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历史:(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掩目捕雀。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何进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进传》引谚语。掩:遮,捂。本句大意是:捂住自己的眼睛去捕麻雀。~和“掩耳盗铃”意思相同,说的是捉麻雀的人怕麻雀看见而飞走,连忙捂住自己的服睛;偷窃别人大钟的人,怕钟声响起来人家听见,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两个成语生动地讽刺了那种自己欺骗自己的人的愚蠢行动。
  疾风知劲草。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王霸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疾:猛烈。本句大意是。其有经过猛烈的大风,才能知道什幺样的草是最强劲的。~原是议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的话。“光武谓霸日:'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后世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酷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唐太奈李世民《赠萧瑀》诗云:“~,板荡识诚臣。”意谓经历动乱之世,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

       蒲鞭便示辱。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
       结友使心晓。 ——南朝宋文学家 谢惠连
      有志者事竟成。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耿弁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弁传》。竞:终于。本句大意是:有志气的人终于会把事业完成.耿弁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开国功臣。他在南阳时曾建议刘秀讨平齐地强敌张步;后来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击败了张步,齐地悉平。刘秀认为耿弃的功劳大于西汉韩信当年平齐的功劳,称赞耿彝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舍,~。”从此,~成了著名格言,用以说明只要有志气,事业终于成功,干百年来为人所习用。荀子《劝学篇》说。“懊而舍之,朽术不折;镇而不舍,金石可镂”,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的道理。现可以此句勉励青年树立远大的志向,完成时代赋予自已的使命。
  枳棘非鸾凤所栖。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仇览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枳(zhǐ止)棘:多刺的灌木或小乔小。鸾凤:凤凰一类高贵的鸟,相传它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本句大意是:枳棘这样低矮多刺的灌木丛,不是凤凰那样高贵的鸟类所栖居的地方。这句比喻杰出的人物不愿屈就局促的地方,也可用作谦词,说有名的人不肯到自己这小地方来工作。
  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约 《宋书·宗悫传》
  南朝·粱·沈约《宋书·宗悫传》。乘:驾。破:冲破。这是用在大海中乘风破浪来比喻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十分生动贴切。可用来形容怀有宏图大略的人施展抱负。
  年难留,时易损。 ——南朝宋文学家 谢惠连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晋书·陶潜传》
 《晋书·陶潜传》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南北朝·南朝名人名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忍辱:忍受耻辱。含垢(gòu购):承受侮辱。垢,污秽;也作“诟”,作耻辱讲。这两句大意是:忍受着耻辱,经常好像怀着畏惧。这是东汉曹世叔妻(即班昭)《女诫·卑弱篇》中的话:“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是谓卑弱下人也。”《女诫》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不足为训;~要女人以忍辱负重、卑弱下人为美德,更是须要批判。现在抛弃其原意,可借以形容身处逆境中的人不得已而忍受耻辱,畏首畏尾,动辄得咎,经常处在恐惧的状态之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冯异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东隅(yu鱼):东边,指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指太阳落下的地方。这两句大意是:早晨受到损失,傍晚挽救回来。此句是千年流传的民间俗谚,具有明显的劝诚意味,它劝导人们正视变故,正视损失,以积极的态度,从眼下做起,来弥补失误,不能因过失而失去心态平衡。此句长于打比方,说理贴切,手法委婉,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富有积极意义,至今常为人频频引用。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
  南朝·粱·周兴嗣《千字文》。守真:保持自然本性。逐物:追逐物欲。意移:意志就要移向邪路。这两句大意是:保持自然本性,志向便能满足;追逐物欲,意念就会转向邪路。道家认为为:“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素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见《庄子·大宗师》),《尚书·旋獒》有“玩物丧志”之语,~二句便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此二句继承了道家“弃圣绝智”的思想.提出为人处事应归朴返真,坚持信仰。向往真理.保持人所固有的本性,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淡泊,因为物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可以此二句劝勉青年人多追求精神文明,淡化物质欲念。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干字文》
  南朝·粱·周兴嗣《干字文》。上:长辈。下:晚辈。这两句大意是:一个团结融洽的家庭,应该是长辈、晚辈能和睦相处,丈夫说什么妻子就跟着随和。“夫唱妇随”是封建夫权思想的集中表现,即妻子不能够违拗丈夫的意志,不管同意不同意都必须随声附和,唯丈夫之命是听,以此表示夫妇关系的“和好”。这种夫妇关系在新社会已被否定。现在人们则戏称夫妇两口一个腔调说话是“夫唱妇随”或“妇唱夫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这两句大意是:性情安静,精神就恬淡舒适;动了欲念,精神就疲劳倦怠。性情安静,万事万物能不想即不想,能放开即放开,超脱于利欲之外,精神就会安逸舒坦;利欲之心一动,总要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精神就疲劳了。这两句可用来说明私欲滋生是修心养性的大敌。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缘:由。庆:奖赏。这两句大意是:灾祸是因为坏事做得多而积累起的,幸福是由于作好事而得的奖赏。做一件坏事,积一分仇怨,多一分灾祸,坏事的积累,最终会导致灾祸加身;做一件好事,积一分恩德,多一分福气,好事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幸福的来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两句可用于教育人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位尊身危,财多命殆。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冯衍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殆(dài):危险。这两句大意是:地位尊贵,财产丰多,性命就危险。位太尊,就会引起别人的忌妒,或有人企图取而代之,有时还会引起皇帝的疑惧;财产太多,也会引起别人的忌妒,甚而图财害命,这些都会危及生命的安全。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对地位和财物的追求应该适可而止,也可用以提醒“位尊”“财多”者处事谨慎。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荆》。精诚:真诚。加:施加。这两句大意是:真诚所施加的地方,再坚硬的金石也能把它打开。其含义和用法与前一条相同,也可写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明人的行为至诚,就能使人感动,即使像金属、石块一样坚硬的东西也能被打开。这两句现常用以比喻有坚强的意志,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墙高基下,虽得必失。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郭太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太传》。基下:基础低矮。这几句大意是:高耸的大墙,其基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办什么事情,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其后患无穷。犹如参天的大树,如果根扎得不深,一遇风雨,便会被连棍拔起;高峻的太墙,其基础不牢,稍有震动,便会倒塌;人的的事业也是如此,若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动荡,轻则事业受损失,重则整个事业垮台。可以此二句比喻做什么事都要打好坚实基础。
