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授之以渔自主学习——“引读阅读法”浅谈
授之以渔自主学习
  ——“引读阅读法”浅谈
  
  【摘要】“引读法”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和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目标,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实现从教到不需教的转化,实现“授之以渔”,自主学习的目的。其前提是相信学生,关键在于“善引”。
  【关键词】扶读法提示法读议法反三法揭疑法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形成。阅读教学的探讨研究是语文学科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教学结构科学化、效率最优化的重要课题。
  “引读阅读法”(以下简称为“引读法”),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讲解课文的教学法相反,它根据面向未来的需要及教育新理念和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阅读训练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练习阅读的技能,逐步养成独立看书作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实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以达到“授之以渔”、自主学习的目的。
  “引读法”的要义有二:一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二是交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广泛而熟练地阅读。具体说:“引读法”就是要在教师启发诱导下,通过一篇课文的阅读,能够独立阅读一类文章;通过一套教材中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内的阅读训练,能在课外熟练地运用工具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文艺作品和通俗的期刊杂志,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引读法”的前提是相信学生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因,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但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懂得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为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道理,从而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现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细细想来,这话颇有道理。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的教师就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四方学生,趋之若骛,小小村校,人满为患。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求得之的潜能,即使是基础差,能力低的学生也会有其可导性的一面,只要教师启发得当,迟早也会闪出一星智慧的火花。教师如果离开了相信学生这个立足点,教学中就会感到学生不顺心、不放心、不称心,也就不能放手去引导学生独立阅读。
  相信学生,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落实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读写规律和养成读写习惯上。因此,教师要真正起主导作用,就不能像魔术师用奇幻的表演吸引观众,而要像导游引导游客自己品尝山水一样,引导学生自己到知识宝山上去探求宝藏。
  “引读法”要求教师要放开手,但又不能完全撒手。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是刚从小学老师的怀中跳出来,受到知识、能力和经验的限制,还属于起步阶段,如幼儿学步,还需教师扶其肩,携其腕。当然,“扶”和“放”是辨证统一的:要放,必先扶;扶又不可忘记放;扶也是为了放。在引读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又要通过必要的讲解,给学生的阅读以适当的扶持。
  “引”不是排斥讲。讲,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讲是为了引,讲本身也是一种“引”。关键要解决如何看待讲,讲什么,讲多少和怎样讲的问题。教师的讲要有针对性,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要讲在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要讲在学生经自己的大脑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时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讲要有指导性,要对典型课文进行重点解剖,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教师的讲要有启发性,努力做到引而不发,寻而弗牵,给学生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讲,就能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又随时注意减少和克服学生的依赖性,可以达到让学生自己更好的阅读的要求。这样的讲,完全是以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又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因而它是必要的、恰当的。
  二、“引读法”的关键在于“善引”
  相信学生能读是一方面,帮助学生善读是又一个方面。而学生的善读则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的善引,应当是学生善读的一个重要条件。
  善引,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善,就是要观颜察色,以敏锐的目光,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一姿一容,发现学生学习上的自奋其力,自求得之的积极因素;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蕴藏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悟性”;善,就是要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和追求感;善,就是要注意课堂节奏的张弛,把握动静相宜的急缓错落有致的规律,甚至运用课堂节奏的“空白”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善,就是要具备课堂的应变能力,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控制课堂的发展变化;善,就是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开千把锁的钥匙。总之,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以自己的力去推动学生的力,以自己的智开启学生的智。
  三、“引读法”例举
  1、扶读法
  所谓扶读,就是在学生阅读起步之时,教师进行诱导与启发,讲解与示范,为学生独立阅读引路。教师的示范阅读一般用于起始年级,或新带班级,或一种类型的课文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选作示范阅读的课文,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起到示范一篇带动学生阅读一类文章的作用。如示范阅读第一册《论学六则》一课,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示范阅读《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要为学生独立阅读一般科学说明文奠定基础。鲁迅作品、古典名著以及外国作品等,也都可以以篇带类。
  教师示范阅读,不是就文读文,或是仅仅由教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讲一遍,而是要通过示范阅读,解剖“麻雀”,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基本阅读规律上下功夫,达到读“文”通“理”的目的。具体说,示范阅读,要给学生“指路子,授方法,交钥匙。”“指路子”,就是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循文觅路,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而更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授方法”,首要的是把阅读文章的主要方法传授给学生,如提要钩玄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默读、速读、朗读、跳读、浏览等读书方法,以及审题读注、勾画圈点、思考辨析、查阅工具书等方法。“交钥匙”,就是要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拥有分析文章的解剖刀,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能阅读运用自如。在起步阶段可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住。如“析题意,查背景,标节次,读课文,释词义,划段落,杠重点,提问题,拎中心,写心得,作练习”等等。
