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梵高的画价值几个亿?那是你没有读懂他的画,他的画是无价的!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津德尔特村,父亲是牧师提奥多勒斯·梵·高,母亲是安娜·科妮莉娅·卡本图斯。两年后大妹妹安娜出生。

1863年因学校校长酗酒而辍学,由父母指导自学。

1864年被父母送往泽文伯根的简·普洛维利私人寄宿学校就读,因与家人分离,梵·高心情十分低落,显露出精神忧郁症的早期征兆。

1880年6月份提奥开始资助梵·高,在梵·高有生之年从未间断。8月份梵·高决定做一名画家,并开始临摹米勒的作品。10月份赴布鲁塞尔学习绘画。

1882年1月份租下一间画室,后与担任模特的妓女西恩·霍尼克同居,并因此与家人和莫弗尔产生剧烈矛盾,经济情况更为拮据。3月份梵·高获得人生的第一个订单:为他做画商的叔叔画12幅海牙的风景画和几幅水彩画,但并未获得顾客青睐,作品没有售出。

沼泽地风景

1883年

1883年8月份父母举家迁往纽南。梵·高因与莫弗尔关系恶化,于9月12日告别西恩·霍尼克,去往德伦特。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新鲜的风景激发了梵·高的创作欲望,他在大量的作画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12月份回到纽南的家中。

纺织工

1884年1月份开始创作以织布工为主题的作品。8月份创作了6幅关于农民生活场景的大幅作品,秋天给几位业余画家讲解静物的绘画方法。在这期间梵·高的绘画风格逐渐稳定,并奠定了他成为农民画家的基础。

1885年3月份父亲突然去世。4月份完成《吃马铃薯的人》。由于经济窘迫,梵·高的油画创作量下降,而且当地牧师禁止教区居民充当模特,因此这段时间梵·高的作品以静物画和风景画为主,素描手稿占了很大比例。11月28日去往安特卫普,

在那里迷上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和古老建筑。

吃马铃薯的人

1887年开始关注日本浮世绘风格的作品,并临摹了多幅相关作品。3月份在一家咖啡馆组织并展出了自己的作品,结识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高更等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家。11月份组织了一场他称为“印象主义者的小喜剧”的艺术家展览,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后印象主义风格。

艺伎

1888年巴黎的快节奏生活令梵·高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备感压力,转而更向往阳光明亮、气候温暖、生活宁静的法国南部乡村, 他于2月21日去往普罗旺斯的阿尔小镇。5月份搬入黄房子居住,此后陆续以地中海、麦田、人物和卧室为主题创作了大量作品。10月20日高更前来与他同住。12月份梵·高与高更由于艺术理想的分歧产生了激烈的摩擦,23日两人大吵一架之后,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被送往阿尔的医院。高更则返回了巴黎。

黄房子

1889年1889年5月3日梵·高自己决定进入圣·雷米的圣·保罗疗养院进行精神治 疗。在疗养院的花园里,梵·高画了各种植物景观,这里成为他的主要绘画场所,偶尔在医生的监护之下可以到医院外面进行户外创作。在这里他创作了著名的《星夜》。在圣·雷米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关于原野、麦田、花园、橄榄树等主题的作品,并模仿米勒、伦勃朗等画家的作品进行再创作。

星夜

1890年1月份应邀参加布鲁塞尔每年举办的“二十”画展,并展出了5幅油画作品, 其中《红色葡萄园》以400法郎的价格售出。在奥维他受到保罗·加歇医生的照顾,由于加歇医生他也是业余画家,因此两人迅速成为好友,梵·高为加歇医生创作了数幅画像。梵·高迷上了奥维的风景,创作了许多关于奥维的茅草房、教堂、麦田等乡村风景的作品,并画了多幅肖像画作品。6月8日,提奥和妻子来到奥维与梵·高同住了几日;7月6日,梵·高去往巴黎看望提奥并小住;7月27日,梵·高在奥维开枪击中自己的胸部,29日凌晨,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陪伴下去世。

保罗·加歇医生像

海牙和德伦斯时期作品赏析(1881年12月-1883年12月)

梵·高在1882年7月26日的信中写道:“我画了席凡宁根的白色地面,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就在现场进行作画,并且画在一张十分粗糙的水彩画纸上。”这幅作品创作于梵·高到达海牙的第6个月,从画纸的正面和反面可以反映出画家的工作过程:他首先在画纸的背面画了席凡宁根的妇女,但可能对于其阴暗的色调感到不满,从而裁去了这部分画纸,缩减了画纸的尺寸,然后在画纸的正面使用水彩描绘了这幅较为明亮的、妇女在野外工作的场景。

这幅作品通过栅栏上悬挂的白色织物表现出风吹的效果,赋予整个景观以运动感;发散的笔触和细致的观察共同组成了统一的画面。梵·高借助于水彩颜料的亮度感,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创作力和对于丰富色彩的掌控力。