  传闻之事,恒多失实。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臧宫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宫传》。遗曲句大意是:传闻的事情,经常与事实不符。这两句点明了道听途说的不可靠性。传闻之事,往往加传播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加以夸张,而且越传越神,越传越难以置信。对于传闻之事,应采取不信、不传的态度。《论语》指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就是这个道理。
  羊质虎皮,见豺则恐。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刘焉传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论》。质:本质,本性。这两句大意是:本身是羊,虽披上虎皮,见到豺狼就感到恐惧。怯懦、软弱是羊的本性,在豺狼面前尤其如此。羊虽披上了虎皮,但本性未改,不敢“羊假虎威”,所以见到豺狼就情不自禁地害怕。后来人们用“羊质虎皮”的成语,比喻外表强大面内心空虚。此成语源于汉人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十分真实地刻画了外强中干、名实不副的形象。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盛名:很高的名声。副:符合。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名声很大,其实际未必相符。东汉顺帝永建年间,有个名叫黄琼的人,名望根高,不少大官推荐他到朝中做官,他推脱不去。后朝廷下诏,他才勉强应聘。有个叫李固的人仰慕黄琼,给黄琼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意在劝告黄琼不要做孤傲自恃、名不副实的人物。这两句现多用来批判某些徒有空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也可用于谦指自己虽博得众人称誉,而实在不配。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崔骃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靡(mǐ米):无。这两句大意是:高树没有荫翳,独树不成森林。高树无荫,是比喻达官之不可依;也说明这样一个哲理:量(高)的增长超过限度(即成荫的高度)则引起质变(无荫)。独术不林,是比喻个人力量的薄弱;也说明量的变化达不到所必须的限度就不会引起质变。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态——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也可比喻人事。
  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兴:起。毫端:原指野兽毛的尖端,比喻极细微的开头。这两句大意是:差之千里的大错,起于细微的开端。正由于人们往往忽视挺细小的失误,才会导致不可挽救的大错。量虽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形态,其变化又具有渐变的特性,但其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带来质的突变。因此,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免致大错。
  天命难知,人道易守。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冯衍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天命:天的意志。人道:指社会的人应恪守的行事原则。守:恪守,掌握。这两句大意是:老天的意志难以知晓,不可捉摸;而人世间为人行事应恪守的原则是容易掌握的。这两句的原意是说,人的命运难以预卜先知,而为人行事的准则易于把握;为人臣的只要恪守臣子的本分,不僭越妄求就不会招致灾祸。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梁朝史学家 文学家 萧子显 《南齐书·壬敬则传》
  南朝·粱·萧子显《南齐书·壬敬则传》。这两句大意是:三十六种计第中,逃跑是上等计策。王敬则是齐高帝的辅国将军。齐明帝嗣位后,杀害旧臣,敬则起兵造反。明帝儿子萧宝卷昕说敬则兵至,急装欲走。王敬则说:“檀公~,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思是说你们父子只好赶快逃跑了。王敬则所说的檀公,是指南朝宋武帝开国武将檀道济,功勋卓著。道济与北魏军作战,屡战屡捷。后因粮草枯竭,援兵不继,军心惶惶。道济将少量的米散置在沙土上,乘车缓缓出巡,又用疑兵、反间等计策,使魏军不敢追逼,然后安全退走。后来人们把“檀公~”这句话,发展为古代兵法所谓“三十六计”,其中有“走为上”计。~宋·惠洪《冷斋夜话》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被广泛运用,指打仗时无力对抗敌人,就以走开为上计。现在泛指事情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别无良策,就采取逃避的做法,一走了之。
  节用储蓄,以备凶灾。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凶:凶年,指水旱灾害及战争动乱等。这两句大意是:节约用度,储蓄财物,用来防备灾害饥荒。无论一个围家或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储备,就难以应付突然出现的困难。因此,平时就要注意节俭、储蓄。这两句可供引用论述克勤克俭、节约储蓄的重要性。
  义动君子,利动贪人。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班固列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列传》。这两句大意是:正义能感动有道德的君子,财利能打动有贪欲的小人。以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推祟非功利性,“喻于义”者是君子,“喻于利”者是小人是我国社会的传统观念。西方文化则强调极端功利主义,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作为后代的继承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整理与转换,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以重铸符合国情的中国政治文化精神。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祭遵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廉约:为官廉洁,生活简约。克己:严格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这两句大意是:廉洁简约,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以公事为重。这两句原是赞颂祭遵的话,现在可用来称扬清廉不贪,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一心为公的干部。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张衡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图:按照。艺:技艺,才能。授任:授职,任命。这两句大意是:人各有各的才能,要按照各人所具有的才能授给他相宜的职务。~,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而要做到因才授任,首先必须做到知人。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这两句大意是:凭着内心兴致,欲走便走,欲止则止,兴致消尽就返归故里,不受礼节制约。《世说新语·任诞》曰:“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巾欲进则进,欲止则止,适性而往,任真无饰,是六朝人崇尚的人性美,表现出一任自然.旷达超迈的生活态度。诗句造语警约,表述传神,故能演变为成语,久为后人沿用。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约 《宋书·庾登之传附庾炳之》
