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古琴音乐追求的探索

古人有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古琴最终形成张有七根琴弦的固定形式。

古琴延续至今,受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音乐风格倾向于恬静、含蓄、淡柔、典雅。

“夫弹琴惟有三声而已。曰散声、泛声、按声。

凡散声虚明嘹亮,如天地之宽广,风水之澹荡,此散音也。

凡泛声脆美轻清,如蜂蝶之采花,蜻蜓之点水,此泛音也。

按声简静坚实,如钟鼓之巍巍,山崖之磊磊,此按声所谓实音也。

依演奏方法不同,一张正常的古琴可奏出散音7个,泛音91个,按音140余个。

古琴音乐注重音色的虚实对比,追求音乐的声韵兼备。“声”是指按音,归为“实”音,“韵”是指运用滑音奏法产生的滑音与延续音,归为“虚”音。

由于古琴音乐很少采用戛然而止的乐音中止手法,为追求“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音乐表现效果,演奏者还常常采用乐音渐虚、渐静的表现方式,使得古琴音乐在渐渐趋向沉静、幽远中将音乐乐思与审美想象引向远方,在袅袅余音中得到心灵的升华。

明代思想家李贽云:“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古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首选乐器,不仅与古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寄寓之上的精神寄托有关,更是由古琴独特的音乐艺术表现所决定。

《风俗通义》有云:“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传统的古琴音乐受自身承载的文化品质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起着“娱已”而不“娱人”的审美功能,多用细小,微弱之声表达深邃、广厚之意。有时,为了实现音乐的虚实相间、抑扬顿挫之感,创造出清虚淡远的乐曲意境,甚至还常常使用较弱音强进行大段落的演奏,以形成古琴音乐宁静而深远、玄妙而无为的审美意境。

古琴向来追求“弦外之音”与“声外之意”的艺术表现,力图在自然恬淡、虚静渺远的审美意境之中求得琴者个人心智的宁静、自由与解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这种写意而疏写实的表达方式与中国不求华美形式而注重内在意蕴的审美传统是分不开的。

《重修真传琴谱·琴有九德论》中对良琴的优秀音质总结为九条:

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称奇。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

三曰透,谓岁籥绵远胶漆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咽塞。

四曰静,谓无散飒以乱正声。

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也。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铎之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也。

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之变无也。

正是由于古琴乐音在音色、音高、音长、音强等方面具有诸多乐器无法取代的特性,最终综合形成了古琴“曲淡节稀声不多“的音乐风格,营造出琴曲清虚静远、意味深长的审美意境,促使琴成为古人表达哲学理念及审美想象的最佳乐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琴音里的中国文化
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古琴艺术的当代价值
古琴音乐中的文学和美学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