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
 一、杜牧概述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杜牧“今存七绝一百九十一首,内容比较广泛,怀古咏诗、送别伤感、宫怨边词、行旅感怀、写景咏物、无所不有。他的七绝格调响亮,豪迈艳丽,颇有气概。”②他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和李商隐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二、杜牧咏史诗的生成原因
  1、社会原因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指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这一切,加上统治集团的腐败,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由于朝廷控制的州县减少,官位紧缺,朝中重要职位又为朋党及有权势者所据,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很少;由于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困,甚至终生不第。少数士人即使幸而中举入仕,也很难像中唐的韩愈、白居易等人那样,凭他们的文才进入政治机构上层。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尽管仍然眷念朝廷,关心时政,怀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终。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就是怀古咏史之作,因此晚唐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但是,这些诗的情调也与往时已经不同。初盛唐在怀古中常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有许浑、温庭筠等人的大量创作,而杜牧和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则把怀古咏史诗推向了最颠峰。
  2、个人原因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19年,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与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乃中国治史研究的经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思想深受其家学涵溶,继承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少小孜孜”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③,“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④。结合他的诗歌创作来看,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可眼前,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争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杜牧面对内忧外患,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但官场险恶、仕途坎坷,使他壮志难酬。长时期的幕僚生活、不稳定的朝野升迁,使他感慨良多,但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文人,他只能把满腔的愤懑通过饱蘸情感的诗篇迸发出来。他熟谙历史,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后人看清自己和现实,于是杜牧开始大量地创作借古讽今诗,他的咏史诗便在晚唐的夕光中熠熠闪光了。
  三、杜牧咏史诗的分类
  品评历史,求异翻新,借古讽今,是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突出特点。此类诗大体分为以下四类:一是论史之作,如《赤壁》、《题乌江亭》、《江南春绝句》等;二是借古讽今之作,如《过华清宫绝句》、《题武关》、《泊秦淮》等;三是借题发挥之作,如《九日齐山登高》、《登乐游原》、《过勤政楼》等;四是含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之作,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等。
  (一)论史之作。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公元842年至844年任黄州刺史,一次外出游玩,借用相同地名吊古抒情,写下此诗。诗人一改传统的“周郎妙计安天下”的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发前人之未发。“前二句只是写诗人在江边沙滩上散步游览的情景,而那些埋在沙滩还未腐烂的‘断戟’,竟使诗人不胜感慨,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赤壁大战,周瑜凭借东风战胜曹操的侥幸成功,感叹际遇对人生命运的重要。诗人从眼前之景联系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来进行抒情立论,音节响亮,很有气概。”⑤又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别人总认为项羽乌江自刎是壮举,而杜牧则不以为然,认为‘包羞忍耻’也是大丈夫。如果项羽不自杀,到了江东重新整顿人马,也许还能重新打败刘邦。”⑥他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化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评论之中,诗歌形象圆满,借古喻今,使人从历史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有一种豪迈的气息。
  晚唐,统治者重视佛教,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众多庙宇,劳民伤财,杜牧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 诗人由“南朝”二字提领那一段历史,引发人透过历史的“烟雨”,联想到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财伤命,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相反,昏聩荒唐的迷信活动却加速了其崩溃的步伐。而今,留下来的南朝佛寺成为衰败历史的见证,使人联想到唐王朝崇信佛教导致衰败的现实,讽谕之辞劝谏之意,自然而出。
  (二)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开成四年(839),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 ,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 ,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诗人上溯历史 ,下照现实 ,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
  (三)借题发挥之作。诗人把自己的政治际遇融入诗篇,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怀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如《九日齐山登高》,杜牧与朋友张祜于武宗会昌五年(845)的重阳节一起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诗人登上这翠微之山,流露出对眼前美景的愉悦感受,于是斟酒与客人酩酊大醉,想以此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压在内心的郁闷。但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诗人的怀才不遇、抑郁之情是那样的深,那样的难以驱遣。最后,诗人只好发出感慨,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又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侥幸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又如“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过勤政楼》)这两首诗,“前一首感叹盛大煊赫的西汉王朝,只剩下荒陵残冢。后一首写唐玄宗时代作为盛世标志的勤政楼,被遗亡冷落,独任苔藓滋蔓。两首诗虽然一慨叹汉代,一咏本朝,但抒发的都是对于现实衰颓已经无可挽回的感触。”⑦
