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袁耀《阿房宫图》

清·袁耀《阿房宫图》


清袁耀《阿房宫图》绢本设色 纵219.8厘米 横6.02厘米 12条屏


清 袁耀 《阿房宫图》绢本设色 纵219.8厘米 横6.02厘米 12条屏

    袁耀《阿房宫图》欣赏:这件作品与他晚年作的那副《阿房宫图》不同,作品描绘的是画家心中所想像的阿房宫胜景,画面奇峰突兀峻峙,宫殿依山而建,层楼叠阁广布于松荫和山水之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全图气势恢弘,笔法工整严谨,刻画精细,青绿重彩渲染,着意华美瑰丽。作品右上角有他自己的替身:“拟阿房宫意。时庚午春月,邗上袁耀”。

    袁耀,字昭道,扬州人,工山水,界面楼台,约在乾隆中,待考,或说,他是袁江之子,亦待考。本图将它作为一座行宫表现,少界面楼台作品中常见的板滞气,加进了山水画的灵秀。明丽,使画面显得活泼而不失庄重,清雅而不失富贵,山、水、树木。水草等自然景观与人工所建亭台楼阁合而为一,互为映衬,显得造化天成,毫不牵强。在第2屏右上角,作者题云:“拟九成宫意”。

    阿房宫[1],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阿房宫遗址位于秦都咸阳上林苑内,距离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公里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认为此宫殿被项羽焚烧,清代画家袁耀也曾绘制过《阿房宫图》。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花费五年时间勘查阿房宫遗迹所在地,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几处小面积的烧过的土块。而阿房宫本身的夯土台路基围墙等的残留显示甚至连这一地基都未完成,考古人员因此推断阿房宫当时并未建成,项羽焚烧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阳宫,因为秦咸阳宫遗址确实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2]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阿房宫、骊山陵是史上各代将其视为暴君的重要话柄之一,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是评价项羽残暴不仁的力证,因此这一考古发现对于还原秦汉历史有显著意义。 

修筑时间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司马迁有两个说法。《史记·表第三》载:“二十八,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

    阿房宫按规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是2年7个月。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征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骊山园。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但当年冬天(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估算面积

    按最近的考古勘察和试掘资料显示,阿房宫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夯土台基的面积是54.1万平方米

    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前殿东西为500步(693米),南北50丈(116.5米),总面积为8.07万平方米,约占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城墙长1200米,宽450 米,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前殿东北处有一座夯土台,发现有台阶的痕迹,柱础下水管道。曾出土“高奴铜石权”、西汉铜器群及铜柱外箍、户枢等文物。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3公里之内。

阿城

    阿房宫基础夯土台基东西北三面建筑有高大的城垣,故又称阿城,其名称的出现不会晚于代。《汉书·东方朔传》载:“举籍阿城以南。”颜师古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城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

考古发现,阿城的北垣长1270米。由于夯土台基的西部和东部为现代村庄覆盖,故西墙和东墙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3公里之内。



清袁耀《阿房宫图》

清袁耀《阿房宫图》


    有关袁耀生平事迹的材料比起袁江来,甚至还要少。袁耀的姓名最早见于乾隆年间成书的《画人补遗》一书,其文字记载仅寥寥数字,而且还是附在袁江小传的条目后面:“……(袁江)有子名曜,山水楼阁尚能守家法。”还将“耀”字误作“曜”字。

    袁江和袁耀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除去《画人补遗》一书中说是父子外,还有“叔侄说”和“兄弟说”。“叔侄说”见于《中国画家人名大词典》(引《清画拾遗》):“袁耀,袁江从子。”“兄弟”说见于秦仲文的《中国绘画学史》和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纲》二书。不过秦仲文在书中说及袁江和袁耀时,口气并不十分肯定:“大约还是兄弟。”“叔侄说”和“兄弟说”出现的时间都很晚,而且根据都不充分,所以笔者以为应当以“父子说”为是。

