,浦东中学遭到日机炸毁,被迫迁往浦西,在延庆路11弄1号内继续上课,1951年返迁废墟之上的校园。现在这幢公寓住进了好几位外籍人士。

延庆路18弄内藏着11幢联排式花园楼房,门前都有各自独立的小花园,环境十分幽静。

延庆路18弄10号花园住宅


弄底的一幢大型花园住宅原是一个富豪的住所,那幢住所的楼梯全是大理石的。

延庆路18弄弄底的花园洋房


延庆路18弄弄底花园洋房的大理石楼梯


延庆路18弄弄底花园洋房马赛克拼花地板


后来,留德回国的丁惠康博士在这里办了一所私人疗养院,因地处格罗希路,故一开始就叫“格罗疗养院”,后改名“剑桥医院”。

丁惠康博士(1904-1979)


这所针对富人的疗养院,设施极其豪华,花园内树木繁茂,草坪碧绿,环境宜人。

剑桥医院旧貌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归属上海市卫生局。





邓演达最后一年生活在这里


延庆路29弄大福里


延庆路29弄是著名的大福里,门牌楼两边的墙上镌刻着像浮雕似的“大福里”3个小小的字。门墙二楼伸出外挑的雕花阳台。

延庆路29弄内


一眼望去,弄堂幽深,弄内建筑一式红墙,木头窗户的框架却是绿色,这种红绿搭配,并不乡气,反倒显出一种特殊的品味。

延庆路29弄内


这条法式里弄很有历史底蕴,1930年8月,邓演达在这里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并任中央总干事。他在大福里生活了一年多,直至被秘密杀害。

邓演达


据说该弄内曾有过一家私人西餐馆,以“洋葱汤”闻名遐迩,如今,早已影踪难觅。


再往前便是延庆路52号那幢大型的东南亚殖民地风格的外廊式建筑了。

延庆路52号


原主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去了国外,现为72家房客分而住之。

延庆路52号


延庆路96弄的花园住宅里,住着不少越剧界名人,如周宝奎、竺菊香等。

延庆路96弄弄口


周宝奎是上海越剧院著名老旦演员,她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演活了老祖宗贾母一角,享誉海内外。而她在《碧玉簪》中演唱的那段“手心手背都是肉”更是脍炙人口。

著名越剧演员周宝奎


周宝奎(右)《碧玉簪》戏照


著名越剧演员竺菊香


这条弄的弄底曾是日本老太太久保玛莎的住宅。在上海文化界提起久保玛莎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久保玛莎是中国蓝印花布收藏家,因为她的努力,使中国蓝印花布成为后现代的时尚。

蓝印花布收藏家久保玛莎


1955年秋天,久保玛莎参观中国外贸企业在日本东京首次举办的商品展览会,蓝印花布那种素雅高洁的格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一下子就迷住了这位温婉的日本女性,她开始正式研究中国的蓝印花布,并深入华东及西南一些省份的农村去收集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收藏家久保玛莎


为了研究蓝印花布的工艺,她还上山去采集过“蓝草”——印染花布的植物。

1990年,久保玛莎拿出她收藏的实物档案——一共有十几箱,还包括纺车与织布机等工具,与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联手在上海长乐路上创建了一家中国蓝印花布馆。

蓝印花布馆内


2011年5月,80岁的久保玛莎在日本东京去世,上海的延庆路上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位痴迷蓝印花布的日本老太太的身影了。




 富商豪宅变为肺科医院


延庆路130号花园住宅


延庆路上最夺人眼球的,大概要数130号那幢明黃色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大型花园住宅了。

这幢建于1923年的建筑共3层,南立面对称,构图呈横3段、竖3段。

底层设计为大厅,两端略向外凸,以装饰效果极佳的古典柱式支撑,并分割窗户;二层为阳台,阳台内是房间。

延庆路130号花园住宅


二层檐下的平拱窗锁石上有欧洲人头像浮雕。阳台栏杆立柱的上面装有固定的石刻花盆,扶栏板则以3个菱形重叠组成装饰图案。三层阳台略向后退,三楼的两端设计有介于山墙与屋顶窗之间的窗,窗架为短而粗壮的方柱,上面架以平弧顶,窗锁石两侧配以西式山花图案。整体建筑呈现出强烈的巴洛克风格。

延庆路130号花园住宅内的窗户


原房主是个英国籍犹太人,早年他闯荡上海滩,很快成为富商。当时,一些有钱的英籍商人大都喜欢在繁华的英租界做生意,在安静的法租界建造别墅安居,这个犹太商人也同样如此。他在环境优美但地价昂贵的延庆路和华亭路的拐角处,建造了这幢漂亮的花园住宅。此人后来离开中国,便将别墅委托一位老人代为看管。

延庆路130号花园住宅内楼梯


新中国成立后,老人将这幢别墅出售给政府,不久便去世了,有关这幢别墅的故事就此成了永远的谜。据说,庭院里曾种有不少玫瑰,如今,那些玫瑰早已凋落,芳踪难觅,被粉刷成暖黄色的建筑外墙也远远不如原先的柠檬黃色那样柔和。

