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摄影到社交媒体

编者按:2018年12月1日开幕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是“时间之风”,根据这个展览主题,12月3日专设青年学者论坛,论坛主题:“瞬间社会与瞬间摄影:当代之下的现代性”,论坛有年度学术主持王南溟策划并主持,施瀚涛、海杰、吴毅强作主题演讲,新浪当代艺术·国际对三位青年学者对演讲整理稿作单独的推送。本次论坛可谓:重拳出击,激浪无限。论坛虽然已经结束,但论坛的诸多议题可作持续的讨论。本篇文章是施瀚涛从摄影到社交媒体来讨论“瞬间”的概念,提出摄影曾经是现代社会意识的一种再现,而瞬间性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它的弱化是否反映着社会和人的意识上的变化?当瞬间所寄生的媒介从摄影作品最终转移到社交媒体之中,并转变为一种大众的集体行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现代性在当代社会中的陷落。


谢谢王老师,也谢谢连州摄影节的邀请。很高兴能够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些我在这方面的阅读和思考。我今天演讲的标题叫“Moments:从摄影到社交媒体”,其实这个标题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什么游戏,这等会再说。先说几个出发点,第一,我们这是在连州国际摄影节,显然这个讨论离不开摄影;然后王老师这次组织的论坛的主题是“瞬间社会和瞬间摄影”;第三,副标题叫“当代之下的现代性”。大家可以发现这里面有几个概念纠缠在一起:摄影、瞬间、社会、当下和现代性。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概念,但我想今天主要讨论的还是“瞬间”。另外,第一眼看到标题里的“瞬间摄影”,我也有点懵,摄影不都是瞬间吗,那种时间切片的感觉本来就是摄影的核心特性之一啊?但后来很快意识到,尽管之前好像没有看到过“瞬间摄影”这个特别的提法,但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


寇德卡作品


事实上大家在连州摄影节展厅里看到的很多作品,还有海杰和毅强兄刚才提到的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其中包括Andy Warhol的照片等等,假如它们还叫照片或者摄影作品的话,摄影在这些创作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一个画面生产的工具。这和我们之前所熟悉的那些20世纪摄影实践的主流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刚才用在题图中的寇德卡的那幅著名的作品,可以说它就代表着1968年8月21日苏军入侵布拉格的那个早晨。在这样的照片中时间就好像是它的灵魂,而且摄影家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还特地用手表强化了那一刻的时间。但这种时间性或者说瞬间性是大多数今天我们所说的“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借用一下Charlotte Cotton的那本书的书名)所不具备的。


在此我并不是要争论那些艺术实践算不算摄影,这样的争论并没有意义。我好奇的是,当今天摄影作为一种工具被空前普遍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其作为一种媒介的界限已经完全被打破的时候,那么同时发生的摄影的瞬间性的弱化,对于摄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如果说摄影曾经是现代社会意识的一种再现,而瞬间性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它的弱化是否反映着社会和人的意识上的变化?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说得清楚的。但这里我想先和大家一起回溯一些我们所熟悉的照片和文字,把它们放在“瞬间”这个视角中来认识,至少可以把这个问题再廓得清晰一点。


王老师刚才提到了波德莱尔和本雅明这两个人,一旦我们说到摄影、瞬间或者现代生活,总是绕不过去这两个人。波德莱尔可以说是把现代都市体验这一点说的最透彻,并通过诗歌展开实践的第一人。我们知道,波德莱尔的文字所反映的是19世纪欧洲,特别是巴黎作为一个世界都市,当时的都市人面临着一种跟过去完全不同的关于此时此刻的、片段式的、稍纵即逝的时间体验。这种体验也和另外一种经验相联系,也就是人从古代社会走进现代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变化了,城市只是陌生人擦肩而过的地方。这种时间体验和对于新的都市社会关系的体验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都是断裂的,不连续的。而照片也许正是去承载这种碎片化体验的最好的媒介,刚才毅强兄也提到不连续性,照片就是一个个时间的切片,永远是一张张一个个Moment。


而本雅明,我们都知道有一本中文版的书叫《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对吧?但其实这个名字是中文编者起的。所以很多人多少会有一些误解,认为好像在现代社会、在机械复制时代灵光不再存在,甚至简单化为绘画是有灵光的,而照片是没有的。但那本书里面还是多次提到了照片里存在的灵光,只是它在逐渐消失或者减少,或者说它迎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那么怎么去理解灵光?这里我们可以先看这段文字:


      “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


这是本雅明的那本书中《摄影小史》里的一段话。我们可以在这段文字里面清晰地感受到,这里所说的灵光正是一种偶然的、片段的,寄寓在一个瞬间之中的东西。而同时它应该是具有启示性的东西,或者说天启式的,就像英语里面Apocalyptic这个词的意思。就好像人在离开古代社会,走进现代都市之后所寻求的那种启示性的Moment。


