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摄影师镜头下的百年老上海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跟着老照片

走入上海这风华绝代的100年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魔都这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又岂能用“剧变”这个词简单概括,

这其中包含着多少人的宝贵记忆。

上个世纪来华的世界各地摄影师们,竟然留下了那么多珍贵影像,记录了上海滩100年的风云变幻和民生日常,那些美人美景都是现代美颜滤镜学不来的风情。





贰零年代

- 摄影:山姆·萨泽逖 -

这组照片由犹太摄影师山姆 · 萨泽逖 (Sam Sanzetti)拍摄。

游美瑛、孙逊母子

孙逊幼年照

游美瑛、孙逊母子与当年照片合影

1922年,犹太摄影师Sanzetti来到上海,在南京东路73号开设了一家“上海美术照相馆”。据说,当时Sanzetti可以称得上是全上海乃至中国大陆地区最好的摄影师之一。他在沪期间共开过4家照相馆,其中上世纪50年代茂名路上的一家尤其让人记忆深刻。

Sam Sanzetti的照相馆之一

Sam Sanzetti(沈石蒂)约翰·库萨克长得很像他

1957年沈石蒂便带着这些照片离开上海前往以色列定居,去世后他的继子在家中找出200余张当年在上海拍摄的照片,交给了当时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领事馆便在微博中将“芭蕾女孩”、“母与子”等照片一一展出。

微博说明:“所有照片都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南京路37号的一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所拍摄的,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上人物的名字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认识的人,或许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请让我们知道。


洪落霞,时年17岁,被称为“芭蕾女孩”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合影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山姆·萨泽逖搭乘着一艘小船只身来到上海,凭借着他高超的摄影技术,在上海的摄影界立足。

1927年,Sam Sanzetti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影楼,马上又从1家扩展成了4家。

很多中国人和外籍人士,在他的影楼留下了精美的照片。

1957年,他离开上海定居以色列。1986年在以色列逝世。

直到2011年10月24日,偶然才被发现的这批两百多张人像照片开始陆续在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的官方微博上亮相,以寻找失踪的旧时足迹。

“我一生中最愉快、最欢乐的时光都在上海,在上海那段五光十色的岁月,只有我的照片可以见证。”Sam Sanzetti晚年回忆起他在上海度过的美好时光时曾这样说道。

他当年在上海拍摄的很多照片直到他1986年去世之后才被发现。

他虽然曾有照片公布于众的想法和愿望,却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上人物的身份无法核实,而迟迟未能实施。

叁零年代

- 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

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 1904-1978)美国摄影师兼记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撰稿人)。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东方哲学学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中国报道并采访了毛泽东。

在国民党上海刑场,美国记者留下共产党人刑场大笑赴死组照

在中国访问期间,他如实记录下了民国时期的上海滩,记录下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渐理解、接受、融合的过程。


在1930s年代,上海是被欧风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如今走在上海的街头,我们仍能看见许多西式建筑,一步一景充满着中西结合的韵味。


这些曾经恢弘的地标建筑,如今怎么样了呢?


不得不感叹,上海的时髦,从100年前就已经落地生根了啊。

肆零年代

- 摄影:沃特·阿鲁法特 -

美国摄影师沃特·阿鲁法特(Walter Arrufat)曾经在二战期间服役于美国海军,并跟随美海军驱逐舰联络船于1945至1946年在上海生活。

为庆祝抗战胜利举行的赛事

上海一场欢迎盟军舰队的游行

这期间,他用相机捕捉了不少街头普通人的面孔,生动记录了那个年代上海的历史与人文。

繁忙的街景

个贫穷的家庭坐在上海一家已经关闭的银行的台阶上

公园里的两位老人

黄浦江上的船只

上海路边货币兑换商与已建立的银行交易所竞争


街头行医治眼

老城隍庙得意楼

算命先生

美籍上海居民在南京路餐厅贴了一个通知,通知大意是说房子是美国公民的

正在吃蟹的少年

这张照片还曾被网络误传为“贫穷人家靠吃大闸蟹维生”,很多人感叹“生错了年代”!