延庆路130号花园住宅


幸运的是“文革”中被泥巴糊没的券心石上的雕刻头像,在前几年的大修中被房修工人小心翼翼地除去覆盖在头像上的灰浆,沉思的西洋古人浮雕头像又重新显露出来,雕像脸上低垂的目光似乎有着说不尽的忧伤。

延庆路130号花园住宅的西洋古人浮雕头像


现在这幢洋楼是上海市肺科医院延庆路门诊部,医生们在里面为病人诊疗,在这里来去匆匆的病人们想来也没有闲情欣赏这幢建筑的华美了。


延庆路151-157号4幢建筑建于1936年,为假四层联排式花园住宅。

延庆路151-157号


1930年代后期,租界已充分城市化,土地日趋昂贵,这幢住宅在有限的范围内提供了4户联排独用的花园住宅,可谓一种创举。

延庆路151号


延庆路151号


建筑沿延庆路紧贴马路一字排开,每个单元形式相同,传统的上、下三段式构图,干粘卵石墙面和墙面上开出的椭圆形木窗显得颇有质感。

延庆路153号


延庆路153号


建筑最精彩的地方是每户沿街立面的主入口,从造型到材质和色彩的搭配都显现了设计的功力。

延庆路155号


宽幅出挑的混凝土雨棚做成微微突出的曲线,下面是曲线同样优美的红砖砌筑的平拱门,拱券逐层内收,形成立体感,而支撑雨棚的两侧墙垛下部又以青石板砌筑成舒缓的曲线为收头。

延庆路151-157号


这一组看似不经意的曲线形成了建筑风格的关联性,从中可以窥见西方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一些影响。

延庆路151-157号花园住宅内


延庆路151-157号花园住宅内


室内楼梯间有彩色马赛克铺地。从马路进入住宅步入进深不浅的花园,会给主人带来一种都市村庄的宁静感。




著名画家程十发曾在这里居住30年


延庆路135号至149号是花园式里弄住宅。这种由新式里弄住宅演变而来的花园式里弄,既有里弄形式,在单体的样式上又接近独立式花园住宅,楼房前面围有规模较大的庭院。

延庆路135号花园式里弄住宅


延庆路135号南立面


延庆路135号北立面


这几幢住宅建于1934年,与其南面的华亭路71弄合成同一个小区,建筑风格也一致,都是3层4坡顶的小洋楼,米黃色水泥拉毛墙面,外表简洁方正。

延庆路137号


建筑的扶梯很有特点,沿马路的室外楼梯直接进入二楼住宅的入口,建筑南面左右对称、曲线柔美的室外楼梯也直达二楼,楼梯中间突出为弧形。

延庆路141号是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的旧居。程十发先生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普及工作,1952年进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前身),程十发在出版社里担任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的筹备工作,并任画师。

著名画家程十发


之后,长期担任上海画院院长。程十发在人物、花鸟画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也都具有一定造诣,是一位成就斐然,享有中外盛誉的艺术家。

程十发先生原先居住在兴国路,那里环境幽雅,但房租昂贵,后来搬到新华路211弄26号甲“新华别墅”居住。1956年程十发举家迁入延庆路141号。

延庆路141号程十发旧居


此楼原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工作室,后辟为家属居住处。该住宅一楼为半地下室,二楼由程十发、韩和平居住,三楼为王仲清、罗盘居住。程先生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

程十发创作的《儒林外史》插图


在这里程十发创作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插图,年画《歌唱祖国的春天》,水墨连环画《阿Q正传》、《孔雀公主》等也都相继创作于此。

1970年代,程十发在创作


程十发的妻子张金锜是程十发在上海美专读书时的同学,两人于1942年结为夫妻。张金锜的叔叔是著名画家张子固,张金锜从小跟着叔叔学画画,考入上海美专后,师从王个簃。她画花卉取吴昌硕重墨大彩,别具风骨,颇得其师王个簃赞赏。她的画作后来受程十发影响较深。婚后,两人养育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1980年代初程十发一家合影


1985年,张金锜进入上海文史馆工作。这对画坛伉俪在延庆路上一住就是整整30个春秋,他们在这里一起切磋画技,一起挥毫创作,接待朋友,真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难想象,当年延庆路的这幢洋楼里曾留下过多少画坛名家的足迹。

程十发和儿子


1986年,程十发乔迁至吴兴路,该寓所归《上海滩》杂志社使用,后又成为一家装潢设计公司总部。

延庆路147号


如今的延庆路一如既往地平和,默默地蛰伏于闹市中心。

延庆路149号


只是现在整条延庆路上已有不少外籍白领在此居住,据说他们就是喜欢延庆路那种低调中暗藏华丽的氛围。


本文主要文字资料来源于《永不拓宽的小马路》

东方出版中心发行,惜珍著,发表前有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幽静绿荫下的延庆路 | 岁月掩面、风雅不改
春分十里,遇见百年延庆路
徐汇记忆 | 延庆路的百年风云
【记忆】 延庆路上的百年建筑,从瑞华宾馆和淮海公寓说起
上海这条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无闻其实卓尔不凡
延庆路上历史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