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中期诗人赵蕃

江西诗派殿军

赵蕃,字昌父,号章泉,生于 1143年,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太和初识杨万里

提到赵蕃号章泉的来历,必须从他的曾祖赵暘说起。赵氏家族最早应为杭州人,后由杭州迁到河南汴京,又由汴京迁到郑州,故世居东里。其曾祖赵暘,于宋钦宗绍圣元年(公元 1094)进士,累官直龙图阁,以提点坑冶铸钱行提举江州(今九江)太平观。大约在宋钦宗靖康初年(公元 1126)左右渡江,寄寓玉山智门寺,自此以后便在玉山定居下来。赵蕃的父亲去世后,葬在玉山之章泉。章泉本章氏所居,后赵蕃也索性把家迁到这里,并以章泉为号,章泉的名声便开始大起来了。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有诗云:
兹山自开辟,有此一泓泉。
姓自章而立,名因赵以传。
戴复古的意思是说,这泉本姓章,因赵蕃的缘故而得以传名。
宋代的科举制度非常发达,不少平民子弟靠真才实学考取了科第,如玉山早于赵蕃的另一历史人物汪应辰便是典型。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宋代数量众多的官僚当中,大部分并非来自科举考试,而是来自官员子弟,即所谓的荫补。理论上科举制度与荫补制度是冰炭不融的,然而在宋代它们却相辅相成,和谐共存。所谓荫补就是官员子弟可以依据其父祖辈的官职高低谋取相应的职位。赵蕃就是以其曾祖父赵暘 致仕,恩补州文学一职,并调浮梁(今景德镇)尉和连江(今福建连江,离福州不远)主簿,这两地他却没有赴任。不久后当朝廷再次任命他为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主簿时,赵蕃却欣然接受并很快上任了。原因是,当时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著名诗人杨万里正好在家。
吉水和太和同属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吉州治所庐陵(今吉安市),便是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的故里,那是文化昌明之地,正好处于吉水和太和的中间。江南西路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四大支流之一的赣江,象一条红线把三地连在一起,吉水距太和的水路不过百余里,赵蕃便于拜访杨万里,且从太和到吉水正好是顺流而下,顷刻即到。后来,杨万里被派往广东五羊任职。杨到任所必须途经太和,且多在太和之地逗留,故赵蕃与他的交往非但没有终止,反而日益笃实。他们诗作亦唱和不断。赵蕃在太和任主簿,但雅有山林之思,居官清苦,并自题斋名曰“思隐”。为此,杨万里有《题太和主簿赵昌甫思隐堂》诗云:
西昌主簿如禅僧,日餐秋菊嚼春冰。
西昌官舍如佛屋,一物也无惟有竹。
俸钱三月不曾支,竹阴过午未晨炊。
大儿叫怒小儿啼,乃翁对竹方哦诗。
诗人与竹一样瘦,诗句与竹一样秀。
故山苍玉摇绿云,月梢风叶最闲身。
劝渠未要先思隐,且与西昌作好春。
杨万里的诗向来举重若轻,出默诙谐,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提到赵蕃居官清苦,室无一物,开支节省常常是到了中午还未吃早饭,饿得两个儿子大哭小叫,而他自己却正逍遥竹林,对竹吟诗。诗的结尾杨万里劝诫赵蕃不要着急思隐,且留在西昌(太和)好好干一番事业。