  (四)含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之作。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伤悼六朝繁华消逝,同时又以“今古同”三字把今天也带入历史长河。“人歌人哭”,一代代人都消没在永恒的时间里,连范蠡的清尘也寂寞难寻了。留下的只有天淡云闲,草色连空。这正是对于唐衰推移,一切都无法长存的认同和感慨。
  四、艺术技巧
  从艺术技巧来说,杜牧摆脱了汉魏六朝以来用五古进行长篇铺叙的传统,发扬杜甫用七律吟咏史事的新风,还写了很多艺术概括性很高的咏史七绝,为后世的咏史诗在体裁和艺术技巧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自班固的《咏史》以来,咏史诗的名家名作很多,如陶渊明,左思等,那时七言体裁尚未成熟,咏史诗主要以五言古诗为主,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左思的《咏史》系列。艺术手法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铺陈史实,杂以议论。杜甫开始用七律吟咏历史,如《蜀相》《咏怀古迹》等,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开始用七绝咏史,杜牧之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七言律绝咏史诗在质和量上都大大提升,臻于大成。七言律绝由于其体裁比较简短,对仗要求工整的特性,不便于完整周详地叙述历史事实,然后再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大论。如何在方寸之间传神写照,俯仰今古;如何把史的思想性和诗的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这给每个咏史诗作家提出了一个难题,这也正是杜牧咏史诗的艺术成就所在。
  第一,杜牧继承杜甫的遗风,把凭吊古迹和追怀史事熔铸一体,扩大了诗的时空浩瀚感。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已开这种笔法的先河,如“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等。杜甫的笔法沉实质朴,杜牧的则更趋空灵自如,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想象的历史虚景,几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变幻,繁华落尽,宛如梦境,只有眼前一片漫漫烟雨,茫茫长空,时空感特别强。
  第二,杜牧的咏史诗展现的是一幅幅历史与现实相辉映的画卷,《江南春绝句》中,杜牧先是写春到江南 ,莺啼婉转 ,燕语悠扬,红花绿叶,交相辉映,河水荡荡,山色佳丽,水村山郭,酒旗飘扬。这盎然生机的天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在这尺幅“千里”的画卷中 ,不仅有春莺 、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风等春天的景物 ,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听觉、视觉的景色并置 。“水村”、“山郭”、“酒旗”、“风”等四对名词联缀使用,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机勃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既是面上取点式的绘景 ,又是讽谕朝政的议论。在细雨蒙蒙 、烟霏云敛的江南 ,兀立着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佛寺,庙中的古钟发出阵阵轰响,更给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江南春绝句》短短四句,绘景明晰,聊聊几字就简练明确地展示了一幅壮阔无比的春光图。诗的末两句写景如画,景中寓情。
  第三,他擅长在宏大复杂的历史故事中截取一幅或者一小段画面进行描写。这有时候是出于史书记载的实景,如《题武关》中的“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诗人既谨守历史真实,又大胆创造艺术真实,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细加点染,形成非常生动,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再加上诗人适度的评论和抒情,所有的历史意蕴都在这个画面中集中舒展呈现,藏须弥于芥子,笼古今于方寸,由此来表达深沉的感慨,或者深刻的讽刺。
  第四,杜牧的咏史诗有时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有案无断,含而不露,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巧妙地让读者在历史画面中自行思索感受,从而造成了意在象外,含蓄沉厚的艺术效果。《江南春绝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虽一笔带过“南朝”和佛寺,却并无剑拔弩张的谴责之语,诗中只是在凭吊南朝覆灭时对“烟雨”中寺庙的来历稍加点拨,就使人能纵向想见这些佛寺建造的历史,讽喻警醒之意不言自明。
  打开杜牧的诗作,历史如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的眼前慢慢展开,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合上杜牧的诗集,我们又仿佛能看到了诗人身着青衫,正孤独地站在前朝的废墟上仰天长叹,黯然揾泪。秋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襟,吹散他的鬓发,而远处的长安城上,正笼罩着一团团厚实沉重的乌云,随时都会带来一场摧毁一切的风雨,确实,杜牧死后不久,唐朝也彻底灭亡了。杜牧的咏史诗,既是对历史的凭吊,又是对现实的批判,更是对自身的伤怀,伤感凄楚、苍凉低昂,近乎一曲时代的挽歌。
  注释:
  ①《文史知识》中华书局 1996.6 P33
  ②《唐人七绝选》孙琴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1 P214
  ③《文史知识》中华书局 1996.6 P33
  ④《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P406-407
  ⑤《唐人七绝选》孙琴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1 P229
  ⑥《唐人七绝选》孙琴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1 P230
  ⑦《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P408
  参考文献:
  ①《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②《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③《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
  ④《唐诗精品》霍松林、霍有明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9
  ⑤《文史知识》中华书局 1988.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
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
杜牧[七绝]
“风流才子”杜牧的政治情怀
赤壁的那一声长叹
唐诗中的七绝,句句让人心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