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了,沪上原生态经典百年民居——张园
2019-03-22 阅读722
相逢是首歌
设彩铃

张园,曾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是上海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留存着浓郁的近代上海弄堂风貌。从2019年2月22日至3月8日,历时15天,张园97%居民依照合约按时搬离了遮风挡雨数十年的温馨家园。

朱老先生住石门一路315弄19号,今年70岁。1945年前后由老父亲用三根金条买下二楼前楼20多平米的东箱房,十年前朱老先生又买下了二楼朝北亭子间,让出前楼给儿子小朱结婚。前楼利用斜顶精心打造了个阁楼做卧室,下面留了个宽敞的餐客厅,小朱在此娶妻生女有了温馨的家,今年小棉袄已十岁了。19号,陪伴着朱家7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承载了朱家整整四代人的温馨记忆。

2月23日搬场那天,朱老先生亲自用相机记录下了自家搬场的情形,又请我帮忙拍了父子俩、小朱夫妻俩在弄堂家门口的合影。搬离老宅前,朱老先生站在二楼的阳台上百感交集、难以释怀,朱家父子俩留下了在老屋的最后一张合影……

住隔壁静安别墅的阿婆喜欢种花,今年89岁,看见张园搬迁居民有丢弃的盆花,连声说:欢喜欢喜。兴致极高地准备用拉杆车把半人高的盆花一起拖回家。一边的摄影师请她在椅子上歇歇脚,老太往上一坐,竟如此的般配、和谐:老房子、老家具、老人家,日光下顿时生辉。摄影师定格下了流逝的岁月、年轮的包浆。

茂名北路210弄3号二楼的一位老先生今年92岁,老妻今年90岁,儿女在外都有自己的房子。因年事已高,搬场全靠两个年过六旬的儿子张罗。小儿子说,老先生当年用5根金条卖下了20多平米的前楼和10多平米的亭子间,在此生活居住了70多年。老两口身体很健康,能自己步行上隔壁的公惠医院看病配药。每星期要亲自买菜做饭让几个子女来吃饭,儿女们怕老父母劳累,尽量减少在家的聚餐,老两口还不开心。这次搬家老人家跟子女约法三章,主要的家具都要搬到新房去,两个孝子深知老人的心思——老家具承载着父辈的温馨记忆。楼梯不便,稍大一点的家具都得从窗口吊下来的。老先生的小儿子说:老房改造政府动员理应支持,动迁补偿也合情合理的,只是老爸老妈就医看病配药今后成了个大问题。


张园动迁时,居民纷纷在弄堂里合影留念。茂名北路240弄,老少三代邻居行将分别前在老房子的弄堂口合影留念。居民戴先生在张园住了70年,和老邻居、新婚不久的一对小夫妻簇拥着92岁的老婆婆合影,老邻居拍照留念互道珍重。


茂名北路220弄3号,满家在此住了70多年,满先生今年62岁出生于此,临走时小心翼翼的拆下了门牌号,精心收纳。

张园地块动迁,也吸引了一批专收老物件的社会人员,分工合作,整天蹲守在张园的每一条弄口。


在沪做翻译工作的美眉在张园淘宝,50元觅到了一叠70年代的旧杂志如获至宝,足有百来本。她说,我就喜欢老书籍边缘泛黄的痕迹,很有年代感。


居民搬迁,弄口挂着居民整理出来的老物件——曾经风靡全国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像,三位年轻人神色凝重地驻足端详。文革时《毛主席去安源》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在上海几乎每家每户都曾悬挂、张贴。

3号里的张阿婆今年85岁,性格开朗,人缘极好,邻家小妹老远一口一个“亲妈、亲妈”喊过来,令人生羡。张阿婆又领着一帮摄影师在家门口讲述张园动迁的故事:政府提供的安置住房在宝山区高境路、闵行区浦江基地、松江区佘山北、浦东新区三林和青浦区徐泾北。

56支弄30号的老帅哥临走前讲述家族和停车房的故事:老蒂纸听阿拉阿奶讲:解放前底楼朝北小间是停车房,好放2、3部车子。小辰光不懂事体反驳阿奶:瞎三话四,嘎小地方一部汽车也停勿牢。阿奶讲:小鬼(Ju)头侬懂啥,解放前哪来嘎许多小汽车,奈阿爷停的是黄包车。  

