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古村落唐模:“全村同在画中居”
唐模村全景。
在热闹喧哗的当下,有一处这样的地方让人心动:几十年如一日的安静从容,仿佛从存在的那天就是这个模样,很多年后依然还是这个模样。
这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落,从这里走出去的晚清翰林许承尧曾这样赞美家乡:“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这里,就是唐模。
“翰林坊”见证儒乡风华
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徽州文化增添了瑰丽多彩的荣光。
“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这一座是指歙县徽州古城内的许国石坊,当地人俗称“八角牌楼”,足见其规模之巨、规格之高;半座便是指唐模的“同胞翰林坊”。 许承宣、许承家是唐模村的同胞兄弟,清代康熙年间兄弟俩相继考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这在当时十分罕见。康熙皇帝为表彰这同胞兄弟而恩准建造“同胞翰林坊”。“同胞翰林坊”坐落在唐模村东头,呈三间三楼四柱式,整座牌坊几乎布满了精美的石雕,其中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暗喻许氏兄弟十年苦读的艰辛。唐模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继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之后,同村的许承尧在清光绪年间也中进士、入翰林,留下了“一村三翰林”的佳话。
在唐模村一条狭小深邃的巷子深处,有一座当地村民称为“翰林府”的徽派建筑,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之一的许承尧旧居。许承尧是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及文物鉴赏家,被誉为“晚清南国诗杰”。许承尧十分重视教育,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时任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后来,许承尧又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端则女校,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
在“同胞翰林坊”前方,是始建于明代、清朝重修的沙堤亭,亭子上下三层、造型独特,里外方圆相通,上下虚实结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相传古时候唐模村有许多人在外为官或经商,逢年过节时衣锦还乡,村人为表示欢迎,往往在这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相当于现在的“红毯”。1991年,安徽发生特大洪水,得到全国支持赈灾。为答谢全国人民的支援,安徽省政府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湖畔,按0.75比例仿沙堤亭建造了“风雨同舟亭”,颂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檀干园”尽显水乡风韵
唐模村不大,村中一条小溪潺潺而过,溪口筑湖建园,沿湖遍植檀花,取名檀干园,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檀干园虽呈典型的皖南水口园林风格,但形似浓缩版的杭州西湖,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等景致,以“玉带桥”连接外湖和内湖。
“檀干园”不仅名称斯文,还有一个至情至孝的感人故事:清代唐模人许以诚在江浙一带拥有36家典当铺,其母想一览西湖风光,但因年事已高无法成行,许以诚便返乡在村口仿建西湖供母亲游玩,颐养天年。“檀干园”由此也被当地人称为“小西湖”“孝子湖”。
“檀干园”湖中筑有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中心建有“镜亭”,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朱熹、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等18位历代名家书法真迹碑刻,俨然一个书法珍品博物馆,从此一事可以窥见,当年徽商经济的繁荣和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有意思的是,檀干园边有一棵400多年的古树,1992年电视剧黄梅戏《天仙配》在此拍摄,这棵古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的美誉,年轻的情侣游客都喜欢把写有双方名字的红丝带挂在枝头,祈愿白头偕老。
唐模村是典型的龙形村布局,以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至今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小桥、流水、人家”恰似一幅清新明丽的村居山水图。
从空中俯瞰,唐模村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既是水口又是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村中近百幢徽派民居夹溪而建,构成“十桥九貌”长达千米的水街,两侧杂货店、百货店、油坊鳞次栉比,杏旗飘扬,河中不时传来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远山近水,风物怡人,一派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特别是水街中央处建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临河一侧设有“美人靠”,供村人来往歇息聊天,恍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著名美学家郭因游览后赞叹:唐模是清新平和中见玄妙。
“七天井”洋溢异域风情
唐模村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素以古树之茂、流水之雅、园林之美、碑刻之精、水街之胜、翰林之誉闻名遐迩,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国家生态文化村、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等称号,并成为国家5A级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在唐模水街边,有一幢外表斑驳的老宅子,这是当地著名徽商汪应川的故居。相传汪应川亦儒亦商,在书法、篆刻和收藏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如今,这里被改建成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汪应川店。走进汪应川店,既有徽派民居常见的天井、美人靠,又有法式马灯、吊灯等装饰,经典的徽派民宿充满浪漫的异域风情。
唐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开始,安徽省旅游集团与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区合作开发的徽州国际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在欧洲以外地区首次引进“法国家庭旅馆”品牌,在唐模建成3个法国家庭旅馆民宿系列店,其中法国家庭旅馆“七天井”店由14栋徽州古民居迁建改造而成,因体量最大的一栋古民居有七个天井而得名。
紧临许承尧故居有一处徽州老作坊,汇集了榨油、做豆腐、纳布鞋、雕砚台、制茶叶等徽州传统手工作坊,成为游客们参观购物的好去处。值得庆幸的是,唐模作为一个乡村旅游景区,虽然也有商业味,但相对同类古村落景区要淡得多,整个村落依然像一页页发黄的历史画卷,游客在这里仍能品味到徽州的风土人情和在城市间难寻的惬意与安宁。
漫步唐模街头,不时可见写生或研学旅行的学生。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唐模结合“家风”“水口”“忠孝”“翰林”等徽文化内容,整合推出“碑刻拓片我最行”“学唱黄梅戏”“徽州版画”“竹编体验”“古村落里制宣纸”“住民宿识古建”“古民居模型拆装”等特色研学主题产品,开展集教育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实景教学、素质拓展等学习体验活动,深受各地中小学生喜爱,每年接待研学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潜口镇党委副书记徐本方告诉记者,近年来,唐模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民宿、研学、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古村夜派对、高端音乐会、法国红酒节、徽州晒秋、徽州年货节、迷你马拉松等主题活动,构建集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研学写生为一体的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唐模村有民宿和农家乐40余家,从业人员300余人,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
■ 本报记者 吴江海/文 本报记者 潘成/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模,不一样的古村落
唐模,徽州的缩影
寻找消失的徽州之五(古香古色古村落一呈坎、唐模)
安徽黄山唐模景区
唐模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饿死情愿”的歙县西乡富庶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