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 托丨象天法地的紫禁城及其守护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0丨02

象天法地的紫禁城及其守护神

【摘要】中国古代都城及宫殿等建筑群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天体星象的构成相联系,是将人间与天体作为统一同构的系统来进行规划设计的。号称紫禁城的北京故宫即是附会天上紫微宫,仿照大宇宙建立的小宇宙,将时间意念和空间意念交织在一起。在紫禁城的周边又布置有风、雨、云、雷四座神庙,构成了故宫宇宙图式的整体文化空间,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和风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象天法地;紫禁城;北斗;祭祀营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列为非遗的重要一类,其中包括时空观念、宇宙观,对宇宙和宗教的信仰,巫术、图腾崇拜,记数和算术的方法,历法纪年知识,以及关于天文与气象的知识和预言等。就建筑而言,不仅和传统营造技艺密切相关,同时涉及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及文化空间。我们习惯上把建筑归于传统技艺类,强调其技艺属性,称为营造技艺。然而,从整体性原则审视,上述简单的归类有可能忽略乃至视而不见原本完整且丰富的全貌。近年来,中国正在努力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时就故宫文化空间布局所浸润的非遗文化做相关探讨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也由此得到发展。中国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二十四节气”主要就是用来满足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国观测天象的活动很早,对自然天象的敬畏和祭拜源远流长,殷商时期使用的甲骨卜辞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古籍中均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也列有《天文志》,这些都是专门论述天文现象的篇章。在古代社会,人类眼中的自然界无不笼罩在神秘的气息中,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有神祇司管,这些神祇施展各自的魔力,带给人类福祉或灾变。

 

 一 

象天法地的紫禁城

中国古代都城及建筑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天体星象的构成相联系的,是将人间与天体作为统一同构的系统来进行规划设计的,即便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长安城,也没忘记要与天廷保持某种对应关系,据《长安志》引《隋三礼图》,长安城在宫城、皇城东西两侧各三排布置有南北十三坊,是用来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在皇城之南又东西并列四排里坊,用以象征一年中的四季;四排里坊中由南至北各划分为九坊,用来象征《周礼》中的王城九逵制度。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把上天的星宿划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所谓三垣是指北极的紫微垣和附近的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被认为象征人间的帝室,太微垣则象征朝廷,天市垣象征都市和诸侯。所谓二十八宿是指在三垣之外,又有二十八星宿分别居于东南西北四象,东方有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璧;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图1

 1  二十八星宿图

这种天象被折射到人间,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及礼制建筑的布局中,如对照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城市被划为四个象限,有所谓“四方为形”“五方为体”布局原则。历代宫室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都要布置三座大殿,取得与紫辰、紫微、天市的呼应,象征天廷与地宫的同构,如秦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星)。”表明秦宫是以人间宫殿来比拟天廷,体现象天法地的规划观念。礼制建筑中也常见此种手法,如明堂布局方式:“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总章象玉潢,北出玄堂象营室,东出青阳象天市。”这里的紫宫、太微、玉潢、营室、天市,都是天界的星垣。以地上建筑的五室对应天上的五座星垣,明显是比照天界来创制人间的平面五方位空间。

紫微宫是一组星座的总称,在这组星座中有“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人们在观察天象中,发现天极星(北极星)恒定不动,其余星座环绕其周围,故称北极星为“帝星”,其在天上的宫室即为“紫宫”。在紫垣之前横着“天汉”,即银河,从帝星向南渡过银河是营室星,又称“离宫”。在古代王城构成中,宫城、皇城、市场三大要素及在宫城一侧布置宫苑,不能不说和天象布局有某种潜在的附会,这种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将建筑构图与天象及人间秩序一一对应的构思和布局手法,是当时人们敬奉天人合一思想的真切反映。(图2

