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班会课的误区及对策

 

   主题班会课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教育主题进行的一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设计、组织和实施主题班会课时,有些班主任出现了偏差,使其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功能。

    一、主题班会课中的常见误区o

    1.“包办代替式”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课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学生对待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只有那种“发生主体内心、自内向外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在现实的主题班会课中,有的教师往往怀疑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他们事事不放心,因而“大包大揽”:班会课的主题由教师拟定,内容由教师确定,方案由教师设定,过程也由教师掌控。在“包办代替式”主题班会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班主任无情地剥夺,学生成了配角,成为教师手中摆布的“木偶”。

    2.“大杂烩式”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确定教育的主题、设立主题班会目标和制定实施计划,但现实中有些班主任并不如此。笔者曾参加过一次“诚信你我他”的主题班会,课上安排了小品表演“警察与小偷”、诗歌朗诵《再别康桥》、歌舞表演《栀子花》、游戏“成语接龙”和“击鼓传花”等内容,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多数环节与“诚信”这一主题相关度不大,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班主任不仅对主题班会课定位、作用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而且设计时缺少主题意识和目标意识,缺欠系统、全面的思考。

    3.“精英式”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是班级全员参与的集体性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来教育个体是其显著特点,但是有的教师不注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班会课仅成为个别能编会演、能说会唱、能歌善舞的“精英分子”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则被边缘化,成为主题班会的“看客”和“观众”,因而失去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受教育的应有功效。

    4.“预设式”主题班会课。有的教师忽视学生道德成长的自主建构过程:从主题班会的构思、设计、实施,都被教师那一双无形的手“严密”控制,甚至连班会课上学生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由哪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是由教师精心“预设”的。这种“预设式”的主题班会将学生视为一块道德的“白板”,一个“包装美德的口袋”,反映出了一种僵化封闭的“灌输式”的知性德育观。

   、主题班会课走出误区的策略·

    1.体现主题的教育性。主题班会作为学校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性是评价主题班会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主题班会课的最终价值旨归。

    首先.班会课的主题应体现出教育性。这是主题班会课的灵魂所在。某高中一个班有这样一次主题班会课:“话成功”,主旨应是对学生进行成功的价值观教育,但由于班主任对主题定位把握不够准,在班会进行过程中,探索的主题转向了“细节决定成败”,其教育的内涵从价值观教育变成为人处世技巧的知识内容培训。因而准确定位班会课的主题,对于凸现教育性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对主题及教育价值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要注意教育过程的道德性。“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一次关于禁毒教育的主题班会上,某教师安排一位父母吸毒的学生讲述毒品给自己家庭带来的危害,感动了在场的每位听众,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是,设计时教师显然忘记了对学生隐私权的尊重,更漠视了这种做法的残忍性,无异于在学生已受伤的心灵上再撒一把盐。这显然忽视了在追求德育实效基础之上还有一种对人的尊重与关怀的更高诉求。

    2.坚持真实性。求真求善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主题班会课的追求目标。当下我们所倡导的美德教育往往是一种“假性”的美德教育,而“真实”的美德教育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比如主题班会课上大量充斥的“假、大、空”现象,造成德育失效。提高主题班会课的真实性已迫在眉睫,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主题真实。主题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或社会发展的实际。只有贴近学生心灵的话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唤醒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所以,课前教师有必要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动向,要把好脉。

    二是内容真实。所选择的内容材料要紧扣主题,围绕目标,精心选择,合理取舍,使所选内容真正服务和体现活动的教育主题。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其深刻思考、主动反省,形成内在的道德感悟,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品德。

    三是形式要实。应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采取的形式必须符合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又要学生乐于接受。同时,每一环节要紧扣主题,不能盲目追求花哨,华而不实。

    四是过程要实。班会课在实施过程中,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并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感悟;鼓励学生敢讲真话,敢于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师生间、生生之间能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情感体验,促进个体的品德发展。

    3.张扬主体性。学生的道德发展并非像海绵吸水那样吸收,而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的接受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主题班会的全过程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建构。

    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和信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学习教育活动。教师万万不能摆出一副道德权威的架势,人为拉开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主导作用,放弃自己应有的教育职责。

    作为主题班会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事事包办,做到“只拉弓,不射箭”。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或者中)阶段,教师更应让学生成为主题班会课的真正主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自己讨论计划、选择形式、组织实施、小结讲评……

    在主题班会课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德行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交流、讨论、展示、分享的时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目的。特别要引导“边缘者”自觉融入集体活动中。

    4.强调生成性。作为对传统“预设”的扬弃,生成性体现了主题班会立体的、动态的创生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体现过程的层次性。找准学生道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从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道德情境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励其主动探索、建构,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和认知。例如:在关于“早恋”问题的主题班会课上,一位教师先“肯定”早恋现象的正常,请学生说出自己对“另一半”的条件,分析得出最重要的条件——“一技之长”,然后引导学生从“修身、学业”等方面做起,为获得真正的幸福爱情而作好“储备”。整堂班会课真实自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在学生自己主动的理性分析、推理基础之上,最终实现认识上的发展和飞跃。

    设计合理的“留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主题班会的“生成”并非对“预设”简单的、一味排斥。事实上,只有成功的预设才可能形成可持续的有效生成。一方面,设计时应“事无巨细”精心预计,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留白的艺术,着眼于宏观设计,重视过程的开放,强调师生、生生的互动影响,使设计体现出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活动留下最大的空间。

    找准生成的“凭借”。在主题班会课上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无感可发,难以“生成”下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认知还仅停留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化层面,缺乏具体的、情境性的素材作为其交互性表达的依托“凭借”。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挖掘素材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应及时整合信息。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主题班会课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散碎的。因此,教师在主题班会课进行过程中要认真“听”、“记”、“思”,对学生生成的信息及时归纳、整合,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巧引导、巧点拨,将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育实践活动课辅导讲座(王少洁转)
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发展与创新
“正面管教”在中小学主题班会中的创新实践探微
班会课的生命活力
【周一班会】自律
夸夸自己,夸夸同学(原创教育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