护师归里行义举

太和对于赵蕃的回忆因为杨万里而变得美好。但此后他被派往湖南辰州(今阮陵)任司理参军,却为了老百姓的减赋而与郡守发生了争执,得罪了郡守,并因此被罢回家。大家都认为赵蕃的被罢乃因过于正直的缘故。
赵蕃以前曾拜理学家刘清之为师。刘清之,字子澄,学者称静春先生,登绍兴进士,他的学问得到汪应辰、周必大、杨万里、李焘的推重。据《衡州府志》记载,他于淳熙十三(公元 1186)年出知湖南衡州颇有政声。初到衡州的时候,他发现衡州的现实比想象的要糟糕得多, 地方财政极为拮据。经他励精图治,衡州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郡库中的财富日渐充裕,百姓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他作有《论民书》一篇,在郡治之内广为散布,推行教化,倡导向善之风,这一举措使使当地讼狱大幅下降。同时又为振兴士风,增筑临蒸精舍,主张治人必先治心、治身、治家。又曾作朱陵道院,祀唐代的张九龄、韩愈,宋代的寇准、周敦颐、胡安国于左,死于气节者晋太守刘翼、宋内史王应之于右。用今天的话说,刘清之治衡州,一方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后者,他几乎把衡州作为他理学思想得以推行的实践基地。
淳熙 14年(公元 1187),赵蕃已 44岁,决心前往衡州,继续师从刘清之完成以前未竞的学业,为此他主动谋求到衡州所辖安仁县做个小小的“酒库监”。当他于 12月千里迢迢从玉山奔赴湖南衡州时,恰好刘清之因得罪朝廷派来的使者而被罢官。赵蕃当即决定把“酒库监”辞去,陪着老师刘清之返回故里。赵蕃的这个行为,在当时和后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刘克庄有诗云:
郁垒钟馗尚改更,青云变幻几公卿。
人间止有章泉叟,扑断衡山了一生。
赵蕃自辞安仁酒库监以后,凡有朝廷任命,皆坚辞不赴,这就是刘克庄所谓“扑断衡山了一生”。衡山之行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便一直在玉山章泉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宋末理学宗师真德秀对赵蕃辞官而护师刘清之归里的义举感慨万分:“师友之际如此,肯负国乎!”不错的,赵蕃生性宽平,与人乐易,但大节所在,则莫能夺之。周必大与赵蕃有很深的交情,周必大仕渐通显,赵蕃寄之诗曰:“公如在廊庙,我亦遂箪瓢”,表达到了和周必大不同的人生选择及生活意趣。后周必大入朝为相,多次推荐赵蕃,他都坚决推辞,世人普遍认为赵蕃没有食言。真德秀为礼部侍郎也曾上奏推荐赵蕃,论及其大节时说:“海内闻风,孰不钦叹!”

闻道朱子登高节

《宋史·赵蕃传》云:“蕃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据 束景南先生考证,赵蕃初识朱熹应在淳熙 2年(公元 1175),当时赵蕃 33岁。之后,他与朱熹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淳熙 8年(公元 1181年)正月,朱熹在南康军任上,因天气长久干旱,他制定了得力的赈荒措施,被人称颂,被誉为大江南北荒政第一。为此,赵蕃连作《春雪》 4首,颂扬朱熹。有感于其它官吏常常借赈灾之机,欺上瞒下,大发国难之财,赵蕃如此评价朱熹:
孰谓皆如此?其间盍有贤。
大江分左右,万口说朱钱。
他在诗末自注云:朱、钱“谓南康朱熹 元晦使君,江西钱佃仲耕运使”。
同年 11月,朱熹赴行在(临安)奏事。这时,赵蕃正在太和曰朱熹自临安归闽途径玉山,与徐文卿、段钧、赵成父(赵蕃之弟)等同游玉山之南山,成为玉山学界的一件盛事,其后朱熹又途经上饶,会辛弃疾、韩元吉、徐安国,并同游南岩,这又成为上饶文坛的一次盛会。朱熹在玉山逗留时,赵蕃恰好在外地,他的弟弟成父写信告诉他们相会之盛况,赵蕃好生羡慕,将感念与惆怅赋之于诗曰:
闻道朱夫子,南山尽日留。
经行还阻见,会合信难谋。
湛辈我无与, 颜徒君好修。
题名凡几字,好为刻岩幽。
在另一首诗中,赵蕃对朱熹的崇拜之情油然言表:
文章定价如金玉,入手可知高与低。
今代师儒晦庵志, 许君先达并江西。
所以我们说赵蕃以 50之龄投于朱熹门下是由于他长期执着道学同时又对朱熹钦佩之至的缘故,绝对不是没有心理过程的冲动之举。在他正式成为朱子的门人之前,他于淳熙 16年(公元 1189) 9月和徐文卿从玉山章泉出发,经广丰邀徐斯远一道赴闽拜谒朱熹。这一年秋天,赵蕃的恩师刘清之卒,享年 57岁。 4年之后,赵蕃正式成为朱熹的弟子。
庆元党禁,朱熹道学被列为“伪学”。庆元 3年(公元 1197),朱熹最亲密的弟子兼战友蔡元定首先遭难,贬到道州。第二年 8月 9日,蔡元定卒于道州。朱熹悲痛欲绝, 赵蕃亦作诗悼念曰:
鹃叫春林复递诗,雁回霜月忽传悲。
兰枯蕙死迷三楚,雨晴云昏碍九嶷。
早岁力辞公府檄,暮年名与党人碑。
鸣呼季子延陵墓,不待 辞行可知。
刘克庄后来对赵蕃这首诗评价甚高,认为“宜为一世所宗”,并批评他“晚年诗太坦率”。但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赵蕃在当时党禁日炽的环境,尤敢于和其师朱熹一道对蔡元定的死表示强烈的哀悼,其实也充分体现了他一生所遵奉的“大节”。《诗人玉屑》卷一评赵蕃所作谓“当时哭诗,推此篇为冠”。