  南朝·粱·沈约《宋书·庾登之传附庾炳之》。姑:婆婆。公:公公。这两句大意是:没有一点痴呆和耳聋,是当不成婆婆公公的。家庭矛盾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姑嫂、婆媳之间常会有口角发生。当公公做婆婆的倘若没有一点涵养,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那就有生不完的气,吵不完的嘴。因此,无关宏旨的事,当公婆的有时来点装聋卖傻,睁只眼闭只眼也是必要的。宋文帝时,吏部尚书庾炳之违犯了不得留宿吏部官员的规定,遭到弹劫。左丞孔万祀在文帝面前为庾炳之解说以求文帝宽容时,引用了~这句话。后人常引用类似~的话说明要宽容下属的小过失,才能使别人乐于和他共事,不能老掀下属的小辫子,硬给小鞋穿。~不失为一种领导艺术。也可用以赞美宽厚待人的长者。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益:更加。这两句大意是:失意时志向应更加坚定,年老了志气应更加豪壮。此二句点出人所应有的心理状态。失意时,常有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若不是懦夫,一定会坚定志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锲而不舍。同样.年老体弱时,也应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可用以说明人越在困境中,越应激发积极奋进的精神;或劝勉处于逆境中的人应坚定信心,决不能消极颓废,自暴自弃。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这两句大意是:飘逸像天上的游云,矫健如惊起的蛟龙。此句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人的风神。其比喻贴切传神,使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很为后人描绘历史人物风采时所喜用。据《晋书·王羲之传》,当对人称道王羲之书法的笔势不凡,也用~来形容,后人效法者屡见不鲜。故此名句不但可以表现人的神采,也可以用来评论古今书法名作,尤其是草书佳作。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凝脂:凝结后的动物脂肪,形容人的肌肤白晳细腻,光洁滋润。点漆:黑漆一点。这两句大意是:面容如白嫩细润的脂肪,眼珠如圆转的一点黑漆。这是王羲之称颂杜弘治姿容美丽的话。“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此神仙中人。”一个人的美与不美,主要看人的面容;而面容的美与不美,主要看用以表达内心感情的一双眼睛。王羲之就是抓住这两点并用两个形象的比喻称扬杜弘治的,他举轻以包重,以局都代表全体,姿容美如神人的杜弘冶就恍然若见了。其巧用比喻和抓住要害部位描写人物的方法,都值得学习。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争,比。壑(hè贺):山谷。这两句大意是:多少座山岭竞比秀美,多少个山谷溪水争流。两句原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对会稽地区山川之美的概括。重重叠叠的青山,沟沟壑壑的水流,加上一个“竞”字,一个“争”字,赋于客观山水以主观包彩,使千岩万壑具有活的神采。这一名句,脍炙人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使用频律也很高,在今天表现江南风景的山水游记和散文中经常引用,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演化为成语“千岩万壑”,其义与原意稍有不同,用来形容高山峻岭的重重叠叠。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南朝梁皇帝 萧衍
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狱中与诸甥侄书》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文章以意旨为主,而用文采来传播意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拿什么去扫清天下?连自己所属的本分都做不好或没有做,何来能力去治理天下呢?比喻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神龙失势,与蚯蚓同。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任重道悠,利深祸速。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皇后纪序》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序》任务还很繁重,道路还很遥远,还需努力。 获利愈多,灾祸来得愈快。
  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南朝·梁书画家 袁昂 《古今书评》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比喻三国时代书法家韦诞的刚健有力与饱满峭拔的书法艺术。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南朝梁皇帝 萧衍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南朝梁学者 周兴嗣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 庾肩吾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南朝文学家 吴均
        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南朝宋大臣 傅亮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仇览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原意是独生子因溺爱,助长了骄气,父母反受其害。后比喻无依无靠的人请求别人的援助。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命子》
  晋·陶渊明《命子》福和祸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来临的。
  拨乱反正,以宁天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顺帝记》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顺帝记》治理好乱世,使之恢复正常,使天下安宁。
  以明防前,以智虑后。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这两句大意是:用聪明事前防患,用智慧考虑善后。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并与其它事物相关联的。所以每做一件事,都要思前顾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出现意外或留下后遗症。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凡事要前后左右考虑周到。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岑彭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忌:顾忌。这两句大意是:建立大事业的人,不能顾忌小恩小怨。此二句是讲应如何处理大事大业与小恩小怨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若要办成大事,必须胸怀开阔,目光远大,不能顾忌个人的恩恩怨怨。《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为了登上中原霸主的宝座,抛开了在楚时受到楚成王礼遇的恩惠,大败楚兵,他也不计较寺人披曾奉献公之命至蒲城追杀自己的旧怨,而听信他告密免受灾难,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夺得晋国的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见前人在处理事业与小恩怨问题上,都是将事业放在首位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指老人。人年老后,头发变白再变黄。垂髫(tiáo条):指儿童。古代孩子头发下垂称,“髫”,长大后就把头发束起来。这两句大意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生活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乌托邦,那里与世隔绝,“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男女老少都生活得“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垂髫”,实际上指代“人人”。现在可化用以形容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的富足景象及人们的愉悦神态。

