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白诗、柳词之盛传与文学作品如何找到读者

白乐天之诗 曾闻“老妪能解”

“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

               ——浅析白诗、柳词之盛传与文学作品如何找到读者

赵仁亮

白居易的诗歌“力主诗歌语言的通俗浅显,追求语言的平易自然,要求‘老妪能解’。《寄唐生》诗云:‘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1按此说法,既然老妪都能够读得懂,那么即可说明白居易的诗歌既通俗易懂,也具备了广泛流传(这里指向普通百姓传播)的条件。无独有偶,提起宋代词人柳永,不禁让人想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2宋人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也曾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3  如此说来,柳永之词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了。以上提到的两位诗(词)人,其作品或具备了流传的条件,或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中广为流传。假如把文学作品比作商品的话,可以说以上提到的两位诗(词)人的作品是大有市场的,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对于时下的文学创作,如何让文学作品找到读者,实现自身价值。是人云亦云,按大众的要求进行创作,还是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断创新?

以往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白诗、柳词的盛传不是偶然的,而是和他们自身具备素质紧密相关。要为文学作品找到读者,我们应该探究文学作品传播的本质规律,探究白诗、柳词得于盛传的具体原因,借鉴其经验。

一、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通俗易懂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4也就是说诗歌具有“启迪、鼓舞、感染读者之艺术魅力”,“反映现实、认识社会”和“团结教育组织群众的社会功能”。5而这些功能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是读者能读懂作品,不然只能是空谈。不同的读者文化层次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一般而言,通俗易懂的作品较学术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而言容易被读者读懂、接受。以往研究表明:白诗、柳词在语言方面就比较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

语言文辞声律之美“不是白居易追求的审美目标”,7他在《新乐府序》中曾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也就是说,白居易的诗歌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谋篇布局上,都讲求通俗易懂。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人用朴素平实的语言概括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耐人寻味的哲理,不仅将常见的离愁表现得新警,“而且启发人在别情之外产生更丰富的想像”。8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打破了晚唐五代文人的词“只是从书面的语汇里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诸如将“争”、“自家”、“消得”等“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这些词的反复使用,不仅使词“生动活泼”,且“使读者和听众既感觉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9如他的词《忆帝京》中词人白描的手法以及“争”字等俚语的使用,“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的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10

二、文学作品应写事实并加上真情实感的展现

美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本身具有美的属性的东西不存在的。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审美主体在这件东西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文学理论上所说的“共鸣”。就文学而言,一篇作品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使读者产生“共鸣”。如果一篇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陌生的,或为多数人所不熟悉的,这样的作品要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困难的;一篇作品没有真情实感,也必定是枯燥乏味的。我们讲写事实即为写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真情实感的投入即为作家要在作品中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人之常情,不无病呻吟。通读白诗、柳词,无不是写现实之事,抒发个人真情实感,表现普天之下的人之常情。

白居易对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曾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诗而作”,强调诗歌的价值在于“反映事实”,“为现实而作”,11要“唯歌生民病”(《寄唐生》),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导下,他的《观刈麦》、《卖炭翁》、《上阳白发人》以及《琵琶行》等作品。所描绘的人民大众的疾苦,宫女的人生悲剧,失意文人的落魄几乎都是大多人所熟知的事实,而这些事几乎是能使人们产生同情,甚至感觉写的就是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柳永入京却屡试不中之后,一度流连于汴京的秦楼楚馆,为教坊乐工和民间歌妓填词为生。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歌女无不争先让柳永为其填词,以提高身价,赚取更多钱财。柳永用当时流行的新声创作了许多俚俗的作品,比如为众人所熟知的《雨霖铃》、《八声甘州》、《满江红》及《定风波》等。作品内容多是“描绘都市的繁华,备述行役羁旅之苦,诉说男欢女爱,抒写离情别绪”。12作品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妓女的不幸生活,但也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市民大众生活的再现;而所展现的男欢女爱、离情别绪及羁旅之苦,无不是人人都可能经历、感受到的“人之常情”。

柳永四十岁释褐入仕后,“生活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早年的风情显然减退,放浪的生活和俗词的写作也从此结束”。他在后期也创作了不少“歌颂皇恩和粉饰升平”之作,但就流传度而言,和先前的作品相比就逊色多了。13

三、文学作品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创新,文学的发展一样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我们的祖先就不可能给我留下这么多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据审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但凡新鲜的、新奇的事物,往往容易激发人们的猎奇心理需求(审美需求)。按此说法,白诗、柳词的盛传,关键在于出“新”,而这与他们身上具备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新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盛唐的诗歌,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通过盛唐人的创作实践,“已日臻成熟”,其作品大多“活泼先新鲜,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典故又用得少,确乎做到了雅俗共赏”。14也正因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丰富多样”,各种题材都写尽了,“艺术上达到了高峰”,盛唐人在这一“成就面前胆怯了,作诗拘于盛唐旧法”,导致“大历以来的诗歌越来越陈熟,发展也逐渐停滞下来”。15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勇于创新,为打破这种停滞的状态,开创了一种“新诗风、新诗体,提倡‘通侻’(即简易之意)”,降低了作诗的要求,“改变盛唐旧法,随便写”。16故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对现实不满,可以写言激意质的讽喻诗;想卖弄人才,可以写千字律诗;如果只是发于一笑、感于一事一物,可以率然成诗。”17诗中可谈理说禅,发表议论,且提倡“俚鄙的诗境”。一改盛唐诗创风格,“以眼前事为现成话”,拓宽了诗的境界,“世间一切事都可以写进诗里,特别是生活小诗这一路”。18此外,白诗还接受了“中唐以来市人小说、传奇、变文的影响,在长诗中铺排敷衍故事”。19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言质朴通俗,议论直白显露,写事绝假纯真,形式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20“新乐府诗”。其所主张的“用新题,写事实,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21正是白诗的创新之处。

“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上才发生了重大变化。”22柳永在词坛上的创新之处可谓变“雅”为“俗”。他的词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23这些内容,尽管当时的文人都可能经历过,或都有所听闻,但多数文人不敢写,或不愿意写(认为写这些,有悖于他们的价值观)。柳永却大胆的写了,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以从其作品的盛传得到明证)。这道出了柳词的创新点之一:即“将词的内容由上层社会转向都会下层生活,采用市井通俗浅显的口语俚词入词,开启了写通俗白话词的风气。”24此外,柳永还大胆创新,“大量创制长调”:既发展了敦煌曲子的一些“长调”,也“当时的新声代替唐五代的旧曲小令”;“与长调的体制相应,他创造了以白描见长、铺叙层次分明,细致而又直露的艺术表现手法。”25这些创新之处,使柳词获得“凡有市井饮处”,就能被吟唱的效果。

综上所述,白柳、柳词的盛传与其作品通俗易懂、写事实和真情实感的展现有密切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毕竟前两点是所有优秀作品、盛传的作品都应该具备的,而“创新”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做到的,也恰恰是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的,是文学作品找到读者最关键的因素。



1 参见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172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2 参见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

3 参见宋人·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

4参见《论语·阳货》

5参见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39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7参见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172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8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1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本段前两句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3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10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3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11参见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171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12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同上

16同上

17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28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1参见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170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2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3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3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34-3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4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2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参见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于坚诗歌口语化特征的探究
大周后垂危,李煜与小周后以此词定情,虽不近人情,却至情至性!
诗歌意象意境
“诗无达诂”:既然诗歌意义是不确定的,那么可以无限解读吗?
理论园地:(18)浅谈诗歌意象和意境
新批评流派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