诗坛盟主接江西

却说赵蕃自衡州归隐以后,长期与其弟赵成父居玉山章泉近 50年而不再出仕,安贫处约,心志澹泊,日工于诗,且身虽闲退而爱君忧国之念未尝少忘。在乡里则诱掖后进,一以孝悌忠信为本,学识人品皆为乡人所推重。居所章泉经过他的长期经营,已然有较大格局,多少有点似辛弃疾铅山的瓢泉气象。
赵蕃闲居山里,优游自在,如闲云野鹤一般。其山居生活在当时文人圈内非常地出名,令人羡慕不已,以至于著名诗人杨万里曾题有《题赵昌父山居八咏》的组诗称颂。我们可以藉此晓了当时赵氏生活之大概,不妨抄录如下:
竹 隐
大隐隐于酒,小隐隐于竹。

何不呼曲生,来同此居宿。
宴 斋
五陵槿梢花,千驷草头露。

富贵人始传,屡空今不数。
苔竹轩
者士长得瘦,翠兄工买贫。

向来素爱者,已赚一诗人。
两峰堂
踏得草鞋穿,行得汗脚损。

却换一枝藤,挂到双玉笋。
已矣轩
蛮触无体回,菟裘别有天。

抚松非已矣,采菊未悠然。
倚云亭
俗子令眼白,瑞峰令眼青。

自称听雨榻,且上倚云亭。
霞 牖
夕借月为烛,晨将霞作帘。

犹言贫到骨,不悟取伤廉。
青毡堂
客来借毡看,笑指一书册。

不管卖不行,且图偷不得。

       我们有理由相信,杨万里一定是到过章泉且有独特感受的诗人,他这些绝句中所写应是章泉的各种建筑。其中的倚云亭,颇类稼轩瓢泉的停云堂,同样的是为听雨看云所建。最有意思的建筑是青毡堂,取名得自《晋书·王献之传》中的典故。说的是王献之夜卧斋中,有小偷入室行窃,财物快被偷完时,王献之说:“小偷,那个青毡是我家旧物,请留下。”小偷惊吓而走。后来人们多以“青毡”为士人故家旧物之代称。杨万里诗正充分巧用了王献之的典故。看来这幢建筑主要是珍藏赵家先人遗墨的地方,而赵蕃本人也是一名书法家。时人赵师秀在《清苑斋诗集》中谓赵蕃云:“文章出晚岁,字画犹壮龄”。和同乡汪应辰一样,他们的书法在南宋亦有一定的影响。