  一生之内,当无愧于人。 ——南朝历史学家 姚察 《梁书》

        征人拔剑起,儿女牵衣泣。 ——南朝梁诗人 何逊 《见征人分别诗》
  南朝·梁·何逊《见征人分别诗》。这两句大意是:应征者拨出宝剑,起身出发,儿女们牵衣哭泣,依依不舍。《见征人分别诗》表现军队开赴前线时的送别场面,应征者拔剑出发,表现出一种毅然的果决。亲人的牵衣哭泣与前句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出英雄的气魄。~两句与下四句“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一起,塑造出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热忱的征人形象,呈现出一种壮烈的气氛与伟岸崇高的美感。诗歌化用汉乐府民歌《东门行》中“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的诗句,可以看出汉乐府对文入诗作的深远影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南朝梁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朝·粱·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这两句大意是:山间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多的是岭上白云,日日相伴。陶弘景是南齐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著名隐士。他爱好山水,隐居于家乡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时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了一首诗作答:“~。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洁淡远、超然物外的情趣,对后世隐逸文人颇具影响,孟浩然的名句“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即受此诗启迪而出。两句可化用来写山间幽静的景物。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九日闲居》
  晋·陶渊明《九日闲居》。祛(qū去):驱除。制:限制。颓龄:衰年。这两句大意是:饮酒能驱除一切忧虑烦恼,食菊能扼制自己的衰老。喝酒能麻痹人的神经,所以人能够在饮酒后暂时忘却人世的一切忧虑;菊花纯洁清高,能作药用,食菊可以散风清热,平肝明目,静心除病,延年益寿。陶渊明出于对当时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憎恶而归隐田园,他饮酒食菊,忘忧祛病,过着一种闲适自在、心旷神怡的恬淡生活,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是他总结的一种养生之道。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 陈叔宝 《戏赠沈后》
  南朝·陈·陈叔宝《戏赠沈后》。这两句大意是:这个地方不留我,自有别的地方留我。在生活中,有时受人恶意驱赶,有时受到环境挟制,不宜再待下去,那么,天下之大,到哪里不能找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何不离开此地呢?这两句视处境的不同,有时带有激愤之意,有时则表现为一种幽默的豁达。多用于表示环境不宜,要离此它去的态度。

  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 张融 《白日歌·序》
  南朝·齐·张融《白日歌·序》.这两句大意是:衰败是兴旺的终结,兴旺是衰败的开始。由于事物矛盾的双方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盛与衰相反相成,衰败是极盛的终结,极盛又是衰败的开始,往复转化,以至无穷。可用以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于对世人的告诫。

  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引古语。峣(yáo摇)峣:高峻的样子。缺:残破。皦(jiǎo绞)皦:洁白貌。这两句大意是:高峻的东西容易残破,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居要位者要特别严于律己,因为此时最容易出现史误。可用于对人立身的劝说,或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道理。