 紫禁城鸟瞰

号称紫禁城的北京故宫即是附会天上紫微宫,仿照大宇宙建立小宇宙,将时间意念和空间意念交织在一起进行设计的,如故宫太和门前的金水河取天汉之像,中心布置的三大殿对应着象征人间的帝室紫微垣,象征朝廷的太微垣,象征都市和诸侯的天市垣,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自然是上天在人世间的代表,以此来彰显皇帝及皇权的神圣性和合法性,这种神秘的寓意较之建筑体量及形象等形式语言更能赋予故宫尊严和高贵。细而辨之,故宫的三大殿为外朝部分,位南属阳,最南的太阳之位为太和殿,为举行大朝之所,规格最高,形制最崇。最北少阳之位为保和殿,是举行殿试和宴会之所。两殿之间为阴阳之和的中阳之位,布置了皇帝临朝前后休息的中和殿。三大殿均冠有“和”字,既体现天地交感、阴阳和谐,又彰显皇权神授、万物有序寓意。在三大殿之北为内廷,属阴,设置三宫,布局与前朝三殿布局相似而尺度略小,南为乾清宫,位置在厥阴之位,为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皇后的起居场所。北面太阴之位布置坤宁宫,乾为天,坤为地,乾清、坤宁象天法地,于是“天地定位”。两宫之间的少阴之位布置交泰殿,意指天地交泰,阴阳和平。三座宫殿的的命名均源自《周易》中乾卦、坤卦、泰卦的卦名卦义。由此可见古人通过建筑所表达的天地人之关系。(图3

 3  由故宫建福宫眺望三大殿

除了紫宫、北极星极为重要之外,北斗星也是非常重要的星座。它是在紫宫北面的玄武七宿中为首的星座,其他六颗星座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北斗星历来被中国人所看重,民间有“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之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意思是说天帝坐在由北斗组成的马车上巡行四方,行一周就是一年,并由此区分出一年中的阴阳两个半年,分判出四季和五个时节,节气和太阳的行度也由此可以确定。古人正是利用观测北斗星的方位来确定农时历法,用北斗斗杓厘定节候,因此北斗成为了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要依北斗指向而行,北斗成为天地万物生长的源头,即是说,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泰否皆由北斗七星所决定:“北斗七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以至“七”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数字,“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其中“七”被赋予了繁盛之意,特别被用来比喻人丁兴旺,繁衍不息的企望。民间有专门奉祀北斗星君的庙宇称北斗星君庙。因北斗专掌生存,又称为“延寿司”。

据专家研究,故宫午门东西两侧的四座攒尖方亭的宝顶,与中和殿、交泰殿、钦安殿屋顶上的宝顶及宝瓶的连线组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从而取得天上北斗的象征寓意。位于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专门用来供奉主管北方七宿的大神玄武上帝(俗称真武大帝)的,殿中供有玄武大帝的鎏金铜像,右侧有黑脸水神像,手执七星皂旗,专门用来保护故宫建筑免遭火灾。(图4)在钦安殿内外设有斗坛,用于参拜北斗七星。(图5)在钦安殿外立有一杆30米高的七星纛旗,旗杆的石作上刻有精美的云海纹饰。(图6)据记载,故宫内还有很多与北斗有关的制度安排,如早前在钦安殿两侧设立的东西七所就是根据北斗崇拜而规划设计的

 4  故宫钦安殿内景

 5(左)  故宫钦安殿外诸葛拜斗石

 6(右)  故宫钦安殿七星纛旗石座


 二 

守护紫禁城的四神庙
 
在紫禁城的周边布置有风、雨、云、雷四座神庙,它们也是对应古代天象来进行布局的,构成了故宫宇宙图式的整体文化空间,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和风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人们靠天吃饭,五谷丰登要靠风调雨顺。盼望老天恩赐好年景、好收成、好生活,是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愿望,对各种自然神的祈求便成为全社会的重要活动。古代帝王举国家之力,在修筑水利设施的同时,建造祭坛庙宇,祈求天地护佑、社稷长久。祭天诸神如天帝、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之神;地上诸神如皇地祇、社稷、先农、岳、镇、海、渎、城隍、土地、八蜡等。中国古代信奉万物有灵的观念,除天地日月、山川河海,民间小至五谷牛马、沟路仓灶,都有神灵司之于冥冥之中,民间的祭祀建筑遍布城乡每个角落。承载这些祭祀活动的建筑和空间逐渐演变为彰显政治教化的工具,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图7

 7  紫禁城周边庙宇布置(清皇城图)