  “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扶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独行”。所以,在教师示范阅读阶段,既要小心扶持,又要时时不忘放手,要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2、提示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传统经验。但是,如果读而不思,读而不化,“其义”也未必能“自见”。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基础,在阅读过程中,作必要而适当的提示。
  阅读提示,包括读前提示,读中提示和读后提示。读前提示,侧重从内容、形式和语言诸方面,提示阅读重点、阅读要求以及阅读方法;读中提示,主要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作一些启发性提示,有时可以补充某些资料,为学生助读;读后提示,则围绕课文的重点,提示学生作必要的归纳、整理、或对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解题方法作适当的指导。无论哪一个环节的阅读提示,都是为了“助读”,而不是“代读”。提示,要注意针对性,力求从学生阅读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注意启发性,做到引而不发,导而弗牵;要有概括性,文字尽量简约,内容力求精要。要达到以上“三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阅读提示作一番精心设计,每篇课文教学需要作哪些提示,每个提示怎样措辞,先提示什么,后提示什么,都必须周密考虑,仔细推敲。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一年功。”就是这个道理。
  3、读议法
  采取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议论的读议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较大面积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点心得,可以议论,一个问题,也可以议论;师生之间可以议论,座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也可以议论;可以全班议论,也可以三三两两分散议论。总之,读议法形式自由,生动活泼。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乐议,又要引导学生善议。善议,一是要扣课本,议论要紧密围绕教材展开;二是要重结合,边读边议,读议紧密结合;三是要抓重点,议论的内容必须与教学重点一致。当然,在议论中发现“意料之外”的有创见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议论。比如,我用读议法教学《谈骨气》一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说过,议论文用例应当精练,而课文中说明中国人民有骨气,为什么用了三个例子呢?用一个例子不是更精练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听似幼稚,却很有价值。于是,就让学生讨论,不少学生发表了见解。有的说:“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三个问题。文天祥的例子说明‘富贵不能淫’;‘嗟来之食’的例子说明‘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例子说明‘威武不能屈’。”有的说:“用三个例子,更能说明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有骨气的人,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是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这个论点。”这样的议论,就从纵横两个方面更深入地了解了课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4、反三法
  教材无非是例子。只让学生读懂课文,是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的。只有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掌握阅读一类文章的钥匙,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
  举一反三,关键是“举一”,不能满足于简单地举一例,首先要注意“一”的典型性,更要从“一”中引出规律性。一般说,每一单元课文,教师只要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作为“举一”的例子。归纳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要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什么介绍什么,有多少归纳多少。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我只引导学生归纳文中抓住特征、运用数据等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至于说明文的其他知识,让学生在自读本单元其他两篇文章,或在以后阅读其他单元的说明文时,再逐步积累。这样就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
  “反三”,不是单纯的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而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与思维活动。学生在“反三”中要类比、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取舍。因此,“反三”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反三”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与思维的能力。
  5、揭疑法
  学贵有疑。疑,就是问题。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并通过释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和深刻性。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班上不少学生不懂为什么全国上下都一起说谎。我组合学生的疑问提出一个问题:课文里总共写了几个骗子?开始时大家都说两个骗子,后来七嘴八舌,认为老大臣和官员、皇帝和内臣,甚至街上的百姓不都也是骗子吗?只有那个说真话的孩子才没有骗人。少数学生坚持认为骗子和不说真话不一样。至此,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语言,从各种人不说真话的不同心态去理解他们的不同动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真正的骗子只有两个,从中也懂得了童话夸张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揭疑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迫使”他们熟悉课文,使学生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凭空得出结论。这样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得到了训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引读法”的重点在“相机诱导”四个字上。上述引读五法,是阅读教学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决非一套僵化的公式。作为教师,既要有“相机”的能力,又要有“诱导”的艺术,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状况,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因文、因人、因时而定法,择“机”而“诱”之。在此把“引读法”整理成文,只不过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罢了。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12/29268.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三读法”教学
语文教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关注“过程与方法” 提升语文综合学力
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浅谈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的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