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得桃源好避秦

  作者:田崇雪

 

 

谢枋得,我们知道他是因为他编订了一本与《唐诗三百事》齐名的《千家诗》,我们了解他是因为知道了他与文天祥是同榜进士,他的抗元,他的“脊梁铁硬对皇天”。想来也真是天之厚南宋王朝,公元1256年,在丙辰进士榜569人的名单当中竟然有文天祥、谢枋得和陆秀夫三位同登。三人都为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出尽了最后一点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死殉国。可惜的是这些“九斤老太”式的当政者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惟恐他们掌握了兵权拼死抗元,竟然将他们弃之不用,使英雄抱恨终生。文天祥起兵勤王时用的是自己招募的兵丁,连军饷都是变卖家资募捐而得。谢枋得的抗元主力也只是地方兵团,只有平庸一点的陆秀夫可以呆在皇帝身边,最后也落得个负帝蹈海的下场。

 

 

在每一个传统的中国士子的心目中大概都少不了一本《千家诗》。就中国士子而言,《千家诗》已不仅仅是一本启蒙读物,更是一种慈母般恩情的源头,有多少读书人是因了它的沾溉从而对祖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产生了无法割舍的“亲情”。感恩《千家诗》,更应该感恩它的编者——谢枋得。不知道为什么我读书总是能记住作者/编者,有时候书的内容还没有读就先记住了封皮上的作者/编者,对作者/编者总能过目不忘。小时候,在几个小朋友为了一本残破的《千家诗》几挥老拳的争抢过程中,我没有成为胜利者,但我却牢牢地记住了它的作者(当时对作者和编者还没有区分能力)——谢枋得。待到后来真正读到《千家诗》之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口舌生香”。一本《千家诗》芬芳了我的整个童年,美丽了我整个童年的梦境。我的一些不便言说的少年心事便是从一本《千家诗》开始的。随着年岁的渐长,对其编者的了解的愿望变得也越发强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书生有着如此高的见识将那么多美丽的诗章汇编成册泽被后世的呢?带着探究这种疑问的渴望,我翻检了宋代的史料,翻检得越多心情越是无法平静。为他的天才,为他的遭遇,为他的气节,为他那种“脊梁铁硬对皇天”的殉道精神。总之,我已无法用超脱于历史之上的冷漠目光去面对这么一位跨越了700余年其血尤热的中国书生。

公元1256年,农历丙辰年,南宋理宗宝佑4年。作为当朝皇帝的赵昀应该感到骄傲,在丙辰进士榜569人的名单当中竟然有文天祥、谢枋得和陆秀夫三位同登,三人都为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出尽了最后一点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死殉国。为后世的子孙们遴选了这么好的三位国之栋梁,赵昀还不值得骄傲么?可惜的是这些“九斤老太”式的当政者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惟恐他们掌握了兵权拼死抗元,竟然将他们弃之不用,使英雄抱恨终生。文天祥起兵勤王时用的是自己招募的兵丁,连军饷都是变卖家资募捐而得。谢枋得的抗元主力也只是地方(信州)兵团,只有相对平庸一点的陆秀夫可以呆在皇帝身边,最后也落得个负帝蹈海的下场。

在进士及第的第二年任建康考官期间谢枋得就对理宗的宠妃贾妃之弟,也就是弄权误国、荒淫无耻的贾似道的罪恶行径极为不满,曾以“权奸误国,必亡赵氏。”为题斥责贾似道,被以污蔑犯诽谤罪贬至兴国,10年之后才获赦而归。锋芒初露换来的是10年的流放。

德佑元年(1275年)谢枋得被任命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史,知信州。德佑年间正是元军大举南犯的时候,此时南宋的地方官员或逃或降或首鼠两端,谢枋得义不容辞起兵抗元与文天祥遥相呼应成为南宋抗元的主要力量。1276年谢枋得早年的好友、已投降元军的吕师夔充当了灭亡祖国的急先锋,他亲自带领元军南下攻打信州。谢枋得英勇反击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信州失守。他隐姓埋名逃亡福建建宁山,日穿素服以志国耻。南宋覆亡后,谢枋得便长期隐居福建过起了以“占卜”为生的卖卦生涯,从此,在崎岖不平的建宁山道上便多了一位算卦的先生,此算卦先生的言行有时侯特别的怪异,算完卦之后,卦主付钱给他,他却扭身就逃,且逃且嚷:“我没见过钱,我也不认识钱。”连盲人算卦先生都能凭触觉“认识”钱,缘何这位好端端的“明眼”先生竟说自己“认不得钱”呢?他哪里是不认得钱,他只是不认“元币”罢了,为了生活,他仅收取一些粮食、衣物作为卦资。