祈雨的传统在中国极为悠久,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作物的丰欠与一年中雨水的充盈与否有极大的关系,故而祈雨活动十分重要而频繁,特称为雩。被祈奉的雨神又称雨师,亦称萍翳、玄冥等。《周礼》中就有:“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古人由天象观测发现,“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于是将二十八宿中位于西北方的七宿之一的毕星称为雨师,主宰着雨水的聚盈与播洒。东汉的蔡邕说:“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此外,也有将雨神拟人化的、人格化的。《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玄冥即雨师。晋代《搜神记》中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也有人更以神鸟为雨师,称“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由于雨师遍雨天下,其德散大,万物赖其滋润,故自古“王者祀以报功”。

雨师的奉祀在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雨师,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传统。雨师之塑像常作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雨师陈天君,十一月二十日为雨师之神诞日。唐宋以后,雨师的祈拜逐渐为龙王祈拜所取代,因此,现在专门奉祀雨师的祭典已不多见。只是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上还设置有雨师的神位,随众神受拜。

清顺治、康熙两朝祈雨,采用的是日月星辰与风雨雷云合祭方式,皇帝在南郊天坛圜丘祭天,同时也祭祀风雨雷云诸天神,所谓配飨圜丘,并未有单独祭祀诸天神的规制和建筑,月亮神及风伯、雨师、雷师、云师等气象之神的牌位存放在天坛的皇穹宇右前方的西配殿,东配殿内则存放日神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二十八星宿等天象之神的牌位。其后曾在先农坛南建天神坛位,专祀风雨雷云。由于没有专门祭祀的庙宇,康熙时期曾临时选用过北长街北口路东的福佑寺作为祭祀场所,因而人们也称福佑寺为雨神庙。该寺原为明代的秉笔书房,清初曾是康熙皇帝的读书处,康熙幼年患天花的时候曾在这里养病。雍正元年(1723)这里曾作为宝亲王弘历的府邸,乾隆元年(1736)改建成喇嘛庙。毛泽东青年时代来京时曾栖身于福佑寺,解放后该寺辟为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福佑寺垣门西向,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照壁、东西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等。为什么选用福佑寺作为临时祈雨的场所?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因为康雍二帝曾在此处生活过,对其较为熟悉;另一方面因其方位在紫禁城的西北方,正对毕宿的星区,符合祈祀雨神的天象条件。然而,福佑寺的规制毕竟与祈雨宫观的建制有出入,难以满足皇室祭祀的要求,与泱泱大国的风范也不匹配,于是,新建祈雨宫庙自然提到议事日程。

雍正元年,皇帝颁旨,在紫禁城西北方毕宿的位置,即西苑内丰泽园北建时应宫,用以皇帝祈雨之需。该地段原是明代蚕池旧址,新建成的时应宫分为前殿、正殿、后殿三进,建筑宏丽,气势不凡。前殿悬挂有雍正御笔题写的匾额“瑞泽霑和”。殿内祀四海、四渎、诸龙神像,殿东西两侧分侍钟鼓楼。前殿之后为正殿,内祀顺天佑畿时应龙神之像,后殿祀八方龙王神像。时应宫建好后,从雍正至光绪,每朝皇帝遇到干旱就到时应宫祈雨。当年,时应宫内有《御制时应宫记》,记载了雍正建造时应宫的目的和过程,解放初期时应宫尚完整,后因改扩建中南海建筑而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与祭祀雨神相比,设立专庙供奉风、云、雷神则是十分少见。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紫禁城自喻天上紫微宫,位居中天,自应有天神四维护卫,雨、风、云、雷四神妙合天象,正体现天人合一、皇权神授的思想;另一方面,祭祀雨、风、云、雷的活动由来已久,不但承载趋利避害功能,还寄托了民间惩恶扬善的愿望,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因而建庙祭雨、风、云、雷神可以彰显皇帝的德政。