    光绪初年成书的汪瑁所著之《扬州画苑录》(引《春草堂随笔》)收入袁耀之名:“袁耀,字昭道,江都人。”这与袁耀作品上的落款和印章上的字号、籍贯是一致的。袁耀字“昭道”,取此二字为字号,显然是其父袁江希望他取得与唐朝著名画家李昭道一样的成就,并且以李昭道之父李思训自比。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以“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闻名的画家,被称之为“大、小李将军”。袁江让自己的儿子以“昭道”为字,从这个细节上,也可以看出袁江绘画艺术所景仰、所继承的传统及审美取向。

    目前所见袁耀最早的作品画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最晚的作品是止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琼楼春色图》轴(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其创作时间前后达50年。由此推算,袁耀大约生于康熙后期,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之后。袁耀出生时,袁江的年纪可能已经比较大了,可以算是老年得子。

    和其父袁江一样,袁耀年轻时也在家乡扬州从事绘画活动。雍正年间山西临汾人贺君召在扬州建造自己的私人园林,起名为“贺园”。到了乾隆九年(1744年),贺家又在贺园内增建亭台,建成之后,贺君召邀请扬州各界人士题名,袁耀是被邀请人之一。两年后的乾隆十一年(1746年),贺君召又请袁耀绘贺园亭轩殿阁十二景,与其他人题咏诗词及园中匾联汇之成帙,名为《东园题咏》。以上两则出自《扬州画舫录》中的资料,都有明确的纪年,对于袁耀生活年代的确定极有价值。

    袁江、袁耀的绘画创作

    在清代前期“文人画”大为流行的时候,袁江、袁耀的绘画在画坛上是别具一格的。他们很好地继承了前辈画家(主要是宋、元、明工笔山水楼阁画)的优良传统,并且有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扬州画舫录》中说袁江“初学仇十洲”,仇十洲即明中期“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而仇英又是以画青绿山水为主,董其昌云:“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赵伯鱷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钱舜举是已,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

    袁江早年学仇英的画法,由此可见他主要是继承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传统,这在袁江为其子袁耀所起号“昭道”中,亦可见一斑;宋代赵伯驹、赵伯鱷兄弟的“青绿山水”也属传统画法;仇英则是一位擅长临摹古代绘画的画家。看来,袁江在早年学画的过程中,同样也对前人,包括仇英的作品下过苦功夫。

    袁江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有人推想袁江“中年所得无名氏所临画稿,有可能是宋人名迹”。从袁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范宽、郭熙、李成、李唐、萧照、马远、夏圭、阎次平等宋代山水画家的画法都有所吸收和采纳,在经营位置(构图)方面又吸取了不少元、明以来山水画的长处。

    袁江山水画中的楼台殿阁,更是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楼阁画也称做“屋木”,在绘制建筑物时需要用界尺来划线,“界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画科之一,元朝陶宗仪在《辍耕录》一书中将绘画分为十三科,其中即有“界画楼台”一项。唐以后,历代历朝都有专攻楼阁界画的能手。但宋、元之际,“文人画”得到很大的发展,界画逐渐被视为工匠所为,地位日益低下,“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到了明、清两朝,擅长界画的人已是寥寥无几,作品大都缺乏意境和生气。袁江、袁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元、明以来日益走下坡路的界画,重新振兴起来。

    袁江在学习古代传统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向略早于自己或与自己同时代的画家们学习。在康熙、雍正、乾隆这段时间里,有一批以工笔重彩见称、擅长青绿山水画的扬州画家,在画坛上也相当活跃,比如李寅、萧晨及颜峰、颜岳兄弟等。这几个画家的画风都比较工整细致,与“文人画”风格迥然不同。尤其是李寅,擅长界画,山水画学唐、宋人风格,虽然没有明文记载说袁江曾经向李寅学过画,但是,对比李寅和袁江、袁耀的作品,他们之间在艺术上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李寅、萧晨、颜峄、颜岳等画家的画风对袁江、袁耀绘画风格的形成,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袁江、袁耀正是在向前代和同时代画家学习的基础上,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山水楼阁界画,并且使传统的界画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清朝画坛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流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袁江《梁园飞雪图》
【小二画唠】《阿房宫图》
《山水楼阁图》清代画家袁江山水画袁江字文涛,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清代著名画家-袁耀绘画作品选
界畫两大家——袁江、袁耀【10P】
经典| 清代扬州绘画风格变迁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