福建时期的谢枋得在国破家亡之后其生命走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立功”转向了“立言”,由扶大厦于将倾的宏愿转向了文化艺术的创造。但他也始终没有忘记国耻,没有忘记那些大敌当前的附逆者,他借诗的创造一方面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想一方面抨击那些腆颜惜命的无耻之徒。我们通常认为“臭老九”是缘于元朝对职业的划分,即所谓“八娼、九儒、十丐。”其实查遍元朝官方的典章制度,并没有按职业把人分为九等的说法,而在谢枋得的《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却发现了这种说法,只是其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意义已经大相径庭了。谢枋得借“滑稽之雄”的戏言感叹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者,为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界乎娼下丐之上者,今之儒家也。”如此看来,所谓“臭老九”之说实在是谢枋得对那些投降元朝的读书人的极端蔑视,而非我们今天的所谓对职业的牢骚。

 

十年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武夷山中》)

 

茫茫苍苍的武夷山啊,你埋得下一个赤子的行踪你却埋不下一个赤子对故国日思夜想的深情。反元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了,朋友们也大都放弃了坚守更服易冠享福去了,天地之间,独有这傲雪的梅花也许可以算做一个知己。天地之大竟容不下一个老者对故国的思念。

 

 

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梦破灭了,该如何打发这难捱的隐居岁月?既然祖国的那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都被野蛮的异族破坏了,文明成了碎片,那么就从修复文明的碎片开始吧!炽热的生命急流一旦冷却下来就转入了下一个河床。谢枋得觉悟到了文化的重要,文化的功效决非短期行为,必须从孩子们抓起,于是他开始着手编辑一本千家诗,为失去国土的孤儿,为钟情民族文化的后来者。

 

留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几乎是每一个童年、少年时代的中国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它应该写于谢枋得隐居福建的山中岁月,看来他已经认同了陶渊明的“桃源”之梦。是的,既然没有了扭转乾坤的豪情,也没有了什么乾坤可供扭转,那么就只有保存心中那份美好的梦吧,梦总是要做的,只是别再有人来打扰就是了。山中泉水,市上人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只要是河不犯井,井也就不去犯河。可是,有人连他做梦的权力也要剥夺。

公元1286年,谢枋得已经60岁了。为了谋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八闽的山山水水,他只说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终老福建,不再被人打扰,谁曾想他的诗章为他招来了麻烦,使他的晚年不得安宁。为显皇恩浩荡,元世祖忽必烈对旧朝的遗臣再一次挥舞起了橄榄枝,以招纳贤才的形式要求他们入朝做官。先是程钜夫多事,在为元朝推荐的22位宋遗臣的名单上,谢枋得的名字竟然居于首位。他没有领这份情。次是旧朝降臣留梦炎再次推荐他出仕,他回信答复曰:“今吾年60余矣,所欠一死耳!”后又有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仕闽再次招见谢枋得,谢枋得神情傲慢,不施礼节,天佑问话则根本不理。这一次可真正应验了中国那句俗话:“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魏天佑是个小人,他认为受到了侮辱,强行将谢枋得押送大都。好在谢枋得早就为这一天做好了准备,他仍然用诗诀别朋友,在诗的序言中他说:“行有期,死有日。”决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万古纲常担上肩,

脊梁铁硬对皇天。

人生芳秽有千载,

世上荣枯无百年。

 

是的,面对毁于一旦的象征着华夏文明的道德、伦理和纲常,谢枋得勇敢地担当起重建的神圣责任,为此他必须面对来自蛮族的所谓皇天。权衡一下百年的身世荣枯与千载的人生芳秽,活着的或死了的衮衮诸公,到底应该选择谁呢?把气节看得高于一切的谢枋得选择了后者。

 

雪压松柏愈青青,

扶直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

人间不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

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

皇天上帝眼分明。

 

以“松柏”自比,以“扶直纲常”自任,以龚胜、伯夷和叔齐自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男人气概,日月可鉴。谢枋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朋友张淑仁和诗曰:

 

打硬修行三十年,

如今证验做神仙。

人皆屈膝甘为下,

公独高声骂向前。

此去好凭三寸舌,

再来不值半文钱。

到头毕竟全清洁,

留取芳名万古传。

 