  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移居二首》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奇文:新奇、精美的诗文。疑义:指诗文中的疑难之处或见解分歧的地方。相与:互相。这两句大意是:得到新奇、精美的诗文,便与朋友、邻居们共同欣赏,遇有疑难问题或意见分岐,就互相分析、讨论。原诗是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生活的,这两句写自已日常与朋友谈诗论文的欢乐。可供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经常与别人交流看法,以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也可只引前一句反用其义,以“奇文”指代那些奇谈怪论,讽刺某些人经常散布一些破格之谈;以“共欣赏”指让大家共同见识,分析批判。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南朝梁诗人 何逊 《赠诸旧游》
  南朝·粱·何逊《赠诸旧游》。这两句大意是:少壮之时,风华正茂,年月时日,不知珍惜,届临暮年,来日无多,才倍感光阴珍贵。此名句采用对比手法表观人生易老的感叹。“轻”字写出对少壮时浪费时间的悔恨,“惜”字表现晚年对于人生的无限依恋,带有浓厚的劝戒意义。字面上是写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观念上对时间所抱的不同态度,而实质上是在抒发时不我待的人生感慨,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此条长于炼字,对仗工稳,“少壮”对“迟暮”,“轻年月”对“惜光辉”,句式整饬,严格相对,强化了对比手法的分量。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道:只说。桑麻:泛指各种农作物。这两句大意是:彼此相见之后不谈其它的话题,只说桑麻等农作物生长的情况。诗表现作者归隐后常与农民交往,一切尘俗杂虑都已屏绝,只关心农事,这两句则高度概括了这种生活情况。可供描写乡间质朴的民风时引用,也可用于表现人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共同关心的某些事情。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忠良:指忠诚贤良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时局危急可以看出臣子的节操,社会动乱可以识别谁是忠良。这两句表明,在太平年月,人的品质往往不易识别,而在严俊考验面前,有的动摇,有的坚定,有的屈节投降,有的舍身取义,良莠就明显地区别出来了。可化用以表现在艰苦的考验中去识别人的品格。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靡王税:没有君王租税的负担。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养蚕缫出长长的蚕丝,秋天收获没有交纳租税的负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国家政权、没有战乱和徭役、人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借此抒写情怀,寄托自己美好的情趣,.并以此为参照物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给予批判和否定。这种幻想的理想国在封建社会里永远不会实现,但它反映了农民美好善良的愿望。陶渊明的空想,比思格斯、列宁曾经充分肯定过的圣西门、傅立叶提出的空想学说要早一千四百年,其进步意义难道不应给以充分肯定吗?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 何承天 《上邪篇》
  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枉;歪斜。矫:纠正。这两句大意是:在上位的人走邪道,下面的人就很难走正道,等到众人都歪斜不正形成了风气,想纠正这种歪风邪气就不可能了。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上粱不正下粱歪”。在上位的人走歪门斜道,搞不正之风,就很难要求下面的人光明正大走正道。这两句话仍不失现实警戒意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桃花谭诗》
  晋·陶渊明《桃花谭诗》。这两句大意是: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白发人欢乐地到处游玩。这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人民生活的写照。在这个桃花源中。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烦恼愁苦,老老少少都是“怡然有余乐”。可化用以描写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安居乐业、尊老爱幼的情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此处喻壮宦。这两句大意是:脱离官场重归田园,如同长久被关在笼中的鸟兽重返大自然一般,欢自由,扬眉吐气。此名句表现诗人初近田园时的强烈感受。上句以“樊笼”作比,暗喻现实社会禁锢思想扭曲人性,没有人身自由,比喻贴切。“久”字既点出时间之长,又写出置身“樊笼”的深切体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厌恶之情。下句写返朴归真的心愿了却时的欣慰。“复”字用得极妙,其间有渴望,有欢愉,有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诗句不言欢乐而欢乐之情贯通笔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充分体现出陶渊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抒写无限纯真的心情的艺术风格。

  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两句大意是:仰望白云看到高空中的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为自己忙于仕途经济而羞惭;来到水边见到游鱼悠然自得地戏水,为自己在尘世日夜奔波而心愧。这是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时期写的诗句。诗人有感于仕途的奔波与官场的束缚违反人的自由本性,羡慕鱼、鸟的自由自在,由此产生联想.准备归隐田园。诗句以对比手法摹写心理,十分微妙、生动、细腻。一“惭”一“愧”,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追求又有厌弃,文笔自然而意蕴深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在东篱下采摘秋菊,悠悠然见到南山。该条上句写动作所触,旷远静谧之情于清幽雅趣中表现;下句写视觉所见,“悠然”二字用语极工,神情毕现,写出了诗人有心无心之间若有所见若有所悟的淡泊宁静的心情,达到超然物外,飘飘欲仙的艺术境界。意境平淡疏放,诗意含蓄蕴藉,理趣盎然。这种用写意笔准表现物态情状的艺术技巧,抒写心境时可以借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韵:气质,品性。本:本来。这两句大意是: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就喜爱山水林壑的自然风貌。此句通过一反一正即对“世俗”的否定与对“本性”的肯定的方法,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对官场尘俗及山水自然的态度,一憎一爱,一抛弃一追求,主观情志豁然自出,诗句平淡质朴,内蕴十分丰富,故而千古流传。