雍正六年(1728),礼臣进言:“周礼燎祀飌师,郑康成注风师为箕星,即虞书六宗之一。马端临谓,周制立春丑日,祭风师国城东北,盖东北箕星之次,丑亦应箕位。汉刘歆等议立风伯庙于东郊。东汉县邑,常以丙戌日祀之戌地。唐制就箕星位为坛,宋仍之。今卜地景山东,適当箕位,建庙为宜。岁以立春后丑日祭。”雍正允建风神庙,规制仿中南海的时应宫,锡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第二年,雍正又以云师、雷师尚阙专祀为由,拟增建云神庙与雷神庙:“虞书六宗,汉儒释为乾坤六子,震雷、巽风,并列禋祀。易言雷动风散,功实相等。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周礼以云物辨年岁,是云与雷皆运行造化者也。并官建庙奉祀。”礼官随之向雍正呈交了建造云、雷二庙的报告,称“唐天宝五载,增祀雷师,位雨师次,岁以立夏后申日致祭,宋、元因之。明集礼,次风师以云师,郡、县建雷雨、风云二坛,秋分后三日合祭。今拟西方建雷师庙,祭以立夏后申日。东方建云师庙,祭以秋分后三日”。皇帝允建,并锡号云师曰“顺时普应”,庙曰“凝和”;雷师曰“资生发育”,庙曰“昭显”;并以时应宫龙神为雨师,合祀之。

宣仁庙位于紫禁城的东北侧,即今日东城北池子大街北口2号、4号,其位置对应于天廷上箕宿的位置,与时应宫的毕宿成拱卫之势,正合古语中箕风毕雨的说法,比喻皇帝体恤民情、施行德政。宣仁庙的规制也是仿中南海时应宫(后祀龙神代雨神),但由于时应宫已不存,仿造的程度如何已无从得知,只知嘉庆九年(1804)宣仁庙曾重修过,庙门坐东朝西,形式为山字形跌落式随墙门,院内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及后殿。山门前有一字形琉璃砖大影壁,十分精致,庙内现有清世宗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图8

 8 宣仁庙平面图

宣仁庙祭奠的是风神,其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祈求神灵保佑不使国家遭受风灾。古代风神又名风伯、风师、飞廉、箕伯等,风神崇拜的历史也很早,《周礼·大宗伯》篇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中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即人马座的γ、δ、ε、η四星。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唐宋以后,风神逐渐人格化,风伯曾被称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供奉,但总的来说,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风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秦汉时代,对风伯的奉祀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代将风伯奉祀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的,其形象为一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即扇子),称风伯方天君,其职责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在民间,人们还赋予了风神整肃纲常、纯化风俗的形象,传说黄帝梦见大风吹去了天下的尘垢,又梦见有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于是依梦中所示去寻找,后在海隅找到风后,在大泽找到力牧。黄帝任用风后为相(风后是黄帝之三公,风是号令,也是执政者之意,而垢去土就是后),力牧为将,常先、大鸿(鬼臾区)为大臣,治理人民,顺天地之纪行事。张衡在《思玄赋》中说:“属箕伯以函风兮,澄淟涊而为清。”《风俗通》曰:“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人们相信如果世间无道,世风污浊,风神必会现身,救人民于水火,荡清污秽与腐败,还人民一个清清世界,朗朗乾坤,这种信仰使人们的内心获得一种平衡,而不至于因无助而绝望。风伯神诞之日被定在农历十月初五,民间常以狗祭风神。

雨神、风伯已分别建造了专门祭祀的庙宇,唯雷师、云师尚缺专祠,雍正七年(1729),皇帝动议在紫禁城东西两侧仿时应宫、宣仁庙规制再建云神庙和雷师庙,清雍正八年(1730),在北池子建凝和庙,祀云神;在北长街建昭显庙,祀雷神。

凝和庙坐落北京东城北池子大街46号,街门坐东朝西,民国时,该庙即改成学校,庙内有雍正皇帝亲题的“兴泽昭彩”匾额。云神在古代典籍记载中,又称云师、丰隆、云中君、屏翳。屈原的“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即为祭祀云神之作。云乃由气而生,“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可见天之云师,作布云施雨之用。

云神庙的庙址与风神庙同在紫禁城的西侧,并为一组,似与传说中风云二神过从甚密有关,“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谓同类相应。“风伯吹炉,云师链冶”,寓意合作无间;成语中风起云涌、风流云散、风云际会都寓意了二者的密切关系。此外,云有祥瑞之象,能够征兆人间的盛衰祸福,古代文献中记载,黄帝受命为天子,有祥云之吉瑞,故百官名皆以云命名,春官称为青云,夏官称为缙云,秋官称为白云,冬官称为黑云,中官称为黄云。并设置左右大监,监视万国,万国宁和。故祭祀云神也表达了皇帝奉天承运,冀希风调雨顺的愿望。