卡夫卡童年照片


比如这张照片,同样来自于本雅明的那本书,他在这张卡夫卡童年的照片的边上写到,


      “这张影像,带着无限的哀愁,与早期照片恰成对比,早期照片中的人物并未与这名小男孩一样孤单伶仃弃绝于世,早期人像,有一道灵光环绕着他们,如灵媒物,潜入他们的眼神中,使得他们有充实和安定感。”


尽管本雅明在这里将灵光联系到了更久远之前的那种有着“充实和安定感”的眼神,但在小卡夫卡望向画框外的显得有些忧伤的凝视里,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超出画面之上的一些东西。这里正好看到观众席里杨延康老师也在,我个人非常喜欢杨老师的那组乡村基督教的照片。我觉得那组照片最精彩的地方正在于,杨老师在拍下那些信仰者此时此刻的瞬间的同时,还有一些东西在画面之外萦绕。它在瞬间中被凝固,但又无形地漂浮在这个瞬间之上;而且那种画面之外的东西又是根植于画面本身的。简单地说,就好像画面不仅能讲故事,还能传递情绪和气息。我想这样一种摄影实践的魅力正在于此吧,而且由此也和绘画传统联系了起来,从而被认为是一种艺术。


下面这两页都是选自罗兰巴特的《明室》。《明室》里面大家知道,它包含了几十段小文,每一段有一个编号,都是巴特在阅读照片时所看到和想到的点,比如说这里的“惊愕”。惊愕显然也是可以跟瞬间联系起来的。这张照片是科特兹在1931年拍的。科特兹是一位比较早的法国现代主义摄影家,他有一系列非常精彩的日常生活的照片。然后罗兰巴特在这张照片的边上,放了这张照片和这段文字:


法国现代主义摄影家科特兹作品


35. 惊愕
      “埃内斯特如今可能还活着:但他在哪里啊?生活得怎么样?有多少故事可遐想啊!”


罗兰·巴特写这本《明室》的时候应该是在70或者80年代,差不多是在科特兹拍摄这张照片的50年以后,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巴特对着这张照片思绪万千:他在哪里?生活得怎么样?一张照片只是证明那个时刻存在过,这也是巴特说过的,但是我们在看一张照片的时候,总会把它从这个时刻往外去延伸、去联系、去想。看一个孩子的照片,可能就会引发关于生命的感慨,这个瞬间是一个已经过去的瞬间,但它依然存在在那边。

 

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战地摄影师亚历山大·加德纳(Alexander Gardner)作品


39. 时间有如刺点

     “将要死的已经死了”


这张照片是Alexander Gardner拍的,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这张照片拍的是Lewis Payne,是当时参与刺杀林肯的一个同谋者,他最终被判死刑。这张照片是在他被执行死刑前的一个晚上,Gardner得到允许进入监狱拍摄的。那是一个怎样的瞬间?巴特在后面的文字里写到,照片里的人是将要死的,但当你看这张照片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死了。所以这张照片里面好像存在着两个时间点。巴特的刺点理论大家也知道,就是一张画面里藏着的能够刺到你的东西。也许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并不一定意识到,但是对于看的人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对于阅读者巴特来说,他从照片里看到了这个媒介所蕴含的关于时间的悖论,这可能是Gardner在拍摄的时候所没有意识到的,也是在画面之外的东西。


卡蒂埃·布勒松作品


另外说到瞬间,我们肯定会提到卡蒂埃·布勒松,和后来众说纷纭的“决定性瞬间”。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展开了。但是显然布勒松这个类型的照片是最典型的,也常常是最巧妙的,对于现代生活中某个日常瞬间的捕捉。而通过这些别有生趣的瞬间可以激发照片的阅读者反观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


卡帕作品

黄功吾作品


还有一类照片里常常包含更为沉重的瞬间,并与一些集体的历史和记忆相联系。比如像卡帕和黄功吾这类反映战争和灾难的照片。就像刚才提到的寇德卡的照片,这些瞬间连接、反映甚至替代了历史。从一方面它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片段,让我们看到历史是由一系列瞬间构成的。但另一方面,如何组织和阐述它们又关系到历史叙事的机制问题。它们与上述更为个人化的画面内容或阅读方式有所不同,它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去述说更大的事实和集体记忆的功能,并等待被另外一个力量去连接和组织。由此瞬间就像一个个有待串联起来的珍珠,但我们并不知道最终项链会是什么样的。它们既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