这幅作品创作于德伦斯的秋天又名《老橡树根风景》,描绘的是沼泽地中生长的老橡树被砍伐后的景色。梵·高在德伦斯时曾说过:“我一生的目标就是创作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作品,当我生命结束时,我希望能深情地回顾这些作品并与之告别。”

这幅作品色彩浓重深厚,色彩之间没有过于强烈的跳跃性,整幅画面表现出平稳而安静的效果;构图也十分简练,天空和地面的比例十分自然;中间两位农妇的身影如同剪影一般,烙印在已经夕阳西下的天空下,表现出画家自我安慰、重拾信心的心理变化,具有浓烈的宗教意味。

《农场的大堆泥炭》 1883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纽南时期作品赏析(1883年12月-1885年11月)

18 8 3年12月梵·高,搬到了布拉班特一个叫纽南的小镇。在这里,他开始关注一些纺织工的工作与生活。这些工人生活非常艰苦,艰巨的劳动摧毁了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在这幅作品中,男子看起来仅仅是织布机上的一个起辅助作用的零件,他双眼无神,只是呆呆地看着前方,手在自动而茫然地工作着。梵·高每天都和这些工人在一起,观察并画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希望引起城市资产阶级的注意。

《秋天的白杨树林荫道》 1884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农夫头像》 1884 年 新南威尔士艺术画廊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布面油画 。

《男人头像》 1884 年—1885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女人头像》 1884 年—1885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正在缝纫的妇女》 1885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在创作《吃马铃薯的人》时,梵·高进行了大量的素描练习并最终绘制出两幅同主题的油画作品。早在18 8 3年停留在德伦斯期间,他就开始关注并创作与农民相关的主题场景,移居纽南之后,他描绘了超过100幅的农民和工人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吃马铃薯的人》。

他在18 8 5年4月给提奥的信中写道:“这周开始我的工作就是和这些农民一起围坐在只有一盘土豆的晚餐桌边。”梵·高以当地的一个农民家庭为原型进行创作,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准确无误地描绘这些农民的外形,而是更关注家庭的氛围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所收藏的这幅油画作品,绘制时间晚于另一幅同名油画作品。后者现收藏于梵·高美术馆。

《纽南的牧师住所》 1885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画面中所描绘的就是梵·高在纽南期间的住所,由于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因此他和他的家人都居住在牧师住所内,在梵·高的要求下,住所后面的洗衣房被改造成了画室,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农舍》 1885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一幢黄昏时的农民屋舍,灰黄的天空下,农舍静静地矗立着,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田园诗歌般的乡村生活场景,梵·高无疑是被这样的风景所迷住了,甚至称其为“人类的爱巢”。这座农舍,有着两个大门和两个烟囱,说明居住着两户人家,而梵·高著名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就是描绘其中一家人的晚餐场景。

《房屋的背面》 1885 年—1886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爪叶菊》 1886 年 波伊曼·范·布宁根·博物馆 荷兰鹿特丹 布面油画 。

《纽南附近的白杨树》 1886 年 波伊曼·范·布宁根博物馆 荷兰鹿特丹 布面油画 。

《蒙马特山上的采石厂》 1886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在搬到巴黎的蒙马特地区居住之后,梵·高绘制了大量的风景画,这是其中一幅。当时,梵·高经常去往蒙马特山尚未开发的一侧进行写生,在一个采石厂的前面,他创作了这幅作品,忠实地记录了山顶上突出的风车和农舍、山腰的草场、山底的采石厂等风景。

《插着中国紫菀和剑兰的花瓶》 1886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含着烟斗的自画像》 1886 年 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公园里成双成对的恋人(圣·皮埃尔广场)》1887年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 。

这幅阳光普照的公园场景是梵·高在巴黎时期创作的尺寸最大的油画作品。他那时正被新兴的点彩派技术所吸引,这幅作品就是尝试点彩效果的最好例证,但不同于完全的点彩派画家,梵·高并没有使用纯粹的点,而是用宽松、粗短的条纹笔触来进行绘画,可以说同时兼具印象派和点彩派的风格。在绘制画面的各个部分时,他使用了不同长短、粗细和厚度的笔触,将天空、植物和地面的质感区分开来。

这幅夏日花园的作品被梵·高亲切地称为“花园恋人”,是他在巴黎展出的第一幅作品。梵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作者就不再介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rtlib线上展览 | 以黑暗绘成光明——伦勃朗绘画作品展
品读︱伦勃朗|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年)的绘画作品赏析【图文】
(意)达尼埃拉·塔拉布拉《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五一|向劳动者致敬!看书画中的劳动人民形象
荷兰绘画:维米尔和他的不朽之作
伦勃朗的时代:16至18世纪欧洲油画欣赏(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