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讲授历史现象?
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样继续是2011初中历史课标的“基本知识”,却一直被一线教师“忽视”。课标为何要单立历史现象?什么是历史现象?中国古代史有哪些历史现象?怎么去理解历史现象?如何进行中国古代史的历史现象教学?这是本课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探究一 为何要理解历史现象?
1. 什么是历史现象?中国古代史主要有哪些历史现象?
(1)什么是历史现象?
第一,什么是现象?
《辞海》:“现象与本质相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易变”;“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
按时间划分,现象可分为历史现象、当前现象和未来现象。
第二,什么是历史现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历史现象不是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也不是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而是透过多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历史过程或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异同
主体不同:历史事件是某人或某几个人共同参与的一个独特活动过程,而历史现象则是社会成员,至少是某地区、某阶层、某团体成员行为中显示出来的共相。
发生频率不同。历史事件是一次性发生的,而历史现象却在长时段中经常重演或略略变相地重演。历史现象比历史事件普遍和稳定。
两者既区别又联系:历史事件是保存历史现象的原始形式。历史现象则是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观察得到的,它是对事件的初步归纳和提炼,事件则是保留现象的证据。
2. 中国古代史有哪些历史现象?
朱煜教授在《历史教材学概论》一书中将历史现象分为“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等”,此为分类中古史历史现象的依据,如表3-4-1 所示。
表3-4-1 中国古代史主要历史现象简表
类别
主要表现
社会现象(广义)
各民族由氏族孕育出国家
在统一与分立中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盛世”
改革
民族交融[方式:战争、和平(如行政管理、改革、和亲、榷场等)]
政治现象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具体举措:科举考试)
经济现象
自然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商品经济
文化现象
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制度、风俗、信仰等
2. 把握历史现象是理解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规律的枢纽
(1)历史现象的相似性特征
(2)历史现象为何具有相似性?
众多的历史事件为何在长时期能够经常重演或略略变相地重演?因为它们具有“共相”:即在不同历史事件中包含了共同的因素,也就是说构成现象的因素大致相同。
(3)历史现象特征的价值
理解历史事件、发现历史规律。历史现象比历史事件表现得稳定和普遍,可以初步归纳和提炼历史事件的共同因素;而历史规律则是对历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不断重复。所以人大哲学教授陈先达先生认为:“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
比如,为什么历史上总有杰出人物?因为任何社会只要存在,就要正常运转,就需要有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于是就会出现当时的杰出人物。
3. 理解历史现象是达成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1)通过分解来理解历史现象
怎么分解历史现象?首先,找寻现象的组成要素(“共相”);其次外显要素的历史作用。“现象分解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历史的通则、原理或规律”,目的是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著名的人类学家法国的杜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说:“只有历史才能使我们把一种制度按它的构成因素分解,因为历史是按这些因素出现的先后顺序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出现过程的。另一方面,通过将每项因素逐一放置到它产生时的条件里,历史就赋予了我们确定使其产生的原因的唯一手段,因此每当我们着手说明一件发生在一定时间的人类事物——不管它是一个宗教信仰、一项道德准则、一条法律原则、一种审美方法,还是一套经济制度时,我们都应从追溯其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尽量阐明他在那个时代获得的特征,然后大家看到它怎样发展并逐渐复杂化,又怎样变为被考察时的状态的。”
比如,可用现象分解的办法来解释为何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土木结构和四合院平面布局这两大基本特征:
第一步,分解假设:它可能由若干最原始的文化因素综合而成;
第二步,史料支撑: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的原始居住方式,多分布在南方长江流域;后来发展为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阑式建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木构架建筑。
“巢居”与“穴居” 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礼记》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eng)巢”,“橧——聚薪材,而居其上”。大体是寒冷干燥适于穴居,温热潮湿宜巢居,适中地带则随气候条件而采取穴居或巢居。
第三步,考古实证:
表3-4-2 考古实证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简表
时间
项目
考古发现
特点
约前7000年
半坡遗址
居室复原图
圆形房屋,穴居和巢居的结合
约前6000年
河姆渡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巢居的发展
约前4600-3000年
姜寨遗址
村落复原图
圆形村落,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大房(方型)居中,若干小房(方圆均有)不规则地环列四周:依然是地穴式
约3800
-3500年
偃师二里头遗址
中国式宫殿
平面布局已呈很规则的长方形(东北缺一角)
当代
北京
民居
四合院
变化原因
由中国古老农耕文明天圆地方观念和居室效天法地决定
结论
土木结构(穴居、巢居)、天圆地方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
(2)理解历史现象是达成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第一,理解历史现象是达成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关键环节
