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姹紫嫣红梦犹残——《大师版牡丹亭》观感

姹紫嫣红梦犹残 ——《大师版牡丹亭》观感


20141213-14/天桥剧场

姹紫嫣红梦犹残
——《大师版牡丹亭》观感
元味

【一】演出前

2012年北大昆曲雅集以来,昆曲老艺术家们集体亮相渐成新常态。此番大师版《牡丹亭》尤甚,有近三十年没正式登台的沈世华老师,廿五年没再公演的华岳版《惊梦》,有十五年没彩唱的张继青老师,有近年来甚少露面的王奉梅老师,有为这次演出甚至重新学戏的侯少奎老师……这些都是难得的看点,却也是难点。艺术造诣上的“大师”年纪上已是年逾古稀,12月下旬的北京,寒风料峭,气候干燥,老师们的身子和嗓子是否会受到影响?多年没有登台、合作,在艺术生涯的晚年再度登台,老师们会不会有额外的压力?具是成名已久的名家,艺术特色上各有胜长,对昆曲艺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音乐配合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如此组合成一台戏,能在注重整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展示每一位大家的艺术魅力吗?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上午走台,第一个亮相的“杜丽娘”,沈世华老师——就因为感冒出声暗哑,只能念白而无法开唱,负责总体艺术指导的蔡正仁老师关切地询问沈老师晚上的演出能否可行,沈老师只轻吐两字“坚持”。台上的艺术家你方唱罢我登台,乐池里的乐师们也随之不断走马换将。这次演出以北昆为音乐班底,再与每个艺术家带来的鼓师、笛师合作,因此在音乐的磨合上也相当具有挑战性,从开场音乐开始,几乎每一折都少不了有乐队老师们一番研究商榷。走台结束,北昆的老师还将花神们留下来,根据之前蔡老师提的意见,加紧排练,争取晚上有更佳的表现。

上午的走台显然给沈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下午的化妆间里,看到沈老师正皱着眉头服用治疗感冒的口服液,神色间明显带着担心。事后得知,老师直至登台都是身体发虚,所以后来她的学生还用双一寸半高的鞋替换了原本三寸高的绣花鞋。

直到演出大幕拉开,这份心仍然悬着。


【二】上本

【闺塾】







来自苏昆的陆永昌老师扮演陈最良,北昆的闺门旦魏春荣此次演起了小春香,而出身在上海,学艺、成名在浙昆,后来又在北昆工作过的沈世华老师担纲杜丽娘,这个组合可谓空前绝后了。也许是我内心的担心加重了观感,也许是老师感冒身体发虚所致,觉得老师开场的行腔吐字有拘谨不自信之感。好在第一次请别人上彩的老师妆容极美,仪态优雅,让人印象更深的,似乎还是第一次在当下的舞台上亲眼见到如此安静内敛、恬淡温润的杜丽娘,犹如画中女子一般。这里杜丽娘的戏份不多,主要依靠仪态和演员自身固有的内在气质,如水墨画一般,神韵有了,人物就立住了,而且立得超凡脱俗,立在了超越舞台具象的观者内心世界里。


【游园】






《游园》是昆曲旦角的入门戏。词曲和表演皆美,极有代表性。或因此,几为昆剧剧目里被传习最多、对外影响最大的一折了。也往往被包装成昆曲“优雅、精致”的代表,表演者亦多往这方面着力,久而久之,似乎让人产生了固定的模式,所以之前对于《牡丹亭》里具有代表性的几折,倒是对此折最为乏感。

但不曾料, 此番听《游园》竟不自禁让人潸然泪下。“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耳侧宛然是少女在轻轻吟唱,甜润婉转,娇柔内敛。及“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连看到镜中的自己都羞涩不已的娇羞模样,端的是“沉鱼落雁鸟惊喧,闭月羞花花愁颤”,人间哪有此等人物?美到极致,也就短暂脆弱到极致,刹那间那些匆匆过往的美好在心头凝结,曾以为的永恒实则都是一个个霎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再重复?真正是体味到《集贤宾》中所唱:“心坎里别是一番疼痛”!耳旁的吟唱越是动听,眼前的身姿越是娇美,心中的疼痛越甚。