伍零年代

- 摄影:弗拉迪斯拉夫·米卡沙 -

1949年在全国即将解放之前,苏联摄影师弗拉迪斯拉夫·米卡沙随苏联的电影摄制组来华,参与拍摄反映新中国建立的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电影摄制组一行拍摄了新中国开国大典、解放后的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地。

解放之初的上海外滩




这位摄影师也用彩色胶片记录下了新中国刚成立时的上海滩,古典又时髦的气息永久地留在了底片里。


1950s的海报审美水平已经很高了,怪不得复古风潮在今天的魔都仍然流行呢!


建国初,上海因为“洋米不能进口”、“早稻水淹”、“夏征大部是麦子”、“乡镇一般不用人民币而以米通货”、“许多工厂的工资计算仍单以大米为标准”等因素,造成“米价突出”,“影响了工业生产,又影响了物价、金融、财政”,为此主管经济的陈云 “以全国之力克服上海大米难关”,使得东北、华中全力运集大米到上海,帮助上海渡过大米危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海黄浦江,当年浦东还是一片荒野。



捌零年代

- 摄影:布鲁诺·巴贝 -


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是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任玛格南图片社全球主席。

“争分夺秒奔向2000”,1980年

在1973年跟随法国时任总统乔治·蓬皮杜来到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几十次往返中国,用镜头捕捉中国的剧变。

沪郊水乡,上海,1980

巴贝来的时机,往往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瞬间。上海就是巴贝非常喜欢的城市,1973年第一次来上海时,他在黄浦江畔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的一侧是成片稻田。
20年后故地重游,照片里的同一位置已经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等到2010年,上海已经是座不折不扣的现代大都市了。

工人们欢迎蓬皮杜总统的队伍,1973年

“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49件布鲁诺·巴贝于20世纪70-80年代访问中国时拍摄的摄影作品。

在田野上做早操,1980年

还有一件趣事。1973年与蓬皮杜总统随访时,巴贝曾在上海虹桥机场的欢送队伍中捕捉到一个小女孩在雨中挥舞着丝巾、绽放美丽笑容的瞬间。2006年这张照片登上《旧闻周刊》,当年的女孩已经50多岁,她认出了自己并设法与巴贝联系,两人最终在巴黎相见!

“她让我记起了第一次在中国遇到的热情、真挚的人们,这些人也是我喜爱中国的原因。


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文明古国,她一方面寻求和保留自己的文化遗产与身份,一方面又在不断发展、走向现代,这一点让中外摄影师都为之着迷。

《国际歌宣传画》,1973年

豫园湖心亭,1980年

豫园,上海,1980

上海少年宫手风琴班,1980年

婚纱照,1980年

在议价杂粮店排队,1980年

在沪南电表厂门口打乒乓球,1980年

中学生,1980年

外滩集体太极,1980年

抗战时期遗留的碉堡,上海,1980

玖零年代

- 摄影:汉斯·克雷默斯 -


感谢摄影师汉斯·克雷默斯用彩色胶片记录下了1994年的上海民生旧影。


1990s的上海,不管是街景,还是人们的衣着打扮,色彩都更加鲜艳丰富了。


坐上时光机,观看了这风华绝代的100年,是否对上海这座城市愈发爱得深沉了呢?如今再看拔地而起的外滩三件套,车水马龙的南京西路,游客如织的城隍庙,是否又多了岁月的感叹?


时光在不停流逝,上海的时髦和风韵却像是一直刻在骨子里。毕竟,真正的美人从来不畏惧岁月摧残啊。

这是几组由世界拍摄师的老照片,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犹太摄影师上海老照片曝光
老照片:上世纪20年代,犹太摄影师镜头下的老上海经典美人照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南京路37号的一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所拍摄的照片,找到了5位照片中的当事人(其中4位到场)
老照片:犹太摄影师拍摄的老上海精美人像照(图集)
【瞬间永恒】那时的中国女性竟然如此优雅、美丽!
你的绝美容颜,无人能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