茂名北路200弄内小菜摊,曾经方便了下班匆匆回家的“买汰烧”。弄堂口花铺小老板,在此卖花已有近十年了,因为价格实惠,居民近悦远来,生意挺不错的,3月8日妇女节正在做最后几笔生意,第二天将撤离此地另觅他处。

张园搬迁的组织工作可谓严密,动迁组工作人员每每有居民需求有求必应,整个张园地块安排安保人员24小时轮班执勤疏导。搬场高峰时段张园同时有四、五十辆搬场车现场作业,道路拥堵时外卖骑手和搬场工人口角纷争时有发生,倒是张园的居民两边劝解双方才消了肝火。也许正是张园人数十年“螺丝壳里做道场”养成了隐忍、克制和顾全大局的秉性。

张园现存不少独幢别墅和洋房,更多的是成排连体的石库门建筑群。在成为里弄住宅地块之初,便成为当时达官贵人、工商巨头以及中产人士的聚集之地。解放后,几经历史变迁,部分居民移居国外、私宅上交、换宅搬迁,张园成为各阶层市民数十年来安居乐业的家园。穿越历史的尘烟,作为原生态的典型里弄住宅,张园已历经了整整一个世纪风风雨雨。

张园地块动迁,也惊动了周边居民,人们自发前来参观,拍照留念。张园大客堂、周庆云公馆、石库门老建筑等成为热门“打卡景点”。沪上一老建筑爱好者群体一行60多人,专程前来参观。

据说是来自美国的网红也寻踪而来现场作秀。

张园独特的老建筑,吸引了沪上众多美术专业的学生。图为上海理工大学等学生现场写生。


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胡瑜最怀念童年的石库门弄堂生活,80后的她从事了十多年室内设计工作,而业余时间,她喜欢拿着画笔记录上海老房子的烟火气。上海电视台跟踪做了专题。

张园从1885年作为“海上第一名园”对外开放盛极一时,到1919年成为沪上民居延续至今历经百年沧桑,历史更替常常伴随着阵痛,2019年春节后,张园将翻开历史新的一页:政府通过“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1122户居民将告别老宅另觅家园,启程一段全新的生活。为“推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张园项目将在市场运作的模式下,打造成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性建设的标杆。

3月8日,居民搬迁截止日,张园已鲜见搬场车队和居民忙碌的景象,连日来上海遭遇百年少有的冬季连续阴雨时节,是日中午时分,市区天空放晴阳光普照,经典留存的近代上海弄堂风貌张园,竟露出了别样的神采。但现实是如此残酷,这一日也同时宣告:张园作为沪上典型的“原生态百年民居”群落,也将一去不复返。






补记:9日上午再访张园,弄堂里依旧阴雨霏霏,整个张园(除28户尚未签约搬离)几乎已人去楼空,墙脚下斜倚着一被主人遗弃的江南琵琶女瓷板像,随手捡起放在窗台上,竟如此的应景,恍惚间石库门弄堂里似有琴声轻扬,仿佛还在吟唱着百年民居悠远的旧事和那石库门背后的泪水与荣耀……


清光绪年间,上海张园周边本为农田,1878年由英国商人格龙营造为园。1882年成为张氏(无锡人张书和即张鸿禄)企业,取名味莼园,俗称张家花园,亦称张园。经不断修整,园林之外又增设餐馆和游乐场,1885年对外开放后一时盛况空前,为当时上海私家花园中的三大名园(另为愚园、徐园)之冠。在晚清上海,张园是各界市民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赏花、看戏、评妓、照相、宴客、吃茶、纳凉、集会、展览、购物……张园应有尽有,成了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盛极一时的张园后被新开业的大世界所取代而式微渐废,1919年原有建筑被全部拆除,逐步建为新、老式里弄住宅延续至今。虽然张家花园早已易主,老静安的老年居民还是习惯称呼这里为“张家花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10个最经典的上海弄堂,老上海都不一定全知道
上海老城厢往事:即将消失的乔家路
​上海,到底还剩多少石库门里弄?
松涛视听沙龙 │ 田子坊,鲜活的原生态上海里弄文化
街弄拾遗158│点点滴滴,影像老弄堂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石库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