  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代东门行》
  南朝·宋·鲍照《代东门行》。这两句大意是:旷野漫漫,荒草萋萋,树木的枝干在瑟瑟秋风中摇曳,浪迹天涯的游子触景伤情,肝肠欲裂。该名句长于比兴。以“野风吹秋木”起兴喻旅愁缠绕行子,以寂寞空旷、荒凉萧条的秋景展示游子飘零在外,有室难归的悲怨心境。上句写景,景中有情;下句抒情,情自景生。两相映衬,凄楚旅怨尽现眼前。后人评曰:“风吹秋木,本是无心,入离人之耳,则以为离声耳”(钱钟联《鲍参军集洼》引吴伯其语)。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南朝齐诗人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南朝·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未央:未尽。这两句大意是:滔滔长江,滚滚东流,一泻千里,日夜不息,羁旅之人的思情愁绪,犹如长江水,绵绵无绝期。此名句写思乡。上句以“流日夜”起兴,写出长江浩茫之势,引出下一句“悲未央”,使二者交融为一,表现诗人落拓之情。这两句景语中见情致,情语中现景色,思乡惆怅之情在滔滔茫茫的动势中流出,意境苍茫浑厚,诗风流丽清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可为今天写作时借鉴。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南朝齐诗人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到。天际:天边。归舟:指驶向京都的船。江树:指京都方向江岸的树影。这两句大意是:离开京城,越行越远,从天边云中回首远眺,看到的是回京的船只和江岸的树影。通过对这种开阔而迷茫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京邑的依恋之情。可用于抒写旅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羁鸟:养在笼中的鸟。这两句大意是:圈在笼中的鸟依恋出生的森林,养在池中的鱼思念出生的深渊。此名句采用比兴手法,引出下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羁鸟”、“池鱼”暗比受官场束缚的自己。鸟、鱼尚有向往自由的林、渊之思,自己弃官归隐便是十分自然的了。诗文借物作比,巧妙地表达了对本性的追求和对田园自然风光的向往,于冲淡宁静中寄寓了强烈的主观感情。句法工整对仗,句式同一反复,客观上也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南朝诗赋家 江淹 《别赋》
  南朝·梁·江淹《别赋》。黯(àn暗)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销魂:悲伤愁苦的样子。别:离别。这两句大意是:世上最令人心神沮丧,愁苦欲绝的事情,只有离别一事罢了。~是著名的《别赋》的开头两句,它突兀而起,喟然长叹,不但先声夺人地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而且高度概括了整篇作品所要表达的离别痛苦的种种感受,同时也为离别定下了感伤、忧愁、痛苦、悲怆的基调,成为伤别的千古名句,人们提起离别,就会体会到“黯然销魂”的况味。持别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和战乱不息的岁月里,“黯然销魂”更成了离人们所共有的思想情绪。

  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够。 ——南朝诗赋家 江淹 《古离别三十首》
  南朝·粱·江淹《古离别三十首》其一。免丝:蔓生植物,依附其他植物而生长。水萍:即浮萍。寄:寄托。这两句大意是:像兔丝寄树,浮萍寄水一样,我寄托给你的爱情忠贞不二,永远不能移易。借助比喻写爱情的坚贞,其抒情方法可作借鉴。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击来兮辞》。帝乡:仙乡。期:及,至。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不是我的本愿,仙境也不可企及。上句引用《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段话,写脱尘去俗的高蹈情志。下句对“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的求仙思想抱以怀疑。诗句在双向否定中蕴含任真自得、疏放自许的生活态度。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白头吟》
  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玉壶:玉制的壶,后用以比喻高洁。这两句大意是:我的秉性耿直,有如琴瑟的丝弦;我的为人清正,有如玉壶中的冰晶。这是鲍照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而借《白头吟》这种长于表现见弃之情的乐府形式写的一首名作。此为全诗首二句,采用“比”的写作手法,以琴弦比喻孤高耿直,以玉壶冰比喻自己的品行洁净。这两句又是全诗的起兴。由咏朱丝绳、玉壶冰入手,引出表现自己满腹经纶不被见重的义愤,引出对当时门阀政治的批判。这种既比且兴的手法使诗文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故屡为后人称道。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化用此句意境。可用以表现刚直清正的人品。

  盲人骑瞎乌,夜半临深池。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这两句大意是: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半夜来到深池旁,危险之至。此名句以生动的比喻表现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而不自觉。“盲人”更兼“瞎马”,再加上“夜半”来到“深池”,各种不利条件,层层叠加,登峰造极,大有千钧一发之势,如越雷池一步,必将大难临头。此语暗含哲理,语言精约,具有警世喻人的意义。