       说到章泉的建筑,其实杨万里还有一处重要的建筑没有提到,那便是鱼计亭。鱼计亭本赵蕃曾祖赵暘的父亲赵睿北宋时在郑州所建。后来赵暘渡江居玉山,亦建一亭于章泉之上,取名如旧,以示不忘先人。鱼计亭似乎已经成为赵蕃隐居生活的全部象征,其内涵,当与庄子游于濠上、体鱼之乐的物我两忘意境有关。
       赵蕃的山居生活,使他成为一个接近“专业创作”的诗人。今传下来的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诗作众多。可以说,赵蕃的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刘克庄在《寄赵昌甫》一诗中赞曰:“四海诗盟主玉山”。刘克庄称赵蕃为诗坛盟主,就南宋中后期的诗坛状况来看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当非虚誉。南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评论赵氏诗作有陶渊明之遗风。方回在《秋晚杂书三十首》之十七中认为,南宋四大家以后的乾淳诗坛,尚有二泉和四灵:“永嘉有四灵,词工格乃平。上饶有二泉,旨谈骨独清”,“二泉岂不高,顾必四灵美?” 方回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二泉要超过四灵。在众多的时人中,陆游的评价最值得注意,其《寄赵昌甫并面徐斯远》云:“我诗非大手,我酒亦小户。得游名胜间,独以用心苦。赵子乃宿士,山立谁敢侮。”这里陆游认为自己的诗才不足称道,而赵蕃则如傲然屹立之高山,令人景仰不敢轻侮。又赞叹说:“高吟三千篇,一字无尘土”,“嗟君与斯远,文中真二虎”。以陆游当时的声名,尚叹赵昌甫与徐斯远为“文中二虎”,足见赵蕃在当时的诗名已经超出了我们在今天的想象,只可惜今日之文学史竟鲜有涉及赵蕃者,真是遗憾。
       赵蕃和陆游一个居住在会稽山阴,一个在玉山章泉,虽相隔千里,但时有书信来往,诗作亦唱和不断。陆游有《寄赵昌甫》云:
杳杳双鹊鸣庭除,东阳吏传昌甫书。
纸穷乃复得杰作,字字如刮造化炉。
尔来此道苦寂寞,千里一士如邻居。
小儿得禄在傍邑,我贫初办一鹿车。
过门剥啄亦奇事,拜起幸未须人扶。
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已归荒墟。
吾曹虽健固难持,相觅宁待折简呼。
余寒更祝勤自爱,时寄新诗来起予。

这是陆游晚年所作。诗中的大意是:当他于早晨听见喜鹊鸣枝时,就预感到昌甫有信来了,可见他对昌甫的感情已经达到通灵的境界。他评价赵蕃的诗臻于炉火纯青。两人虽相隔千里,但每读其诗,空间距离便消失了,仿佛邻居一般。这时的陆游已经衰老,关于朋友的不幸的消息随时都有传来,尤其是气壮如虎的辛弃疾因病遽逝,更使陆游联想到自己亦已健固难持,因此热切希望赵蕃能够时时寄诗过来,使他读的精神上有所振发。但赵蕃毕竟是在江东的信州,长久地没有消息在所难免,但也有寄过来的时候,这往往可能是赵蕃的得意之作,陆游此时的心情无疑是畅快无比。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赵、陆二人的友谊是何等的深厚!实际上,对陆游来说,能够不时地收到赵蕃的书信和诗作,不啻于享受一顿丰厚的精神盛宴。与赵氏的交往成为晚年陆游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寄托。有时候在炎炎酷夏,当陆游读到赵蕃的诗歌,便仿佛到了一个清凉世界,其《读赵昌甫诗卷》云:
蜗庐溽暑不可过,把卷一读赵子诗。
如游麻源第三谷,忽见梅花开一支。
寄书问讯不可得,握臂晤语应无期。
惟当饮水绝火食,海山忽有相逢时。
陆游在当时的诗名,对赵蕃有如此高评价和满心喜欢,正可说明赵诗自有其动人、过人之处。这也许与赵蕃能够在当时环境保持洁身自好,久居深山的人格魅力有关。理宗即位的时候,赵蕃已领祠 31年,朝臣争着推荐他。其中刘宰在向朝廷推荐赵蕃时说“文献之家,典型之彦,岿然独存,犹有以系学者之望者,蕃一人而已。”正反映了当时士林对赵蕃的普遍评价。其后,朝廷以太社令召,赵蕃三辞不受。又以直秘阁召,赵蕃仍然不应。公元 1229年,他以 87岁高龄辞世,最终坚守着“我亦遂箪瓢”的诺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什么令《寄赵鄂州》中这位官员不愿意离开鄂州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变节叛国真相
10首经典的劝学诗, 活到老学到老
古代联坛108将(四)
赵构 陆游 朱熹 范成大 张即之
书画题跋:有感而发才是好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