中国古代建筑为木结构体系,宫殿的避雷防火一直就是重中之重的要务,据记载,明代紫禁城曾遭十四次雷击,而雍正年间,雷击又频发于内城,皇帝遂下诏在皇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与礼部有关官员经分析勘察,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方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拟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清雍正十四年(1737)在北长街建雷神庙,名昭显庙,祭祀雷。现庙内仅存一座大殿,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称“雷公”或“雷师”,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雷神信仰起源更早,传说中雷神居于雷泽中,雷神形象为半人半兽,“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东汉时期雷神形象有了变化:“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

民间自先秦两汉起即开始有祭拜雷神的活动,并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职能。《史记》中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王充《论衡》中称“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凈,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民间自古流传许多雷神故事,尤以唐宋为甚,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从天而降,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平素所说“让雷霹死”“让天打五雷轰”,可谓最大的毒誓了。

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在道教神系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于是雷神的职能不仅在于催云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道教宫观中的雷公神像多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民间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雷公神诞之日。(图9

 9 永乐宫壁画中的雷神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世间万物乃由气所生,风、云、雷、雨亦然,气动而生风,风聚而成云,云集而育雷,雷鸣而雨降。故风云雷雨四者中,风气为先,汉语中相关词语的字序排列亦为风云、风雷、风雨、云雨、雷雨等,而鲜有倒序的说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和谐有序的特点。在今日看来,风、雨、云、雷实际上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自然现象,但在古代,人们却难解其中奥秘,而把它们归为不同的神灵,赋予了不同神职和形象。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种种寓意,寄托了种种愿望。

通过解析风、云、雷、雨诸神庙的文化内涵,追溯其渊源和流变,我们也不难发现,看似扑朔迷离的建筑布局其实并不神秘,比如古人观测天象,见毕星形同毕网,即古人田猎用的长柄网,类似我们幼年抓捕蜻蜓的长柄网,于是取其形似,称这组星座为毕宿,而神雨恰如毕网一样,恩泽天下,疏而不漏,故而便成了人们所认同的雨神住所。古人观青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即人马座四星,形同簸箕,遂称其为箕宿,而箕者簸扬运风,箕星自然成了风神的住所,看似不可思议的建筑选址及与天象的对应关系实际上源自十分朴素的审美认识,然而,也正是这种朴素的认知赋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特有的魅力。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布局承载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时空观、宇宙观,不仅具有信息传达的认知功能,而且具有符号象征审美意义。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建筑一直追求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的理性因素,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自洽、和谐、完美。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中国建筑艺术追求与天地相融,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所谓“天”是客观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所谓“人”则是主体存在的社会、人生及其规律。在中国人看来,这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具有同构同源的特征。建筑将时间意念和空间意念交织在一起,是仿照大宇宙建立起来的小宇宙,在明清时期北京故宫皇城的空间营建中得到充分体现。挖掘和发挥故宫的文化空间及其文化功能,对北京中轴线及历史文化地段进行完整的保护与展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下滑动浏览注释: 

①李昉,等. 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②③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④甘德,石申.甘石星经[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⑤瞿昙悉达.开元占经[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⑥杨文概. 北京故宫乾清宫东西五所原为七所辨证[C]//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⑦诗经[M]. 王秀梅,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⑧三教源流搜神大全[M]. 北京:中华书局,2019.

⑨⑩⑪赵尔巽,等. 清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⑫周礼[M]. 徐正英,常佩雨,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4.

⑬独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⑭⑰楚辞[M]. 林家骊,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⑬⑮⑯王利器. 风俗通义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⑱张介宾. 类经[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⑲周易[M]. 郭彧,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⑳庾信. 刀铭[M]//庾子山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山海[M]. 方韬,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1.

㉒㉓黄晖. 论衡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17.

作者简介:

刘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排版:侯萍

审核王福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100张照片,就是去故宫的全部理由
故宫简记
北京---故宫
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木建筑
雨后故宫,镜面紫禁城~~。 ​ ​​​​
故宫,今年600岁了!美爆了的它,活该火了6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