戴安·阿巴斯作品


另外一位大家熟悉的摄影家戴安·阿巴斯说过,“我对拍摄那些大家知道的人甚至大家知道的题材完全提不起劲。”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拍摄历史事件的拒绝。桑塔格在《论摄影》里对阿巴斯的照片有过论述,桑塔格说阿巴斯“排除那些被假定知道自己正在受苦的受苦者,例如事故、战争、饥荒、和政治迫害的受害者。阿巴斯不可能会去拍摄事故、也即闯入一个人的生命的时间的照片;她专门拍摄慢动作的私生活事故,这些事故大多数自被拍摄者出生以来就一直在进行着。”就以上两类摄影师工作的价值基础而言,毫无疑问都是人道主义的,而且都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事故”的瞬间。如果说卡帕的事故瞬间所象征的是大的社会历史的悲剧的话,阿巴斯的事故瞬间则影射着个体生命历史里的悲剧。


上面我分享了一些艺术家、评论家或是哲学家对于照片里的瞬间的解读。就个人而言,还有一种更加具体和切身的经验,大概一直到1990年代,家里假如有亲友来访,闲聊之余,母亲经常会拿出几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是家人和亲友的照片,特别是孩子从小到大的一个个瞬间。然后大家在翻阅中回忆当年,欣喜或感慨。这就像是在观看成长,分享共同的生活历程,见证家庭的历史,由此亲朋好友之间也变得更为熟悉和亲近。本雅明在《摄影小史》里有一句话,“在今天的时代,我会聚精会神的看自己的相片,或者亲朋好友、心爱人的相片…………”这里说的也是这种类似的体验。换句话说,在本雅明的时代里,照片里的瞬间可以凝结和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但是这个“今天的时代”好像在二十年前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了。


综上所述,照片里的瞬间隐藏着各种创作者和阅读者的“画外之意”。当然,瞬间不仅仅存在于摄影之中,也可以在诗歌、小说、戏剧,或者其他文艺作品中看到。但应该说,是在摄影发明之后,因为它将瞬间完美地视觉化的能力,照片成了人们构筑体验和认知的最主要的媒介。照片的内容是被限制在画框之内的,画面所表现的情景大多是在一秒以内的瞬间,但一幅照片的意涵(或者说意象)却满足了人们无限的情感、思考和想象的投射。在此过程中,人与外界社会、与意义建立起联系,并由此实现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


微信朋友圈图标


回到我们的主题,“Moments: 从摄影到社交媒体”。刚才提到,我在标题里和大家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因为我借用了Moments的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就是刚才讨论的摄影里所蕴含的一系列瞬间,而Moments最常用的中文翻译本来也就是瞬间。另外一个Moments其实是指微信里面的“朋友圈”,Moments是“朋友圈”英文的官方译法,所以这两个Moments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有意思的是,“朋友圈”的这个英文名称喻示着它是一系列瞬间的集合,而它的中文名称反映的却是一种人际关系,这两者的结合倒是很准确地反映出“朋友圈”作为社交媒体产品的性质:一个让大家通过分享瞬间而构建起来的人际关系。


再进一步来看,特别是就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瞬间这个话题,这个英文译法似乎还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捕捉和解读瞬间这个行为,它已经从我们曾经熟悉的摄影视觉语言里转移到了社交媒体上的日常活动之中。而这是不是又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一个社会和文化形态的流变:曾经由摄影、艺术、文学等经典文化作品来创造意义、构筑认同这么一种文化生产行为,开始让位于人们在虚拟社区上的社交行为?当然,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在短短20分钟里面是无法讲清楚的。而且若要深究下去,一定还需要社会学、传播学,甚至统计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的支持。但这里我还是想再稍微追问一下的是:那么,基于社交媒体而存在的瞬间与摄影里的瞬间有什么不同?


竞演的显形图像,疲惫的隐性肉体


我们不妨把海杰兄刚才展示的那张照片作为例子,这种类型的自拍大概是今天社交媒体里最常见的画面之一。这些照片的主角们大多长发、染色,她们用手机以45度的视角俯拍,通过软件的自动美颜功能,她们都长着一张瓜子脸,皮肤苍白光滑,适当地甚至夸张地放大眼睛,睫毛修长带点卷曲;这就是所谓“萌”的视觉趣味和语法吧。类似这种公式化的照片还有旅游照、聚会照、餐桌照、宠物照等等。当朋友圈里这些直白和浅显的生活碎片在手机屏幕上一刻不停地喷涌和流淌的时候,我们是无力对这些瞬间做更多的观看和思考的,而且这些浅显、直接、同质化的瞬间本身也并不打算承担画面之外更多的意义。对于这些女孩子来说,按下快门并上传照片的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有些人可能一天需要做好几遍。这个过程对她的意义是当这张照片在朋友圈上显示的时候,她也得以确认自己的“美丽”,也许还可以再顺便表达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但这个美是基于流行趣味的,她们的拍摄也遵从着一套规则,她们的行为更像是在不断复制那个已经存在的“美”,标新立异似乎并不是她们的计划。