明媚春光中,随着主仆二人园中穿行,杜丽娘是如此多情善感,初次踏入花园,既赞美景致动人,却伤怀良辰难久,又担忧自己春容短暂。赏牡丹娇艳,旋即感叹“他春归怎占的先”。看到的是春景,实则是杜丽娘内心心绪的外化,千回百转,如幻如真,每每转折处极细微,却总又直入人心。考验的是演员的心意合一、形意合一、境意合一。如此一个杜丽娘,其后才会教人真的相信可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才会“落花惊梦,一梦而亡”。

原来,《游园》一折才是《牡丹亭》的戏核也,可见汤显祖写下本剧之初衷,亦可见以《牡丹亭》命名的初衷,更是杜丽娘人物塑造的核心一折,为全剧的张开埋下了关键的伏笔。人人会唱,才是最难。如若将来回忆往昔美好,说起本场演出给我最深印象的,肯定是沈世华老师的这出《游园》了。


【惊梦】






《惊梦》一折由上昆昆大班的华文漪老师和岳美缇老师担纲。如果说沈世华老师演绎的是偏向精神境界的杜丽娘的“脱俗出尘”的一面,那么华文漪老师的杜丽娘则更多体现出其身为现实世界中太守掌珠,大家闺秀的娇贵气韵。

很多人说“华岳组合”是一个传奇,走台时,她们俩就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这个“传奇”不仅在于做了一辈子的搭档,而是她们总能将昆曲生旦对子戏的魅力呈现得淋漓尽致。“你情中,我意中”,有时一个眼神即胜过千言万语,伟大的艺术家仿佛就是水平高超的悬丝傀儡大师,操纵着观者脑海里的想象思维,撩拨动观者心底里的最柔软处。尽管老师们都上了年岁,音色也不复少年时的明澈,但生、旦之间的情愫关系,其浓淡分寸、明暗程度,却总是恰当妙处,此刻的她俩又仿佛成了巧夺天工的画师,在舞台上,更是在人们的心头尖儿,描绘下杜丽娘与柳梦梅初相逢时斑斓美妙的情感画卷。

但见两人长袖相触,点到即止又全在意境之中,极为写意,也堪为昆曲表演的一个经典注脚。“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唱罢,生旦下场,一个欲拒还迎,一个欲进先退,动静进退之间,一场“春梦”竟可以含蓄、优雅至斯!

【寻梦】




本折饰演杜丽娘的梁谷音老师同样是来自上昆的昆大班。梁老师也是出了名的“戏痴”。梁老师说过,饰演杜丽娘是每一个昆曲旦角演员心中的向往。所以,应工六旦的梁老师不乏出演杜丽娘的经历,是圆梦亦是挑战。同时,老师也是同辈艺术家中艺术青春保持得最好的之一,也是这次主演艺术家中上下本都演出的唯一一位。

当晚的《寻梦》以“小寻梦”为主,在《懒画眉》、《忒忒令》、《嘉庆子》和《江儿水》之间加《尹令》、《豆叶黄》,最后以“少不得楼上花枝照独眠”结束。受时间长度局限,《豆叶黄》后直接以念白引出大梅树,情绪转换必然加快。如果唱的更多,《寻梦》的层次感会更丰富细腻。

【写真】




《写真》由浙昆名家王奉梅老师担纲主演。据说,当年为换场时间紧迫的考量,所以《写真》一折杜丽娘是从下场门上台,现在单独作为折子戏演出也就因循了旧规,这也是整晚《牡丹亭》演出中的特例。

这里的杜丽娘上场时怀抱柳枝,满腹思念,边走边吟,如画中人物一般款款而来。及看到镜中容颜,感叹“奈何一瘦至此”,遂唱《普天乐》。接着是《写真》中最出名的曲牌,《雁过声》和《倾杯序》。此处边画边唱,唱作要求甚高,因为专注描摹,并有所寄托,此刻杜丽娘的情绪也由思念和伤怀逐渐被期待所取代,气氛稍稍活跃了起来,那个少女暂时走出了内心的世界,回来现实生活中了,或者说是把内心世界投在了笔尖,让她暂时得以忘我。