2011初中历史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1条中的“历史上的人和事”,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和事,同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现象”;其中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的代名词:在理解历史现象的基础上,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古史七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古史历史现象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呈现。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史前时期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夏商周时期的“国家的产生和变革”这两大特征来解释:“人类历史上普遍出现由氏族制度孕育出国家”这一现象:为什么不同民族都在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后,伴随私有制的产生才产生阶级,才进入文明社会?原来都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这两大要素分不开。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不生产而生存,因此“生产成为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普遍的、每时每刻重复的历史规律。
第二,理解历史现象也是达成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钥匙
理解2011历史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1条的“历史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两条目标,同样需要运用历史现象分解的方法才能理解“在统一与分立中逐步走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现象。
所以很有必要进行历史现象教学,历史现象教学通过现象分解完成。
探究二  怎样进行历史现象教学?
君主专制是中古史的政治现象。于洋老师的《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进行了历史现象教学的成功尝试。
1. 依据课标,分解历史现象,确立教学目标
(1)依据课标单元内容标准,梳理相应史实,分解历史现象
首先,通过对比实验稿、2011历史课标关于明清君主专制的内容,发现:2011课标更凸显君主专制这一历史现象:明朝通过废丞相、“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强了皇权;清代则通过设置军机处、文化专制等措施,极端强化了君主专制。所以要用史实外显“明朝皇权的弊端”和“清代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内涵。
其次,梳理相关史实。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选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政治上,废宰相,增设特务机构,从国家机构和臣民行为两方面加强控制;在思想上,通过科举考试限定内容、固定文体等举措强化皇权:皇帝得以独断行事;各级官吏惟命是从,导致官场的因循守旧,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层出不穷。君主专制在清代极端强化:虽清初的中央机构大体沿用明朝旧制,但到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皇帝不再受机构制约,直接控制中央、垂直控制地方,实现了皇权对国家机器的绝对控制;与此同时,大兴文字狱,实现了皇权对臣民思想的绝对控制。
第三步,分解历史现象。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明清君主加强专制的三个层面措施:控制国家机构、控制臣民行为和控制臣民思想,三级为层层递进的关系。
明清的君主专制使得中国真正进入了“唯以一人治天下”的时代:从表面看,皇权专制带给了中国境内的政局稳定、江山一统、社会安定;从世界背景看,君主专制导致读书人为寻求功名醉心八股,官僚体制僵化、中国的科技落后、GDP负增长,“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2)根据学生的认知,运用现象分解思路整合教材内容
《明清帝国的繁盛和近代前夜的危机》位于初一历史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下设三目:(1)“明清帝国的更迭”,时序介绍明清更替;(2)“皇权高度膨胀”和(3)“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分别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交待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加强的情况。虽条理清晰,但对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来讲,对于理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影响”难度很大,有必要整合教材:将(2)(3)合并为“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使学生理解“加强皇权”“极端强化”的具体含义;另增设“明清加强专制的影响”一目,通过精选史料,分别从读书人、官场和国家命运三个角度,外显君主专制的弊端,理解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这样不仅教学重难点突出,突破举措明晰,并做到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定位中古史。
(3)确立历史现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了解明加强皇权、清极端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废丞相、军机处、设厂卫机构和廷杖制度、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精选史料,使学生从国家机构、臣民行为、臣民思想三个角度概括明加强皇权、清极端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表现;学会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定位中国历史现象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世界历史长河中认识“唯以一人治天下”的利弊,理解绝对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2. 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该课偏于抽象的教学内容,老师可想法精选浅显、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化难为易。建议围绕板书设计内容精选相关史料。
(1)板书突现教学主线
“唯以一人治天下”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一、措施篇
1.废宰相、设军机
—实现皇权对国家机构的绝对控制
2.厂卫机构的设置和廷杖制度
—实现皇权对臣民行为的绝对控制
3.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实现皇权对臣民思想的绝对控制
二、影响篇
1.益处
2.弊端——普通读书人、官场和国家命运
(2)根据板书精选史料、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环节一 导入出示《宰相刘罗锅》海报,寻找并纠正史实错误;交待明清两朝更替时间轴,出示课题,进入新课学习。
【问题1】何为“专制”统治?雍正皇帝为何在养心殿西暖阁亲笔题写对联:“唯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为何说明清两代君主将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该问题贯穿本课始终,点明本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  探究一  明清两朝是如何实现皇权对国家机构的绝对控制?