  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耳。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张纲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若:像。釜:相当于现在的锅。须臾:片刻.这两句大意是:就像鱼在做饭的锅里游动一样,苟延残喘也不过片刻之间罢了。唐时广陵官吏暴虐,逼得张婴等聚众起义,长达十余年之久,官府无可奈何。后来朝廷派张纲为广陵太守,张纲放弃武力镇压手段改以怀柔的方法,亲自找张婴谈判。张婴对张纲说:自己是因为不堪忍受欺凌才挺而走险,“~。”现在可用来比喻身处危境。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兴:起。秽(huì会):荒芜。荷:肩负。这两句大意是:清晨就起来整理荒芜的田地,直到月亮高挂才扛着锄头、披着月光归去。此句描写典型的田园生活,朴实中含带恬淡自得的乐趣。写作上以赋的手法直陈农事,寄一种“拙趣”于其中。尤其后一句清丽可爱,每被后人改动字句去形容踏着月光归去的生活情趣。

  竖儒守一经,未足识行藏。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诗》
  南朝·宋·鲍照《诗》。竖儒:对懦者的鄙称,讥其学识浅陋,犹如童仆。竖,奴仆。一经:指懦家的一种经书。行藏:行止,举动,这两句大意是:学识浅陋的儒生只知道死守一种经书,却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处世之道。可化用以形容只读死书,不通世事的书呆子。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咏荆轲》
  晋·陶渊明《咏荆轲》。这两句大意是:头发直竖撑起顶戴的高冠,英雄气概使系冠的带子为之飘动。战国末年,秦国空前强大。燕太子丹为了报秦国欺辱之仇,招来荆轲等壮士行刺王政。荆轲出发前,燕太子丹在易水设宴送行,荆轲~,引吭高歌,大家流涕合唱,场面十分悲壮。此名句在写法上借鉴《史记》“怒发上冲冠”等名句的表现手法,运用夸张的形式,正面描写人物盛怒而又激动不已的英雄形象。“指”,“冲”二字带有很强的动感,使形象生动传神,如在目前。

  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 ——南朝梁文学家 萧纲 《美人晨妆》
  南朝·梁·萧纲《美人晨妆》。这两句大意是:清晨,美人在北窗下梳妆,不知谁在呼唤她,羞答答半天不肯出来,还娇滴滴地说梳妆没完。在原诗中,~的前后两句是:“北窗向朝镜,锦帐复斜萦。~。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几句画出一幅活泼动人的美女晨妆图。前四句把人物“藏”在闺房中,虽无形象描写,但通过~两句,娇憨之态备出,且任人联想,写作上称此为欲纵故擒的手法。待艺术氛围在“不肯出”中酝酿成熟,然后进行形象描写,使形象更显得光彩照人。后世白居易深得其中之妙,他的《琵琶行》中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句,手法与此类似。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分。 ——南朝·梁文学家 何思澄 《南苑逢美人》
  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这两句大意是:妩媚的双眼含羞微微合拢,丹红的双唇带笑轻轻分开。写美女含羞带笑的神态,对仗工整,形象生动,明眸皓齿,隐现其中,读后宛然如见。

  望之如可灼,揽之徒有耀。 ——南朝·梁 沈旋 《咏萤火诗》
  南朝·梁·沈旋《咏萤火诗》。这两句大意是:远远望去,像是可以烧炙;揽握在手,才知只有光耀,而并无热度。诗句从萤火能否燃烧炙灼,探索了它的本质。从“望之”到“揽之”,反映了加深认识的过程,写得具体而亲切。可用于描写萤火虫。

  孤鸣若无对,百啭似群吟。 ——南朝梁学者 刘孝绰 《咏百舌诗》
  南朝·梁·刘孝绰《咏百舌诗》。这两句大意是:百舌独自鸣叫时像是并无同伴,可是当它百啭千啼地鸣叫起来,又像有成群的鸟在一起唱歌。有时“若无对”,有时又“似群吟”,使人想到口技,真是名副其实的“百舌”。

  今朝听声喜,家信必应归。 ——南朝·粱王 萧纪 《咏鹊》
  南朝·梁·萧纪《咏鹊》。今朝:今日。声:指喜鹊的叫声。归:来到。这两句大意是:今天听见喜鹊的叫声,不由人满心欢喜,想必久盼的家信很快就能收到。鹊,又名灵鹊,也称喜鹊。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喜鹊和喜讯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故古人往往见鹊、闻鹊而喜,谓其能带来吉兆。《本草纲目》记载:“鹊色驳杂,故谓之驳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古人往往将“喜鹊闹梅”、“喜上梅(眉)梢”等书画悬于室内,以取祥瑞。这两句可用于表现人们闻鹊而喜的心情,也可用于表现游子、征人对家信的渴盼。

