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量元素检测到底要不要做!

​单纯(微量)元素检测并不能真实反映体内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真实水平,判断是否缺乏某种元素需要临床症状表现结合间接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虽然一直呼吁微量元素检测没有太大意义,国家卫计委也在2013年正式下发《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的通知》,明确指出“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但是仍有大量家长希望通过微量元素检测来确认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营养是否均衡。

矿物质元素也称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的重要物质,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分为宏量元素(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两大类。人体内含量大于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上,称为宏量元素又称常量元素,如钙、磷、钾、钠、镁等,宏量元素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人体内含量小于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下,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碘、硒、锰、氟等,微量元素摄入过多、摄入不足或者微量元素不平衡,都会引起生理异常甚至导致疾病。

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3个国际组织重新界定了“微量元素”,并按其生物学作用分成三类:

第一类,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8种,包括碘、 锌、铁、硒、铜、钼、钴、铬。

第二类,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共5种,包括锰、硅、硼、钒矾元素、镍。

第三类,具有潜在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微量元素,共7种,包括氟、铅、镉、汞、砷、铝、锡。

矿物质元素在人体中代谢比较快,每天都在通过粪便、尿液、汗水、脱落的指(趾)甲或头发等排出体外,因此需要每天通过食物补充。因为需要每日摄入,并与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家长们对元素补充和元素检查一直都是趋之若鹜。家长们拿到“微量元素检查项目”的报告结果,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但是报告结果和事实真相的距离其实很远……

目前“微量元素检测项目”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1、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
2、健康相关的常量元素,如钙等;
3、引起中毒的重金属元素,如铅等。

目前“微量元素检测项目”主要通过三种方法

1、头发检查;
2、末梢血液检查(也就是手指血)。
3、静脉血液检查;

了解上述元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再结合检测方法,就能知道哪些结果有多么不可靠

头发检查:因为头发生长需要一定周期,所以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只能反映人体几周之前的状况,并不能反映人体目前的状况。另外,每个人的发质,空气污染情况,清洗习惯,包括取发部位、取发工具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所以检测结果毫无意义。

静脉血液检查:因为很多元素存在血液中的部分只占极少量,所以元素的血液检查只能反应采血时元素在血液中的情况。采血过程还可能受到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末梢血液检查:与静脉采血比手指采血过程还可能发生组织液稀释,采血过程也很容易受到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钙: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占人体重量的1.5-2%。钙元素99%存在骨骼和牙齿中,剩下1%以结合或者游离的形式存在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血钙在体内含量不到1%,当血钙降低时,骨骼中的钙可以随时游离出来补充血钙的不足。所以,血钙不能反映全身钙的营养状况。

锌:锌主要以酶的成分之一存在人体内,分布在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体液和分泌物中。锌元素大约60%储存在肌肉中,30%储存在骨骼中(骨锌不易动用),血液中的锌含量不到人体总锌含量的0.5%。在血液中的锌,其中血浆中占12-23%,红细胞中占75-88%,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约占3%。所以,血锌不能反映全身锌的营养状况。

铁:铁在体内分储存铁和功能铁,储存铁以铁蛋白和血铁黄素两种形式存在于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和骨髓中,功能铁以血红蛋白质形式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另外很多酶也含有铁。所以,血清铁不足以反映全身铁的营养状况。

铜:铜元素大约50-70%储存在肌肉和骨骼中,20%储存在肝脏中,血液中的铜含量占人体总铜含量5-10%。所以,血铜也不能反映全身锌的营养状况。

血铅是目前临床上和研究中运用最多的反映体内铅负荷的指标,其重要性尚无其他能够替代。血铅的测定不仅对测定仪器和检测方法有严格要求,而且标本采集和测定全程必需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血铅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血铅根据标本采集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血血铅和末梢血血铅。后者标本采集过程种容易被环境铅污染,因此只能作为群体筛查的方法,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若末梢血筛查发现儿童血铅水平高于100微克/升,尤其是高于200微克/升时,应在严格的操作规则下采集静脉血,进行静脉血血铅的复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避免结果假阳性和误诊。

一方面,单纯(微量)元素检测并不能真实反映体内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也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无法解释某个数值一定有问题或者一定正常。

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医生诊疗的参考之一,判断是否缺乏某种元素,不是只看单一检测结果,需要临床症状表现结合间接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在微量元素这个事情上,很多时候大家是关注过头了。有些表现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正常现象,有些临床症状是一些疾病共有的症状表现,因此,不能因为孩子某个非特异性的症状判断孩子缺乏某种元素。其实,只要饮食均衡,大部分人都不会缺乏微量元素。

对于孩子来说,6月龄以内,母乳或者配方奶粉中的营养素足够保证孩子正常发育;6月龄以上,及时添加辅食,注意食物多样化,培养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就好。只有重度营养不良、过度偏食或者处于某种特定疾病的孩子,检测微量元素可以发现他们吸收代谢是否发生异常或者有无发生中毒症状。

大众重营养补充轻均衡营养是本末倒置,应该重视家庭的餐桌,在天然食物中找到健康,而不是去追求 “元素周期表”和“英文字母表”。如果真的缺乏某种元素,可以尽量通过食物补充,因为通过膳食补充元素是最安全最有效的途径,盲目补充微量元素保健品,非但机体吸收不了,还容易出现元素之间相互干扰吸收。

本文完成于2014年,已修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量元素功能查询表
微量元素
婴幼儿没有必要微量元素检查
为什么不建议做微量元素检查
微量元素的检测项目有哪些?
血钙、微量元素:史上最坑人的检验项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