因对艺术质量的严格要求,退休多年的王老师轻易不肯登台,也因此多年未能在舞台上再见她。此次亦是克服了去年刚动过喉部手术的困难参与演出,但曲唱低音部仍明显带有颤音,给观者留下了期待和念想。老师的妆容也似有可议之处。尽管如此,王奉梅老师的杜丽娘在此次演出中仍然特色鲜明,舞台上的她,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傅抱石先生笔下著名的“独立怆然”的《湘夫人》。此刻的杜丽娘,内心清波荡漾,外在却隐忍克制端庄沉静,而观者从远处看来,又分明是裹挟着难以排解的孤独和愁思。“径曲梦回人杳,闺深珮冷魂销。”是何等的寂寞,隐隐有《湘夫人》里“烟波浩渺寂寞大悲”之意境。本折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深”的关键一折,为其后的《离魂》完成了心理铺垫。这等杜丽娘,在当今昆曲舞台上,恐非王老师莫属了。

【道觋】



主演:昆剧丑行名家,来自上昆昆大班的刘异龙老师。此折甚短,既起到点出人物的作用,又有调和观赏节奏的功用。刘老师的石道姑一口川白有滋有味,很强的念白功夫背后,一个身披道袍而内里温暖的真性情的出家人形象活灵活现跃入观者眼帘。


【离魂】






本次演出为上、下两本,分两个晚上演完。此折为上本的大轴,由素有“张三梦”美誉的来自省昆的张继青老师饰演杜丽娘,扮演杜母和春香的分别是来自省昆的老旦名家王维艰老师和花旦名家徐华老师,乃当年的原班人马“重现江湖”,实在难得。

说起《离魂》必离不开《集贤宾》。这也是我平时经常拿来单曲循环的“保留曲目”,每听此曲必令人静。一如张老师自己所说,这一折的关键也就在于“安静”。事实的确如此,这里的杜丽娘如此内敛、如此感性,因此张老师不是在着力表演人物,而是用了如泣如诉、犹如“闷哭”一般的手法传递杜丽娘心底深处绵绵不绝的哀伤。低吟呜咽,直把听者心纠。

这份火候却是需要演员人生历练的积淀。张老师自己都说年纪越大,越能体会个中况味,也愈发的喜爱这支曲子。与二十年的唱片相比,此番演出中的“海天悠悠”,明显更多了些许沧桑内蕴。心中情重,字字入心,声声动情,张弛有度。此折作为上本的压台戏,再恰当不过。

说到《集贤宾》,还有一段插话。几年前,梁谷音老师就把这一出并非其家门的戏放入她最重要的舞台生涯纪念专场中,当时她就说,自从听过张师姐的这曲《集贤宾》就被深深打动,自此埋下了要学要演这折戏的念想,于是在最重要的个人专场中遂了心愿。此戏魅力足见一斑。


【三】下本

【魂游】





下本将原先在《幽媾》之前的《魂游》前置作为开场。并由上本出演《寻梦》的梁谷音老师担纲。

梁老师在本折中充分展示出其不老的舞台青春魅力,魂步、圆场、卧鱼,这些考验身体的硬功夫看上去也丝毫不逊于青年后辈,更不论对表演艺术的拿捏了。窃以为就整体效果而言,此折要略胜寻梦。


【冥判】




本折最大看点显然就是来自北昆的昆剧武生名家侯少奎老师以76岁的高龄新学《冥判》,成就一段梨园佳话。

据说侯老师是跟北昆前辈名家马玉珍先生的弟子学的戏。从《点绛唇》开始,有唱《天下乐》、《那咤令》(很好听,有没有!)、《鹊踏枝》、《寄生草》,至《赚尾》(部分)后结束。相较上昆的《花判》,前无胡判官“判案”后略判官与花神对唱的《后庭花滚》,用时比较节约,倒也流畅。