  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 ——南朝梁学者 刘孝绰 《赋得始归雁诗》
  南朝·粱·刘孝绰《赋得始归雁诗》。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衡阳:地名,在今湖南省。相传北雁南来,止于衡阳。这两句大意是:当洞庭湖春水泛绿的时候,旅居在衡阳的大雁就开始北归了。诗写物候变迁,对仗工巧而又平易自然,毫无造作之嫌,在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物候变迁的规律,又漾溢着春天到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气息。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南朝齐诗人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京邑:京城。丽:作动词用,指日光照耀京都建筑,使之色彩绚烂。飞甍(méng萌):形容屋脊两檐如飞翼。甍,屋脊。参差(cēncī):上下不齐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日光照耀着京城的建筑,光彩夺目,屋脊两檐如飞鸟一样,参差错落。本诗写作者离开京城后,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时所见到的景象。在诗人的眼中,南京城披上了晚霞,大大小小的楼台宫殿栉比鳞次,参差不齐,色彩绚丽,耀眼夺目。那一个个飞檐挑角,犹如巨鸟张开双翼,展翅欲飞,使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在描写登高远望,俯览城市或宫殿建筑时,均可化用此条。

  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 ——南朝梁文学家 萧纲 《纳凉》
  南朝·粱·萧纲《纳凉》。这两句大意是:在高大的梧桐树旁避暑,轻凉的小风不时地吹入衣襟。炎热的夏天里,高大的梧桐仿佛储存着无穷的凉爽与绿意,到它身旁去避暑纳凉,顿觉神清气爽,暑意全消,给人以惬意的享受。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中兴歌》
  南朝·宋·鲍照《中兴歌》。这两句大意是:梅花虽美,只能艳丽一时;竹叶的青色,却可千年永存。这两句通过梅花和竹叶的对比,突出了竹叶朴素无华、青翠长存的品格。可用来咏竹或竹叶,也可引申其义,用来颂扬永葆本色的人或事物。反衬对比的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饮洒二十首》
  晋·陶渊明《饮洒二十首》其七。裛(yì)露:沾带露水。裛,通“浥”,沾湿。掇(duō多):选摘。英:花。这两句大意是:秋菊的颜色清丽可爱,把那沾带露水的花瓣选摘下来。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具有不同凡俗的品格,历来为隐人逸士所喜爱。陶渊明最爱菊花,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厌恶尘俗,性爱自然的雅趣。菊花在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秋花的代表,傲寒的象征,不少篇什中都写到了它。这两句既写了秋菊的“佳色”,也写了作者喜爱菊花的心情。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南朝文学家 范云 《效古诗》
  南朝·粱·范云《效古诗》。阴山:今黄河河套以北,大漠以南山脉的通称。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这两句大意是:风卷黄沙蒙蒙一片,阴山山脉的树木被风沙折断;大雾弥漫,不辨东西,边城交河也消失在茫茫浓雾之中。写西北边塞风光可以引用。

  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 ——南朝梁文学家 萧纲 《陇西行》
  南朝·粱·萧纲《陇西行》其三朝(zhāo招):早晨。幕:帷幕,这两句大意是:早上风急沙飞,像帷幕般笼罩天地;夜间云黑天低,看去疑是城墙壁立。原诗是写出征西北边地时所见景物,以环境的恶劣衬托战争的艰苦,真切地写出了身居异域的感受。诗句可用于描写西北边地风卷沙急、夜云浓暗的景象。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南朝齐梁间诗人 虞羲 《咏霍将军北伐诗》
  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万里句:形容长城绵亘万里,远入云天的险峻和雄伟形势。这两句大意是:长城地势险峻,绵延的城墙极目万里,似与云天平接。诗句写长城内外地势的艰险,衬托将士豪爽英勇的气概和征伐的艰苦。可用来描绘长城的壮伟雄姿,也可借咏长城而抒心怀。

  莺啼落春后,雁度在秋前。 ——南朝·陈诗人 何胥 《被使出关》
  南朝·陈·何胥《被使出关》。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已到还未听见莺啼、秋天未至大雁已经南飞。这两句写塞北的物候景色和南国风光迥异。何胥以诗人的敏感,作家的眼睛,迅速地捕捉住关外莺晚啼、雁早归这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生动地描写出塞北的酷寒情景。隋朝著名诗人薛道衡的警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是从这一名句中脱化而来。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齐诗人 谢朓 《随王鼓吹曲·入朝曲》
  南朝·齐·谢朓《随王鼓吹曲·入朝曲》。江:长江。佳丽地:指土壤肥沃、景物美好。金陵: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三国时东吴及南朝刘宋、萧齐均建都于此,相传此地有“帝王之气”。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是土地肥沃、景物美好的地方,金陵是历代王朝建都的名城。诗句盛赞江南景色的秀美佳丽、地灵人杰,歌颂金陵自古为都城之地,极言其物阜人和,一派升平的气象。原诗是作者为歌赞盛世而作。可用来描写江南地富景丽、秀美迷人的景色和南京古城的繁荣富足、久负盛名,也可用来赞颂太平盛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朝代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语录
《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东汉时期辞赋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两汉诗人大全
历代人文名人名册
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