这着实有点王炎午生祭文天祥的味道。一方面肯定其气节,一方面又似在督促谢枋得殉国,保持晚节。从王炎午生祭文天祥到张淑仁督促谢枋得保晚节,这一方面反映了即便是至交也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彼时的蒙元统治者的恩威并施的手段是超出想象的,稍有不慎,一生的努力就有可能化为泡影。对老朋友的勉励,谢枋得牢记在心也深懂其意。北行时,老朋友刘洞齐送他寒衣,他拒绝了,答以诗曰:

 

平生爱读龚胜传,

进退存亡断得明。

范叔绨袍虽见意,

大颠衣服莫留行。

此时要看英雄样,

好汉应无儿女情。

只愿诸贤扶世教,

俄夫含笑死尤生。

 

看来谢枋得是决绝的,他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后路,岂止后路,连最容易动摇心性的人之常情也舍弃了。他念念不忘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担心其后继无人。

 

 

谢枋得的北上一点也不亚于文天祥的万里行役,文天祥的北上还存有一种侥幸,侥幸着还有抗元的机会,而谢枋得的北上是决绝的,他抱定了一种必死的信念,所以,从离开嘉兴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绝食。可是,死亡对这些想死的人们来说是难的。渡过采石之后,他仅食少量蔬菜和水果,希望死前能到大都再见一面被俘的谢太后和恭帝。

秋风凉了,燕京秋天的天空显得异常的高远,一排排人字形的大雁呢喃着飞向南方。谢枋得抬眼望了一下碧空翱翔南下的雁阵,一滴清泪流在了他沟壑纵横的面颊之上,凉凉的。想那大雁一年尚有一遭的江南之行,我谢枋得从此再也归不得故乡了。到达燕京之后,谢枋得已是疲弱不堪,奄奄一息了。留梦炎将他安置在了悯忠寺,寄希望于他能身体复圆之后再上奏元庭。悯忠寺的隔壁有一块石碑,碑的主人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女孩——曹娥。作为一代雄才的谢枋得不可能不知道曹娥的故事:东汉的时候,浙江上虞的一小渔村有一姓曹的老汉靠打渔为生,其膝下有一女孩名叫曹娥。曹娥年岁虽小但十分的懂事、孝顺。在一年的春夏之交,舜江洪水猛涨,江上浊浪滚滚。作为渔人可以说既怕大水又盼大水,涨水鱼虾多,混水好摸鱼,但危险也大。曹老头没有听女儿的劝阻就下江捕鱼了,谁曾想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曹娥跑遍了整个舜江也没有找到父亲的身影,哭了整整七天七夜之后,她的泪眼产生了幻觉,在汹涌澎湃的江水中看到了一个黑团,好象是父亲在与恶浪搏击,为助爹爹一臂之力,曹娥纵身跃入滚滚的舜江。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更感动了把孝道看得很重的中国百姓,为纪念这位十四岁女孩的孝举,渔村改成了曹娥村,舜江该成了曹娥江,江边建起了曹娥庙,塑起了曹娥像,并尊称她为“孝女娘娘”。据说,直到现在,不管曹娥江的江水多么喜怒无常,一到曹娥庙便变得异常的温顺,无声无息地流过,仿佛愧对曹娥,悄悄遁去,一过曹娥庙就又迅猛异常。纪念曹娥不止是曹娥的故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建起了曹娥庙或碑。这不,在悯忠寺的隔壁就有一座曹娥碑。谢枋得看到曹娥碑,想到这个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14岁就跳水自杀的女孩不禁感慨万千:“小女孩都能做到,我堂堂七尺男儿不能不如你啊!”从此之后,他再次绝食,连医生给他的药物也都扔掉,5天之后与世长辞,终年64岁。

在悯忠寺的墙壁上至今仍题有谢枋得的绝命诗:

 

西汉有臣龚胜卒,

闭口不食十四日。

我今半日忍饥渴,

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时与天往来,

不知饮食为何物。

若非功行积未成,

便是业绩偿未毕……

 

一代英才就这样魂归故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家诗(二十六)——庆全庵桃花
韩庆祥原创丨谢枋得和他的《千家诗》
明解增和千家诗注.存一卷.宋.谢枋得.注.明朱丝栏钞彩绘本
《千家诗》29《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何谓正人君子(转载)
宋诗三百首:8 《西台哭所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