侯爷的判官重在体现其人情味而不是威仪感,观之亲切;其嗓子一如既往的通透漂亮,闻之舒坦。自2012年昆曲雅集以来,侯老师和梁老师已经多次合作,带给大家太多难忘,希望老师们永远身体健康。


【拾画】




本折柳梦梅由省昆名家石小梅老师担纲。石老师的表演是出了名的“冷”,如果用一幅画来形容,就是白描,品之又如初春的山泉,初尝清冷回味甘冽,是为一大特色。

相较其他名家,石老师相对年轻,体力精力保持的也更好,或因此,夹在前后其他折子中间,局部听起来略显着力,而隔天在苏州和王芳老师搭档演出“芳梅版”《牡丹亭》,相对就更温润一些。有意思的是石老师的“冷”紧接着汪老师的“暖”,相映成趣,却又前后相继,这恐怕也只有这样的场合才得以遇见了。

《拾画》、《叫画》都是《牡丹亭》中的名作佳篇,很多大家演来各有特点。听石老师的版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听到《锦缠道》,“水阁摧残,画船抛躲,冷秋千尚挂下羣拖”。此意境与上本《写真》里看到的一脉相承。与上本的《游园》一样,此处亦堪称下本的曲眼了。


【叫画】




《叫画》由浙昆名家汪世瑜老师出演。如今舞台所见的完整版的两“画”,据说最早就是汪老师于八十年代初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工后公演的。至今已经整整三十余年。周传瑛老师当年传戏时指出表演这折戏有个三字经窍槛:雅、静、甜。这“雅”又包括文雅、风雅和俊雅。“甜”则是这个小生要招人喜欢。如是,这个柳梦梅风雅而不风流,举手投足发乎其真情而不轻浮。要求扮演柳梦梅的演员的唱、做、扮相、气质俱佳才行。

尽管因为年事渐高,青春仪表难复,但作为周传瑛老师的高足,汪老师的身段可谓整本《牡丹亭》的一个重要看点。从看画到认画、猜画、亲画、叫画,小生载歌载舞、动作繁复却自然流畅、仪态优美,柳梦梅对杜丽娘的爱慕令人信服。如果石老师的是白描,那么汪老师就是工笔了。其身段细腻之美,当下的昆曲舞台上恐无人出其右也。

【忆女】


主演:北昆老旦名家王小瑞老师。剧目设置与上本的【道觋】相呼应,也由此再引出其后杜丽娘的再度出场。


【幽媾】






本折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分别由上昆昆大班的张洵澎老师和蔡正仁老师饰演,师承自乃师言慧珠先生和俞振飞先生的“俞言版”。此版是将原著的《幽媾》和《冥誓》合并,并让二人一开始就因画而相认(这样观者就不会产生柳梦梅恋上陌生女子的想法)。所以说起来,也是一个“新戏”。这折戏,惯常的演出几乎就是交待一下人人都知道结局的剧情,因此在本次演出之前,跟《游园》一样,在我固有的印象里都是归于乏感之类。却不曾想,当晚蔡老师和澎阿姨两位的表演竟出乎意料的让人看入了迷,这不仅在于两人的配合默契,或更在于老师们当晚格外用情,而其表演特色一定程度上又恰好契合当晚演出的需要。

熟悉张老师的朋友们都知道,张老师的表演风格比较外化和“奔放”,往往会挑战人们心目中固有的内敛含蓄的闺门旦形象。思想起来,当晚的恰到好处,或有如下原因:一是张老师自身就是与杜丽娘一样,“一生爱好是天然”,必生追求完美(甚至让人幻觉张老师对美的追求都胜过了昆曲)。这点,恐怕也可以拿来解释有的朋友的疑惑,为何同样的动作,别人演就接受不了,张老师却往往是例外。二是张老师自己说过,演好这个杜丽娘的关键词是“纯”。因此,在这个版本里,观众看到的也可以说并非一个具象的杜丽娘——此刻的她本来就是魂魄嘛,而是杜丽娘内心情感炙热温度的写意外化。三是当晚的演出顺序里,之前的《拾画》、《叫画》两个独角戏都是文戏,而其后的《婚走》已是结局,这里如果继续内敛克制,整个下本演出就会显得温。从当晚整体演出效果而言,恰是通过此折把观众的情绪和剧场气氛都带上了高潮,于是后面的演出未演就已成功一半了。