【问题2】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胡惟庸?
【问题3】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问题4】废除宰相制度对皇帝有什么好处?
【问题5】军机处的大臣每天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问题6】从工作流程看军机大臣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问题7】军机大臣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问题8】为何军机处不会产生“权臣”?
环节三  探究二:明清两朝是如何实现皇权对臣民行为的绝对控制?
【问题9】皇帝为什么要关心官员的平时生活?他害怕什么?
【问题10】在大庭广众下廷杖高级官员,对官员本人及他人将产生怎样的震慑作用?
【问题11】你认为“君臣关系变化示意图”中的哪一幅符合明清时期的君臣关系?为什么?这样做对皇帝有什么好处?
环节四  探究三 明清两朝是如何实现皇权对臣民思想的绝对控制?
【问题12】科举考试最初的目的?明朝的科举考试选拔了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做对皇帝有什么好处?
【问题13】这些文字狱的受害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不想有这样的结局,该怎么做?
环节五  探究四 明清帝国专制统治的影响(从益弊两面)?
【问题15】从“1500-1820中国GDP总量估计图表”中可以看出1600到1700年期间中国经济出现下滑,为什么?
【问题16】专制统治对普通读书人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问题17】专制统治对官员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问题18】 从长期来看,君主专制统治对国家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
点评:于洋老师的教学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君主专制现象的分解思路:运用历史知识纠正历史剧海报的错误导入,运用四个探究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理解明清君主如何加强对国家机器、臣民的行为、思想的控制,又对读书人、官场、国家造成了什么影响。
(3)运用现象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评价设计:课后撰写小论文:《我看明清君主专制》,同时出示《我看明清君主专制》历史小论文评价量规
点评:于老师的教学评价高效:1.写小论文的方式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选题好:课上课下师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看法;3.评价量规从选题、资料的搜集、内容的撰写、成果的交流和完善做了全方位的引领,帮助学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掌握写论文的方法。4.评价主体多元,以师评为主,确保了正确的导向。
探究三 讲授历史现象的关注点
1. 历史现象教学非常必要
(1)把握历史现象是理解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规律的枢纽
(2)理解历史现象是达成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2. 运用现象分解方法把握历史现象教学
(1)依据课标,分解历史现象,确立教学目标
(2)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3)运用现象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高效历史现象教学的方法:聚焦历史现象及其思维方法
提高历史现象的理解水平:从表面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现象背后的构成要素;从抽象到具体—对构成要素的形象描述,解读现象的本质特征,运用精选史料、化难为易的例子;从孤立到系统—对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历史影响的认识,有层次性、立体化的认识——形成历史现象的立体体系;从史实到史鉴—运用历史现象揭示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解读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思维方法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大教授张帆‖关于历史教学中“君主专制”问题的思考
北大教授张帆:历史教学中如何讲清“君主专制”问题
文汇报
法家思想统治之下的几种人
专制之下有无自由
神权统治过西方诸多国家,为何不能影响古代的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