毫无疑问,朋友圈的照片分享,或者说以社交媒体为基础的瞬间记录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现代性的经验,包括那种视觉习惯和传播方式。而且可以说,瞬间曾经是,今天也依然是,建立认同和意义的媒介。但如果将两种瞬间做一个对比的话,我们发现原来照片里的瞬间是与生命或历史的经验相联系的,并且就像后者一样,它本身是一个自足的存在;但今天的瞬间只是一种工具,是自我确认的行为。其次,原来的瞬间是摄影师或者阅读者个人化的独立的表达和感悟;而今天的瞬间是一种集体行为,其中的个体会参照一个流行的标准去不断复制和传播。再次,原来的瞬间里常常渗透着精英主义的美学趣味和文化价值观;而今天的瞬间是大众化的狂欢和消费。最后,过去的瞬间是个人感受式的、深刻的、反思的和内省的;而今天的瞬间是展示的、浅显的、炫耀的和向外的。



如果我们把Moments看作为人们在微信中所发布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的图片,那作为图像的瞬间依然是人们展开沟通和认知的媒介。但是朋友圈却不仅仅是人们发布的照片和文字,它是社交媒体的一部分,是一个互动的平台,图像只是这个平台上的内容的一部分。上面这张图“虚拟社区的功能结构”来自于文章《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在文章中,作者将朋友圈的功能分为三层,从最基本的认同和归属、个人的投入,到信息的分享,但它最终是一个什么呢?作者认为朋友圈最终是一个行动,而且是集体的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朋友圈是社会中每个成员以自己的行为共同参与构建的平台,Moments不仅仅是分享出来的图片,它更为根本的是分享图片这个行为本身。


换句话说,原来的瞬间是寄生于照片里的;而今天的瞬间则存在于社交媒体上人的行为之中。在过去,瞬间于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解读那些作为符号的照片;而现在,在社交媒体的情境下,瞬间于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是如何参与进那个集体行动之中的,去发布、去浏览、去点赞、去评论。罗兰·巴特曾经说过,照片是一种奇怪的符号,“照片总是携带着自己的拍摄对象”,也就是说照片的能指和所指是纠缠在一起的,它既是能指也是所指。但是今天朋友圈中的瞬间,尽管它可能同样以照片的形式存在,但它的意义不在于其作为符号的存在,它既不是所指也不是能指,它是在一个机制下被催生出的行动。当然,如果我们赋予这个行动本身以符号的意义的时候,这个行动也许可以充当能指的角色,从而让我们去理解这个行动所指向的,背后那个更为深层的行动的机制和原因。但不管怎样,如果说作为朋友圈的瞬间成为一种机制所催生的集体行动的时候,我们的问题自然就是,那是一个怎样的机制?那是一种怎样的行动?当人们参与到集体行动里去的时候,这些个体是否自主?他们和集体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怎样的机制和力量可以去调动、利用和影响这个集体行动?这些问题这里也都不再展开了。


再回到我们本次讨论的主题,从摄影到社交媒体。这个过程就好像当技术的发展把捆绑在图像生产和传播上的种种局限打开之后,瞬间的意义好像也被解放了一般,它偷偷摆脱了对于图像的依附,却浮现在社交媒体的平台之上,并被人性中那更浅层的欲望所俘虏。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姑且将今天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表现和沟通的方式视作为现代主义摄影传统的某种延续、繁衍和扩张的话,那么这个延续、繁衍和扩张的规模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完全改变了结构和模式,并让图像所能承载的意义走向了现代主义所试图构建的整体性的反面。这里也许可以借用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所说的,“现代性……在它的现代文明导致珍贵之物丧失、导致一个宏大的综合范式坍塌消融、导致一度强有力的整体分崩离析的感觉中,它是反现代的。”这也算是在最后对王老师组织的这个论坛的副标题“当代之下的现代性”的回应吧:当瞬间所寄生的媒介从摄影作品最终转移到社交媒体之中,并转变为一种大众的集体行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现代性在当代社会中的陷落。以上是我的一点小小的分享,谢谢。


    图/文| 施瀚涛

     编辑| 周美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空白·论艺】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
朋友圈的18岁照片,我们在晒什么呢?
阿巴斯:诗 30 首(黄灿然 译)
悼阿巴斯
“今天也要加油鸭”——“动物化”社交下的我们
“零风格”的罗兰·巴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