【婚走】








尽管本折基本上就是交待一个结局,但绝不乏看点。其中最大的看点显然这是此番《牡丹亭》里云集名家数量最多的一折了。前后有五位老师登台。除了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杨春霞老师和蔡正仁老师、扮演石道姑的刘异龙老师,还有扮演陈最良的陆永昌老师和扮演赖头鼋的省昆丑行名家张继蝶。


【四】有思

1.
两个晚上,十四折戏,十八位名家大师,从紧张中拉开大幕,到掌声中热闹收场,每位观者都亲历了一回由盛及衰的全过程。推门踏进冰凉的北京冬夜,颇有“径曲梦回人杳”之感,心中顿时怅然。

一部《牡丹亭》,哪里是为什么追求解放,什么唯美呵,表象背后,分明是在兀自前行绝不停留半步的现实面前,作者对人间美好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挽留并以极自由浪漫的情怀以此抗争肉身的桎梏。好像是程十发先生曾经感叹,人生最终是孤独一个,朋友家人都像是途中过客。但凡成就大事者也多孤独吧。昆曲大师们以古稀之年再演牡丹亭,身形嗓音自然无法与年轻时相提并论,但那份历练蕴积后的人生底蕴却是当年无法企及。这些艺术大家,无论个人事业还是情感,每个人似乎都已写就了属于自己的“牡丹亭”,岁月给人生折上印痕,当他们在艺术人生的暮年,重拾起少年时老师传授的戏文曲谱,低吟浅唱间,或已分不清是杜丽娘、柳梦梅还是自己了。只是那一刻,无论台上还是台下,都获得了与现实世界相抗衡的短暂片刻。

汤显祖相信,只有至情至性才能超越孤独,超越生死,留住美好,求得永恒。即便在此番大师版上下本的《牡丹亭》里,依然能看到那种“寂寞大悲”的基调几乎贯穿始终。即便在《婚走》这样喜庆的折子里,石道姑张罗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婚事时还不忘扔下一句:“我,我还是一个人。”观者哈哈一乐之余,这句话却像泥鳅一样滑进心里去了。因为这份谁也无法摆脱的“冷”,所以温情可贵,因为“孤独”,所以情缘难得。由此,才映衬得这份牡丹情如此娇艳靓丽。而这份温暖,也始终流淌在全剧人物的心里,包括胡判官、石道姑,莫不如是。人生而孤独,却也因人而成就一切美好,这或是牡丹亭在梦之外留给我们的现实慰籍。这或是牡丹的魅力。

2.
但凡经典,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艺术家来呈现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悟。昆剧《牡丹亭》即为当之无愧的伟大的经典。得益于主办方的精心策划,很庆幸此次可以一睹七位“杜丽娘”和四位“柳梦梅”的风采,观赏之前以为众多国宝级艺术家颇有同场竞技的意味,演出结束才发现也许那么多的艺术家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杜丽娘,一个完整的柳梦梅。有的重精神境界,有的重现实世界,有的宛如人物情绪的外化,有的分明只是一段内心的倾诉。甚至,这些艺术家加起来还只是更接近了汤显祖笔下的人物,不仅艺术的探究尚无止境,艺术家们也是谁都无法取代。

无法取代的,还有艺术家们各自的艺术风格。虽说昆曲与京剧不同,不分门派,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艺术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表演场域环境,都会造就不同的艺术特长。即便是同一折戏,不同的艺术家表演起来也是因人而异。有的身段繁复漂亮,有的曲唱细腻委婉,有的气质内敛沉静宜于凝神细品,有的擅撑大场面表演好看……,只要是由人来担纲,就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昆曲表演。如此种种,才有了昆曲舞台上的多姿多彩。这或是昆曲的魅力。

3.
一周后,上昆典藏版《牡丹亭》演出后,梅葆玖先生出人意料的出来致辞,他是为昆曲站台来了。梅先生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京剧不能没有昆曲,我们都不能没有昆曲,希望昆曲和昆曲人代代相传。在这大师版牡丹亭里,仔细盘点不难发现,几乎都是舞台上的这些艺术家们和他们的老师及同行,以传统为基础加以整理并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形成的,到今天成了“经典”和“传统”,《写真》、《离魂》、《拾画》、《叫画》莫不如此。而且这种现象绝不仅仅限于牡丹戏,著名的小全本《玉簪记》等一大批当下昆剧舞台上的“经典”都是我们眼前的这批昆剧艺术家们加工整理出来的。戏以人传,古老如昆曲,其实“变”才是常态,但万变不离其宗,个中分寸拿捏才是决定艺术传承质量的关键。值得省思的是,这些工作大多发生在二、三十年前,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年以来,我们又在何为呢?和当年的大师们同龄的当下的昆曲人们,又在忙什么呢?他们在忙的,再过一代人以后也能成为经典吗?

今年也恰是苏州昆剧院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公演十周年,该版牡丹亭诞生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它敏感的抓住了在完成初步物质积累之后人们对传统文化懵懂好奇的时代机遇,以符合那个时代审美节奏的方式,成功地把昆曲的形式美传播开来,将昆剧的社会声望和普及程度推上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这十年里,昆剧的大制作不绝与舞台,与此相对照的是全国昆曲演员培训班已经停办好几年,更不说和当年的艺术家们那样,那种积极的恢复和整理传统剧目的景象也已不多见,似乎满足对老艺术家们的“经典”依样画葫芦就是最好的传承了。十年后的今天,在深化改革的社会大转型期举办这个以“名家传戏”为主旨的全国昆剧展演,恐怕得认真思考昆剧传承的下一步究竟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可以预见的是,昆剧的普及和推广应该由表及里,从形式美向昆曲本体逐步靠拢,包括它的音乐、穿戴、吐字归韵等;昆曲的传习应从注重表演逐步向包括曲唱在内的全面领域发展,注重向老艺术家“拷贝”的同时也注重结合当代演员自身特点恢复和整理一批有传承价值的老戏。逐步清晰文化传承与市场创作之间的界面,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型,逐步将市场交给市场,并积极扶持和鼓励类似昆曲研习社这样的社会力量,大力拓展昆曲传承的土壤。

姹紫嫣红梦犹残。昆曲人,继续加油。

【五】幕后


正式走台前,陆老师一个人在默戏

乐队老师们在紧张工作

游园的走台

惊梦里的这个下场非常优美即便走台也一样魅力十足





王老师版的杜丽娘 内敛规范

张老师和王老师的离魂走台

作为艺术指导,蔡老师十分敬业

这次蔡师母一路相伴 他俩的感情堪称业界典范

沈老师在演出前服用口服液 显然味道很不好受

沈老师第一次请人上彩 效果着实很好 你看 摄影大哥不务正业了……

13号演出倒计时 一切准备就绪了

老师们在等待领导办法纪念奖章

演出纪念

岳老师当天的扮相极好

两位老师似乎一直抱着不老的心 

浙昆一角

领取纪念奖章合影

下本梁老师走台

北昆的年轻人

侯爷登场

看走台似乎更能令略到汪老师的魅力



蔡老师张老师这次状态也非常好

走台时 张老师就十分兴奋了~





婚走 走台

老艺术家探班

济济一堂的剧场观众 气氛热烈

曲尽人散一边演员老师在忙着合影留念 一边已经开始拆台




大合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
撩人春色是今年
五音不全的王祖贤,隐退7年后复出却靠歌喉惊艳四座!
佳剧共赏|坂东玉三郎演出《游园惊梦》
临川四梦,昆曲之美亦似梦
传承 | 孔爱萍:“颠覆”的杜丽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